古诗词网

方能了、莲台恁时一笑因缘。

顾太清清代〕《凤凰台上忆吹箫 题《帝女花传奇》

散尽天花,现身为女,韶华十五芳年。奈才闻引凤,又赋离鸾。

烽火汹汹朝市,经几许雨僽风僝。最伤心,盈盈弱质,半臂刀瘢。

萧然。维摩丈室,辛苦托慈云,一榻相安。奈晨钟暮鼓,春悄秋寒。

受尽无边烦恼,消业障、天上人间。方能了、莲台恁时一笑因缘。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
莲台恁时一笑因缘

方 fāng《國語辭典》

方 [ fāng ]

  1. 四个角都是九十度的四边形。如:「正方形」、「长方形」。
  2. 区域。如:「地方」、「远方」。
  3. 古代称地为「方」。《淮南子·本经》:「戴圆履方,抱表怀绳。」汉·高诱·注:「圆,天也;方,地也。」
  4. 位置、地位的一边或一面。如:「东方」、「四面八方」、「对方」、「我方」、「双方」。
  5. 法子、办法。如:「方法」、「千方百计」、「教导有方」。
  6. 治病的药单、配药的单子。如:「药方」、「偏方」、「秘方」、「处方」。《镜花缘·第二九回》:「此跌打损伤第一奇方。」
  7. 数学上的乘方。如:「平方」、「立方」。
  8. 量词。计算方形物品的单位。相当于「块」、「个」。如:「匾额一方」、「一方手帕」、「三方图章」。
  9. 姓。如明代有方孝孺。
  10. 二一四部首之一。
  1. 方形的。如 :「方桌」、「方阵」。
  2. 某一地的。如:「方音」、「方言」、「方志」。
  3. 正直。如:「品行方正」。《老子·第五八章》:「是以圣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刿。」《汉书·卷五六·董仲舒传》:「悼王道之不昭,故举贤良方正之士。」
  1. 才、始。如:「书到用时方恨少」、「如梦方醒」。《红楼梦·第四回》:「今年方四十上下,只有薛蟠一子。」
  2. 正、适。如:「来日方长」、「方兴未艾」。《论语·季氏》:「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
  3. 将。《后汉书·卷一七·冯异传》:「玺书劳异曰:『方论功赏,以答大勋。』」《资治通鉴·卷六五·汉纪五十七·献帝建安十三年》:「今治水军八十万众,方与将军会猎于吴。」
  1. 当、在。《庄子·人间世》:「方今之时,仅免刑焉。」《汉书·卷六六·杨敞传》:「恽家方隆盛时,乘朱轮者十人。」
能 néng/nài《國語辭典》

能 [ néng ]

  1. 傳說中的動物。如熊,足似鹿。《說文解字·能部》:「能,熊屬,足似鹿。」唐·韓愈〈憶昨行和張十一〉詩:「近者三姦悉破碎,羽窟無底幽黃能。」
  2. 能力、才幹。如:「逞能」、「智能」。《論語·子罕》:「夫子聖者與?何其多能也。」《文選·沈約·宋書謝靈運傳論》:「並摽能擅美,獨映當時。」
  3. 人才、有才能的人。《禮記·禮運》:「選賢與能,講信脩睦。」《文選·司馬遷·報任少卿書》:「招賢進能,顯巖穴之士。」
  4. 用途、功用。唐·柳宗元〈愚溪詩序〉:「可以染也,名之以其能,故謂之染溪。」
  5. 一種日本古典戲劇。由猿樂發展的歌舞劇,以動作、表情和音樂表現。如:「夢幻能」、「修羅能」。
  6. 物質運動的能量。因運動形式不同而有電能、熱能、機械能、化學能、原子能等。能量間可互相轉換,以功率為計算單位。也稱為「能量」。
  1. 有才幹的。如:「能人」、「能者多勞」。《孟子·公孫丑上》:「賢者在位,能者在職。」
  1. 可以做、此才幹。《論語·先進》:「非曰能之,願學焉。」《荀子·勸學》:「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絕江河。」
  2. 投契、睦。《詩經·大雅·民勞》:「柔遠能邇,以定我王。」《史記·卷五三·蕭相國世家》:「何素不與曹參相能。」
  3. 及、到。《戰國策·趙策一》:「韓與秦接境壤界,其地不能千里。」
  1. 可以、能夠。如:「你現在能不能去?」《論語·述而》:「聞義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憂也。」唐·杜甫〈贈衛八處士〉詩:「少壯能幾時?鬢髮各已蒼。」
  2. 只、僅僅。唐·杜甫〈月〉詩:「只益丹心苦,能添白髮明。」宋·蘇軾〈舟中夜起〉詩:「此生忽忽憂患裡,清境過眼能須臾。」
  3. 寧、寧可。宋·蘇軾〈六和寺?師閘山溪為水軒〉詩:「出山定被江潮涴,能為山僧更少留。」元·喬吉《金錢記·第一折》:「能為君子儒,莫為小人儒。」
了 liǎo/le《國語辭典》

了 [ liǎo ]

  1. 明白、懂得。如:「一目了然」。宋·陸游〈醉歌〉:「心雖了是非,口不給唯諾。」
  2. 完畢、結束。如:「不了了之」、「責任未了」。《老殘遊記·第一九回》:「今日大案已了,我明日一早進城銷差去了。」
  1. 完全。與否定語「不」、「無」等連用。有「一點也不……」的意思。如:「了無新意」、「了無生趣」。
  2. 與「得」、「不」等連用,表示可能或不可能。如:「辦得了」、「寫不了」。
  1. 聰明、慧黠。如:「小時了了,大未必佳。」

了 [ le ]

  1. 置於動詞後,表示動作的結束。如:「到了」、「天黑了」、「吃了再走」。宋·蘇軾〈念奴嬌·大江東去〉詞:「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
  2. 置於句末或句中停頓處。表示不耐煩、勸止等意思。如:「走了,還談這些幹什麼?」、「別哭了,事情會好轉的。」、「好了,吵了一天還不夠!」
莲台(蓮臺)lián tái
亦作“ 莲花臺 ”。亦作“ 莲华臺 ”。 佛座。《法苑珠林》卷二十:“故十方诸佛,同出於淤泥之浊;三坐正觉,俱坐於莲臺之上。” 唐 杜甫 《山寺》:“吾知多罗树,却倚莲华臺。” 明 高明 《琵琶记·寺中遗像》:“但见兰若庄严,莲臺整肃。”《红楼梦》第二二回:“谢慈悲,剃度在莲臺下。”  ——《漢語大詞典》
恁时(恁時)nèn shí
那时候。 南唐 冯延巳 《忆江南》词:“东风次第有花开,恁时须约却重来。” 宋 柳永 《受恩深》词:“待宴赏重阳,恁时尽把芳心吐。”《武王伐纣平话》卷上:“更待数年伐 紂 ,必破矣,恁时方成大事。”  ——《漢語大詞典》
一笑
南北朝 荀济 赠阴梁州诗 得意在双眸,倾城犹一笑。
唐 长孙佐辅 伤故人歌妓 曾将一笑君前去,误杀几多回顾人。
唐 杨师道 阙题 两鬟百万谁论价,一笑千金判是轻。
唐 王维 齐州送祖三 相逢方一笑,相送还成泣。
唐 李白 陌上赠美人 美人一笑褰珠箔,遥指红楼是妾家。
唐 杜甫 能画 每蒙天一笑,复似物皆春。
唐 钱起 同王錥起居程浩郎中韩翃舍人题安国寺用上人院 狂夫入室无馀事,唯与天花一笑同。
唐 白居易 舒员外游香山寺数日不归兼辱尺书大誇胜事时正值坐衙虑囚之际走笔题长句以赠之 酡颜一笑夭桃绽,清吟数声寒玉哀。
唐 刘禹锡 将赴汝州途出浚下留辞李相公 千思万虑尽如空,一笑一言真可贵。
唐 崔道融 西施 一笑不能忘敌国,五湖何处有功臣。
唐 李商隐 赠郑谠处士 相逢一笑怜疏放,他日扁舟有故人。
唐 温庭筠 经李处士杜城别业 百花情易老,一笑事难忘。
唐 李群玉 赠回雪 如能买一笑,满斗量明月。
唐 韩偓 偶见 千金莫惜旱莲生,一笑从教下蔡倾。
唐 罗隐 湘中见进士乔诩 一笑有情堪解梦,数年无故不同游。
唐 陈陶 独摇手 鸳鸯翡翠承宴私,南山一笑君无辞。
唐 罗虬 比红儿诗 其二十 戏水源头指旧踪,当时一笑也难逢。  ——《骈字类编》
因缘(因緣)yīn yuán
(1).机会;缘分。《史记·田叔列传》:“﹝ 任安 ﹞少孤贫困,为人将车之 长安 ,留,求事为小吏,未有因缘也。” 唐 韩愈 《答李秀才书》:“时吾子在 吴 中,其后 愈 出在外,无因缘相见。” 清 刘大櫆 《吴蕊圃先生七十寿序》:“予心往先生,而自恨无因缘相见也。”
(2).依据;凭借;攀附。《汉书·郑崇传》:“上欲封祖母 傅太后 从弟 商 , 崇 諫曰:‘…… 孔乡侯 ,皇后父; 高武侯 以三公封,尚有因缘。今无故欲封 商 ,坏乱制度,逆天人心。’” 晋 葛洪 《抱朴子·刺骄》:“亦有出自卑碎,由微而著,徒以翕肩敛迹,偓伊侧立,低眉屈膝,奉附权豪,因缘运会,超越不次。” 唐 刘餗 《隋唐嘉话》卷上:“因缘宠私,致位上公。”
(3).勾结。《汉书·王莽传中》:“姦虐之人,因缘为利,至略卖人妻子,逆天心,誖人伦。” 明 张居正 《赠袁太守入觐奏绩序》:“守库藏吏,与诸王府中卒养厮隶,深相结纳,因缘为姦。”
(4).罗织罪名,加以构陷。《魏书·李冲传》:“初, 冲 兄 佐 与 河南 太守 来崇 同自 凉州 入国,素有微嫌。 佐 因缘成 崇 罪,饿死狱中。”参见“ 因缘为市 ”。
(5).牵合,比附。 清 王夫之 《张子正蒙注·乐器》:“医卜星命之流,因缘附会以生克休王之鄙説。”
(6).发端;缘起。 汉 阮瑀 《为曹公作书与孙权》:“每览古今所由改趣,因缘侵辱;或起瑕舋,心忿意危,用成大变。”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河水一》:“﹝ 泥犂城 ﹞上有师子柱,有铭;记作 泥犂城 因缘及年数日月。”
(7).原因。 宋 苏轼 《上蔡省主论放欠书》:“寻常无因缘,固不敢造次致书。” 鲁迅 《汉文学史纲要》第四篇:“形式文采之所以异者,由二因缘,曰时与地。”
(8).佛教语。佛教谓使事物生起、变化和坏灭的主要条件为因,辅助条件为缘。《四十二章经》卷十三:“沙门问佛,以何因缘,得知宿命,会其至道?”按,《翻译名义集·释十二支》:“前缘相生,因也;现相助成,缘也。”
(9).旧时常以宿世的“因缘”来解释人们今生的关系。犹言缘分。 南朝 梁 沈约 《为文惠太子礼佛愿记》:“未来因缘,过去眷属,并同兹辰,预此慈善。”《敦煌曲子词·送征衣》:“今世共你如鱼水,是前世因缘。两情准拟过千年。” 宋 辛弃疾 《醉花阴·为人寿》词:“蟠桃结子知多少,家住 三山岛 。何日跨飞鸞,沧海飞尘,人世因缘了?”
(10).关系。 宋 王谠 《唐语林·补遗三》:“太尉曰:‘某不识此人,亦无因缘,但见风仪标品,欲与諫议大夫,何为有此事?’” 张难先 《都督府之组织设施及人选》:“凡与 黎元洪 有因缘者,亦络绎不绝,麕集于是。” 鲁迅 《准风月谈·关于翻译上》:“凡作者,和读者因缘愈远的,那作品就于读者愈无害。”
(11).姻缘。因,通“ 姻 ”。 柔石 《人鬼和他底妻的故事》:“事情也实在顺利,不到一月,这个因缘就成功了。”  ——《漢語大詞典》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