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网

祥并保佑洽由庚。

佚名宋代〕《十二时/忆少年

母仪下,国祚和平。玉帛凑寰瀛。尤祥极瑞,茂实英声。两耀比皇明。昭孝飨、躬荐精诚。祥并保佑洽由庚。和乐遍怀生。柔远能迩,海宇永澄清。复曾城。宝册受鸿名。绵龙绪,十治同齐圣。至治播欢声。止戈为武,顿纲搜英。察万物人情。损服御、不尚瑛琼。俗怀生动,修文考制,颛法上天明。地不爱宝,人不爱其诚。帝图宏。寿岳永嶢峥。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
保佑由庚

祥 xiáng《國語辭典》

祥 [ xiáng ]

  1. 泛指一切福善吉利的事物。《书经·伊训》:「作善,降之百祥。」《汉书·卷八·宣帝纪》:「神光并见,咸受祯祥。」
  2. 吉凶的征兆。亦偏指吉兆或凶兆。《书经·咸有一德》:「亳有祥,桑、谷共生于朝。」唐·孔颖达·正义:「祥是恶事先见之征。」《左传·僖公十六年》:「是何祥也?吉凶焉在?」
  3. 古代丧礼祭祀的名称。父母之丧,周年祭称为「小祥」;两周年祭称为「大祥」。
  4. 姓。如清代有祥厚。
  1. 吉利的。如:「祥云」、「祥瑞」、「吉祥如意」。《老子·第三一章》:「夫佳兵者不祥之器。」
  2. 良善平和。如:「慈祥」、「祥和社会」。
  1. 依从、遵循。《淮南子·泛论》:「得于人理,顺于天地,祥于鬼神,则可以正治矣。」
并 ( 並 併 ) bìng/bīng《國語辭典》

并 [ bìng ]

  1. 合。《文选·曹冏·六代论》:「自此之后,转相攻伐,吴并于越,晋分为三鲁,灭于楚,郑兼于韩。」通「并」。
  2. 兼有。《文选·陆机·谢平原内史表》:「非臣毁宗,夷族所能上报,喜惧参并,悲惭哽结。」《文选·谢灵运·拟魏太子邺中集诗序》:「天下良辰美景,赏心乐事,四者难并。」
  1. 一齐。《战国策·燕策二》:「(蚌、鹬)​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禽之。」《文选·左思·吴都赋》:「盖象琴筑并奏,笙竽俱唱。」通「并」。
  2. 用于否定词之前,以加强否定语气,带有反驳的意味。如:「你以为他笨,我并不认为如此。」通「并」。
  1. 而且。如:「我支持这项决定,并加以宣导。」通「并」。

并 [ bīng ]

  1. 参见「并州 」条。
  2. 大陆地区山西省太原市的别称。
保佑(保祐)bǎo yòu
亦作“ 保右 ”。亦作“ 保祐 ”。 保护帮助。多指神力的护卫帮助。《诗·大雅·假乐》:“保右命之,自天申之。”《汉书·王莽传上》:“此其所以保佑圣 汉 ,安靖元元之效也。”《汉书·杜邺传》:“天变不空,保右世主如此之至,奈何不应!” 南朝 梁 任昉 《齐竟陵文宣王行状》:“方凭保祐,永翼雍熙。”《红楼梦》第六回:“‘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咱们谋到了,靠菩萨的保佑,有些机会,也未可知。” 茅盾 《林家铺子》三:“ 林大娘 就摇摇摆摆走进去磕头,谢菩萨的保佑,还要祷告菩萨一发慈悲,保佑 林先生 的生意永远那么好。”  ——《漢語大詞典》
洽 qià《國語辭典》

洽 [ qià ]

  1. 浸润、沾湿。《说文解字·水部》:「洽,霑也。」晋·王嘉《拾遗记·卷五》:「帝弥思求,终不复见,涕泣洽席。」
  2. 深入。《书经·大禹谟》:「好生之德,洽于民心。」
  3. 合、会合。《诗经·周颂·载芟》:「为酒为醴,烝畀祖妣,以洽百礼。」
  4. 和睦、协调。如:「融洽」。晋·陶渊明〈答庞参军诗〉:「欢心孔洽,栋宇惟邻。」
  5. 商量、商谈。如:「洽商」、「接洽」、「洽租」。
  1. 广博、周遍。如:「博识洽闻」。《后汉书·卷二七·杜林传》:「林从竦受学,博洽多闻,时称通儒。」

洽 [ ​xiá ]

  1. (一)​之又音。
由庚 yóu gēng
《诗·小雅》逸篇名。《诗·小雅·由庚序》:“《由庚》,万物得由其道也。”后因以“由庚”为顺德应时之典实。 南朝 齐 王俭 《褚渊碑文》:“弘二八之高謩,宣《由庚》而垂咏。”《文选·束晳〈补亡诗〉之四》:“由庚,万物得由其道也。” 李善 注:“由,从也;庚,道也。言物并得从阴阳道理而生也。” 唐 刘禹锡 《吏部侍郎奚公神道碑》:“嗟乎!天不遐其福而孤民望,使《由庚》之什不作於 贞元 中,惜也。” 清 魏源 《苗疆敕建傅巡抗祠碑铭》:“黄鐘九渊,雉雊勾萌;敛兹噩汤,奋为《由庚》。”  ——《漢語大詞典》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