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中三昧我独知,每见渠挥为渠快。
世人作画皆论派,汝和画菊乃天解。直将书法写此花,宛转金枝总垂薤。
初为水墨后红紫,几向清纤发狂怪。桃羞杏涩宁比妍,蚁恨蜂愁未堪嘬。
幽兰堪供屈子佩,奇石当邀米公拜。当时落笔亦偶然,忽有声名起砰湃。
僮奴塞户卷委山,不独文逋与诗债。有时偃蹇不受促,怒目看人两睚眦。
酒酣兴发谁使颠,迅扫但觉吴缣隘。个中三昧我独知,每见渠挥为渠快。
最是平生跌宕心,病卧穷山老何惫。南宫王君得此图,旧索遗红未凋败。
岂知一见已陈迹,江水东流日西迈。摩挲两眼三叹息,悔却从前比菅芥。
长安贾客君不闻,已索黄金市中卖。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个中(個中,箇中)gè zhōng
(1).此中,其中。 宋 陆游 《对酒》诗:“个中妙趣谁堪语,最是初醺未醉时。” 元 杨景贤 《刘行首》第四折:“淡饭黄虀,纔得个中味。” 老舍 《四世同堂》第二部六四:“ 东阳 的心里善于藏话,他不愿告诉个中的真意。”
(2).隐语。指妓家。 清 沈復 《浮生六记·闺房记乐》:“余此时初无痴想,且念一杯之叙非寒士所能酬,而既入个中,私心忐忑,强为酬答。”参见“ 个中人 ”。
箇中:此中,这当中。 唐 寒山 《诗》之二五五:“若得箇中意,纵横处处通。” 宋 陆游 《春残》诗:“箇中有佳处,袖手看人忙。” 金 董解元 《西厢记诸宫调》卷四:“今夜里弹他几操,博箇相逢。若见花容,平生的学识,今夜箇中用。” 清 曹寅 《题堂前竹》诗:“箇中吟啸亦难事,眼外阴晴皆好秋。” ——《漢語大詞典》
(2).隐语。指妓家。 清 沈復 《浮生六记·闺房记乐》:“余此时初无痴想,且念一杯之叙非寒士所能酬,而既入个中,私心忐忑,强为酬答。”参见“ 个中人 ”。
箇中:此中,这当中。 唐 寒山 《诗》之二五五:“若得箇中意,纵横处处通。” 宋 陆游 《春残》诗:“箇中有佳处,袖手看人忙。” 金 董解元 《西厢记诸宫调》卷四:“今夜里弹他几操,博箇相逢。若见花容,平生的学识,今夜箇中用。” 清 曹寅 《题堂前竹》诗:“箇中吟啸亦难事,眼外阴晴皆好秋。” ——《漢語大詞典》
三昧 sān mèi
(1).佛教语。梵文音译。又译“三摩地”。意译为“正定”。谓屏除杂念,心不散乱,专注一境。《大智度论》卷七:“何等为三昧?善心一处住不动,是名三昧。” 晋 慧远 《念佛三昧诗集序》:“夫三昧者何?专思、寂想之谓也。” 宋 叶适 《法明寺教藏序》:“﹝ 妙真 、 普济 ﹞率州士女修念佛三昧,以旌 昶 之绩而嗣 忠 之业於无穷,志甚远也。” 明 刘元卿 《贤奕编·仙释》:“岂不闻善知识能迴三毒为三昧,迴六贼为六神,迴烦恼作菩提,迴无明为大智。”
(2).奥妙;诀窍。 唐 李肇 《唐国史补》卷中:“ 长沙 僧 怀素 好草书,自言得草圣三昧。” 宋 周紫芝 《竹坡诗话》:“集句近世往往有之,唯 王荆公 得此三昧。”《红楼梦》第四八回:“听你説了这两句,可知‘三昧’你已得了。” 秦牧 《艺海拾贝·数字与诗》:“我觉得 唐 、 宋 许多诗人,都是深懂此中三昧的。”
(3).指三昧真火。《封神演义》第八回:“ 太一真人 动了心中三昧, 毘芦仙 亦显神通。” ——《漢語大詞典》
(2).奥妙;诀窍。 唐 李肇 《唐国史补》卷中:“ 长沙 僧 怀素 好草书,自言得草圣三昧。” 宋 周紫芝 《竹坡诗话》:“集句近世往往有之,唯 王荆公 得此三昧。”《红楼梦》第四八回:“听你説了这两句,可知‘三昧’你已得了。” 秦牧 《艺海拾贝·数字与诗》:“我觉得 唐 、 宋 许多诗人,都是深懂此中三昧的。”
(3).指三昧真火。《封神演义》第八回:“ 太一真人 动了心中三昧, 毘芦仙 亦显神通。” ——《漢語大詞典》
我 wǒ《國語辭典》
我 [ wǒ ]
語音 代- 自稱。《易經·中孚卦·九二》:「我有好爵,吾與爾靡之。」《詩經·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
- 自稱己方。《左傳·莊公十年》:「春,齊師伐我。」《漢書·卷五四·李廣傳》:「我軍雖煩擾,虜亦不得犯我。」
- 表示親切之意的語詞。《論語·述而》:「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竊比於我老彭。」漢·曹操〈步出夏門行〉:「經過至我碣石,心惆悵我東海。」
- 私心、私意。如:「大公無我」。《論語·子罕》:「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 姓。如戰國時有我子。
我 [ ě ]
讀音- (一)之讀音。
独知(獨知)dú zhī
(1).知人所不知;仅一人知。《商君书·更法》:“有独知之虑者,必见毁于民。”《韩非子·说林上》:“一国皆不知,而我独知之,吾其危矣。”《淮南子·兵略训》:“夫将者,必独见独知。独见者,见人所不见也;独知者,知人所不知也。” 唐 李咸用 《和友人喜相遇》之四:“非穷非达非高尚,冷笑行藏祗独知。”《礼记·中庸》“故君子慎其独也” 宋 朱熹 集注:“独者,人所不知,而己所独知之地也。”
(2).仅仅知道。《墨子·兼爱中》:“今诸侯独知爱其国,不爱人之国,是以不惮举其国而攻人之国。”《韩非子·解老》:“民独知兕虎之有爪角也,而莫知万物之尽有爪角也。” ——《漢語大詞典》
(2).仅仅知道。《墨子·兼爱中》:“今诸侯独知爱其国,不爱人之国,是以不惮举其国而攻人之国。”《韩非子·解老》:“民独知兕虎之有爪角也,而莫知万物之尽有爪角也。” ——《漢語大詞典》
每 měi《國語辭典》
每 [ měi ]
形- 各个。如:「每人」、「每件」、「每时每刻」。
- 常、往往。《文选·诸葛亮·出师表》:「每与臣论此事。」《晋书·卷六二·祖逖传》:「祖逖,……年十四五犹未知书,诸兄每忧之。」
- 凡是、只要。如:「每逢佳节倍思亲」。宋·欧阳修〈蝶恋花·谁道闲情抛弃久〉词:「谁道闲情抛弃久。每到春来,惆怅还依旧。」
- 姓。如汉代有每当时。
见 ( 見 ) jiàn/xiàn
见 [ jiàn ]
- 看到:看~。罕~。~微知著。~义勇为。~异思迁。
- 接触,遇到:怕~风。~习。
- 看得出,显得出:~效。相形~绌。
- (文字等)出现在某处,可参考:~上。~下。
- 会晤:会~。接~。
- 对事物观察、认识、理解:~解。~地(见解)。~仁~智(指对同一问题各人从不同角度持不同看法)。
- 助词,表示被动或对我如何:~外。~教。~谅(原谅我)。~笑(被讥笑)。
- 古同“现”,出现,显露。
- 古同“现”,现存。
渠 qú/jù《國語辭典》
渠 [ qú ]
名- 人工挖掘的水道。如:「河渠」、「溝渠」、「水到渠成」。
- 姓。如漢代有渠參。
- 他,指第三人稱。如:「渠等」、「渠輩」。宋·楊萬里〈郡圃杏花〉詩:「海棠穠麗梅花淡,匹似渠儂別樣奇。」
- 大。《史記·卷一一七·司馬相如傳》:「用興法誅其渠帥,巴蜀民大驚恐。」
- 參見「[[渠渠]]」條。
挥 ( 揮 ) huī
挥 [ huī ]
- 舞动,摇摆:~动。~袂(甩动衣袖,形容意气豪迈)。~舞。~手。
- 抛洒,甩出:~泪。~霍。~洒。~汗如雨。
- 散发:~发。发~。~斥(奔放)。
- 指派,命令:指~。~军。~师。
为 ( 為 爲 ) wéi/wèi
为 [ wéi ]
- 做,行,做事:~人。~时。~难。不~己甚(不做得太过分)。
- 当做,认做:以~。认~。习以~常。
- 变成:成~。
- 是:十两~一斤。
- 治理,处理:~政。
- 被:~天下笑。
- 表示强调:大~恼火。
- 助词,表示反诘或感叹:敌未灭,何以家~?
- 姓。
- 替,给:~民请命。~虎作伥。~国捐躯。
- 表目的:~了。~何。
- 对,向:不足~外人道。
- 帮助,卫护。
快 kuài《國語辭典》
快 [ kuài ]
形- 高兴、欢喜、舒畅。如:「愉快」、「快乐」、「痛快」、「快感」。《战国策·秦策五》:「文信侯去而不快。」
- 爽直。如:「快人快语」、「心直口快」。《儒林外史·第三三回》:「是少卿先生?是海内英豪,千秋快士!」
- 迅速、灵敏。如:「快速」、「眼明手快」。《晋书·卷七五·王湛传》:「此马虽快,然力薄不堪苦行。」
- 锋利、锐利。如:「快斧」、「快剑」、「快刀」。
- 顺遂、舒服。如:「大快人心」。《孟子·梁惠王上》:「抑王兴甲兵,危士臣,搆怨于诸侯,然后快于心与?」
- 将要。如:「天快放晴了。」、「我快毕业了!」
- 赶紧。如:「您快别这么说。」、「这里很危险,你快离开吧!」
- 速度。如:「这匹马能跑多快?」
- 旧指衙门中掌管缉捕的差役。如:「捕快」。
- 姓。如汉代有快钦。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