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网

志士应愿承法则,莫损心神须见道。

陈楠宋代〕《大道歌

真阴真阳是真道,只在眼前何远讨。凡流岁岁烧还丹,或见青黄自云好。

志士应愿承法则,莫损心神须见道。但知求得真黄芽,人得食之寿无老。

黄芽不与世铅同,徒以劳身不见功。虚度光阴空白首,何处悠悠访赤松。

神水华池世所希,流传不与俗人知。还将世上凡铅汞,相似令人迷不知。

青龙逐虎虎随龙,赤禽交会声嗈嗈。调气运火逐禽宫,丹砂人腹身冲冲。

五行深妙义难知,龙虎隐藏在坎离。还丹之术过数百,最妙须得真华池。

丹砂其位元非赤,四季排来在南宅。流珠本性无定居,若识其原如秋石。

日魂月华二气真,含胎育子自堪神。变转欲终君自见,分明化作明窗尘。

铅汞一门不可依,金丹秘诀圣无知。莫将世人凡铅汞,论年运火共相持。

天生二物应虚无,为妻为子复为夫。三五之门为日月,能分卯酉别终初。

全养天然禀至神,冲和之气结成身。富贵只缘怀五彩,心知铅汞共成亲。

乾坤不互相为避,采取元和在天地。十月养成子母分,贤者何曾更运气。

玄黄溟溟不可辨,铅汞之门义难显。世人不晓定其源,细视五行定听见。

婴儿漠漠不可悟,徒以劳神虚自苦。但知会得圣人言,即是分明天上路。

三四同居共一室,一二夫妻为偶匹。要假良媒方得亲,遂使交游情意密。

浮沉恍惚往难辨,悟取迷途年月远。欲知灵药何日成,阳数终须归九转。

阴阳冥寞不可知,青龙白虎自相持。年终变转自相啖,白虎制龙龙渐稀。

乾天为父坤为母,南方朱雀北玄武。年终岁久俱成土,时人何处寻龙虎。

三人义合同为宗,常移日月照其中。已遇三花金玉液,九转须终十月功。

青龙本质在东宫,配合乾坤震位中。白虎自兹相见后,流珠那肯不相从。

龙虎修来五转强,炉中渐觉菊花香。如今修鍊正当节,莫使悠悠岁月长。

欲识丹砂是木精,移来西位与金并。凡人休处寻踪迹,恍惚中间互窅冥。

悟者犹如返故武,迷途不易寻路苦。三人运合同一源,本姓何曾离宗祖。

一人本有一人无,金公为妇木为夫。玄冥深远不可度,志士何曾肯强图。

立天汪汪配地黄,男精和合并同房。白液炉户随分化,时人服者莹心凉。

金木伤相谁定原,五行相返自相连。世上黄龙阴火白,谁能识得黄芽铅。

世上铅汞不相依,志士元知在坎离。贤者共藏人不见,淮南修秘在华池。

九转丹成岁欲终,开炉欲见药花红。水火变来俱作土,时人何处觅金翁。

铅汞相传世所希,丹砂为质雪为衣。朦胧只在君家舍,日日君看君不知。

还丹入口身自轻,能消久病去妖精。贪爱自兹无所染,能改愚人世与情。

谁悟灵丹出世尘,三花会合与龙亲。君看前后鍊丹者,误杀千人与万人。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
志士法则心神见道

志士 zhì shì
有远大志向的人。《孟子·滕文公下》:“志士不忘在沟壑,勇士不忘丧其元。” 三国 魏 曹植 《赠徐干》诗:“志士营世业,小人亦不閒。” 唐 雍裕之 《早蝉》诗:“志士心偏苦,初闻独泫然。” 元 刘诜 《送范主一宪郎》诗:“庸夫老邱里,志士轻山川。” 丁西林 《妙峰山》第四幕:“他是一个爱国的志士,他是一个抗战的英雄。”  ——《漢語大詞典》
应 ( 應 ) yīng/yìng
应 [ yīng ]
  1. 该,当,又引申料想理该如此:~当。~该。~分(fèn )。~有尽有。
  2. 回答:答~。喊他不~。~承。
  3. 随,即:“桓督诸将周旋赴讨,~皆平定”。
  4. 姓。
应 [ yìng ]
  1. 回答或随声相和:~答。呼~。~对(答对)。~和()。反~(a.化学上指物质发生化学变化,产生性质和成分与原来不同的新物质;b.人和动物受到刺激而发生的活动和变化;c.回响,反响)。
  2. 接受,允许,答应要求:~邀。~聘。~考。
  3. 顺合,适合:顺~。适~。~机。~景。~时。~用文。
  4. 对待:~付。~变。~酬。
愿 ( 願 ) yuàn《國語辭典》

愿 [ yuàn ]

  1. 忠厚、谨慎。《书经·皋陶谟》:「柔而立,愿而恭。」《后汉书·卷七六·循吏传·刘宠传》:「山民愿朴,乃有白首不入市井者,颇为官吏所扰。」
承 chéng《國語辭典》

承 [ chéng ]

  1. 奉。《左傳·成公十六年》:「承寡君之命以請。」
  2. 蒙受、接受。如:「承蒙」、「承贈」。《左傳·僖公十五年》:「君之未入,寡人懼之;入而未定列,猶吾憂也;苟列定矣,敢不承命。」
  3. 擔當、負責。如:「承擔」、「這件事情由你來承辦。」
  4. 繼續、繼承。《詩經·小雅·天保》:「如松柏之茂,無不爾或承。」《三國志·卷五四·吳書·魯肅傳》:「孤承父兄餘業,思有桓文之功。」
  1. 姓。如漢代有承宮。
法则(法則)fǎ zé
亦作“灋则”。
(1).制度;法度。《周礼·天官·大宰》:“二曰灋则,以驭其官。” 郑玄 注:“法则,其官之制度。”《荀子·王制》:“本政教,正法则,兼听而时稽之。” 唐 杜甫 《咏怀》之二:“邦危坏法则,圣远益愁慕。”
(2).准则;规则。《荀子·劝学》:“君子之学也,入乎耳,箸乎心,布乎四体,形乎动静;端而言,蝡而动,一可以为法则。” 宋 苏舜钦 《太原郡太君王氏墓志》:“乃父方正有法则,为世所知。” 清 王夫之 《张子正蒙法·有德》:“言皆心得而可为法则。” 巴金 《梦与醉·生》:“这个法则是‘互助’,是‘团结’。人类靠了这个才能够不为大自然的力量所摧毁,反而把它征服,才建立了今日的文明。”
(3).规律。《人民文学》1978年第2期:“照自然法则,每个人都将死去,但为人民献身,虽死犹生。”
(4).榜样,表率。《尉缭子·治本》:“帝王之君,谁为法则?” 唐 元结 《夏侯岳州表》:“公能清正宽恕,静以理之,故其人安和而服説,为当世法则。”
(5).效法。《史记·周本纪》:“及为成人,遂好耕农,相地之宜,宜穀者稼穡焉,民皆法则之。” 宋 苏舜钦 《答杜公书》:“復值朝廷多事之时,必将开发素藴,以尊主康民,使天下想望风采,謳歌德业,而后世法则其所为,以拯弊乱。” 清 龚自珍 《明良论二》:“大臣无耻,凡百士大夫法则之,以及士庶人法则之,则是有三数辱社稷者。”
(6).法术。《西游记》第十四回:“盖因那猴原是弼马温,在天上看养龙马的,有些法则,故此凡马见他害怕。”《何典》第十回:“ 罗刹女 愈加快活,便教会他使软尖刀并许多拿人法则。”  ——《漢語大詞典》
莫 mò/mù《國語辭典》

莫 [ mò ]

  1. 表示禁止的用语,相当于「勿」、「毋」。如:「非请莫入」、「闲言莫说」。《三国志·卷二九·魏书·方技传·华佗传》:「君有急病见于面,莫多饮酒。」唐·李白〈将进酒〉:「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2. 没有。《论语·宪问》:「子曰:『莫我知也夫。』」《孟子·梁惠王上》:「晋国,天下莫强焉,叟之所知也。」
  3. 不能、不可。如:「变化莫测」、「莫测高深」。
  1. 姓。如北魏有莫含,清代有莫友芝。

莫 [ mù ]

  1. 「暮」的本字。指日落、黄昏时候。《诗经·齐风·东方未明》:「不能辰夜,不夙则莫。」宋·张元干〈石州慢·雨急云飞〉词:「雨急云飞,瞥然惊散,莫天凉月。」
  2. 一种蔬菜。《诗经·魏风·汾沮洳》:「彼汾沮洳,言采其莫。」
  1. 晚、迟。《论语·先进》:「莫春者,春服既成。」通「暮」。
损 ( 損 ) sǔn
损 [ sǔn ]
  1. 减少:~失。~耗。~益。增~。亏~。~兵折将。
  2. 使失去原来的使用效能:~坏。破~。易~。
  3. 使蒙受害处:~害。满招~,谦受益。
  4. 用刻薄的话挖苦人:~人。
  5. 刻薄,毒辣:这话太~了。
心神 xīn shén
(1).心思精力。语出《庄子·在宥》:“解心释神,莫然无魂。” 北周 庾信 《代人乞致仕表》:“心神已弊,晷刻增悲。” 唐 姚合 《武功县居》诗:“簿书销眼力,盃酒耗心神。” 清 孙枝蔚 《客句容五歌》之四:“俸金特寄虽无几,能无忧惧劳心神。”
(2).心情;精神状态。《三国志·蜀志·关羽传》:“初, 曹公 壮 羽 为人,而察其心神无久留之意。”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泗水》:“昔 泰山 吴伯武 少孤,与弟 文章 相失二十餘年,遇于县市, 文章 欲欧 伯武 ,心神悲慟,因相寻问,乃兄弟也。” 唐 韩愈 《为韦相公让官表》:“承命震骇,心神靡寧,顾已慙靦,手足失措。” 清 纳兰性德 《上座主徐健庵先生书》:“牓发之日,随诸生后端拜堂下,仰瞻风采,心神肃然。”  ——《漢語大詞典》
须 ( 須 鬚 ) xū
须 [ xū ]
  1. 必得,应当:无~。莫~有。必~。务~。~要。
  2. 等待,停留:~留(迟留,留待)。
  3. 〔~臾〕片刻,一会儿。
  4. 男人面上生的毛,胡子:~眉(男子的代称)。~生(传统戏剧角色名,即“老生”)。
  5. 像胡须的东西:~根。触~。
见道(見道)jiàn dào
洞彻真理;明白道理。《汉书·翼奉传》:“圣人见道,然后知王治之象,故画州土,建君臣,立律历,陈成败,以视贤者,名之曰经。” 清 袁枚 《随园诗话补遗》卷十:“诗有见道之言,如 梁元帝 之‘不疑行舫往,惟看远树来’; 庾肩吾 之‘只认己身往,翻疑彼岸移’;两意相同,俱是悟境。” 清 赵翼 《瓯北诗话·皮日休》:“是 日休 尝受 巢 伪官,何其失节若此!岂文人之心,能见道而不能守,固如是耶?”《儿女英雄传》第三三回:“ 玉格 这话,却是他读书见道的地方。”  ——《漢語大詞典》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