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网

古人气韵今人得,咨嗟坐卧忘头白。

余怀清代〕《褚河南书枯树赋歌为孝升作

凉飙飒飒山鸟呼,丹青满堂招酒徒。烟黄露白木叶下,芙蓉昼泣三千珠。

主人好客思芳草,金镫玉案供潦倒。湖海风尘浊酒杯,江南杨柳新亭道。

昨夜枫林叫凤凰,朱帘宛转明月光。庭梧欲作潇湘雨,岩桂先催建业霜。

床头鲛胎泻秋水,寸丝尺绢云霞起。就中一卷索题诗,六朝词赋初唐字。

平生萧瑟庾子山,婆娑《枯树》动江关。树犹如此嗟何及,繁弦急管天应泣。

临池者谁褚潭州,诘倔瘦健拔老湫。银钩铁画更妩媚,行间自带英雄气。

当时欧虞八法工,文皇睿赏君臣同。岂知牝晨乱天纪,须眉竟向蛮烟徙。

好书此赋十本余,汉南摇落增欷歔。古人气韵今人得,咨嗟坐卧忘头白。

今宵沈醉太常斋,飞笺擘轴皆奇才。嗟余坎壈填沟壑,十年梦到屏风脚。

哀歌夜半风雨来,凄怆江潭泪双落。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
古人气韵今人咨嗟坐卧头白

古人 gǔ rén
(1).古时的人。《书·益稷》:“予欲观古人之象。” 汉 班昭 《东征赋》:“盍各言志,慕古人兮。” 唐 韩愈 《复志赋》:“考古人之所佩兮,閲时俗之所服。” 明 王鏊 《震泽长语·杂论》:“古人行事,殊非今人所及。” 郭小川 《西出阳关》诗:“风砂呵风砂,只望你不把今人当古人!”
(2).指亡故之人。《诗·邶风·绿衣》:“我思古人,俾无訧兮。”按,此指亡妻。《汉书·燕剌王刘旦传》:“如使古人有知,当何面目復奉齐酎见 高祖 之庙乎!” 颜师古 注:“古人谓先人。” 宋 苏轼 《东坡志林·黄州忆王子立》:“ 张师厚 久已死,今年 子立 復为古人,哀哉!”《初刻拍案惊奇》卷二十:“ 李兄 果是我八拜至交,指望再得相会,谁知已作古人!” 鲁迅 《热风·望勿“纠正”》:“ 汪原放 君已经成了古人了。”
(3).介于猿人与新人之间的人类。亦称早期智人。如我国的 广东 马坝 人、 湖北 长阳 人和 山西 丁村 人等。  ——《漢語大詞典》
气韵(氣韻)qì yùn
(1).指文章、书画的风格、意境或韵味。《南齐书·文学传论》:“文章者,盖情性之风标,神明之律吕也,藴思含毫,游心内运,放言落纸,气韵天成。”《北史·文苑传序》:“及 太和 在运,鋭情文学,固以頡頏 汉彻 ,跨躡 曹丕 ,气韵高远,艳藻独构。” 唐 张彦远 《历代名画记·论画六法》:“若气韵不周,空陈形似,笔力未遒,空善赋彩,谓非妙也。” 元 辛文房 《唐才子传·张南史》:“数年间,稍入诗境……气韵沉雄,时少及之者。” 郭沫若 《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诗画﹞气韵生动,意想超拔。”
(2).指人的神采和风度。 唐 孟郊 《寿安西渡奉别郑相公》诗之二:“顾惭耕稼士,朴略气韵调。” 宋 苏舜钦 《苏州洞庭山水月禅院记》:“数僧宴坐,寂嘿於泉石之间,引而与语,殊无纤介世俗间气韵。” 明 屠隆 《綵毫记·夫妻翫赏》:“扬鸞飞凤,谩夸水月精神;控鹤乘云,亦有烟霞气韵。” 欧阳山 《苦斗》六十:“但是她那灵慧、矫捷、轻盈、安祥的风光气韵却完全恢复了。”
(3).气味;味道。 宋 陶谷 《清异录·熏燎》:“ 林邑 、 占城 、 闍婆 、 交趾 以杂出异香,剂和而范之,气韵不凡。” 明 袁宗道 《上方山二》:“寺僧争设供山肴野菜,新摘便煑,芳香脆美;独不解饮茶,点黄苓芽代,气韵亦佳。”  ——《漢語大詞典》
今人 jīn rén
现代人;当代人。与“古人”相对。 唐 韩愈 《与冯宿论文书》:“但不知直似古人,亦何得于今人也。” 清 王士禛 《池北偶谈·端肃拜》:“今人止以为妇人之礼。” 郭小川 《西出阳关》诗:“风砂呵风砂,只望你不把今人当古人!”  ——《漢語大詞典》
得 dé/děi/de《國語辭典》

得 [ dé ]

  1. 获、取。与「失」相对而言。如:「鹬蚌相争,渔翁得利。」《孟子·告子上》:「求则得之,舍则失之。」
  2. 演算产生结果。如:「三三得九。」
  3. 遇。如:「得便」、「得空即前往拜访。」
  4. 契合、适宜。如:「得体」、「得法」。汉·王襃〈圣主得贤臣颂〉:「聚精会神,相得益章。」
  5. 快意、满足。《史记·卷六二·管晏传》:「意气扬扬,甚自得也。」
  6. 可以、能够。如:「得过且过」、「不得抽烟!」、「得饶人处且饶人」、「所有员工均得摸彩。」
  7. 用于谈话终了之时,表反对、禁止或同意。如:「得了,别再出馊主意了!」、「得,我们就照你的方法去做。」
  1. 相当于「何」、「岂」、「那」、「怎」、「难道」等,表示反诘的语气。唐·杜甫〈后苦寒行〉二首之二:「巴东之峡生凌澌,彼苍回斡人得知。」
  1. 置于动词之后,无义。唐·杜甫〈绝句漫兴〉诗九首之二:「恰似春风相欺得,夜来吹折数枝花。」

得 [ de ]

  1. 用在动词、形容词后面,表示结果或性状。如:「跑得快」、「觉得很好」、「美得冒泡」。

得 [ děi ]

  1. 应该、必须、需要。如:「你总得让我把话说完。」《红楼梦·第六六回》:「出了月就起身,得半个工夫才回来。」

得 [ dǎi ]

  1. 遭受。如:「他作恶多端,得了报应也是应该的。」
咨嗟 zī jiē
(1).赞叹。《楚辞·天问》:“何亲揆 发 ,定 周 之命以咨嗟?” 王逸 注:“咨嗟,叹而美之也。”《南史·张绪传》:“ 刘悛 之为 益州 ,献 蜀 柳数枝…… 武帝 以植於 太昌 灵和殿 前,常赏玩咨嗟。” 宋 欧阳修 《赠无为军李道士》诗:“ 李师 琴纹如卧蛇,一弹使我三咨嗟。” 王闿运 《曾孝子碑文》:“学士大夫高尚其道,负贩佣嫗咨嗟其行。”
(2).叹息。 汉 焦赣 《易林·离之升》:“车伤牛罢,日暮咨嗟。” 唐 吴兢 《乐府古题要解·雁门太守行》:“﹝ 王涣 ﹞病卒,老少咨嗟,奠酬以千数。” 明 刘若愚 《酌中志·正监蒙难纪实》:“是时, 高公 已居林下,颇为咨嗟,然已无可奈何。”  ——《漢語大詞典》
坐卧 zuò wò
坐和卧;坐或卧。常指日常起居。《汉书·杜周传》:“ 延年 居父官府,不敢当旧位,坐卧皆易其处。” 南朝 梁 沈约 《齐故安陆昭王碑文》:“独居不御酒肉,坐卧泣涕霑衣。” 唐 李颀 《题璿公山池》诗:“指挥如意天花落,坐卧閒房春草深。” 清 龚自珍 《与吴虹生书》十二:“有一小楼,面山,楼中置笔砚,弟偷闲暂坐卧於是。”  ——《漢語大詞典》
忘 wàng《國語辭典》

忘 [ ​wàng ]

语音
  1. 不记得。如:「勿忘我」、「后事不忘前事之师」、「乐而忘返」、「废寝忘食」、「得意忘形」。
  2. 遗失、丧失。《汉书·卷六三·武五子传·戾太子刘据传》:「臣闻子胥尽忠而忘其号,比干尽仁而遗其身。」唐·颜师古·注:「忘,亡也。吴王杀之,被以恶名,失其善称号。」《文选·陆机·叹逝赋》:「乐隤心其如忘,哀缘情而来宅。」唐·李善·注:「忘,失也。」
  3. 遗弃、舍弃。《后汉书·卷二六·宋弘传》:「臣闻贫贱之知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

忘 [ ​wáng ]

读音
  1. (一)​之读音。
头白
老人发白。即白头  ——《整理自网络》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