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曹刘(曹劉)cáo liú
(1). 曹操 、 刘备 的并称。 晋 陆机 《辩亡论上》:“夫 曹 刘 之将,非一世所选。” 宋 辛弃疾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词:“天下英雄谁敌手? 曹 刘 。生子当如 孙仲谋 。” 清 吴伟业 《画中九友歌》:“ 阿龙 北固 持双矛,披图 赤壁 思 曹 刘 。”
(2). 曹植 、 刘桢 的并称。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比兴》:“至於 扬 班 之伦, 曹 刘 以下,图状山川,影写云物。” 唐 杜牧 《酬张祜处士见寄长句四韵》:“七子论诗谁似公? 曹 刘 须在指挥中。” 清 顾炎武 《〈音学五书〉序》:“仅按 班 张 以下诸人之赋、 曹 刘 以下诸人之诗所用之音,撰为定本,於是今音行而古音亡。” ——《漢語大詞典》
(2). 曹植 、 刘桢 的并称。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比兴》:“至於 扬 班 之伦, 曹 刘 以下,图状山川,影写云物。” 唐 杜牧 《酬张祜处士见寄长句四韵》:“七子论诗谁似公? 曹 刘 须在指挥中。” 清 顾炎武 《〈音学五书〉序》:“仅按 班 张 以下诸人之赋、 曹 刘 以下诸人之诗所用之音,撰为定本,於是今音行而古音亡。” ——《漢語大詞典》
对 ( 對 ) duì
对 [ duì ]
- 答,答话,回答:~答如流。无言以~。
- 朝着:~酒当歌。
- 处于相反方向的:~面。
- 跟,和:~他商量一下。
- 互相,彼此相向地:~立。~流。~接。~称(chèn)。~峙。
- 说明事物的关系:~于。~这事有意见。
- 看待,应付:~待。
- 照着样检查:核~。校(jiào )~。
- 投合,适合,使相合:~应(yìng )。~劲。
- 正确,正常,表肯定的答语:神色不~。
- 双,成双的:配~。~偶。~仗(律诗、骈文等按照字音的平仄和字义做成对偶的语句)。
- 平分,一半:~开。
- 搀和(多指液体):~水。
- 量词,双:一~鹦鹉。
匕箸 bǐ zhù
亦作“ 匕筯 ”。
(1).食具,羹匙和筷子。《三国志·蜀志·先主传》:“ 先主 方食,失匕箸。” 唐 刘禹锡 《为杜相公谢就宅赐食状》:“举其匕筯,若负丘山。”《金史·僕散端传》:“ 楠 方食,掷匕筯于案。” 苏曼殊 《绛纱记》:“此人不胜匕箸,何能为盗?”
(2).指饮食。 宋 陆游 《晓出湖边摘野蔬》诗:“行迎风露衣巾爽,浄洗膻荤匕筯香。” 清 戴名世 《吴宏表稿序》:“顾有思得山海之珍、远方之奇异以为快,虽其未必皆可於口,而匕箸之所须,非是不饱焉。” ——《漢語大詞典》
(1).食具,羹匙和筷子。《三国志·蜀志·先主传》:“ 先主 方食,失匕箸。” 唐 刘禹锡 《为杜相公谢就宅赐食状》:“举其匕筯,若负丘山。”《金史·僕散端传》:“ 楠 方食,掷匕筯于案。” 苏曼殊 《绛纱记》:“此人不胜匕箸,何能为盗?”
(2).指饮食。 宋 陆游 《晓出湖边摘野蔬》诗:“行迎风露衣巾爽,浄洗膻荤匕筯香。” 清 戴名世 《吴宏表稿序》:“顾有思得山海之珍、远方之奇异以为快,虽其未必皆可於口,而匕箸之所须,非是不饱焉。” ——《漢語大詞典》
失色 shī sè
(1).容貌不庄重。《礼记·表记》:“君子不失足於人,不失色於人,不失口於人。” 郑玄 注:“失,谓失其容止之节也。《玉藻》曰:‘足容重,色容庄,口容止。’” 明 刘元卿 《贤奕编·间钞上》:“宴或以家姬作乐,谈笑竟日,未尝一目之,常以拇指搯中指自持,翊旦眎其指,甲痕犹在,盖恐失色於人也。”
(2).因羞愧、吃惊或发怒而改变神色。《庄子·天地》:“ 子贡 卑陬失色,頊頊然不自得,行三十里而后愈。” 成玄英 疏:“卑陬,惭怍之貌。頊頊,自失之貌。既被詆訶,颜色自失,行三十里方得復常。”《汉书·霍光传》:“羣臣皆惊鄂失色,莫敢发言,但唯唯而已。”《明史·毛忠传》:“贼来益众,军中皆失色。” 曹禺 《雷雨》第一幕:“ 周萍 (更惊恐):‘爸,没有的事,没有。’ 周朴园 :‘一个人敢作就要敢当。’ 周萍 (失色):‘爸!’”
(3).泛指改变颜色。 北魏 贾思勰 《齐民要术·种紫草》:“其棚下,勿使驴马粪及人溺,又忌烟,皆令草失色。” 曹禺 《北京人》第一幕:“病久了,她进门有些颤抖,嘴唇惨白失色,头发微乱。”
(4).犹言丢脸。《醒世恒言·汪大尹火焚宝莲寺》:“带累佛面无光,山门失色。”
(5).指不顾脸面。 ——《漢語大詞典》
(2).因羞愧、吃惊或发怒而改变神色。《庄子·天地》:“ 子贡 卑陬失色,頊頊然不自得,行三十里而后愈。” 成玄英 疏:“卑陬,惭怍之貌。頊頊,自失之貌。既被詆訶,颜色自失,行三十里方得復常。”《汉书·霍光传》:“羣臣皆惊鄂失色,莫敢发言,但唯唯而已。”《明史·毛忠传》:“贼来益众,军中皆失色。” 曹禺 《雷雨》第一幕:“ 周萍 (更惊恐):‘爸,没有的事,没有。’ 周朴园 :‘一个人敢作就要敢当。’ 周萍 (失色):‘爸!’”
(3).泛指改变颜色。 北魏 贾思勰 《齐民要术·种紫草》:“其棚下,勿使驴马粪及人溺,又忌烟,皆令草失色。” 曹禺 《北京人》第一幕:“病久了,她进门有些颤抖,嘴唇惨白失色,头发微乱。”
(4).犹言丢脸。《醒世恒言·汪大尹火焚宝莲寺》:“带累佛面无光,山门失色。”
(5).指不顾脸面。 ——《漢語大詞典》
一语(一语)
南北朝 王僧孺 为人有赠诗 幸有褰裳便,含情寄一语。
宋 苏轼 送李公恕赴阙 立谈左右皆动色,一语径破千言牢。
元 元好问 论诗三十首 其四 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
元 张昱 别故人 未别欲千言,临别无一语。 ——《骈字类编》
宋 苏轼 送李公恕赴阙 立谈左右皆动色,一语径破千言牢。
元 元好问 论诗三十首 其四 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
元 张昱 别故人 未别欲千言,临别无一语。 ——《骈字类编》
中 zhōng/zhòng《國語辭典》
中 [ zhōng ]
名- 距離四方或兩端相等的部位。如:「居中」、「中央」、「日正當中」。
- 內、裡面。如:「水中」、「夢中」、「心中」。
- 泛指某一時期以內。如:「一年之中」、「晉太元中」。
- 中華民國的簡稱。
- 姓。如漢代有中京。
- 居間介紹、連絡的。如:「中人」。
- 居於高低、大小、好壞之間的。如:「中級」、「中型」、「中等」。
- 半。如:「中夜」、「中途」。
- 正好。如:「適中」。
- 表示動作正在進行。如:「事情正在交涉中。」
中 [ zhòng ]
動- 達到要點。《論語·子路》:「刑罰不中,則民無所錯手足。」《漢書·卷一○·成帝紀》:「朕涉道日寡,舉錯不中。」
- 合、正對上。如:「中規中矩」。《左傳·定公元年》:「未嘗不中吾志也。」《戰國策·西周策》:「去柳葉者百步而射之,百發百中。」
- 遭受、感染。如:「中風」、「中毒」。
- 得。如:「中獎」、「中籤」、「中選」。
- 考取。如:「范進中舉」、「考中大學」。《儒林外史·第二回》:「這王大老爺,就是前科新中的。」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