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剔银灯相视笑,认得米家书画。
尚书堂上,忽鸾飞凤舞、花枝分亚。起剔银灯相视笑,认得米家书画。
木偶儿郎,弓腰仕女,游戏无真假。针神妙手,恰从阿堵传写。
正是月满千街,星移万点,天放元宵夜。遥想汉宫传蜡烛,光照彩楼缥瓦。
玉漏停催,琼箫慢弄,暂醉珠帘下。燕台胜景,剪灯重谱新话。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起 qǐ《國語辭典》
起 [ qǐ ]
动- 站立、坐起。如:「起立」、「起来」。《礼记·曲礼上》:「请业则起,请益则起。」唐·白居易〈与元微之书〉:「垂死病中惊坐起,暗风吹雨入寒窗。」
- 起床、离开床铺。如:「早睡早起」。《孟子·尽心上》:「鸡鸣而起,孳孳为善者,舜之徒也。」《礼记·内则》:「孺子蚤寝晏起,唯所欲食无时。」
- 始、开始。如:「起迄」、「起笔」、「从今起」、「万事起头难」。《汉书·卷一○○·叙传下》:「以述《汉书》,起元高祖。」
- 发动、产生。如:「起疑」、「起风」、「肃然起敬」。《吕氏春秋·贵直论·直谏》:「百邪悉起。」汉·高祖〈大风歌〉:「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
- 复苏、痊愈、好转。如:「起死回生」、「一病不起」。《国语·吴语》:「君王之于越也,繄起死人而肉白骨也。」《后汉书·卷三五·郑玄传》:「玄乃发墨守,针膏肓,起癈疾。」
- 取出。如:「起货」、「起赃」、「起出凶刀一把。」
- 出仕、举用。如:「起用」、「东山再起」。《战国策·秦策二》:「召公孙显于韩,起樗里子于国。」宋·辛弃疾〈水龙吟·老来曾识渊明〉词:「甚东山何事,当时也道,为苍生起。」
- 拟订。如:「起草章程」、「起个大纲」。
- 出身。《汉书·卷三九·萧何曹参传·赞曰》:「萧何、曹参皆起秦刀笔吏,当时录录未有奇节。」
- 建筑、建立。如:「白手起家」、「平地起高楼」。《三国志·卷四七·吴书·吴主权传》:「治城郭,起谯楼。」
- 诗文首句、首联或首段。《通俗编·文学引范德机·诗法》:「作诗有四法,起要平直,承宜舂容,转要变化,合要渊永。」
- 量词:➊ 计算分批的人的单位。相当于「群」。如:「店里来了两起客人。」《红楼梦·第四四回》:「且平儿又是个极聪明极清俊的上等女孩儿,比不得那起俗蠢拙物。」➋ 计算事件发生的单位。如:「高速公路上发生了数起连环车祸。」、「警方最近侦破了一起掳人勒索案。」
- 置于动词之后,表示及、到的意思。如:「想起往事,真是不胜感慨!」、「只要谈起女友,他便眉开眼笑。」
- 置于动词之后,表示足够或不够的意思。如:「经得起现实的考验。」、「承受不起舆论压力。」
剔 tī《國語辭典》
剔 [ tī ]
动- 将骨头上的肉刮除下来。如:「请把骨肉剔净好熬汤。」
- 从缝隙中往外挑。如:「剔牙」。
- 挑出不合标准的。如:「剔除恶习」、「先把笔试成绩较差的人剔出来。」
银灯(银灯)
元 宋褧 舟中夜雨奇周子善 故人好在纱窗下,高拥银灯对小乔。 ——《骈字类编》
相视(相視)xiāng shì
(1).相对注视。《庄子·大宗师》:“四人相视而笑,莫逆於心。” 唐 韩愈 《送侯参谋赴河中幕》诗:“相逢风尘中,相视迭嗟矜。” 宋 苏轼 《却鼠刀铭》:“昼出羣鬭,相视睢盱;舞于 端门 ,与主杂居。” 潘漠华 《雨点》:“在朦胧的暮光中,六眼相视,各有会心地默默地笑着。”
(2).看待;照顾。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刘全》:“前二人亦与俱出,又嘱途中善相视。”
视察;察看;察验。 宋 苏轼 《上神宗皇帝书》:“陛下遽信其説,即使相视地形,万一官吏苟且顺从,真谓陛下有意兴作,上糜帑廪,下夺农时。”《金史·宣宗纪下》:“三月辛丑,议迁 睢州 ,治书侍御史 蒲鲁虎 奉詔相视 京东 城池,还言勿迁便,乃止。”《初刻拍案惊奇》卷三三:“ 刘安柱 得何病而死?快叫仵作人相视了回话。” ——《漢語大詞典》
(2).看待;照顾。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刘全》:“前二人亦与俱出,又嘱途中善相视。”
视察;察看;察验。 宋 苏轼 《上神宗皇帝书》:“陛下遽信其説,即使相视地形,万一官吏苟且顺从,真谓陛下有意兴作,上糜帑廪,下夺农时。”《金史·宣宗纪下》:“三月辛丑,议迁 睢州 ,治书侍御史 蒲鲁虎 奉詔相视 京东 城池,还言勿迁便,乃止。”《初刻拍案惊奇》卷三三:“ 刘安柱 得何病而死?快叫仵作人相视了回话。” ——《漢語大詞典》
笑 xiào《國語辭典》
笑 [ xiào ]
動- 因欣喜而在臉上露出快樂表情,或發出喜悅的聲音。如:「玩笑」、「嬉笑」、「微笑」。《論語·憲問》:「樂然後笑,人不厭其笑。」
- 譏笑、嘲笑。如:「見笑」、「恥笑」。《孟子·梁惠王上》:「以五十步笑百步,則何如?」唐·韓愈〈調張籍〉詩:「蚍蜉撼大樹,可笑不自量。」
- 致贈時,希望對方接受的敬辭。如:「笑納」。《水滸傳·第二回》:「特地使小校送些薄禮,酬謝大郎不殺之恩,不要推卻,望乞笑留。」
认得(認得)rèn de
(1).能够确定某一人或事物是这个人或事物而不是别的。 唐 刘禹锡 《秋日题窦员外崇德里新居》诗:“莫言堆案无餘地,认得诗人在此间。”《水浒传》第十二回:“好汉既然认得洒家,便还了俺行李,更强似请吃酒。” 曹禺 《雷雨》第四幕:“你们走吧,我不认得你们。”参见“ 认识 ”。
(2).记得。 宋 苏轼 《水调歌头》词:“长记 平山堂 上,欹枕 江 南烟雨,渺渺没孤鸿。认得 醉翁 语:‘山色有无中。’” 宋 辛弃疾 《八声甘州》词:“想今年燕子,依然认得, 王 谢 风流。” ——《漢語大詞典》
(2).记得。 宋 苏轼 《水调歌头》词:“长记 平山堂 上,欹枕 江 南烟雨,渺渺没孤鸿。认得 醉翁 语:‘山色有无中。’” 宋 辛弃疾 《八声甘州》词:“想今年燕子,依然认得, 王 谢 风流。” ——《漢語大詞典》
米 mǐ《國語辭典》
米 [ mǐ ]
名- 去壳的谷实,今专指稻实。如:「稻米」、「白米」、「糯米」、「糙米」。《孔子家语·卷二·致思》:「常食藜藿之实,为亲负米百里之外。」
- 去掉皮壳的种子、果仁。如:「花生米」。
- 借指食物。如:「他病得很重,水米不进。」
- 成粒似米的东西。如:「虾米」。
- 量词。计算长度的单位。为米突(metre)的简称。即公尺。一米等于一百公分。如:「百米赛跑」。
- 姓。如唐代有米嘉劳。
- 二一四部首之一。
家 jiā/jia/jie《國語辭典》
家 [ jiā ]
名- 眷屬共同生活的場所。如:「家庭」、「回家」。唐·賀知章〈回鄉偶書〉詩二首之一:「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衰。」
- 一門之內共同生活的人。《呂氏春秋·先識覽·察微》:「吳人應之不恭,怒殺而去之,吳人往報之,盡屠其家。」
- 學術流派。如:「儒家」、「道家」、「百家爭鳴」、「一家之言」。
- 經營某種行業或具有某種身分的人。如:「農家」、「商家」、「店家」、「少東家」。
- 尊稱學有專長或有專門技術的人。如:「專家」、「文學家」、「科學家」。
- 自稱或稱別人。如:「自家」、「咱家」、「哀家」、「姑娘家」、「小孩子家」、「婦道人家」。
- 古代大夫所統治的政治區域。與「國」相對。《論語·季氏》:「丘也聞有國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
- 私有財產。《韓非子·外儲說左上》:「夫賣庸而播耕者,主人費家而美食。」《史記·卷八五·呂不韋傳》:「諸嫪毐舍人皆沒其家而遷之蜀。」
- 量詞。計算家庭、店鋪、大型企業等的單位。如:「住戶不滿十家」、「三家報社」、「只此一家,別無分號。」、「開了三家分公司。」
- 姓。如周代有家伯。
- 居住。《文選·江淹·別賦》:「又若君居淄右,妾家河陽。」
- 對人謙稱自己的親長。如:「家父」、「家母」、「家兄」。
- 家中的。如:「家事」、「家人」、「家產」、「家業」、「家僮」。
- 家中飼養的。如:「家畜」、「家禽」。
- 置於句中。相當於「地」、「的」。元·蕭德祥《殺狗勸夫·第二折》:「他道俺哥哥十分家沉醉,且吃些兒熱湯熱水。」《西遊記·第五一回》:「大碗家寬懷暢飲。」
家 [ gū ]
名- 對女子的尊稱。《後漢書·卷八四·列女傳·曹世叔妻傳》:「扶風曹世叔妻者,同郡班彪之女也,名昭……。帝數召入宮,令皇后諸貴人師事焉,號曰大家。 」同「姑 」。
书画(書畫)shū huà
书法和绘画。《隶释·汉张平子碑》:“音乐书画之艺,方技博弈之巧。” 唐 杜甫 《观薛少保书画壁》诗:“惜哉功名忤,但见书画传。” 王西彦 《古屋》第一部一:“正屋和偏房的小堂屋,四壁全为各种木镌的书画和匾额所布满。” ——《漢語大詞典》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