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网

爰藉驱除膺大宝,遂迁都邑设酆宫。

弘历清代〕《谒陵礼毕车驾入盛京仍叠癸亥岁旧作七言排律十四韵

周甲遵涂又向东,吉林佳气郁葱葱。故乡遗俗今犹在,创业开基古鲜同。

走马率西时相宅,如龙逴海每劳躬。皇威远鬯先攘外,圣泽深孚早建中。

名正底须惭德抱,气雄真使敌群空。既申频价鱼书议,垂得还旋玉辔珑。

帷幄运筹宣众力,风云缔构赞天功。王师本是征无战,胜国徒称守且攻。

爰藉驱除膺大宝,遂迁都邑设酆宫。上陵近纪诹秋吉,狩漠观风乐岁丰。

累洽重熙蒙祖德,月将日就愓予衷。留京莅止当年宛,父老瞻依喜气融。

沧海车书虔辐辏,九关闾阖洞开通。推恩行庆遵常制,何必酺筵醉颊红。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
驱除大宝都邑酆宫

爰 yuán《國語辭典》

爰 [ yuán ]

  1. 于是。《书经·无逸》:「作其即位,爰知小人之依,能保惠于庶民。」《文选·张衡·思玄赋》:「将荅赋而不暇兮,爰整驾而亟行。」
  1. 发语词,无义。《诗经·邶风·凯风》:「爰有寒泉,在浚之下。」
  1. 改变、更换。参见「爰田 」条。
  1. 姓。如汉代有爰盎。
藉 jiè/jí《國語辭典》

藉 [ jiè ]

  1. 鋪墊物。《說文解字·艸部》:「藉,祭藉也。」《易經·大過卦·初六》:「藉用白茅。」《禮記·曲禮下》:「執玉,其有藉者則裼,無藉者則襲。」
  1. 鋪墊。宋·蘇軾〈卜算子·蜀客到江南〉詞:「還與去年人,共籍西湖草。」清·汪中〈先母鄒孺人靈表〉:「攜中及妹,儽然丐於親故,率日不得一食,歸則藉稿於地。」
  2. 依賴。如:「憑藉」、「依藉」、「慰藉」。《文選·李斯·上書秦始皇》:「此所謂藉寇兵而齎盜糧者也。」
  3. 假借。如:「藉口」、「藉故」。《商君書·開塞》:「藉刑以除刑。」

藉 [ jí ]

  1. 參見「藉藉」、「狼藉」等條。
驱除(驅除,敺除)qū chú
驱除:1.排除;赶走。《史记·秦楚之际月表序》:“乡 秦 之禁,适足以资贤者为驱除难耳。” 司马贞 索隐:“言驱除患难耳。”《新唐书·陈子昂传》:“凡大人初制天下,必有凶乱叛逆之人为我驱除,以明天诛。” 元 萨都剌 《桃源行题赵仲穆画》:“ 长城 远筑 阿房 起,黔首驱除若螻蚁。” 太平天囯 洪秀全 《添设御林兵保卫天京诏》:“有事同心勤努力,驱除小丑天威扬。”
(2).指被赶走的人或事物。《北史·僭伪附庸传论》:“观其递为割据,亦一时之杰,然而卒至夷灭,可谓 魏 之驱除。” 宋 李纲 《论秦隋势之相似》:“然则 秦 隋 者,其 汉 唐 之驱除乎?”
敺除:驱赶,扫除。  ——《漢語大詞典》
膺 yīng《國語辭典》

膺 [ yīng ]

  1. 胸、內心。如:「義憤填膺」。唐·李白〈蜀道難〉:「捫參歷井仰脅息,以手撫膺坐長歎。」《新唐書·卷一○○·封倫傳》:「然善矯飾,居之自如,人莫能探其膺肺。」
  2. 馬匹胸前的帶子。《詩經·秦風·小戎》:「蒙伐有苑,虎韔鏤膺。」漢·毛亨·傳:「膺,馬帶。」通「纓」。
  1. 接受。《文選·班固·東京賦》:「天子受四海之圖籍,膺萬國之貢珍。」
  2. 承擔。如:「榮膺大任」。《書經·武成》:「誕膺天命,以撫方夏。」
大宝 dà bǎo
皇帝之位。例如:久居大宝。
珍贵的财宝、宝贝
对佛法的称呼
一种重五十两的银元宝  ——《漢語大詞典》
遂 suì《國語辭典》

遂 [ suì ]

  1. 称心、满足。如:「诸事不遂」。《史记·卷一一七·司马相如传》:「长卿久宦游不遂,而来过我。」《红楼梦·第四六回》:「天下的事未必都遂心如意的。」
  2. 顺从、顺应。如:「半身不遂」。《国语·周语下》:「节之鼓而行之,以遂八风。」
  3. 成功、成就。如:「杀人未遂」。唐·柳宗元〈瓶赋〉:「功成事遂,复于土泥。」《喻世明言·卷三六·宋四公大闹禁魂张》:「男儿未遂平生志,且乐高歌入醉乡。」
  4. 进、通达。《易经·大壮卦·上六》:「象曰:不能退,不能遂。」
  5. 荐举、进用。《书经·仲虺之诰》:「佑贤辅德,显忠遂良。」《礼记·月令》:「命太尉,赞桀俊,遂贤良,举长大。」
  6. 生长。《汉书·卷二二·礼乐志》:「青阳开动,根荄以遂。」
  7. 尽、止。《礼记·曲礼上》:「有后入者,阖而勿遂。」
  1. 终究、竟然。《史记·卷八·高祖本纪》:「及高祖贵,遂不知老父处。」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慕贤》:「此人后生无比,遂不为世所称,亦是奇事。」
  2. 就、于是。《史记·卷八·高祖本纪》:「乃前,拔剑击斩蛇,蛇遂分为两。」《文选·李斯·上书秦始皇》:「而穆公用之并国三十,遂霸西戎。」
  1. 远郊、郊外。《书经·费誓》:「鲁人三郊三遂,峙乃刍茭。」《礼记·王制》:「不变,移之遂,如初礼。」
  2. 小沟。《周礼·地官·遂人》:「凡治野,夫间有遂,遂上有径。」《儒林外史·第四○回》:「沟间有洫,洫间有遂。」
  3. 古代射箭的人所穿的臂衣。《仪礼·大射礼》:「袒决遂,执弓右,挟之出。」

遂 [ ​suí ]

  1. (一)​之又音。
迁 ( 遷 ) qiān
迁 [ qiān ]
  1. 机关、住所等另换地点:~居。~移。~徙。
  2. 变动,转变:变~。~就(改变自己的意见,凑合别人)。~延(拖延)。~怒。事过境~。
  3. 贬谪,放逐:~谪(贬官远地)。~客(流迁或被贬谪到外地的官)。
  4. 古代称调动官职,一般指升职:升~。
都邑 dū yì
(1).城市。《商君书·算地》:“故为国任地者,山林居什一,藪泽居什一,谿谷流水居什一,都邑蹊道居什四,此先王之正律也。” 晋 袁宏 《后汉纪·献帝纪二》:“ 畴 谓其父老曰:‘诸君不以 畴 不肖,远来相就。众成都邑,而莫相统一,恐非久安之道。’” 梁启超 《新民议·禁早婚议》:“其居於山谷鄙野者,婚嫁之年,必视都邑之民较早。”
(2).指京城,京都。 宋 蔡绦 《铁围山丛谈》卷一:“上元张灯,天下止三日,都邑旧亦然。后都邑独五夜。” 清 顾炎武 《北岳辨》:“故 吴宽 以为帝王之都邑无常,而五岳有定。”  ——《漢語大詞典》
设 ( 設 ) shè
设 [ shè ]
  1. 布置,安排:~立。~置(a.设立;b.安装)。~宴。
  2. 筹划:~计。~法。
  3. 假使:假~。~或。~身处地。
酆宫 fēng gōng
(1). 周文王 宫名。在今 陕西省 户县 北。《左传·昭公四年》:“ 成 有 岐阳 之蒐, 康 有 酆宫 之朝。” 杜预 注:“ 酆 在 始平 鄠县 东,有 灵臺 , 康王 於是朝诸侯。”一说,为 文王 庙。见 杨伯峻 注。 南朝 宋 颜延之 《三月三日曲水诗序》:“悵 钧臺 之未临,慨 酆宫 之不县。”
(2).道教语。指冥狱。 唐 陆龟蒙 《次追和清远道士诗韵》:“吾闻 酆宫 内,日月自昏旦。” 清 唐孙华 《王鹤尹挽诗》之二:“文章世上浑无用,合向 酆宫 颂帝晨。”参见“ 酆都 ”。  ——《漢語大詞典》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