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网

世道有此翻覆兮,谁察余之坚贞。

崔敦礼宋代〕《太白远游

人间不可以托兮,信长风而云行。
浩漫其将何之兮,怅飘忽而徂征。
天生材以有用兮,思逢时而经纶。
苦恩疏而媒劳兮,坐长叹以抚膺。
鸡聚族以争食兮,凤孤飞而无隣。
璚草隐於深谷兮,层丘蔽以苍榛。
骅骝拳跼而不得食兮,蹇驴得志以鸣春。
蝘蜓嘲龙兮鱼目混珍,嫫母衣锦兮西施负薪。
世道有此翻覆兮,谁察余之坚贞。
块独处此幽默兮,乃龟息而虬蟠。
不旷荡以纵适兮,何拘挛以守常。
将倚剑乎天外兮,欲挂弓於扶桑。
以倥偬而为巢兮,以虚无而为场。
运以大风之举兮,假以摩天之翔。
前期浩乎漫漫兮,浮四海而横八荒。
赤玉舄以东上兮,烟苍苍其逢山。
逢羽人於天门兮,方瞳好其容颜。
遗我书以鸟迹兮,读不閒而三叹。
偶然值乎青童兮,绿发双双其云鬟。
笑我学仙之晚兮,蹉跎凋乎朱颜。
玉女飘飘而下兮,遗我以流霞之杯。
稽首拜而自笑兮,问南登之路岐。
采姹女於江华兮,收河车於清溪。
卧香炉以餐霞兮,窥石镜而心清。
遥见仙人於彩云兮,把芙蓉於京。
期汗漫於九垓兮,接卢敖於太清。
乘兴任夫所适兮,鸣驺忽其西驰。
栽若木於西海兮,采琼蕊乎昆山。
揖叔卿於云台兮,恍惚凌乎紫冥。
饮玉浆於丹丘兮,备洒扫以明星。
赤松借予以白鹿兮,挟两龙以相从。
传秘廖於韩众兮,精诚与夫天通。
西上既穷其登攀兮,云飘然而无心。
八极可以神游兮,赋大鹏於北溟。
激三千以崛起兮,向九万而迅征。
访广成於至道兮,闻大块之幽居。
掇玄珠於赤水兮,天下不知其所如。
凌云霄以直上兮,入无穷而遗形。
骑日月而羽化兮,翼鸳鸾而云行。
出宇宙之寥廓兮,羾阊阖之峥嵘。
载长云之河车兮,十二楼与五城。
登真朝於玉皇兮,赐琼浆以玉杯。
听天语之察察兮,廓如云而天开。
天地同乎枯槁兮,生世如乎转蓬。
君子化为猿鹤兮,小人或为沙虫。
营营为何所求兮,鸡鸣趋乎四关。
十步而九太行兮,世路多乎险艰。
传其语以铭骨兮,永愿辞於人间。
忽魂悸以魄动兮,即归路而长叹。
转天车於六龙兮,云骈下而飘翩。
风为马兮霓为裳,靡星旃兮回鸾车。
烛龙衔光以照物兮,列缺挥鞭而启途。
欻翳景以横翥兮,逆高天以下垂。
望四海兮何漫漫,长相思兮在长安。
复长剑而归来兮,谒九重之天门。
白日照吾之精诚兮,效剖胆而输肝。
吐峥嵘之高论兮,开浩荡之奇言。
所谓代马不思乎越兮,越禽不恋乎燕。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
世道翻覆坚贞

世道 shì dào
(1).人世间的道路。指纷纭万变的社会状态。《列子·杨朱》:“方其荒於酒也,不知世道之安危,人理之悔吝。” 唐 元稹 《答胡灵之》诗:“世道难於剑,谗言巧似笙。” 宋 苏轼 《和李太白》诗:“世道如弈棋,变化不容覆。” 王统照 《号声·沉船》:“年经的人,你们经过多少世道?真是混得没有趣味!”
(2).世间;社会。 南朝 梁 沈约 《七贤论》:“神才高杰,故为世道所莫容。” 唐 皎然 《送柳淡扶侍赴洪州》诗:“少年轻远涉,世道得无欺。” 杜鹏程 《保卫延安》第二章:“他舍不得咱们共产党的新世道。要是天遂人愿,他还能活百儿八十岁哩。”
(3).社会道德风尚。 南朝 梁 沈约 《与何胤勑》:“兼以世道浇暮,争诈繁起。” 宋 赵与时 《宾退录》卷六:“寓言以貽训诫,若 柳子厚 《三戒》《鞭贾》之类,颇似以文为戏,然亦不无补於世道。” 清 富察敦崇 《燕京岁时记·封台》:“评书抵掌而谈,别无幇衬,而豪侠亡命,跃跃如生,市儿听之,适易启其作乱为非之念。有心世道者,其思有以禁之也!” 老舍 《二马》第五段五:“ 马老先生 不明白人家为什么要打他,成天撅着小胡子叹息世道不良。”  ——《漢語大詞典》
有 yǒu/yòu《國語辭典》

有 [ yǒu ]

  1. 表事實、狀況的正面存在,與「無」相對。如:「有困難」、「有利有弊」、「有學問」、「有錢」、「擁有」、「面有飢色」。
  1. 豐足、富裕。如:「他是個非常富有的人。」《詩經·大雅·公劉》:「止基迺理,爰眾爰有。」
  2. 多,表示時間久或年齡大。如:「本店開設有年。」、「母親已有了年紀。」
  3. 故意。如:「有心犯錯應嚴懲,無心疏忽可原諒。」
  1. 置於名詞前,作音節的襯字。如:「有夏」、「有清」。《韓非子·五蠹》:「當舜之時,有苗不服,禹將伐之。」
  1. 某,表示不確定。如:「有一天晚上」、「有人說你做人很講義氣。」
  1. 姓。如漢代有有祿。

有 [ yòu ]

  1. 表示重複、反複、連續。唐·裴守真〈請重耕織表〉:「奸偽由此而生,黎庶緣斯而苦,此有國之大患也。」通「又」。
  1. 用於整數與餘數之間,表示數目的附加。如:「七十有七人」。《論語·為政》:「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
此 cǐ《國語辭典》

此 [ cǐ ]

  1. 这个。与「彼」相对。如:「此人」、「特此公告」、「不分彼此」。
  1. 如此、这样。北周·庾信〈哀江南赋〉:「惜天下之一家,遭东南之反气,以鹑首而赐秦,天何为而此醉!」
  1. 斯、乃、则。《礼记·大学》:「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财,有财此有用。」
翻覆 fān fù
(1).谓反覆无常;变化不定。 晋 陆机 《君子行》:“休咎相乘躡,翻覆若波澜。”《文选·孔稚珪〈北山移文〉》:“岂期终始参差,苍黄翻覆。” 吕延济 注:“翻覆,不定也。” 唐 卢象 《送赵都护赴安西》诗:“黠虏多翻覆,谋臣有别离。”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局诈》:“人心叵测,事后虑有翻覆。” 瞿秋白 《饿乡纪程》四:“从我七八岁时, 中国 社会已经大大的震颠动摇之后,那疾然翻覆变更的倾向,已是猛不可当,非常之明显了。”
(2).多次重复。 唐 李频 《冬夜酬范秘书》诗:“翻覆吟佳句,何酬国士恩。” 宋 苏辙 《书〈楞严经〉后》:“杜门幽坐,取《楞严经》翻覆熟读。”《儿女英雄传》第十一回:“重復在月光之下翻覆一看,口中大叫。” 叶圣陶 《四三集·一桶水》:“﹝ 孙大娘 ﹞取了两个双毫小银洋,翻覆看上几眼,就郑重地交到 张老大 手里。”
(3).反转;倾覆。 北魏 贾思协 《齐民要术·种瓜》:“摘瓜法:在步道上引手而取;勿听浪人踏瓜蔓,及翻覆之。” 唐 刘知几 《史通·申左》:“或以先为后,或以后为先,日月颠倒,上下翻覆。” 郑珍 《江边老叟》诗:“北风三日更不休,十室登船九翻覆!”
(4).指上下震荡。 宋 苏舜钦 《杨子江观风浪》诗:“大舰失所操,翻覆如转丸。”
(5).犹翻动。如:夜间翻覆不能眠。
(6).翻飞;翻滚。 南朝 梁 萧统 《开善寺法会讲解将毕赋三十韵》:“青禽乍上下,云雁飞翻覆。” 唐 徐凝 《观浙江涛》诗:“ 浙江 悠悠海西緑,惊涛日夜两翻覆。”  ——《漢語大詞典》
兮 xī《國語辭典》

兮 [ xī ]

  1. 用于句中或句末,相当于「啊」:➊ ​ 表示感叹的语气。《诗经·唐风·绸缪》:「子兮子兮,如此良人何?」《史记·卷七·项羽本纪》:「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➋ ​ 表示赞叹、肯定的语气。《诗经·郑风·羔裘》:「彼其之子,邦之彦兮。」
谁 ( 誰 ) shuí
谁 [ shuí ]
  1. 疑问人称代词:你是~?~何(a.哪一个人;b.诘问,呵问)。~们。~人。~个。
  2. 任何人,无论什么人:这件事~都不知道。
察 chá《國語辭典》

察 [ chá ]

  1. 仔細考核、調查。如:「審察」、「考察」。《孟子·梁惠王下》:「國人皆曰賢,然後察之。」《新唐書·卷四八·百官志三》:「監察御史十五人,正八品下,掌分察百寮。」
  2. 仔細觀看。《易經·繫辭上》:「仰以觀於天文,俯以察於地理。」《文選·曹植·洛神賦》:「遠而望之,皎若太陽升朝霞;迫而察之,灼若芙蕖出淥波。」
  3. 明辨、了解。如:「覺察」、「明察秋毫」。漢·陸賈《新語·道基》:「嘗百草之實,察酸苦之味。」
  4. 考察後而保舉。如:「察舉」。《文選·李密·陳情表》:「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
  5. 姓。如春秋時吳國有察戰。
  1. 清晰、明顯。《墨子·脩身》:「辯是非不察者,不足與游。」漢·劉向《說苑·卷一六·談叢》:「石稱丈量,徑而寡失;簡絲數米,煩而不察。」
余 ( 餘 ) yú《國語辭典》

余 [ yú ]

  1. 我,表第一人稱。《文選·班彪·北征賦》:「余遭世之顛覆兮,罹填塞之阨災。」《文選·陸機·歎逝賦》:「余將老而為客。」
  1. 剩下、多餘。《周禮·地官·委人》:「凡其余,聚以待頒賜。」同「餘 」。
  2. 姓。如宋代有余靖。

余 [ xú ]

  1. 參見「余余」、「余吾鎮」等條。
之 zhī《國語辭典》

之 [ zhī ]

  1. 的、底。《论语·公冶长》:「夫子之文章。」《左传·襄公十四年》:「余弟死,而子来,是而子杀余之弟也。」
  2. 于。《易经·比卦·象曰》:「比之匪人,不亦伤乎?」《礼记·大学》:「人之其所亲爱而辟焉。」
  3. 诸、之于。《孟子·滕文公上》:「禹疏九河,瀹济、漯而注诸海;决汝、汉,排淮、泗而注之江。」
  1. 与、及。《书经·立政》:「文王罔攸兼于庶言、庶狱、庶慎,惟有司之牧夫。」《吕氏春秋·仲夏纪·适音》:「乐之弗乐者,心也。」
  2. 而。《战国策·秦策二》:「臣恐王为臣之投杼也。」
  3. 若、如果。《书经·盘庚上》:「邦之臧,惟汝众,邦之不臧,惟予一人有佚罚。」《论语·子张》:「我之大贤与,于人何所不容?我之不贤与,人将拒我,如之何其拒人也?」
  4. 则。《左传·僖公九年》:「东略之不知,西则否矣。」《吕氏春秋·仲春纪·功名》:「 故民无常处,见利之聚,无之去。」
  1. 用于强调或补足语气,无义。《书经·西伯戡黎》:「殷之即丧!指乃功,不无戮于尔邦?」《史记·卷四八·陈涉世家》:「怅恨久之。」
  1. 他、彼。《书经·皋陶谟》:「安民则惠,黎民怀之。」《论语·颜渊》:「爱之欲其生。」
  2. 其、他的。《武王伐纣平话·卷中》:「纣王令推上法场,斩之老母。」清·王士祯《池北偶谈·卷二四·谈异五·女化男》:「乃以聘礼还之夫家。」
  3. 此、这个。《诗经·邶风·日月》:「乃如之人兮,逝不古处。」《庄子·知北游》:「知以之言也,问乎狂屈。」
  1. 往。如唐朝李白有〈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诗。《诗经·鄘风·载驰》:「百尔所思,不如我所之。」
  2. 至、到。《西京杂记·卷五》:「此自少之多,自微至著也。」
  3. 是、为。《公羊传·宣公十五年》:「吾见子之君子也,是以告情于子也。」汉·扬雄《法言·吾子》:「羊质而虎皮,见草而说,见豺而战,忘其皮之虎也。」
  4. 取用。《战国策·齐策三》:「故物舍其所长,之其所短,尧亦有所不及矣。」
  1. 姓。如汉代有之马宇。
坚贞(堅貞)jiān zhēn
(1).谓节操坚定不变。《后汉书·王龚传》:“ 王公 束脩厉节,敦乐蓺文,不求苟得,不为苟行,但以坚贞之操,违俗失众,横为谗佞所构毁。” 唐 韦应物 《睢阳感怀》诗:“甘从锋刃毙,莫夺坚贞志。” 邹韬奋 《痛悼子桂同事》:“为国家民族努力,使我们坚贞伟大的伙伴的精神永远不死。”
(2).谓质地坚硬纯正,经久不变。《晋书·王祥传》:“西 芒 上土自坚贞,勿用甓石,勿起坟陇。” 唐 聂夷中 《客有追叹后时者作诗勉之》:“ 荆山 产美玉,石石皆坚贞。” 清 钱泳 《履园丛话·阅古·汉长安铜尺》:“铜尺一,今藏 嘉定 瞿木夫 通守家,铜质坚贞,青緑可爱。”  ——《漢語大詞典》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