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网

载长云之河车兮,十二楼与五城。

崔敦礼宋代〕《太白远游

人间不可以托兮,信长风而云行。
浩漫其将何之兮,怅飘忽而徂征。
天生材以有用兮,思逢时而经纶。
苦恩疏而媒劳兮,坐长叹以抚膺。
鸡聚族以争食兮,凤孤飞而无隣。
璚草隐於深谷兮,层丘蔽以苍榛。
骅骝拳跼而不得食兮,蹇驴得志以鸣春。
蝘蜓嘲龙兮鱼目混珍,嫫母衣锦兮西施负薪。
世道有此翻覆兮,谁察余之坚贞。
块独处此幽默兮,乃龟息而虬蟠。
不旷荡以纵适兮,何拘挛以守常。
将倚剑乎天外兮,欲挂弓於扶桑。
以倥偬而为巢兮,以虚无而为场。
运以大风之举兮,假以摩天之翔。
前期浩乎漫漫兮,浮四海而横八荒。
赤玉舄以东上兮,烟苍苍其逢山。
逢羽人於天门兮,方瞳好其容颜。
遗我书以鸟迹兮,读不閒而三叹。
偶然值乎青童兮,绿发双双其云鬟。
笑我学仙之晚兮,蹉跎凋乎朱颜。
玉女飘飘而下兮,遗我以流霞之杯。
稽首拜而自笑兮,问南登之路岐。
采姹女於江华兮,收河车於清溪。
卧香炉以餐霞兮,窥石镜而心清。
遥见仙人於彩云兮,把芙蓉於京。
期汗漫於九垓兮,接卢敖於太清。
乘兴任夫所适兮,鸣驺忽其西驰。
栽若木於西海兮,采琼蕊乎昆山。
揖叔卿於云台兮,恍惚凌乎紫冥。
饮玉浆於丹丘兮,备洒扫以明星。
赤松借予以白鹿兮,挟两龙以相从。
传秘廖於韩众兮,精诚与夫天通。
西上既穷其登攀兮,云飘然而无心。
八极可以神游兮,赋大鹏於北溟。
激三千以崛起兮,向九万而迅征。
访广成於至道兮,闻大块之幽居。
掇玄珠於赤水兮,天下不知其所如。
凌云霄以直上兮,入无穷而遗形。
骑日月而羽化兮,翼鸳鸾而云行。
出宇宙之寥廓兮,羾阊阖之峥嵘。
载长云之河车兮,十二楼与五城。
登真朝於玉皇兮,赐琼浆以玉杯。
听天语之察察兮,廓如云而天开。
天地同乎枯槁兮,生世如乎转蓬。
君子化为猿鹤兮,小人或为沙虫。
营营为何所求兮,鸡鸣趋乎四关。
十步而九太行兮,世路多乎险艰。
传其语以铭骨兮,永愿辞於人间。
忽魂悸以魄动兮,即归路而长叹。
转天车於六龙兮,云骈下而飘翩。
风为马兮霓为裳,靡星旃兮回鸾车。
烛龙衔光以照物兮,列缺挥鞭而启途。
欻翳景以横翥兮,逆高天以下垂。
望四海兮何漫漫,长相思兮在长安。
复长剑而归来兮,谒九重之天门。
白日照吾之精诚兮,效剖胆而输肝。
吐峥嵘之高论兮,开浩荡之奇言。
所谓代马不思乎越兮,越禽不恋乎燕。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
长云河车十二楼五城

载 ( 載 ) zǎi/zài
载 [ zǎi ]
  1. 年;岁:千~难逢。三年两~。
  2. 记录;刊登;描绘:记~。连~。转~。
载 [ zài ]
  1. 装,用交通工具装:~客。~货。~重。~体。装~。满~而归。
  2. 充满:怨声~道。
  3. 乃,于是(古文里常用来表示同时做两个动作):~歌~舞。
  4. 姓。
长云(長雲)cháng yún
连绵不断的云。 南朝 宋 鲍照 《芜城赋》:“崪若断岸,矗似长云。” 唐 王昌龄 《从军行》之四:“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 玉门关 。” 宋 张孝祥 《念奴娇》词:“星沙初下,望重湖远水,长云漠漠。”  ——《漢語大詞典》
之 zhī《國語辭典》

之 [ zhī ]

  1. 的、底。《论语·公冶长》:「夫子之文章。」《左传·襄公十四年》:「余弟死,而子来,是而子杀余之弟也。」
  2. 于。《易经·比卦·象曰》:「比之匪人,不亦伤乎?」《礼记·大学》:「人之其所亲爱而辟焉。」
  3. 诸、之于。《孟子·滕文公上》:「禹疏九河,瀹济、漯而注诸海;决汝、汉,排淮、泗而注之江。」
  1. 与、及。《书经·立政》:「文王罔攸兼于庶言、庶狱、庶慎,惟有司之牧夫。」《吕氏春秋·仲夏纪·适音》:「乐之弗乐者,心也。」
  2. 而。《战国策·秦策二》:「臣恐王为臣之投杼也。」
  3. 若、如果。《书经·盘庚上》:「邦之臧,惟汝众,邦之不臧,惟予一人有佚罚。」《论语·子张》:「我之大贤与,于人何所不容?我之不贤与,人将拒我,如之何其拒人也?」
  4. 则。《左传·僖公九年》:「东略之不知,西则否矣。」《吕氏春秋·仲春纪·功名》:「 故民无常处,见利之聚,无之去。」
  1. 用于强调或补足语气,无义。《书经·西伯戡黎》:「殷之即丧!指乃功,不无戮于尔邦?」《史记·卷四八·陈涉世家》:「怅恨久之。」
  1. 他、彼。《书经·皋陶谟》:「安民则惠,黎民怀之。」《论语·颜渊》:「爱之欲其生。」
  2. 其、他的。《武王伐纣平话·卷中》:「纣王令推上法场,斩之老母。」清·王士祯《池北偶谈·卷二四·谈异五·女化男》:「乃以聘礼还之夫家。」
  3. 此、这个。《诗经·邶风·日月》:「乃如之人兮,逝不古处。」《庄子·知北游》:「知以之言也,问乎狂屈。」
  1. 往。如唐朝李白有〈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诗。《诗经·鄘风·载驰》:「百尔所思,不如我所之。」
  2. 至、到。《西京杂记·卷五》:「此自少之多,自微至著也。」
  3. 是、为。《公羊传·宣公十五年》:「吾见子之君子也,是以告情于子也。」汉·扬雄《法言·吾子》:「羊质而虎皮,见草而说,见豺而战,忘其皮之虎也。」
  4. 取用。《战国策·齐策三》:「故物舍其所长,之其所短,尧亦有所不及矣。」
  1. 姓。如汉代有之马宇。
河车(河車)hé chē
(1).指铅。道士炼丹的原料。 唐 李白 《金陵与诸贤送权十一序》:“尝採姹女於 江华 ,收河车於 清溪 ,与 天水 权昭夷 服勤炉火之业久矣。” 王琦 注:“姹女,汞也。河车,铅也。皆炼丹药物。” 明 屠隆 《綵毫记·仙官列奏》:“黄芽鍊,白雪调,运河车,全凭斗杓。”
(2).即紫河车。中药“人胞”的别名。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人一·人胞》﹝释名﹞引《丹书》:“天地之先,阴阳之祖,乾坤之橐籥,铅汞之匡廓,胚胎将兆,九九数足,我则乘而载之,故谓之河车。”  ——《漢語大詞典》
兮 xī《國語辭典》

兮 [ xī ]

  1. 用于句中或句末,相当于「啊」:➊ ​ 表示感叹的语气。《诗经·唐风·绸缪》:「子兮子兮,如此良人何?」《史记·卷七·项羽本纪》:「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➋ ​ 表示赞叹、肯定的语气。《诗经·郑风·羔裘》:「彼其之子,邦之彦兮。」
十二楼(十二樓)shí èr lóu
(1).指神话传说中的仙人居处。《史记·封禅书》:“方士有言‘ 黄帝 时为五城十二楼,以候神人於 执期 ,命曰 迎年 ’。上许作之如方,命曰 明年 。”《汉书·郊祀志下》:“五城十二楼。” 颜师古 注引 应劭 曰:“ 昆仑 玄圃 五城十二楼,仙人之所常居。” 晋 葛洪 《抱朴子·祛惑》:“又见 崑崙山 上一面輒有四百四十门,门广四里,内有五城十二楼。” 唐 李白 《经乱离后赠江夏韦太守良宰》诗:“天上白玉京,十二楼五城。” 明 顾咸正 《登华山》诗:“金神法象三千界,玉女明妆十二楼。”
(2).泛指高层的楼阁。 唐 王昌龄 《放歌行》:“南渡 洛阳 津,西望十二楼。明堂坐天子,月朔朝诸侯。” 明 何景明 《送樊生》诗:“岧岧 南京 十二楼,波浪蹴踏金银闕。”
(3).见“ 十二重楼 ”。  ——《漢語大詞典》
与 ( 與 ) yǔ/yù/yú
与 [ yǔ ]
  1. 给:赠~。~人方便。
  2. 交往,友好:相~。~国(相互交好的国家)。
  3. 赞助,赞许:~人为善。
  4. 〈书〉等待:时不我~。
  5. 〈连〉和:我~你。山~水。
  6. 〈介〉跟;向:~虎谋皮。生死~共。
与 [ yù ]
  1. 参加:参~。~会。
与 [ yú ]
  1. 同“欤”。
五城 wǔ chéng
(1).神仙的居所。 宋 刘昌诗 《芦浦笔记·白玉楼赋》:“惟五城一覩之珍,三献不逢之寳,盖於此山积而云駢。” 明 胡应麟 《少室山房笔丛·玉壶遐览一》:“逮今所传,五城三山,絳宫璚楼,诸仙圣仪卫章服,一胡纷纷丽诡也。”参见“ 五城十二楼 ”。
(2).指京城。 宋 王禹偁 《送荣礼丞赴宋都序》:“驾騑騑之四牡,别峨峨之五城。”
(3).指 北京 城内的中城、东城、南城、西城、北城。 明 张居正 《请停止输钱内库供赏疏》:“不行 嘉靖 旧钱,小民甚以为苦,近该五城榜示晓諭,民情少定。”《清会典·都察院》:“掌分辖京师五城十坊之境。”  ——《漢語大詞典》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