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友但论诗好恶,逢人不说位高卑。
一官偶落大江西,名姓摧藏肯愿知。
取友但论诗好恶,逢人不说位高卑。
殷勤愧子能相觅,邂逅起予还有诗。
是物解穷无苦嗜,恐教盛业枉明时。
取友但论诗好恶,逢人不说位高卑。
殷勤愧子能相觅,邂逅起予还有诗。
是物解穷无苦嗜,恐教盛业枉明时。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取友 qǔ yǒu
选取朋友;交友。《礼记·学记》:“古之教者……一年视离经辨志,三年视敬业乐羣,五年视博习亲师,七年视论学取友。” 唐 韩愈 《别知赋》:“余取友於天下,将岁行之两周。” 明 杨柔胜 《玉环记·韦皋延宾》:“小生今年虚度二十七岁,百无一成,徒有怜贫恤寡之心,又有取友亲贤之志。” ——《漢語大詞典》
但 dàn《國語辭典》
但 [ dàn ]
副- 仅、只。如:「但愿如此」。唐·李白〈蜀道难〉:「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 林间。」唐·李商隐〈无题〉诗:「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 只要。唐·王昌龄〈出塞〉诗二首之一:「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元·王实甫《西厢记·第二本·第一折》:「但出闺门,影儿般不离身。」
- 只有、唯有。宋·苏轼〈行香子·一叶舟轻〉词:「但远山长,云山乱,晓山青。」
- 凡、所有。元·关汉卿《玉镜台·第一折》:「则见脂粉馨香,环佩丁当,藕丝嫩新织仙裳,但风流都在他身上。」
- 尽管。如:「但说无妨」。
- 不过、可是。如:「你虽然聪明,但也要努力才能成功。」
- 姓。如汉代有但钦。
论 ( 論 ) lùn/lún
论 [ lùn ]
- 分析判断事物的道理:~断。~点。~辩。~据。~者。议~。讨~。辩~。
- 分析阐明事物道理的文章、理论和言论:理~。舆~。专~。社~。
- 学说,有系统的主张:系统~。
- 看待:一概而~。
- 衡量,评定:~罪。~功行赏。
- 按照:~件。~资排辈。
- 姓。
- 古同“伦”,条理。
- 〔~语〕中国古书名,内容主要是记载孔子及其门人的言行。
- 古同“抡”,挑选。
诗 ( 詩 ) shī
诗 [ shī ]
- 文学体裁的一种,通过有节奏和韵律的语言反映生活,抒发情感:~歌。~话(❶评论诗人、诗歌、诗派以及记录诗人议论、行事的著作;❷古代说唱艺术的一种)。~集。~剧。~篇。~人。~章。~史。吟~。
- 中国古书名,《诗经》的简称。
好恶(好惡)hào wù
喜好与嫌恶。《礼记·王制》:“命市纳贾,以观民之所好恶,志淫好辟。” 晋 葛洪 《抱朴子·擢才》:“且夫爱憎好恶,古今不钧,时移俗易,物同贾异。” 金 董解元 《西厢记诸宫调》卷三:“观人好恶,乃知人之本情,顺之则合,逆之则离。” 巴金 《秋》十二:“他们像疯狂的专制君主,凭着个人一时的好恶,任意屠戮没有抵抗力的臣民。” ——《漢語大詞典》
逢 féng《國語辭典》
逢 [ féng ]
动- 遭遇、碰上。如:「逢年过节」。《诗经·邶风·柏舟》:「薄言往愬,逢彼之怒。」
- 遇见。如:「相逢」、「久别重逢」。
- 用言语或行动讨好别人。如:「逢迎」。《孟子·告子下》:「今之大夫皆逢君之恶。」《辽史·卷一○一·萧胡笃传》:「胡笃长于骑射,见天祚好游畋,每言从禽之乐,以逢其意。」
- 姓。如汉代有逢萌。
逢 [ péng ]
状- 参见「[[逢逢]]」条。
- 姓。如夏朝有逢蒙。
人 rén《國語辭典》
人 [ rén ]
名- 具有高度智慧和靈性,且能製造並使用工具以進行勞動的高等動物。如:「男人」、「女人」、「人類」。
- 別人、他人。如:「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 每人。如:「人盡皆知」、「人手一冊」。《後漢書·卷一八·吳漢傳》:「若能同心一力,人自為戰,大功可立。」
- 某種類型、身分的人。如:「軍人」、「主持人」、「介紹人」、「臺北人」。
- 人的品格和性情。如:「文如其人」。《孟子·萬章下》:「頌其詩,讀其書,不知其人,可乎?」宋·王安石〈祭歐陽文忠公文〉:「世之學者,無問乎識與不識,而讀其文,則其人可知。」
- 姓。如明代有人杰。
- 二一四部首之一。
不 bù/fǒu《國語辭典》
不 [ bù ]
副- 否定詞。有不是、未、非等義。如:「不能」、「不法」、「不久」、「不容易」、「不好吃」、「拿不動」。
- 與「就」連用,表示有所選擇的意思。如:「晚上回到家的消遣,不是看書,就是聽音樂。」
- 用於句末,表示疑問的語氣。如:「醫生,請問他的身體狀況好不?」
- 用來加強語氣,往往與「好」字連用。如:「這齣戲好不精彩!」、「誤會澄清了,心情好不輕鬆!」
- 置於句中,用來調整音節,沒有特殊含義。《詩經·小雅·車攻》:「徒御不驚,大庖不盈。」漢·毛亨·傳:「不驚,驚也;不盈,盈也。」《楚辭·宋玉·招魂》:「被文服 纖,麗而不奇些。」漢·王逸·注:「不奇,奇也。」
- (「不」字在去聲字之前,變讀為陽平。)
不 [ fōu ]
名- 姓。如晉朝有不準。
不 [ fǒu ]
助- 表示否定。《史記·卷一○一·袁盎鼂錯傳》:「上問曰:『道軍所來,聞鼂錯死,吳楚罷不?』」同「否 」。
- 表示疑問、未定。晉·陶淵明〈遊斜川〉詩:「未知從今去,當復如此不?」唐·李白〈秋浦歌〉一七首之一:「寄言向江水,汝意憶儂不?」同「否 」。
不 [ fū ]
名- 花萼上的蒂。《詩經·小雅·常棣》:「常棣之華,鄂不韡韡。」
说 ( 說 説 ) shuō/shuì/yuè
说 [ shuō ]
◎ 用话劝说别人,使他听从自己的意见:游~。
◎ 古同“悦”。
- 用话来表达意思:~话。~明。演~。解~。
- 介绍:~合(a.从中介绍;b.商议;c.说和。“合”均读轻声)。~媒。
- 言论,主张:学~。著书立~。
- 责备:数~。
- 文体的一种,如韩愈的《师说》。
◎ 用话劝说别人,使他听从自己的意见:游~。
◎ 古同“悦”。
位高(位高)
孝经疏诸侯在一国臣人之上其位高矣高者危惧若能不以贵自骄则虽处高位终不至于倾危也 ——《韵府拾遗 豪韵》
卑 bēi《國語辭典》
卑 [ bēi ]
形- 低下、低微。如:「卑贱」、「天尊地卑」。《文选·沈约·恩幸传论》:「人主谓其身卑位薄,以为权不得重。」
- 衰微、没落。《国语·周语上》:「王室其将卑乎?」
- 简陋。《文选·张衡·东京赋》:「慕唐虞之茅茨,思夏后之卑室。」
- 品格低劣。《孟子·公孙丑上》:「行乎国政,如彼其久也;功烈,如彼其卑也。」
- 谦恭。如:「谦卑」、「卑躬屈膝」、「卑词厚礼」。
- 低下的地方。如:「登高必自卑」。
- 使简陋、低俗。《论语·秦伯》:「卑宫室而尽力乎沟洫。」唐·孔颖达·正义:「言禹卑下所居之宫室而尽力以治田间之沟洫。」
- 轻视、藐视。《国语·晋语四》:「秦、晋匹也,何以卑我?」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