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网

无妄而徵疾,勿药斯有喜。

杨简宋代〕《偶作

道心非动静,学者何难易。
痴云欲扫除,迅霆无异拟。
无妄而徵疾,勿药斯有喜。
一轮秋月明,云为岂思虑。
太极奚可图,可图非太极。
矧复赘无极,哀哉可太息。
何不观古圣,一一已默识。
胡为复作图,交扰而曲屈。
是孰知五行,五行皆妙质。
不可离合论,浑浑体自一。
安得孔子生,邪说俱荡涤。
哀载复哀哉,太息复太息。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
无妄勿药有喜

无妄(無妄)wú wàng
(1).指《易》卦“无妄”。 唐 元稹 《痁卧闻幕中诸公征乐会饮》诗:“布卦求无妄,祈天愿孔偕。”
(2).谓邪道不行;不敢诈伪。《管子·宙合》:“奚谓当?本乎无妄之治,运乎无方之事,应变不失之谓当。”《礼记·中庸》“诚者天之道也” 宋 朱熹 集注:“诚者,真实无妄之谓,天理之本然也。”
(3).指灾祸变乱。《文选·袁宏〈三国名臣序赞〉》:“绸繆哲后,无妄惟时。” 刘良 注:“无妄惟时,当穷灾之时也。”《晋书·慕容垂载记》:“大王以命世之姿,遭无妄之运,迍邅栖伏,艰亦至矣。”参阅《易·杂卦》及 韩康伯 注。
(4).意外;不期然而然。《战国策·楚策四》:“世有无妄之福,又有无妄之祸。” 汉 王充 《论衡·明雩》:“夫灾变大抵有二:有政治之灾,有无妄之变。” 宋 叶适 《滕季度墓志铭》:“而君以惯暇逢仓猝,整习遇草野,厌冠而返,可谓无妄之辱矣!”
(1).《易》卦名。六十四卦之一,震下乾上。《易·无妄》:“无妄,元亨利贞。” 程颐 传:“无妄者,至诚也。”
(2).谓真实,真相。《庄子·在宥》:“游者鞅掌,以观无妄。”
(3).不测;意外。《汉书·谷永传》:“陛下承八世之功业,当阳数之标季,涉三七之节纪,遭无妄之卦运,直百六之灾阸。” 颜师古 注:“取《易》《无妄卦》为义。”参见“ 无妄之灾 ”。
(4).必然。语出《战国策·楚策四》:“世有无妄之福,又有无妄之祸。” 鲍彪 注:“无妄,言可必。” 清 戴名世 《书先世遗事》:“府君大怒曰:‘吾闻之,有无妄之福者必有无妄之祸。’”  ——《漢語大詞典》
而 ér《國語辭典》

而 [ ér ]

  1. 两颊上的毛。《说文解字·而部》:「而,须也。」《周礼·冬官考工记·梓人》:「必深其爪,出其目,作其鳞之而。」
  2. 二一四部首之一。
  1. 你。《诗经·大雅·桑柔》:「嗟尔朋友,予岂不知而作!」《左传·定公十四年》:「夫差!而忘越王之杀而父乎?」
  2. 我。《战国策·赵策一》:「豫让拔剑三跃,呼天击之曰:『而可以报知伯矣。』」《史记·卷八六·刺客传·聂政传》:「前日所以不许仲子者,徒以亲在,今不幸而母以天终,仲子所欲报仇者为谁?请得从事焉!」
  1. 至、到。如:「自南而北」、「自壮而老」。
  2. 能、可以。《战国策·齐策六》:「齐多知而解此环不?」《淮南子·原道》:「行柔而刚,用弱而强。」
  1. 之、的。《论语·宪问》:「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淮南子·人间》:「虞之与虢,相恃而势也。」
  2. 以。如:「从今而后」、「自此而下」。《易经·系辞上》:「是故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孟子·尽心下》:「由孔子而来,至于今百有余岁。」
  1. 才、始。表时间。《公羊传·宣公十五年》:「嘻!甚矣惫!虽然,吾今取此然后而归尔。」
  2. 犹。《论语·阳货》:「年四十而见恶焉,其终也已。」《孟子·告子下》:「舜其至孝矣,五十而慕。」
  1. 和、与。《论语·雍也》:「不有祝鮀之佞,而有宋朝之美,难乎免于今之世矣。」《左传·昭公二十五年》:「哀乐而乐哀,皆丧心也。」
  2. 并且。《书经·皋陶谟》:「知人则哲,能官人,安民则惠,黎民怀之。能哲而惠,何忧乎驩兜?」《论语·学而》:「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3. 则、就。《易经·系辞下》:「君子见几而作,不俟终日。」《左传·襄公十八年》:「诸侯方睦于晋,臣请尝之。若可,君而继之。」
  4. 如、若。《论语·为政》:「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5. 因而、所以。《左传·成公八年》:「谓汶阳之田,敝邑之旧也,而用师于齐,使归诸敝邑。」汉·刘向《说苑·卷一九·修文》:「情动于中,而形于声。」
  6. 然而、但是、却。表转折之意。《论语·学而》:「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孟子·离娄下》:「问其与饮食者,尽富贵也,而未尝有显者来。」
  7. 尚且。《庄子·天道》:「夫天地至神,而有尊卑先后之序,而况之道乎?」《淮南子·人间》:「夫一麑而不忍,又何况于人乎?」
  1. 用于句末,相当于「兮」、「罢了」。《诗经·齐风·著》:「俟我于著乎而,充耳以素乎而,尚之以琼华乎而!」《论语·微子》:「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
  2. 用于句首,相当于「岂」、「难道」。《论语·颜渊》:「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左传·昭公十三年》:「诸侯事晋,未敢携贰,况卫在君之宇下,而敢有异志?」
  3. 用于形容词或副词的语尾,无义。《左传·文公十七年》:「铤而走险,何能择?」
徵 zhǐ/zhēng《國語辭典》

徵 [ zhēng ]

  1. 召集。如:「徵兵」。《史記·卷一·五帝本紀》:「於是黃帝乃徵師諸侯,與蚩尤戰於涿鹿之野。」
  2. 責問、詢問。如:「徵詢意見」。《左傳·僖公四年》:「王祭不共,無以縮酒,寡人是徵。」明·徐弘祖《徐霞客遊記·卷九上·滇遊日記十》:「即徵其地名,據云:為鳳田總府莊。」
  3. 驗證、證明。《論語·八佾》:「夏禮吾能言之,杞不足徵也。」
  4. 公開尋求、招請。如:「徵婚」、「徵文」、「誠徵女工」。
  5. 課取、收取。如:「徵稅」。《周禮·地官·閭師》:「以歲時徵野之貢賦。」《左傳·昭公二十年》:「布常無藝,徵斂無度。」
  1. 預兆、跡象。如:「吉徵」、「凶徵」。《史記·卷四·周本紀》:「夫國必依山川,山崩川竭,亡國之徵也。」
  2. 姓。如三國時吳國有徵崇。

徵 [ zhǐ ]

  1. 古代五音之一。用來表示音調高低的詞。相當於西樂音階中的 sol。《周禮·春官·大師》:「皆文之以五聲:宮、商、角、徵、羽。」元·關漢卿《單刀會·第四折》:「五音者,宮、商、角、徵、羽。」
疾 jí《國語辭典》

疾 [ jí ]

  1. 病。如:「隱疾」、「夙疾」、「痼疾」、「積勞成疾」。《論語·為政》:「父母唯其疾之憂。」《史記·卷六八·商君傳》:「苦言,藥也;甘言,疾也。」
  2. 痛苦。如:「民間疾苦」。《管子·小問》:「凡牧民者,必知其疾。」
  1. 生病。《孟子·公孫丑下》:「昔者疾,今日癒。」
  2. 憂、患。《論語·衛靈公》:「君子疾沒世而名不稱焉。」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諸子》:「君子之處世,疾名德之不章。」
  3. 憎恨。《孟子·梁惠王上》:「天下之欲疾其君者,皆欲赴愬於王。」漢·王充《論衡·自紀》:「充既疾俗情,作譏俗之書。」
  1. 快速、猛烈。如:「疾風知勁草」。唐·孟郊〈登科後〉詩:「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宋·孫光憲〈謁金門·留不得〉詞:「輕別離,甘拋擲,江上滿帆風疾。」
  1. 急速、猛烈。如:「疾馳」、「大聲疾呼」。《戰國策·趙策四》:「老臣病足,曾不能疾走,不得見久矣。」
勿药(勿藥)wù yào
(1).不服药。《易·无妄》:“无妄之疾,勿药有喜。” 孔颖达 疏:“疾当自损,勿须药疗而有喜也。” 唐 韦应物 《酬张协律》诗:“观文心未衰,勿药疾当痊。”
(2).指病愈。《旧唐书·裴度传》:“果闻勿药之喜,更俟调鼎之功,而体力未和,音容两阻。” 宋 黄庭坚 《和答外舅孙莘老》:“浩然养灵根,勿药有神助。” 明 孙梅锡 《琴心记·誓志题桥》:“问医图勿药,求卜愿通神。”  ——《漢語大詞典》
斯 sī《國語辭典》

斯 [ sī ]

  1. 劈裂、析分。《说文解字·斤部》:「斯,析也。」《诗经·陈风·墓门》:「墓门有棘,斧以斯之。」《庄子·则阳》:「斯而析之,精至于无伦,大至于不可围。」
  2. 距离。《列子·黄帝》:「华胥氏之国……,不知斯齐国几千万里。」
  1. 此、这个、这里。用于文言文。如:「生于斯,长于斯。」、「斯人」、「以至于斯」。
  1. 则、就。用于文言文。《论语·述而》:「我欲仁,斯仁至矣。」《淮南子·本经》:「人之性,心有忧丧则悲,悲则哀,哀斯愤,愤斯怒。」
  1. 之、的。《诗经·周南·螽斯》:「螽斯羽,诜诜兮,宜尔子孙,振振兮。」
  1. 表示疑问的语气。相当于「呢」。《诗经·小雅·何人斯》:「彼何人斯,其心孔艰。」
  2. 表示感叹的语气。相当于「呵」、「啊」。《诗经·豳风·鸱鸮》:「恩斯勤斯,鬻子之闵斯。」
  3. 是。用于倒装句。《诗经·豳风·七月》:「朋酒斯飨,曰杀羔羊。」
  1. 尽、都。《书经·金滕》:「周公居东二年,则罪人斯得。」
  1. 姓。如三国时吴国有斯从。
有喜 yǒu xǐ
(1).指可喜的事情。谓病愈。《易·无妄》:“无妄之疾,勿药有喜。”
(2).怀孕。 明 孙仁孺 《东郭记·将有远行》:“且大姐姐近日身儿觉粗,敢是有了喜也,更须十分将息。” 清 翟灏 《通俗编·妇女》:“《番禺记》: 广州 谓妇人娠者曰有欢喜。按,今 江 以南通为此言。但省去‘欢’字,不同耳。” 骆宾基 《午睡的时候》二:“﹝ 程大妈 ﹞用更小的声音说:‘有喜啦!四个月了!’”  ——《漢語大詞典》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