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纲人为诸公喜,国体谁知志士愁。
大明临照职方州,汉沔江淮澹若油。
剪薙荆榛开跸路,护持杞梓耸岑楼。
朝纲人为诸公喜,国体谁知志士愁。
谠议胡公不枳和,奉常今说有黄侯。
剪薙荆榛开跸路,护持杞梓耸岑楼。
朝纲人为诸公喜,国体谁知志士愁。
谠议胡公不枳和,奉常今说有黄侯。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朝纲(朝綱)cháo gāng
(1).朝廷的纲纪。《后汉书·儒林传论》:“自 桓 灵 之閒,君道秕僻,朝纲日陵,国隙屡启。”《南史·宋纪上·武帝》:“自 晋 中兴以来,朝纲弛紊,权门兼并,百姓流离,不得保其产业。” 宋 张纲 《次韵周伯见赠用前韵》:“恢復幸有 皋 夔 在,坐看朝纲万目张。” 蔡东藩 许廑父 《民国通俗演义》第五五回:“向使冲人嗣统之初,不为谗言所入,举国政朝纲之大,一委元老之经营,将见纲举目张,百废俱举,治平有象,乱萌不生,又何至有辛亥之事哉?”
(2).指朝廷。 宋 陆游 《谢台谏启》:“此盖伏遇某官望重朝纲,学通国体。”《清平山堂话本·张子房慕道记》:“ 高祖 曰:‘卿意要去修行,久后寡人有难,要卿扶助朝纲,协立社稷。’” 清 洪升 《长生殿·疑谶》:“正值 杨国忠 窃弄威权, 安禄山 滥膺宠眷,把一箇朝纲,看看弄得不成模样了。”参见“ 朝廷 ”。 ——《漢語大詞典》
(2).指朝廷。 宋 陆游 《谢台谏启》:“此盖伏遇某官望重朝纲,学通国体。”《清平山堂话本·张子房慕道记》:“ 高祖 曰:‘卿意要去修行,久后寡人有难,要卿扶助朝纲,协立社稷。’” 清 洪升 《长生殿·疑谶》:“正值 杨国忠 窃弄威权, 安禄山 滥膺宠眷,把一箇朝纲,看看弄得不成模样了。”参见“ 朝廷 ”。 ——《漢語大詞典》
人为(人爲)rén wéi
(1).犹为人。《礼记·乐记》:“是故先王之制礼乐,人为之节。” 孔颖达 疏引 庾蔚之 曰:“人为,犹为人也。言为人作法节也。”
(2).人力所为,与天然、自然相对。 汉 扬雄 《法言·问明》:“命者,天之命也,非人为也。” 明 高启 《偃松行》:“左伸右屈多异态,天自出巧非人为。” 孙中山 《社会主义的分析》:“循进化之理,由天演而至人为。”
(3).人造成的。如:人为的障碍;人为的困难。 ——《漢語大詞典》
(2).人力所为,与天然、自然相对。 汉 扬雄 《法言·问明》:“命者,天之命也,非人为也。” 明 高启 《偃松行》:“左伸右屈多异态,天自出巧非人为。” 孙中山 《社会主义的分析》:“循进化之理,由天演而至人为。”
(3).人造成的。如:人为的障碍;人为的困难。 ——《漢語大詞典》
诸公(諸公)zhū gōng
(1).众公卿。《公羊传·隐公五年》:“天子八佾,诸公六,诸侯四。诸公者何?诸侯者何?天子三公称公,王者之后称公,其餘大国称侯。” 汉 班固 《白虎通·礼乐》:“诸公六六为行,诸侯四四为行。”
(2).诸多年老长者。《史记·田叔列传》:“ 叔 为人刻廉自喜,喜游诸公。” 张守节 正义:“诸公谓丈人行也。”
(3).泛称各位人士。 唐 杜甫 《醉时歌》:“诸公衮衮登臺省,广文先生官独冷。” 元 贡师泰 《送江西傅与砺赴广州教授》诗:“买得 吴 船便欲东,更骑羸马别诸公。”《儒林外史》第十七回:“三位先生,小弟有个疑难在此,诸公大家参一参。” ——《漢語大詞典》
(2).诸多年老长者。《史记·田叔列传》:“ 叔 为人刻廉自喜,喜游诸公。” 张守节 正义:“诸公谓丈人行也。”
(3).泛称各位人士。 唐 杜甫 《醉时歌》:“诸公衮衮登臺省,广文先生官独冷。” 元 贡师泰 《送江西傅与砺赴广州教授》诗:“买得 吴 船便欲东,更骑羸马别诸公。”《儒林外史》第十七回:“三位先生,小弟有个疑难在此,诸公大家参一参。” ——《漢語大詞典》
喜 xǐ《國語辭典》
喜 [ xǐ ]
動- 愛好。如:「喜愛」、「好大喜功」、「喜出望外」。《史記·卷四七·孔子世家》:「孔子晚而喜易。」
- 感到歡樂。《詩經·小雅·菁菁》:「既見君子,我心則喜。」
- 吉祥的事。如:「道喜」、「賀喜」。《國語·魯語下》:「夫義人者,固慶其喜而弔其憂,況畏而服焉?」
- 稱婦人懷孕。如:「有喜」、「害喜」。《紅樓夢·第一○回》:「叫大夫瞧了,又說並不是喜。」
- 舊時稱小孩出痘子為「喜」。《紅樓夢·第二一回》:「姐兒發熱,是見喜了,並非別病。」
- 姓。如元代有喜同。
- 高興的、快樂的。如:「欣喜」、「歡喜」、「喜訊」。
- 結婚的。如:「喜帖」、「喜宴」、「喜酒」、「喜餅」。
国体(國體)guó tǐ
(1).大臣辅佐国君,犹人之有股肱,故称之为国体。《穀梁传·昭公十五年》:“大夫,国体也。” 范宁 注:“君之卿佐,是谓股肱,故曰国体。” 三国 魏 刘劭 《人物志·流业》:“其德足以厉风俗,其法足以正天下,其术足以谋庙胜,是谓国体, 伊尹 、 吕望 是也。”
(2).国家的典章制度;治国之法。《汉书·成帝纪》:“儒林之官,四海渊原,宜皆明於古今,温故知新,通达国体,故谓之博士。” 宋 陆游 《谢台谏启》:“望重朝纲,学通国体。” 清 姚莹 《与陆制军书》:“国体具存,纪纲不紊。”
(3).国家或朝廷的体统、体面。《明史·徐溥传》:“外国相侵,有司檄諭之足矣,无劳遣使。万一抗令,则亏损国体。”《平山冷燕》第一回:“今恐叨饮过量,醉后失仪,有伤国体。” 清 薛福成 《庸盦笔记·史料一·咸丰季年三奸伏诛》:“ 载垣 端华 均著加恩,赐令自尽……此为国体起见,非朕之有私於 载垣 端华 也。”
(4).表明国家根本性质的国家体制,是由社会各阶级在国家中的地位来决定的。 ——《漢語大詞典》
(2).国家的典章制度;治国之法。《汉书·成帝纪》:“儒林之官,四海渊原,宜皆明於古今,温故知新,通达国体,故谓之博士。” 宋 陆游 《谢台谏启》:“望重朝纲,学通国体。” 清 姚莹 《与陆制军书》:“国体具存,纪纲不紊。”
(3).国家或朝廷的体统、体面。《明史·徐溥传》:“外国相侵,有司檄諭之足矣,无劳遣使。万一抗令,则亏损国体。”《平山冷燕》第一回:“今恐叨饮过量,醉后失仪,有伤国体。” 清 薛福成 《庸盦笔记·史料一·咸丰季年三奸伏诛》:“ 载垣 端华 均著加恩,赐令自尽……此为国体起见,非朕之有私於 载垣 端华 也。”
(4).表明国家根本性质的国家体制,是由社会各阶级在国家中的地位来决定的。 ——《漢語大詞典》
谁 ( 誰 ) shuí
谁 [ shuí ]
- 疑问人称代词:你是~?~何(a.哪一个人;b.诘问,呵问)。~们。~人。~个。
- 任何人,无论什么人:这件事~都不知道。
知 zhī/zhì《國語辭典》
知 [ zhī ]
动- 明白、了解、察觉。如:「相知相许」。唐·李绅〈古风〉诗二首之二:「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 识别、区别。《礼记·乐记》:「知乐则几于礼矣。」《淮南子·修务》:「孪子之相似者,唯其母能知之。」
- 相交、交往。《左传·昭公四年》:「公孙明知叔孙于齐。」《荀子·不苟》:「君子易知而难狎。」
- 招待、礼遇、赏识。《南史·卷一九·谢灵运传》:「自谓才能宜参权要,既不见知,常怀慎惋。」唐·岑参〈北庭西郊候封大夫受降回军献上〉诗:「何幸一书生,忽蒙国士知。」
- 掌管、主持。《国语·越语》:「有能助寡人谋而退吴者,吾与之共知越国之政。」《新唐书·卷八五·王世充传》:「帝爱昵之,拜江都通守,兼知宫监事。」
- 识见、学问。如:「求知」、「真知灼见」。《论语·子罕》:「吾有知乎哉?无知也。」
- 意识、感觉。《荀子·王制》:「草木有生而无知。」汉·范缜〈神灭论〉:「手等亦应能有痛痒之知。」
- 知己、朋友。如:「故知」、「旧雨新知」。
知 [ zhì ]
名- 智慧。《论语·里仁》:「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礼记·中庸》:「知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同「智 」。
- 姓。如春秋时晋国有知䓨。
志士 zhì shì
有远大志向的人。《孟子·滕文公下》:“志士不忘在沟壑,勇士不忘丧其元。” 三国 魏 曹植 《赠徐干》诗:“志士营世业,小人亦不閒。” 唐 雍裕之 《早蝉》诗:“志士心偏苦,初闻独泫然。” 元 刘诜 《送范主一宪郎》诗:“庸夫老邱里,志士轻山川。” 丁西林 《妙峰山》第四幕:“他是一个爱国的志士,他是一个抗战的英雄。” ——《漢語大詞典》
愁 chóu《國語辭典》
愁 [ chóu ]
名- 忧伤的心绪。如:「离愁」、「乡愁」。唐·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诗:「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 忧虑、悲伤。如:「不愁吃穿」。唐·崔颢〈黄鹤楼〉诗:「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 忧伤的、惨淡的。如:「愁绪」、「愁眉苦脸」、「愁云惨雾」。唐·司空曙〈贼平后送人北归〉诗:「寒禽与衰草,处处伴愁颜。」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