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网

凭谁提起源头话,治国齐家要六经。

魏了翁宋代〕《李参政生日

泻出清明醉眼醒,都人弹指祝前星。
凭谁提起源头话,治国齐家要六经。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
提起源头治国齐家六经

凭 ( 憑 ) píng《國語辭典》
  1. 「凭 」的异体字。
谁 ( 誰 ) shuí
谁 [ shuí ]
  1. 疑问人称代词:你是~?~何(a.哪一个人;b.诘问,呵问)。~们。~人。~个。
  2. 任何人,无论什么人:这件事~都不知道。
提起 tí qǐ
(1).举起;拿起。《水浒传》第五三回:“ 李逵 抢将入去,提起斧头,便望 罗真人 脑门上劈将下来。” 赵树理 《金字》:“我提起大笔在金里蘸着,就有人把缎子给我铺在桌面上问我说:‘先生!给他写几个什么字?’”
(2).说起,提到。 元 本 高明 《琵琶记·蔡公逼伯喈赴试》:“他意儿难提起,这其间就里我自知。”《花月痕》第四回:“ 荷生 嘆一口气道:‘不必提起,我有两首诗念给你听就知道了。’” 鲁迅 《且介亭杂文·隔膜》:“ 清 朝初年的文字之狱,到 清 朝末年才被从新提起。”
(3).引起;提出。 毛泽东 《〈中国农村的社会主义高潮〉的序言·序言一》:“这就使得很多的同志对于这个问题没有提起注意。”如:提起公诉。  ——《漢語大詞典》
源头(源頭)yuán tóu
(1).水发源处。 唐 罗虬 《比红儿诗》之二十:“戏水源头指旧踪,当时一笑也难逢。” 宋 曾巩 《秘书省著作佐郎致仕曾君墓志铭》:“﹝ 曾庠 ﹞葬 南丰 龙池乡 之源头。” 清 纳兰性德 《渌水亭杂识》卷一:“源头落花每流出,亦有浴鳧时在亹。” 侯金镜 《漫游小五台》:“一股水从它( 小五台 )腋下流出,成为 拒马河 的一个源头。”
(2).事物的根源。《朱子语类》卷二四:“就见义不为上看,固见得知之而不能为;若从源头上看下来,乃是知之未至,所以为之不力。” 明 王守仁 《传习录》卷下:“性无定体,论亦无定体。有自本体上説者,有自发用上説者,有自源头上説者,有自流弊处説者。” 梁启超 《论今日各国待中国之善法》:“吾观 中国 之病不一,然有一总源头,源头维何?即守旧自大,憎恶外人之心是也。”  ——《漢語大詞典》
话 ( 話 ) huà
话 [ huà ]
  1. 说出来的能表达思想感情的声音,亦指把这种声音记录下来的文字:说~。会~。对~。情~。~题。
  2. 说,谈论:~别。~旧。~柄(话把儿,别人谈笑的资料)。茶~会。
治国(治國)zhì guó
(1).治理国家政务。《礼记·大学》:“治国在齐其家。”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诸子》:“野老治国于地利,騶子养政于天文。” 郑观应 《盛世危言·学校》:“有文事者必有武备,文以治国,武以捍难。”《陕北民歌选·移民歌》:“三山低,五岳高, 毛主席 治国有勋劳。”
(2).安定、太平的国家。《庄子·人间世》:“治国去之,乱国就之。”《管子·明法》:“所谓治国者,主道明也;所谓乱国者,臣术胜也。”  ——《漢語大詞典》
齐家(齊家)qí jiā
治家。语出《礼记·大学》:“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 清 李渔 《风筝误·闺鬨》:“不会齐家会做官,只因情法有严宽。” 康有为 《大同书》戊部第一章:“夫强异类者以同居,以此而日言齐家,岂非怪谬!”  ——《漢語大詞典》
要 yào/yāo《國語辭典》

要 [ yào ]

  1. 關鍵、重點。如:「提要」、「綱要」、「摘要」。
  1. 索取、討取。如:「要帳」、「要飯」。
  2. 收為己有。如:「這件衣服我要了。」
  3. 請求、拜託。如:「他要我替他辦一件事。」
  4. 需要。如:「我要一枝筆。」
  1. 重大的、重要的。如:「要港」、「要人」、「要職」。
  2. 切當的。參見「要道 」條。
  1. 概括、總括。用於文言文。如:「要言之,為人應以誠字居心。」《史記·卷一八·高祖功臣侯者年表》:「帝王者各殊禮而異務,要以成功為統紀,豈可緄乎?」
  2. 應該。如:「你要知道,這是不容易的事。」
  3. 即將。如:「我要出門了。」、「天要下雨了。」
  4. 表示提醒或命令人做某事。如:「不論環境如何困厄,我們都要腳踏實地,好好做人。」、「別忘了要告訴他,要仔細檢查,別再出錯。」
  5. 表示想、希望做某事。唐·韓愈〈竹逕〉詩:「若要添風月,應除數百竿。」明·無名氏《白兔記·第一二齣》:「要知心腹事,但聽口中言。」
  1. 如果。表示假設的關係。如:「明天要是下雨,我就不去了。」
  2. 要麼的簡稱。表示選擇的關係。如:「這件事要就是不做,要就是一口氣將它完成。」

要 [ yāo ]

  1. 人體軀幹的中段部分。《說文解字·舁部》:「要,身中也。」《墨子·兼愛中》:「昔者,楚靈王好士細要,故靈王之臣,皆以一飯為節。」通「腰」。
  2. 盟約。《論語·憲問》:「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為成人矣。」三國魏·何晏·集解:「孔曰:『久要,舊約也。』」
  3. 姓。如漢代有要競。
  1. 約定、約束。《樂府詩集·卷七三·雜曲歌辭十三·古辭·焦仲卿妻》:「雖與府吏要,渠會永無緣。」
  2. 邀請。晉·陶淵明〈桃花源記〉:「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
  3. 求取。如:「要求」。《孟子·告子上》:「今之人,修其天爵以要人爵。」
  4. 脅迫。如:「要挾」。《論語·憲問》:「雖曰不要君,吾不信也。」
  5. 攔阻、截擊。《孟子·公孫丑下》:「使數人要於路,曰:『請必無歸而造於期。』」
六经(六經)liù jīng
六部儒家经典。《庄子·天运》:“ 孔子 谓 老聃 曰:‘ 丘 治《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经,自以为久矣,孰知其故矣。’”《汉书·武帝纪赞》:“ 孝武 初立,卓然罢黜百家,表章六经。” 颜师古 注:“六经,谓《易》《诗》《书》《春秋》《礼》《乐》也。” 汉 以来无《乐经》。今文家以为“乐”本无经,皆包含于《诗》《礼》之中;古文家以为《乐》毁于 秦始皇 焚书。参见“ 六艺 ”。  ——《漢語大詞典》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