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云敢言似鸣凤,千古高名泰山重。
天马周流不停策,青龙挂空山无色。
区中物物见根柢,岁年滔滔逐流水。
籲于求归归未获,客里随人送行客。
鏦金伐鼓行清秋,江头组练云如稠。
道旁老人相与语,主宾闻之愕相雇。
或云造阙如登仙,一声謦咳落九天。
岂知位高势逾逼,莫向紫宸庭下立。
非关噉刍解喑嘿,紫宸地禁鸣不得。
或云敢言似鸣凤,千古高名泰山重。
岂知说著心骨惊,臣名愈重国愈轻。
或言古人重晚节,元忠子方费分说。
岂知晚节不难保,却忧攘臂为人笑。
三人所赠不皆然,然则子也今何言。
元佑中年基绍圣,建中靖国何尝靖。
若教此事欠讲明,直将两是为端平。
是时臣言便休得,臣不忧身却忧国。
臣原天意开平治,明良长似改元时。
夬刚未终戒苋陆,姤阴虽微畏羸躅。
真教世道端且平,宁使臣无赫赫名。
三人冁然笑,子之所原吾不到。
吾言必於身,子言望於人,
子意虽厚吾言真。低头谢二老,
还以告景仁。
区中物物见根柢,岁年滔滔逐流水。
籲于求归归未获,客里随人送行客。
鏦金伐鼓行清秋,江头组练云如稠。
道旁老人相与语,主宾闻之愕相雇。
或云造阙如登仙,一声謦咳落九天。
岂知位高势逾逼,莫向紫宸庭下立。
非关噉刍解喑嘿,紫宸地禁鸣不得。
或云敢言似鸣凤,千古高名泰山重。
岂知说著心骨惊,臣名愈重国愈轻。
或言古人重晚节,元忠子方费分说。
岂知晚节不难保,却忧攘臂为人笑。
三人所赠不皆然,然则子也今何言。
元佑中年基绍圣,建中靖国何尝靖。
若教此事欠讲明,直将两是为端平。
是时臣言便休得,臣不忧身却忧国。
臣原天意开平治,明良长似改元时。
夬刚未终戒苋陆,姤阴虽微畏羸躅。
真教世道端且平,宁使臣无赫赫名。
三人冁然笑,子之所原吾不到。
吾言必於身,子言望於人,
子意虽厚吾言真。低头谢二老,
还以告景仁。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或 huò《國語辭典》
或 [ huò ]
副- 也许。如:「或许」。《史记·卷二八·封禅书》:「其神或岁不至,或岁数来。」
- 表示选择或列举。如:「或是」、「或者」、「喜或怒」、「哀或乐」、「去或不去?」《新唐书·卷九七·魏征传》:「今之刑赏,或由喜怒,或出好恶。」《三国演义·第三七回》:「或驾小舟游于江湖之中;或访僧道于山岭之上;或寻朋友于村落之间;或乐琴棋于洞府之内:往来莫测,不知去所。」
- 泛指人或事物。相当于「有人」、「有的」。《礼记·中庸》:「或生而知之,或学而知之,或困而知之。」明·徐弘祖《徐霞客游记·卷五上·滇游日记二》:「群山丛突,小石峰或朝或拱,参立前坞中。」
- 谁。表示疑问的语气。《诗经·豳风·鸱鸮》:「今女下民,或敢侮予!」《文选·潘岳·藉田赋》:「昔者明王以孝治天下,其或继之者,鲜哉希矣。」
云 ( 雲 ) yún《國語辭典》
云 [ yún ]
名- 雲的古字。明·張自烈《正字通·二部》:「云,雲本字。」
- 姓。如漢代有云敞。
- 說。如:「人云亦云」。《文選·諸葛亮·出師表》:「臨表涕泣,不知所云。」
- 有。《荀子·法行》:「事已敗矣,乃重大息,其云益乎!」《文選·陸機·答賈謐》:「公之云感,貽此音翰。」
- 發語詞,無義。《詩經·邶風·簡兮》:「云誰之思,西方美人。」
- 用於句中,無義。《詩經·邶風·雄雉》:「道之云遠,曷云能來。」《左傳·成公十二年》:「日云莫矣,寡君須矣,吾子其入也。」
- 用於句尾,無義。《史記·卷六一·伯夷傳》:「余登箕山,其上蓋有許由冢云。」
- 如此。《左傳·襄公二十八年》:「子之言云,又焉用盟?」
敢言 gǎn yán
(1).敢于进直言。《国语·鲁语下》:“夫外朝,子将业君之官职焉;内朝,子将庀 季氏 之政焉,皆非吾所敢言也。”《新唐书·郝处俊传》:“ 处俊 资约素,土木形骸,然临事敢言,自秉政,在帝前议论谆谆,必傅经义。”
(2).冒昧陈述。《战国策·秦策一》:“臣闻之,弗知而言为不智,知而不言为不忠……臣敢言往昔。” ——《漢語大詞典》
(2).冒昧陈述。《战国策·秦策一》:“臣闻之,弗知而言为不智,知而不言为不忠……臣敢言往昔。” ——《漢語大詞典》
似 sì/shì《國語辭典》
似 [ sì ]
动- 相像、相类。如:「相似」、「类似」。五代十国南唐·李煜〈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词:「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 继嗣。如:「似嗣」。《诗经·小雅·斯干》:「无相犹矣,似续妣祖。」汉·毛亨·传:「似,嗣。」
- 奉赠、给予。唐·贾岛〈剑客〉诗:「今日把似君,谁为不平事。」宋·欧阳修〈紫石屏歌〉:「呼工画石持寄似,幸子留意其无谦。」
- 好像。如:「似乎」、「似有不同」。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品藻》:「论王霸之余策,览倚伏之要害,吾似有一日之长。」
- 表示比较、差等之词。如:「一个高似一个」、「一天好似一天」。宋·贺铸〈浣溪沙·楼角初消一缕霞〉词:「更垂帘幕护窗纱,东风寒似夜来些。」
鸣凤(鳴鳳)míng fèng
(1).凤凰。传说中的瑞鸟。《文选·何晏〈景福殿赋〉》:“故能翔 岐 阳之鸣凤,纳 虞氏 之白环。” 李善 注:“《国语》: 周 内史 过 曰: 周 之兴也,鸑鷟鸣於 岐山 。” 晋 张协 《七命》:“鸣凤在林,伙於 黄帝 之园;有龙游渊,盈於 孔甲 之沼。” 元 张鸣善 《水仙子·讥时》曲:“説英雄谁是英雄,五眼鸡 岐山 鸣凤,两头蛇 南阳 卧龙 。”
(2).《诗·大雅·卷阿》:“凤皇鸣矣,于彼高冈。梧桐生矣,于彼朝阳。” 郑玄 笺:“凤皇鸣于山脊之上者,居高视下,观可集止,喻贤者待礼乃行,翔而后集。”后即以“鸣凤”比喻贤者。 唐 李白 《赠宣城宇文太守兼呈崔侍御》诗:“鸣凤托高梧,凌风何翩翩。” 唐 高适 《酬秘书弟廉寄幕下诸公》:“游鳞戏沧浪,鸣凤栖梧桐。” 明 杨慎 《春兴》诗之五:“争传鸣凤巢阿阁,可见飞鸿出罻罗。”
(3).泛指杰出者。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风骨》:“唯藻耀而高翔,固文章之鸣凤也。”
(4).凤凰鸣叫。 三国 魏 曹植 《七启》:“观游龙於神渊,聆鸣凤於高冈。” 晋 孙绰 《游天台山赋》:“覿翔鸞之裔裔,听鸣凤之嗈嗈。” 南朝 梁简文帝 《筝赋》:“ 江 南之竹, 弄玉 有鸣凤之簫焉。洞阴之石, 范 女有游仙之磬焉。”
(5).凤鸣喈喈。比喻夫妇和睦。《旧唐书·哀帝纪》:“皇太后义深鸣凤,痛切攀龙,亦欲专奉灵舆,躬及园寝。” ——《漢語大詞典》
(2).《诗·大雅·卷阿》:“凤皇鸣矣,于彼高冈。梧桐生矣,于彼朝阳。” 郑玄 笺:“凤皇鸣于山脊之上者,居高视下,观可集止,喻贤者待礼乃行,翔而后集。”后即以“鸣凤”比喻贤者。 唐 李白 《赠宣城宇文太守兼呈崔侍御》诗:“鸣凤托高梧,凌风何翩翩。” 唐 高适 《酬秘书弟廉寄幕下诸公》:“游鳞戏沧浪,鸣凤栖梧桐。” 明 杨慎 《春兴》诗之五:“争传鸣凤巢阿阁,可见飞鸿出罻罗。”
(3).泛指杰出者。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风骨》:“唯藻耀而高翔,固文章之鸣凤也。”
(4).凤凰鸣叫。 三国 魏 曹植 《七启》:“观游龙於神渊,聆鸣凤於高冈。” 晋 孙绰 《游天台山赋》:“覿翔鸞之裔裔,听鸣凤之嗈嗈。” 南朝 梁简文帝 《筝赋》:“ 江 南之竹, 弄玉 有鸣凤之簫焉。洞阴之石, 范 女有游仙之磬焉。”
(5).凤鸣喈喈。比喻夫妇和睦。《旧唐书·哀帝纪》:“皇太后义深鸣凤,痛切攀龙,亦欲专奉灵舆,躬及园寝。” ——《漢語大詞典》
千古 qiān gǔ
(1).久远的年代。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睢水四》:“追芳昔娱,神游千古,故亦一时之盛事。” 唐 李白 《丁都护歌》:“君看石 芒 碭 ,掩泪悲千古。” 宋 王安石 《金山寺》诗:“谁言 张处士 ,雄笔映千古。” 清 昭梿 《啸亭续录·王西庄之贪》:“贪鄙不过一时之嘲,学问乃千古之业。” 朱德 《悼左权同志》诗:“ 太行 浩气传千古,留得 清漳 吐血花。”
(2).引申为具有长远存在的价值。 清 赵翼 《瓯北诗话·杜少陵诗》:“自此以后, 北宋 诸公皆奉 杜 为正宗,而 杜 之名遂独有千古。” 清 陈廷焯 《白雨斋词话》卷八:“ 南宋 诸名家,大旨亦不悖於 温 韦 ,而各立门户,别有千古。”
(3).指历史知识。《初刻拍案惊奇》卷十:“胸中博览五车,腹内广罗千古。”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仙人岛》:“ 王 初以才名自詡,目中实无千古。” 清 顾炎武 《哭陈太仆》诗:“早读兵家流,千古在胸臆。”
(4).死的婉辞,表示永别、不朽的意思,常用于挽联、花圈等的上款。《新唐书·薛收传》:“卒,年三十三。王哭之慟,与其从兄子 元 敬 书曰:‘吾与 伯褒 共军旅间,何尝不驱驰经略,款曲襟抱,岂期一朝成千古也。’” 宋 叶适 《赠夏肯甫》诗:“忽传千古信,虚抱一生疑。” 清 沈涛 《瑟榭丛谈》卷下:“尝慨志乘失修,义烈事多湮没弗彰,得 子文 此诗,两僕千古矣。” 巴金 《寒夜》二九:“上款写‘ 又安 先生千古’,下款写‘一中书局挽’。” ——《漢語大詞典》
(2).引申为具有长远存在的价值。 清 赵翼 《瓯北诗话·杜少陵诗》:“自此以后, 北宋 诸公皆奉 杜 为正宗,而 杜 之名遂独有千古。” 清 陈廷焯 《白雨斋词话》卷八:“ 南宋 诸名家,大旨亦不悖於 温 韦 ,而各立门户,别有千古。”
(3).指历史知识。《初刻拍案惊奇》卷十:“胸中博览五车,腹内广罗千古。”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仙人岛》:“ 王 初以才名自詡,目中实无千古。” 清 顾炎武 《哭陈太仆》诗:“早读兵家流,千古在胸臆。”
(4).死的婉辞,表示永别、不朽的意思,常用于挽联、花圈等的上款。《新唐书·薛收传》:“卒,年三十三。王哭之慟,与其从兄子 元 敬 书曰:‘吾与 伯褒 共军旅间,何尝不驱驰经略,款曲襟抱,岂期一朝成千古也。’” 宋 叶适 《赠夏肯甫》诗:“忽传千古信,虚抱一生疑。” 清 沈涛 《瑟榭丛谈》卷下:“尝慨志乘失修,义烈事多湮没弗彰,得 子文 此诗,两僕千古矣。” 巴金 《寒夜》二九:“上款写‘ 又安 先生千古’,下款写‘一中书局挽’。” ——《漢語大詞典》
高名 gāo míng
(1).盛名,名声大。《韩非子·十过》:“过而不听於忠臣,而独行其意,则灭高名,为人笑之始也。” 唐 李白 《峨眉山月歌送蜀僧晏入中京》:“一振高名满帝都,归时还弄 峨眉 月。” 明 沈士尊 《过李白墓》诗:“千古高名在,青山片碣留。” 清 吴伟业 《夜宿阜昌》诗:“惜哉 鲁仲连 ,排难徒高名。”
(2).高大。《庄子·人间世》:“三围四围,求高名之丽者斩之。” 郭庆藩 集释:“名,大也。谓求高大之丽者,用三围四围之木也。” ——《漢語大詞典》
(2).高大。《庄子·人间世》:“三围四围,求高名之丽者斩之。” 郭庆藩 集释:“名,大也。谓求高大之丽者,用三围四围之木也。” ——《漢語大詞典》
泰山 tài shān
(1).山名。在 山东省 中部。古称东岳,为五岳之一。也称 岱宗 、 岱山 、 岱岳 、 泰岱 。主峰 玉皇顶 在 泰安市 北。古代帝王常在 泰山 举行封禅大典。《诗·鲁颂·閟宫》:“ 泰山 巖巖, 鲁 邦所詹。”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禹贡山水泽地所在》:“ 泰山 为东岳,在 泰山 博县 西北。 岱宗 也,王者封禪于其山,示增高也,有金策玉检之事焉。” 明 王守仁 《登泰山》诗:“晓登 泰山 道,行行入烟霏。” 刘白羽 《日出》:“登 泰山 看日出,这是从幼小时起,就对我富有魅力的一件事。”
(2).山名。即 沂山 。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巨洋水》:“ 巨洋水 出 朱虚县 泰山 …… 泰山 即 东小泰山 也。”
(3).比喻重大的或有价值的事物。 汉 司马迁 《报任少卿书》:“人固有一死,死,或重於 泰山 ,或轻於鸿毛,用之所趋异也。” 汉 扬雄 《解嘲》:“夫 萧 规 曹 随, 留侯 画策, 陈平 出奇,功若 泰山 ,响若坻隤。”《警世通言·白娘子永镇雷峰塔》:“我与你情似 泰山 ,恩同 东海 ,誓同生死。”如:有眼不识 泰山 。
(4).比喻值得敬仰的人。 清 刘大櫆 《祭尹少宰文》:“公之在世,人岂惊奇,及其既没,泣涕追思, 泰山 乔岳,忽然崩摧。”参见“ 泰山北斗 ”、“ 泰山其頽 ”。
(5).比喻安定稳固。 汉 枚乘 《七发》:“变所欲为,易於反掌,安於 泰山 。” 宋 苏洵 《远虑》:“盖天下虽有 泰山 之势,而圣人常以累卵为心。”
(6).靠山。《二刻拍案惊奇》卷十:“我与你失了这泰山的靠傍,今生再无好日了。” 清 昭槤 《啸亭杂录·滑县之捷》:“时又有 曹福昌 、 刘得财 党羽内应之举,诸贼恃为泰山。” 杨朔 《雪浪花》:“日久天长,老人家就变成大伙依靠的泰山了。”
(7).岳父的别称。 唐 段成式 《酉阳杂俎·语资》:“ 明皇 封禪 泰山 , 张説 为封禪使。 説 女婿 郑鎰 ,本九品官,旧例封禪后,自三公以下皆迁转一级,惟 郑鎰 因 説 骤迁五品,兼赐緋服。因大脯次, 玄宗 见 鎰 官位腾跃,怪而问之, 鎰 无词以对。 黄幡绰 曰:‘此乃泰山之力也。’” 明 陈继儒 《群碎录》:“又以 泰山 有 丈人峰 ,故又呼丈人曰岳翁,亦曰泰山。” 杨朔 《雪浪花》:“老人家就有这个脾性,一辈子没养女儿,偏爱拿人当女婿看待。不信你叫他一声老泰山,他不但不生气,反倒摸着胡子乐呢。” ——《漢語大詞典》
(2).山名。即 沂山 。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巨洋水》:“ 巨洋水 出 朱虚县 泰山 …… 泰山 即 东小泰山 也。”
(3).比喻重大的或有价值的事物。 汉 司马迁 《报任少卿书》:“人固有一死,死,或重於 泰山 ,或轻於鸿毛,用之所趋异也。” 汉 扬雄 《解嘲》:“夫 萧 规 曹 随, 留侯 画策, 陈平 出奇,功若 泰山 ,响若坻隤。”《警世通言·白娘子永镇雷峰塔》:“我与你情似 泰山 ,恩同 东海 ,誓同生死。”如:有眼不识 泰山 。
(4).比喻值得敬仰的人。 清 刘大櫆 《祭尹少宰文》:“公之在世,人岂惊奇,及其既没,泣涕追思, 泰山 乔岳,忽然崩摧。”参见“ 泰山北斗 ”、“ 泰山其頽 ”。
(5).比喻安定稳固。 汉 枚乘 《七发》:“变所欲为,易於反掌,安於 泰山 。” 宋 苏洵 《远虑》:“盖天下虽有 泰山 之势,而圣人常以累卵为心。”
(6).靠山。《二刻拍案惊奇》卷十:“我与你失了这泰山的靠傍,今生再无好日了。” 清 昭槤 《啸亭杂录·滑县之捷》:“时又有 曹福昌 、 刘得财 党羽内应之举,诸贼恃为泰山。” 杨朔 《雪浪花》:“日久天长,老人家就变成大伙依靠的泰山了。”
(7).岳父的别称。 唐 段成式 《酉阳杂俎·语资》:“ 明皇 封禪 泰山 , 张説 为封禪使。 説 女婿 郑鎰 ,本九品官,旧例封禪后,自三公以下皆迁转一级,惟 郑鎰 因 説 骤迁五品,兼赐緋服。因大脯次, 玄宗 见 鎰 官位腾跃,怪而问之, 鎰 无词以对。 黄幡绰 曰:‘此乃泰山之力也。’” 明 陈继儒 《群碎录》:“又以 泰山 有 丈人峰 ,故又呼丈人曰岳翁,亦曰泰山。” 杨朔 《雪浪花》:“老人家就有这个脾性,一辈子没养女儿,偏爱拿人当女婿看待。不信你叫他一声老泰山,他不但不生气,反倒摸着胡子乐呢。” ——《漢語大詞典》
重 zhòng/chóng《國語辭典》
重 [ zhòng ]
名- 物体或人体的分量。如:「物重」、「体重」。
- 物体的分量大。与「轻」相对。如:「这块石头比那块木头重。」
- 浓、厚。如:「口味重」、「颜色重」。《吕氏春秋·季春纪·尽数》:「凡食无彊厚味,无以烈味,重酒,是以谓之疾首。」
- 严峻的。如:「重刑」、「重罚」。
- 要紧的。如:「库房重地」。
- 剧烈的。如:「重病」。
- 价值高的。如:「重酬」、「重器」。
- 比……为重。《文选·司马迁·报任少卿书》:「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 尊敬。如:「尊重」、「敬重」。
- 偏好。如:「重色轻友」。
- 增加。《吕氏春秋·季夏纪·制乐》:「今故兴事动众以增国城,是重吾罪也。」《汉书·卷四·文帝纪》:「今纵不能博求天下贤圣有德之人而嬗天下焉,而曰豫建太子,是重吾不德也。」
- 谨慎。如:「安土重迁」。《荀子·议兵》:「重用兵者强,轻用兵者弱。」《文选·司马迁·报任少卿书》:「古人所以重施刑于大夫者,殆为此也。」
- 每每、屡次。《文选·司马迁·报任少卿书》:「仆又佴之蚕室,重为天下观笑。」唐·白居易〈渭村雨归〉诗:「复兹夕阴起,野色重萧条。」
重 [ chóng ]
名- 量词。计算相叠、累积物的单位。如:「九重天」、「千重山」、「万重山」。
- 添加、复叠。《荀子·富国》:「重色而衣之,重味而食之。」《文选·张衡·东京赋》:「于时蒸民,罔敢或贰。其取威也重矣。我世祖念之。」
- 再、另。如:「重来」、「重游故地」、「重修旧好」。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