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网

教条宽简难轻犯,鉴戒高明不暗投。

程公许宋代〕《送别制置董侍郎东归

荷囊晓趁紫宸朝,玉立堂堂侍冕旒。
帝为蚕丛精择帅,诏颂虎节往分忧。
旌幢云合三千乘,锦绣春浓六十州。
仪凤雅应为国瑞,烹鲜何忍与民仇。
阳和嘘暖松州雪,膏泽长随锦水流。
酒贱途歌喧夜市,彘肥社鼓响春畴。
教条宽简难轻犯,鉴戒高明不暗投。
建学文翁先美俗,雄边德裕有良筹。
若为殿角频忧顾,何恨天涯久逗遛。
几度玺书颁北闻,四时朱履簇西楼。
神全削垩无机露,德厚如山镇俗浮。
边骑谁令轻犯塞,羽收忽讶急飞邮。
祃雅往度重关险,建旐那容一刻留。
明月三更悲鼓角,晴烟万灶宿貔貅。
乘墉妄意窥吾境,奠枕何由奈敌雠。
忠孝全军齐缟素,缥姚列校奋戈矛。
金牌不与全腰膂,铁骨安能芘触髅。
战胜游魂惊铤鹿,凯旋享士趣椎牛。
三秦席卷非难事,偏将星奔怅寡谋。
从屈戎昭亲跋履,申严师律戢奸偷。
人知福德如中令,谁省恩威似武侯。
过眼七年劳节制,焦心九陛渴才猷。
赐环笑拆封泥诏,叠鼓催装下峡舟。
织锦何伤谗口捷,憩棠翻作去思愁。
雅怀纳纳湖千顷,外物区区海一沤。
书怪无心疑咄咄,委怀何事不悠悠。
纷纭归梦寻猿鹤,浩荡诗盟狎鹭鸥。
世事未知何日定,才难莫若旧人求。
病深根本宜加护,脉在参苓或未瘳。
德望定须歌变舄,姓名伫见启金瓯。
蹇余政自臞山泽,漫仁都缘迫斧区。
彩棒乏材供击断,镂冰无技苦雕锼。
凯期吏责宽三尺,误辱儒宗放一头。
袖有神鞭驱款段,意令蹇步爱骅骝。
生遭名德为知己,誓企清尘力好修。
桂楫稳飞三峡浪,蒲帆归赴五湖秋。
百年几见轻成别,万斛清愁黯莫收。
倚俟泰阶明紫极,未愁弱水限瀛洲。
槐庭何日堤沙筑,玉食须渠鼎铉调。
议有异同宜审择,人无近远要旁搜。
非才忍负知音遇,引臂追随万里游。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
教条宽简轻犯鉴戒高明

教条(教條)jiào tiáo
(1).旧时官署或学塾中所颁布的劝谕性的法令或规章。 唐 韩愈 《许国公神道碑铭》:“公之为治,严不为烦,止除害本,不多教条,与人必信。” 宋 王安石 《送吴仲纯守仪真》诗:“久为 汉 吏知文法,当使 淮 人服教条。” 清 叶燮 《原诗·内篇上》:“若有法,如教条政令而遵之,必如 李攀龙 之拟古乐府然后可,诗末技耳。”
(2).宗教中要求信徒信从遵守的信条。现指僵死的、凝固不变的某种抽象的定义或公式。亦指使人盲目接受或引用的清规、教义等。 老舍 《四世同堂》十六:“假若今天不是中秋节,她决不会出来多事。这并不是她的心眼不慈善,而是严守着她的‘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寡妇教条。” 柯灵 《香雪海·嫩芽需要滋润》:“少年儿童不喜欢在文学作品中读乏味的教条。”《新华文摘》1983年第3期:“但是,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在于它绝不把自己的理论当作死板的教条公式,而是为人们提供生动活泼的立场、观点和方法。”  ——《漢語大詞典》
宽简(寬簡)kuān jiǎn
宽大,不苛求。《晋书·嵇康传》:“﹝ 嵇康 ﹞恬静寡欲,含垢匿瑕,宽简有大量。”《新唐书·朱敬则传》:“天下已平,故可易之以宽简,润之以淳和。” 宋 苏辙 《形势不如德论》:“三代之时法令宽简,所以隄防禁固其民而尊严其君者,举皆无有。”《明史·吴亮传》:“ 亮 姿貌魁梧,性宽简,不喜杀戮,所至蛮人怀附。”  ——《漢語大詞典》
难 ( 難 ) nán/nàn/nuó
难 [ nán ]
  1. 不容易,做起来费事:~处。~度。~点。~关。~熬。~耐。~产。~堪。~题。~以。~于。困~。畏~。急人之~。
  2. 不大可能办到,使人感到困难:~免。~为。~保。~怪。~倒(dǎo )。~道。~能可贵。
  3. 不好:~听。~看。
难 [ nàn ]
  1. 灾祸,困苦:~民。灾~。遇~。逃~。殉~。患~。遭~。避~。排扰解~。
  2. 仇怨:排~解纷。
  3. 诘责,质问:发~。非~。责~。
难 [ nuó ]
  1. 古同“傩”。
轻犯(轻犯)
旧唐书宪宗纪诏今后两京关内河南河东河北淮南山南东西道州府除大辟罪外轻犯不得配流天德五城潜夫论王谕不行则痛瘀之子皆轻犯况狡乎  ——《韵府拾遗 豏韵》
鉴戒(鑑戒)jiàn jiè
亦作“ 鑑诫 ”。亦作“鉴戒”。亦作“鉴诫”。
(1).引为教训,使人警惕。《国语·楚语下》:“人之求多闻善败,以鑑戒也。”《后汉书·荀爽传》:“又集 汉 事成败,可为鉴戒者,谓之《汉语》。” 清 恽敬 《与姚来卿书》:“ 丰城 极弊之区, 彭秋潭 败于 临川 ,深可鉴戒。”
(2).指引为教训,使人警惕的事情。《魏书·高允传》:“厥后史官并载其事,以为鉴诫。” 明 张纶 《林泉随笔》:“其説可为后世之鑑诫,故用表而出之。” 马南邨 《燕山夜话·不吃羊肉吃菜羹》:“这一类笑话虽然发生在死去了的封建时代,但是,现在的人也未尝不可以引为鉴戒啊。”  ——《漢語大詞典》
高明 gāo míng
(1).指天;上天。《书·洪范》:“沉潜刚克,高明柔克。” 孔 传:“高明谓天。”《史记·秦始皇本纪》:“羣臣诵功,本原事迹,追首高明。”《文选·谢庄〈月赋〉》:“臣闻沉潜既义,高明既经。” 吕延济 注:“沉潜,地,故称义;高明,天,故称经。”
(2).指日月。《文选·陆机〈吊魏武帝文〉》:“岂不以资高明之质,而不免卑浊之累;居常安之势,而终婴倾离之患故乎?” 李善 注:“高明,谓日月也。” 宋 范仲淹 《天道益谦赋》:“然则高明之运也,善行无迹;盛衰之应也,惟变是适。” 宋 曾巩 《应举启》:“遇高明之见照,殆否结之将通。”
(3).高而明亮;高爽敞亮。《尸子》卷上:“天高明,然后能烛临万物。” 南朝 齐 谢朓 《歌黄帝》:“稟火自高明,毓金挺刚克。” 唐 王勃 《梓州郪县兜率寺浮图碑》:“广榭崇臺,时令著高明之宅。” 宋 苏轼 《滕县公堂记》:“公堂吏舍凡百一十有六间,高明硕大。”
(4).指楼观。《礼记·月令》:“﹝仲夏之月﹞是月也,毋用火南方,可以居高明,可以远眺望,可以升山陵。” 郑玄 注:“高明,谓楼观也。” 唐 李白 《夏日诸从弟登汝州龙兴阁序》:“夫槿荣芳园,蝉啸珍木,盖纪乎南火之月也。可以处臺榭,居高明。”
(5).指显贵者。《书·洪范》:“无虐煢独,而畏高明。” 孔 传:“单独者不侵虐之,宠贵者不枉法畏之。” 孔颖达 疏:“高明,谓贵宠之人。”《文选·扬雄〈解嘲〉》:“高明之家,鬼瞰其室。” 刘良 注:“高明富贵之家,鬼神窥望其室,将害其满盈之志矣。”《隋书·裴肃传》:“但鬼瞰高明,世疵俊异,侧目求其长短者,岂可胜道哉!”
(6).指显贵。 晋 袁宏 《后汉纪·灵帝纪下》:“ 忠 愈恨 燮 ,然惮其高明,不敢害,出为 汉阳 太守。” 宋 叶适 《祭陈同甫文》:“畏子高明,痛子憔悴。” 清 曾国藩 《原才》:“彼自尸於高明之地,不克以己之所嚮,转移习俗,而陶铸一世之人。”
(7).崇高明睿,聪明智慧。《礼记·中庸》:“悠远则博厚,博厚则高明。”《东观汉记·孝崇匽皇后传》:“ 博园匽贵人 履高明之懿德,资淑美之嘉令。” 宋 陈亮 《与章德茂侍郎书》之一:“侍郎开豁亮直,足以起士气;高明宏远,足以壮天朝。” 清 龚自珍 《抱小》:“若夫天命之奥,大道之任,穷理尽性之谋,高明广大之用,不曰不可得闻,则曰俟异日。”
(8).指崇高明睿的人。《国语·郑语》:“今王弃高明昭显,而好谗慝暗昧。” 韦昭 注:“高明昭显,谓明德之臣。”《云笈七籤》卷九:“抑絶高明,嫉害胜己。” 续范亭 《庆祝苏联十月革命节想到我们自己的国家》:“我也愿意在此佳节,聊进一解,质之高明,并作为我国革命之借镜。”
(9).谓见解或技术高超。《儿女英雄传》第九回:“你这等一位高明人,难道连那‘瑶草无尘根’的这句话也不晓得?” 胡适 《吴敬梓传》:“《儒林外史》这部书所以能不朽,全在他的见识高超,技术高明。” 刘半农 《〈扬鞭集〉自序》:“而这两位先生的学问技术,却不妨一样的高明,一样的可敬。”
(10).对人的敬词。《汉书·萧望之传》:“是以天下之士延颈企踵,争愿自効,以辅高明。” 唐 韩愈 《答渝州李使君书》:“今既无由缘进言,言之恐益累高明。” 宋 王安石 《谢许发运启》:“近持悃愊,进叩高明,荷温教之见存,假善舟而使济。”《老残游记》第一回:“我们三个人要去杀他,恐怕只会送死,不会成事罢。高明以为何如?”
(11).谓性格高亢爽朗。《后汉书·王龚传》:“ 蕃 性气高明,初到, 龚 不即召见之,乃留记谢病去。”  ——《漢語大詞典》
不 bù/fǒu《國語辭典》

不 [ bù ]

  1. 否定詞。有不是、未、非等義。如:「不能」、「不法」、「不久」、「不容易」、「不好吃」、「拿不動」。
  2. 與「就」連用,表示有所選擇的意思。如:「晚上回到家的消遣,不是看書,就是聽音樂。」
  1. 用於句末,表示疑問的語氣。如:「醫生,請問他的身體狀況好不?」
  2. 用來加強語氣,往往與「好」字連用。如:「這齣戲好不精彩!」、「誤會澄清了,心情好不輕鬆!」
  3. 置於句中,用來調整音節,沒有特殊含義。《詩經·小雅·車攻》:「徒御不驚,大庖不盈。」漢·毛亨·傳:「不驚,驚也;不盈,盈也。」《楚辭·宋玉·招魂》:「被文服 纖,麗而不奇些。」漢·王逸·注:「不奇,奇也。」
  1. (「不」字在去聲字之前,變讀為陽平。)​

不 [ fōu ]

  1. 姓。如晉朝有不準。

不 [ fǒu ]

  1. 表示否定。《史記·卷一○一·袁盎鼂錯傳》:「上問曰:『道軍所來,聞鼂錯死,吳楚罷不?』」同「否 」。
  2. 表示疑問、未定。晉·陶淵明〈遊斜川〉詩:「未知從今去,當復如此不?」唐·李白〈秋浦歌〉一七首之一:「寄言向江水,汝意憶儂不?」同「否 」。

不 [ fū ]

  1. 花萼上的蒂。《詩經·小雅·常棣》:「常棣之華,鄂不韡韡。」
暗 àn《國語辭典》

暗 [ àn ]

  1. 不明亮的、光线不足的、黑夜的。如:「暗房」、「阴暗」。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言语》:「简文在暗室中坐,召宣武。」宋·姜夔〈齐天乐·庾郎先自吟愁赋〉词:「西窗又吹暗雨,为谁频断续,相和砧杵。」
  2. 幽深、阴翳。宋·陆游〈游山西村〉诗:「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3. 昏昧、不明事理。如:「兼听则明,偏信则暗。」通「暗」。
  4. 不让人知道的、不公开的。如:「暗号」、「明人不做暗事。」
  5. 无光泽的。宋·苏轼〈浣溪沙·菊暗荷枯一夜霜〉词:「菊暗荷枯一夜霜,新苞绿叶照林光。」
  1. 默不作声的、隐密的。如:「暗杀」、「暗示」、「暗渡陈仓」。唐·韩偓〈无题〉诗:「明言终未实,暗祝始应真。」清·洪升《长生殿·第一三出》:「宠固君心,暗中包藏计狡。」
  1. 不光明。如:「弃暗投明」。
  2. 姓。如元代有暗伯。
  1. 光线变得不明亮。如:「天色已渐渐暗了。」
投 tóu《國語辭典》

投 [ tóu ]

  1. 扔、掷。如:「投球」、「投篮」、「投石子」。
  2. 放进去。如:「投入」、「投票」、「投资」。
  3. 跳进去。如:「投江」、「投井」、「自投罗网」。
  4. 发向、映照。如:「众人把目光都投向墙上的壁画。」、「竹影散投在窗纸上。」
  5. 寄发。如:「投递」、「投稿」、「投邮」。
  6. 前往、走向、迎向。如 : 「投宿」、「投降」、「弃暗投明」。
  7. 合。如:「情投意合」、「意气相投」。
  8. 奔靠。如:「投奔」、「投靠亲友」、「走投无路」。《三国演义·第二回》:「玄德、关、张三人往代州投刘恢。」
  9. 接近、靠近。如:「投暮」。唐·孟郊〈题林校书花严寺书窗〉诗:「拟古投松坐,就明开纸疏。」
  10. 甩、挥。如:《左传·宣公十四年》:「楚子闻之,投袂而起。」
  11. 抛弃。如:「投闲置散」。《后汉书·卷三二·樊宏阴识列传·樊宏》:「然犹投戈讲蓺,息马论道。」
  12. 用。如 : 「投药」。
  13. 赠送。如 : 《诗经‧卫风‧木瓜》:「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
  14. 迎合。如 : 「投其所好」。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