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网

予方发韩滉之连舻,午阴这繁维,

岳珂宋代〕《米元章槐前竹后诗帖赞

槐竹之与居,栩栩乎华胥。
予方发韩滉之连舻,午阴这繁维,
以驱原显之车。盖健羡乎一身之闲,
所以纵玩乎八体之书。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
连舻午阴

予 yú/yǔ《國語辭典》

予 [ yú ]

  1. 我。《论语·述而》:「天生德于予,桓魋其如予何?」唐·李白〈送郄昂谪巴中〉诗:「予若洞庭叶,随波送逐臣。」同「余 」。

予 [ yǔ ]

  1. 给。如:「给予」、「赠予」、「授予」、「赋予」。《诗经·小雅·采菽》:「彼交匪纾,天子所予。」通「与」。
  2. 赞许。《管子·宙合》:「主盛处贤,而自予雄也。」《汉书·卷九七·外戚传下·孝成赵皇后传》:「鲁严公夫人杀世子,齐桓召而诛焉。《春秋》予之。」
方 fāng《國語辭典》

方 [ fāng ]

  1. 四个角都是九十度的四边形。如:「正方形」、「长方形」。
  2. 区域。如:「地方」、「远方」。
  3. 古代称地为「方」。《淮南子·本经》:「戴圆履方,抱表怀绳。」汉·高诱·注:「圆,天也;方,地也。」
  4. 位置、地位的一边或一面。如:「东方」、「四面八方」、「对方」、「我方」、「双方」。
  5. 法子、办法。如:「方法」、「千方百计」、「教导有方」。
  6. 治病的药单、配药的单子。如:「药方」、「偏方」、「秘方」、「处方」。《镜花缘·第二九回》:「此跌打损伤第一奇方。」
  7. 数学上的乘方。如:「平方」、「立方」。
  8. 量词。计算方形物品的单位。相当于「块」、「个」。如:「匾额一方」、「一方手帕」、「三方图章」。
  9. 姓。如明代有方孝孺。
  10. 二一四部首之一。
  1. 方形的。如 :「方桌」、「方阵」。
  2. 某一地的。如:「方音」、「方言」、「方志」。
  3. 正直。如:「品行方正」。《老子·第五八章》:「是以圣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刿。」《汉书·卷五六·董仲舒传》:「悼王道之不昭,故举贤良方正之士。」
  1. 才、始。如:「书到用时方恨少」、「如梦方醒」。《红楼梦·第四回》:「今年方四十上下,只有薛蟠一子。」
  2. 正、适。如:「来日方长」、「方兴未艾」。《论语·季氏》:「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
  3. 将。《后汉书·卷一七·冯异传》:「玺书劳异曰:『方论功赏,以答大勋。』」《资治通鉴·卷六五·汉纪五十七·献帝建安十三年》:「今治水军八十万众,方与将军会猎于吴。」
  1. 当、在。《庄子·人间世》:「方今之时,仅免刑焉。」《汉书·卷六六·杨敞传》:「恽家方隆盛时,乘朱轮者十人。」
发 ( 發 髮 ) fā/fà
发 [ fā ]
  1. 交付,送出:分~。~放。~行(批发)。
  2. 放,射:~射。百~百中。焕~。
  3. 表达,阐述:~表。~凡(陈述某一学科或一本书的要旨)。阐~。
  4. 散开,分散:~散。
  5. 开展,张大,扩大:~展。~扬。
  6. 打开,揭露:~现。~掘。
  7. 产生,出现:~生。~愤。奋~。
  8. 食物因发酵或水浸而膨涨:~面。
  9. 显现,显出:~病。~抖。~憷。
  10. 开始动作:~动。
  11. 引起,开启:启~。~人深省。
  12. 公布,宣布:~布。~号施令。
  13. 量词,用于枪弹、炮弹。
发 [ fà ]
◎ 人的前额、双耳和头颈部以上生长的毛:头~。鬓~。怒~冲冠。
    韩 ( 韓 ) hán
    韩 [ hán ]
    1. 中国周代诸侯国名,在今河南省中部、山西省东南部。
    2. 指“韩国”(位于亚洲朝鲜半岛南部)。
    3. 姓。
    滉 huàng《國語辭典》

    滉 [ huǎng ]

    1. 参见「滉瀁 」条。
    之 zhī《國語辭典》

    之 [ zhī ]

    1. 的、底。《论语·公冶长》:「夫子之文章。」《左传·襄公十四年》:「余弟死,而子来,是而子杀余之弟也。」
    2. 于。《易经·比卦·象曰》:「比之匪人,不亦伤乎?」《礼记·大学》:「人之其所亲爱而辟焉。」
    3. 诸、之于。《孟子·滕文公上》:「禹疏九河,瀹济、漯而注诸海;决汝、汉,排淮、泗而注之江。」
    1. 与、及。《书经·立政》:「文王罔攸兼于庶言、庶狱、庶慎,惟有司之牧夫。」《吕氏春秋·仲夏纪·适音》:「乐之弗乐者,心也。」
    2. 而。《战国策·秦策二》:「臣恐王为臣之投杼也。」
    3. 若、如果。《书经·盘庚上》:「邦之臧,惟汝众,邦之不臧,惟予一人有佚罚。」《论语·子张》:「我之大贤与,于人何所不容?我之不贤与,人将拒我,如之何其拒人也?」
    4. 则。《左传·僖公九年》:「东略之不知,西则否矣。」《吕氏春秋·仲春纪·功名》:「 故民无常处,见利之聚,无之去。」
    1. 用于强调或补足语气,无义。《书经·西伯戡黎》:「殷之即丧!指乃功,不无戮于尔邦?」《史记·卷四八·陈涉世家》:「怅恨久之。」
    1. 他、彼。《书经·皋陶谟》:「安民则惠,黎民怀之。」《论语·颜渊》:「爱之欲其生。」
    2. 其、他的。《武王伐纣平话·卷中》:「纣王令推上法场,斩之老母。」清·王士祯《池北偶谈·卷二四·谈异五·女化男》:「乃以聘礼还之夫家。」
    3. 此、这个。《诗经·邶风·日月》:「乃如之人兮,逝不古处。」《庄子·知北游》:「知以之言也,问乎狂屈。」
    1. 往。如唐朝李白有〈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诗。《诗经·鄘风·载驰》:「百尔所思,不如我所之。」
    2. 至、到。《西京杂记·卷五》:「此自少之多,自微至著也。」
    3. 是、为。《公羊传·宣公十五年》:「吾见子之君子也,是以告情于子也。」汉·扬雄《法言·吾子》:「羊质而虎皮,见草而说,见豺而战,忘其皮之虎也。」
    4. 取用。《战国策·齐策三》:「故物舍其所长,之其所短,尧亦有所不及矣。」
    1. 姓。如汉代有之马宇。
    连舻(連艫)lián lú
    舟船相连。 唐 柳宗元 《潭州东池戴氏堂记》:“为堂而居之,堂成而胜益奇,望之若连艫,与波上下。” 陈基元 《凤口》诗:“画舸止宵征,连艫衔尾宿。”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姑妄听之二》:“有巨室眷属,连艫之任,晚泊大江中。”  ——《漢語大詞典》
    午阴(午陰)wǔ yīn
    中午的阴凉处。常指树荫下。 宋 苏舜钦 《寄题赵叔平嘉树亭》诗:“午阴闲淡茶烟外,晓韵萧疏睡雨中。” 宋 陆游 《散策至湖上民家》诗:“农事正看春水白,客途渐爱午阴凉。”  ——《漢語大詞典》
    这 ( 這 ) zhè/zhèi
    这 [ zhè ]
    1. 代词,此,指较近的时间、地点或事物,与“”相对:~里。~些。~个。~样。
    2. 这时候,指说话的同时:他~就来。
    这 [ zhèi ]
       ◎ “这(zhè)一”二字的合音,但指数量时不限于一:~个。~点儿。~些年。
    繁 fán/pó《國語辭典》

    繁 [ fán ]

    1. 多、众多。如:「繁星点点」、「繁文缛节」。《荀子·议兵》:「高城深池,不足以为固;严令繁刑,不足以为威。」唐·李商隐〈石榴〉诗:「榴枝婀娜榴实繁,榴膜轻明榴子鲜。」
    2. 复杂。如:「繁杂」、「繁重」。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镕裁》:「游心窜句,极繁之体。」
    3. 茂盛、兴盛。如:「枝叶繁盛」、「地方繁荣」。宋·王安石〈即事〉诗:「径暖草如积,山晴花更繁。」

    繁 [ pó ]

    1. 姓。如东汉有繁钦。
    维 ( 維 ) wéi
    维 [ wéi ]
    1. 系,连结:~系。~絷。
    2. 保持:~持。~护。~修。~生素。
    3. 纲:纲~(总纲,亦指法度)。
    4. 数学名词,几何学及空间理论的基本概念,通常的空间有“三维”,平面是“二维”,直线只有“一维”。
    5. 思考:思~(亦作“思惟”)。
    6. 以,因为:“~子之故,使我不能餐兮”。
    7. 文言助词,用于句首或句中:~新。~妙~肖。
    8. 姓。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