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网

鲤鱼书来上谁字,斗牛光中湖海士。

姚勉宋代〕《丁巳春言事四归和朱子云赐诗韵

鲤鱼书来上谁字,斗牛光中湖海士。
梅花腊雪曾会面,桃李春风一弹指。
剥书得诗意雄杰,钟吕惊闻筝笛耳。
懦夫有闻气可作,奸谀未诛神已死。
奴唇争笑乃独否,我心有同固如此。
君家请剑攀折槛,远胜衣绣夸归里。
立朝日少谏多藁,况有竹林老夫子。
百年易了富与贵,万古不磨天此理。
笑骂从渠官欲好,妻凄羞人身不耻。
获禽一朝固可十,天下良工安肯诡。
古人寥寥今不见,举世滔滔此皆是。
蛾眉方遭众发嫉,足音忽动空谷喜。
我欲净洗后土泥,子为快挽天河水。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
鲤鱼斗牛湖海士

鲤鱼(鯉魚)lǐ yú
(1).鱼名。身体侧扁,背部苍黑色,腹部黄白色,嘴边有长短须各一对。肉味鲜美。生活在淡水中。 汉 焦赣 《易林·革之颐》:“ 尼父 孔丘 ,善钓鲤鱼。” 宋 陆游 《鲤鱼行》:“鲤鱼财三尺,浅水不覆脊。” 宋传恩 《绿水悠悠·罩鱼》:“这是一条鲤鱼,一条十多斤重的鲤鱼。”
(2). 汉 蔡邕 《饮马长城窟行》:“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后因以“鲤鱼”代称书信。 唐 元稹 《贻蜀·张校书元夫》诗:“劝君便是酬君爱,莫比寻常赠鲤鱼。” 清 谭嗣同 《寄人五绝》:“鲤鱼三十六,江上报秋书。”
(3).借指传递书信者。 唐 孟浩然 《送王大校书》诗:“尺书能不恡,时望鲤鱼传。” 唐 元稹 《苍溪县寄扬州兄弟》诗:“凭仗鲤鱼将远信,鴈回时节到 扬州 。” 元 萨都剌 《送王伯循御史》诗:“ 曲江 水发愿相忆,莫遣鲤鱼音信稀。”参见“ 鱼书 ”。  ——《漢語大詞典》
书 ( 書 ) shū
书 [ shū ]
  1. 成本的著作:~籍。~刊。~稿。~香。~卷气(指在说话、作文、写字、画画等方面表现出来的读书人的风格)。~生气(指读书人脱离实际的习气)。
  2. 信:~信。~札。~简。~函。
  3. 文件:证~。说明~。
  4. 写字或写的字:~法。~写。~桌。~案。~画。
  5. 写文章:大~特~。罄竹难~。
  6. 字体:草~。隶~。楷~。
  7. 古书名,《尚书》的简称(亦称“书经”)。
  8. 某些曲艺形式的通称:说~。听~。
来 ( 來 ) lái
来 [ lái ]
  1. 由另一方面到这一方面,与“”、“”相对:~回。~往。过~。归~。~鸿去燕(喻来回迁徙,不能在一地常住;亦喻书信来往)。
  2. 从过去到现在:从~。向~。
  3. 现在以后,未到的时间:~年。将~。~日方长。
  4. 用在数词或数量词后面,表示约略估计:二百~头猪。
  5. 做某个动作:胡~。
  6. 用在动词前,表示要做某事:大家~动脑筋。
  7. 用在动词后,表示做过(一般均可用“来着”):昨天他哭~。
  8. 用在动词后,表示动作的趋向:上~。
  9. 表示发生:暴风雨~了。
  10. 在数词一、二、三后面,表示列举理由:这台收录机一~音质好,二~价钱便宜,我就买了。
  11. 用做诗、歌词中的衬字:八月里~桂花香。
  12. 表示语气,归去~兮!
  13. 姓。
上 shàng/shǎng《國語辭典》

上 [ shàng ]

  1. 物體的表面、高處或邊側。如:「門上」、「山上」、「樓上」。《論語·子罕》:「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
  2. 皇帝。《史記·卷八·高祖本紀》:「上問左右,左右爭欲擊之。」
  3. 尊長或在上位的人。《禮記·王制》:「樂事勸功,尊君親上,然後興學。」《孝經·士章》:「忠順不失,以事其上。」
  4. 首座。《禮記·曲禮上》:「席南鄉北鄉,以西方為上。」
  5. 表示範圍或某方面。如:「路上」、「世上」、「文學上」、「感情上」、「公堂上」。
  1. 升、由下而上。《易經·需卦·象曰》:「雲上於天,需君子以飲食宴樂。」唐·王之渙〈登鸛雀樓〉詩:「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2. 去、到。如:「上街」、「上天津」。
  3. 進呈。如:「上表」、「上書」、「上奏」。
  4. 添加。如:「這鋪子總不上新貨。」
  5. 教讀。如:「今日老師上了那課?」
  6. 安裝。如:「上燈」、「上刺刀」。《鏡花緣·第三七回》:「鏤窗上鎖,不能開放。」
  7. 旋緊。如:「上錶」、「上發條」。
  8. 登載。如:「上報」、「上帳」。
  9. 塗抹。如:「上漆」、「上顏色」。
  10. 表示動作的發生或結果。如:「考上大學」、「關上大門」。
  11. 表示動作的開始或繼續。如:「愛上」、「迷上武俠小說」。
  12. 表動作的方向。如:「爬上去」、「跳上來」。
  1. 最好的、優等的。如:「上計」、「上策」。
  2. 地位高。如:「上級」、「上流社會」。
  3. 在前面的。如:「上篇」、「上卷」。《商君書·開塞》:「上不及虞夏之時,而下不修湯武。」
  4. 接近、將近。如:「成千上萬」。《儒林外史·第七回》:「王員外共借了上千兩的銀子與荀家。」
  1. 表時間或次序在前。如:「上一位」、「上個月」。

上 [ shǎng ]

  1. 參見「上聲 」條。
谁 ( 誰 ) shuí
谁 [ shuí ]
  1. 疑问人称代词:你是~?~何(a.哪一个人;b.诘问,呵问)。~们。~人。~个。
  2. 任何人,无论什么人:这件事~都不知道。
字 zì《國語辭典》

字 [ zì ]

  1. 文字,记录语言的符号。如:「单字」、「汉字」、「同义字」。汉·许慎〈说文解字序〉:「仓颉之初作书,盖依类象形,故谓之文,其后形声相益,即谓之字。」
  2. 本名以外另取的别号。如:「岳飞字鹏举」。《左传·隐公八年》:「诸侯以字为谥,因以为族。」《后汉书·卷五八·傅燮传》:「燮慨然而叹,呼干小字。」
  3. 契约、单据。如:「字据」、「空口无凭,立字为证。」《红楼梦·第六四回》:「给他十几两银子,写上一张退婚的字儿。」
  4. 发出的字音。如:「咬字清楚」、「字正腔圆」。
  5. 姓。如汉代有字长孺。
  1. 女子许嫁。如:「尚未字人」、「待字闺中」。
  2. 抚育。《左传·昭公十一年》:「其僚无子,使字敬叔。」《聊斋志异·卷一一·书痴》:「过八九月,女果举一男,买媪抚字之。」
  3. 爱。《书经·康诰》:「于父不能字厥子,乃疾厥子。」《左传·成公四年》:「楚虽大,非吾族也,其肯字我乎?」
斗牛 dǒu niú
(1).二十八宿中的斗宿和牛宿。 北周 庾信 《哀江南赋》:“路已分於 湘 汉 ,星犹看於斗牛。” 唐 贾岛 《逢博陵故人彭兵曹》诗:“踏雪携琴相就宿,夜深开户斗牛斜。” 陈毅 《中秋》诗:“夜阑倍觉寒光满,欲向天河射斗牛。”
(2).指 吴 越 地区。因其当斗、牛二宿之分野,故称。 宋 曾巩 《移守江西先寄潘延之节推》诗:“幸逢怀紱入斗牛,喜得披山收寳玉。”
(3).指斗牛服的服色。《明史·舆服志三》:“寻赐羣臣大红紵丝罗纱各一。其服色,一品斗牛,二品飞鱼。” 文斐 《寄赠今希约真》诗:“貺我皆金玉,罗胸尽斗牛。”参见“ 斗牛服 ”。
(4).传说 晋 初时,斗、牛之间常有紫气照射, 雷焕 以为是宝剑之精上彻于天所致。见《晋书·张华传》。后因以斗牛指代宝剑,亦泛指剑。 清 李声振 《百戏竹枝词·吞剑》:“亡命居然弹鋏游,还能饮刃向咽喉。中藏戈戟人间有,莫道胸能吐斗牛。”
亦作“鬭牛”。  ——《漢語大詞典》
光 guāng《國語辭典》

光 [ guāng ]

  1. 能由视觉器官接收,使人察觉物体存在的电磁辐射。如:「日光」、「灯光」。
  2. 荣耀、名誉。如:「为国争光」。《诗经·小雅·南山有台》:「乐只君子,邦家之光。」
  3. 景色。如:「风光」、「观光」、「春光明媚」。
  4. 时间。如:「光阴」、「时光」。唐·李白〈前有一樽酒行〉二首之一:「青轩桃李能几何?流光欺人忽蹉跎。」
  5. 恩惠、好处。常用在客套话。如:「沾光」、「叨光」。《红楼梦·第二二回》:「明儿就这样行,也叫他们借咱们的光儿。」
  6. 姓。如晋代有光逸。
  1. 彰显、发扬。《文选·诸葛亮·出师表》:「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
  2. 裸露。如:「光著脚丫子」、「光著身子」。
  1. 明亮。如:「光天化日」。《文选·扬雄·羽猎赋》:「若光若灭者,布乎青林之下。」
  2. 平滑。如:「光滑」。唐·韩愈〈进学解〉:「爬罗剔抉,刮垢磨光。」
  1. 完、尽。如:「吃光」、「用光」、「花光」。
  2. 仅、只。如:「光说不做」。《红楼梦·第一○一回》:「也不光为我,就是太太听见 也喜欢。」
  3. 对人说的客套话。如:「欢迎光临」。
中 zhōng/zhòng《國語辭典》

中 [ zhōng ]

  1. 距離四方或兩端相等的部位。如:「居中」、「中央」、「日正當中」。
  2. 內、裡面。如:「水中」、「夢中」、「心中」。
  3. 泛指某一時期以內。如:「一年之中」、「晉太元中」。
  4. 中華民國的簡稱。
  5. 姓。如漢代有中京。
  1. 居間介紹、連絡的。如:「中人」。
  2. 居於高低、大小、好壞之間的。如:「中級」、「中型」、「中等」。
  3. 半。如:「中夜」、「中途」。
  1. 正好。如:「適中」。
  2. 表示動作正在進行。如:「事情正在交涉中。」

中 [ zhòng ]

  1. 達到要點。《論語·子路》:「刑罰不中,則民無所錯手足。」《漢書·卷一○·成帝紀》:「朕涉道日寡,舉錯不中。」
  2. 合、正對上。如:「中規中矩」。《左傳·定公元年》:「未嘗不中吾志也。」《戰國策·西周策》:「去柳葉者百步而射之,百發百中。」
  3. 遭受、感染。如:「中風」、「中毒」。
  4. 得。如:「中獎」、「中籤」、「中選」。
  5. 考取。如:「范進中舉」、「考中大學」。《儒林外史·第二回》:「這王大老爺,就是前科新中的。」
湖海士 hú hǎi shì
《三国志·魏志·陈登传》:“ 陈元龙 湖海之士,豪气不除。”后以“湖海士”指具有豪侠气概的人。 清 赵与虤 《娱书堂诗话》卷下:“有客过门湖海士,隔篱呼酒咄嗟间。”  ——《漢語大詞典》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