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网

客中贫莫支,万事付不理。

董嗣杲宋代〕《雨凉

客中贫莫支,万事付不理。
今秋易觉寒,雨意犹未止。
青青梧桐树,蠹叶浮井水。
秋来未为久,俗尘已披靡。
夜分无眠处,西风裂窗纸。
茸裘蚤关心,奈为病躯使。
云开天宇净,晴霞散馀绮。
却扇披野衣,出门扣知己。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
客中万事不理

客中 kè zhōng
谓旅居他乡或外国。 唐 孟浩然 《早寒江上有怀》诗:“我家 襄水 上,遥隔 楚 云端,乡泪客中尽,孤帆天际看。” 宋 戴复古 《泉南》:“客中归未得,岁事渐相催。” 元 尹廷高 《客中秋社》诗:“社日伤心在客中,凄然涕泪落秋风。故乡田土荒芜尽,枉向他州説岁丰。”《红楼梦》第五七回:“ 寳玉 道:‘也没什么要紧,不过我想着 寳姐姐 也是客中,既吃燕窝,又不可间断,若只管和他要,也太托实。’” 瞿秋白 《赤俄之归途》:“ 中国 社会呢?客中 中国 书籍没有,不用说现代的不能研究,就是历史的都不成。于是决定回国一次。”  ——《漢語大詞典》
贫 ( 貧 ) pín
贫 [ pín ]
  1. 穷,收入少,生活困难,与“”相对:~穷。~寒。~民。清~。
  2. 缺乏,不足:~乏。~血。~瘠。
  3. 絮烦可厌:~相(xiàng )。~气(a.絮烦可厌;b.行动态度不大方。“”均读轻声)。
  4. 僧道谦称:~道。~僧。
莫 mò/mù《國語辭典》

莫 [ mò ]

  1. 表示禁止的用语,相当于「勿」、「毋」。如:「非请莫入」、「闲言莫说」。《三国志·卷二九·魏书·方技传·华佗传》:「君有急病见于面,莫多饮酒。」唐·李白〈将进酒〉:「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2. 没有。《论语·宪问》:「子曰:『莫我知也夫。』」《孟子·梁惠王上》:「晋国,天下莫强焉,叟之所知也。」
  3. 不能、不可。如:「变化莫测」、「莫测高深」。
  1. 姓。如北魏有莫含,清代有莫友芝。

莫 [ mù ]

  1. 「暮」的本字。指日落、黄昏时候。《诗经·齐风·东方未明》:「不能辰夜,不夙则莫。」宋·张元干〈石州慢·雨急云飞〉词:「雨急云飞,瞥然惊散,莫天凉月。」
  2. 一种蔬菜。《诗经·魏风·汾沮洳》:「彼汾沮洳,言采其莫。」
  1. 晚、迟。《论语·先进》:「莫春者,春服既成。」通「暮」。
支 zhī《國語辭典》

支 [ zhī ]

  1. 草木的枝条。《诗经·卫风·芄兰》:「芄兰之支,童子佩觿。」《汉书·卷四九·鼌错传》:「屮木蒙茏,支叶茂接。」通「枝」。
  2. 旁系、分出的派别。如:「旁支」、「分支」。
  3. 手脚。《易经·坤卦·文言曰》:「美在其中而畅于四支。」通「肢」。
  4. 地支的简称。《史记·卷二六·历书》「焉逢摄提格太初元年」句下司马贞索隐引《尔雅·释天》:「岁阴者,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支是也。」
  5. 量词:➊ ​ 计算队伍的单位。如:「一支强有力的军队。」➋ ​ 计算歌曲、乐曲的单位。如:「两支歌曲」。➌ ​ 计算绵纱细度的单位。支数愈多,纱质愈细。如:「八十支纱」。➍ ​ 计算灯光强度的单位。如:「四十支光」。
  6. 姓。如唐代有支叔才。
  7. 二一四部首之一。
  1. 撑持、维持。《国语·越语下》:「皆知其资财之不足以支长久也。」《水浒传·第九九回》:「我这威胜万山环列,粮草足支二年。」
  2. 承受、受得住。如:「体力不支」、「乐不可支」。
  3. 付款。如:「收支」、「开支」。
  4. 领取。如:「预支」、「先支了一个月的薪水。」
  5. 调度、分配、遣走。如:「支配」、「把他支走了。」
  1. 别出的、由总体分出来的。如:「支店」、「支行」。
万事(萬事)wàn shì
一切事。《墨子·贵义》:“ 子墨子 曰:‘万事莫贵於义。’” 唐 李白 《古风》之五九:“万事固如此,人生无定期。” 明 王守仁 《传习录》卷中:“以是例之,万事万物之理,莫不皆然。” 茅盾 《子夜》十八:“ 李教授 万事认真,而且万事预先准备。”  ——《漢語大詞典》
付 fù《國語辭典》

付 [ fù ]

  1. 授予、交给。如:「交付」、「托付」。《汉书·卷九二·游侠传·原涉传》:「具记衣被棺木,下至饭含之物,分付诸客。」
  2. 支出钱财。如:「付款」、「付帐」、「缴付」。
  1. 量词。计算成组成套物品的单位。如:「一付眼镜」、「两付碗筷」。通「副」。
不理 bù lǐ
(1).犹言不利,不顺。《孟子·尽心下》:“ 稽 大不理於口。” 赵岐 注:“为众口所訕。理,赖也。” 焦循 正义:“不理於口,犹云不利於人口也。” 杨伯峻 译注:“‘理’字亦可训‘顺’,则‘不理於口’犹言‘不顺於人口’。”
(2).谓不治理公务。《后汉书·胡广传》:“故京师谚曰:‘万事不理问 伯始 。’”《南史·谢朏传》:“ 朏 居郡,每不理,常务聚歛,众颇讥之,亦不屑也。”
(3).理不清。 汉 张衡 《思玄赋》:“私湛忧而深怀兮,思繽纷而不理。” 晋 陆机 《文赋》:“方天机之骏利,夫何纷而不理?”
(4).不理睬。 元 无名氏 《抱妆盒》第四折:“寡人若究起前事,又怕伤损我先帝盛德,如今姑置不理。”《红楼梦》第二八回:“ 宝玉 见他不理,只得陪笑。” 茅盾 《子夜》十二:“ 徐曼丽 那边,你得拉紧些,好叫 老赵 一直疑心她,一直不理她。”  ——《漢語大詞典》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