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始终(始終)shǐ zhōng
(1).开头和结尾。《庄子·田子方》:“始终相反乎无端,而莫知乎其所穷。” 唐 元稹 《善歌如贯珠赋》:“美清泠而发越,忆辉光之璀璨。始终虽异,细大靡殊。”
(2).自始至终,一直。《后汉书·皇后纪上·明德马皇后》:“故宠敬日隆,始终无衰。” 唐 李肇 《唐国史补》卷上:“ 颜鲁公 之在 蔡州 ,再从姪 峴 、家僮 银鹿 始终随之。” 宋 苏轼 《论周穜擅议配享自劾札子》之一:“本朝自祖宗以来,推择元勋重望始终全德之人,以配食列圣。” 清 赵翼 《瓯北诗话·韩昌黎诗》:“是 昌黎 与 宗元 始终无嫌隙,亦可见篤於故旧矣。” 巴金 《灭亡》第一章:“汽车夫始终坐在车前,带着胆怯的样子,动也不动一下。”
(3).谓事情的本末或原委。 汉 荀悦 《汉纪·元帝纪三》:“臣恐议者不深虑其始终,欲以一切息徭役,十年之后,百年之内,卒有他变。”《隋书·律历志下》:“ 胄玄 所违, 焯 法皆合, 胄玄 所闕,今则尽有,隐括始终,谓为总备。” 唐 韩愈 《唐河中府法曹张君墓碣铭》:“ 愈 既哭弔,辞;遂叙次其族世名字、事始终。” 明 王鏊 《震泽长语·经传》:“盖知物之本末始终,而造能得之地,是格物之义也。”
(4).指产生和死灭。《后汉书·张奂传》:“通塞命也,始终常也。但地厎冥冥,长无晓期,而復缠以纊緜,牢以钉密,为不喜耳。” 晋 陆机 《吊魏武帝文》:“夫始终者,万物之大归;死生者,性命之区域。是以临丧殯而復悲,覩陈根而絶哭。” 唐 高仲武 《中兴间气集·杜诵》:“ 杜君 诗调不失。如‘流水生涯尽,浮云世事空’,得生人始终之理。”
(5).指一生,平生。 唐 元稹 《对才识兼茂明于体用策》:“ 汉文 虽以策求士,迨我明天子然后能以策济人,则臣始终之愿毕矣。” 明 吴承恩 《〈两汉书抄〉序》:“今公之所録,事不必本末,文不必首尾,人不必始终,单言约语,皆有深旨矣。”
(6).毕竟;终究。 宋 苏轼 《元修菜》诗:“始终不我负,力与粪壤同。” 元 无名氏 《年节》诗:“惟有老僧阶下雪,始终不见草鞋痕。” 曹禺 《雷雨》第一幕:“第一,她始终是个没受过教育的下等人。” ——《漢語大詞典》
(2).自始至终,一直。《后汉书·皇后纪上·明德马皇后》:“故宠敬日隆,始终无衰。” 唐 李肇 《唐国史补》卷上:“ 颜鲁公 之在 蔡州 ,再从姪 峴 、家僮 银鹿 始终随之。” 宋 苏轼 《论周穜擅议配享自劾札子》之一:“本朝自祖宗以来,推择元勋重望始终全德之人,以配食列圣。” 清 赵翼 《瓯北诗话·韩昌黎诗》:“是 昌黎 与 宗元 始终无嫌隙,亦可见篤於故旧矣。” 巴金 《灭亡》第一章:“汽车夫始终坐在车前,带着胆怯的样子,动也不动一下。”
(3).谓事情的本末或原委。 汉 荀悦 《汉纪·元帝纪三》:“臣恐议者不深虑其始终,欲以一切息徭役,十年之后,百年之内,卒有他变。”《隋书·律历志下》:“ 胄玄 所违, 焯 法皆合, 胄玄 所闕,今则尽有,隐括始终,谓为总备。” 唐 韩愈 《唐河中府法曹张君墓碣铭》:“ 愈 既哭弔,辞;遂叙次其族世名字、事始终。” 明 王鏊 《震泽长语·经传》:“盖知物之本末始终,而造能得之地,是格物之义也。”
(4).指产生和死灭。《后汉书·张奂传》:“通塞命也,始终常也。但地厎冥冥,长无晓期,而復缠以纊緜,牢以钉密,为不喜耳。” 晋 陆机 《吊魏武帝文》:“夫始终者,万物之大归;死生者,性命之区域。是以临丧殯而復悲,覩陈根而絶哭。” 唐 高仲武 《中兴间气集·杜诵》:“ 杜君 诗调不失。如‘流水生涯尽,浮云世事空’,得生人始终之理。”
(5).指一生,平生。 唐 元稹 《对才识兼茂明于体用策》:“ 汉文 虽以策求士,迨我明天子然后能以策济人,则臣始终之愿毕矣。” 明 吴承恩 《〈两汉书抄〉序》:“今公之所録,事不必本末,文不必首尾,人不必始终,单言约语,皆有深旨矣。”
(6).毕竟;终究。 宋 苏轼 《元修菜》诗:“始终不我负,力与粪壤同。” 元 无名氏 《年节》诗:“惟有老僧阶下雪,始终不见草鞋痕。” 曹禺 《雷雨》第一幕:“第一,她始终是个没受过教育的下等人。” ——《漢語大詞典》
立志 lì zhì
(1).树立志向;下定决心。《左传·襄公二十七年》:“志以发言,言以出信,信以立志,参以定之。”《后汉书·列女传·阴瑜妻》:“我本立志与 阴氏 同穴,而不免逼迫,遂至於此,素情不遂,奈何?” 宋 陈亮 《上孝宗皇帝第二书》:“论治则曰立志,论事则曰从权。”《红楼梦》第一一八回:“如今姑爷癆病死了,你 史妹妹 立志守寡,也就苦了。”
(2).坚强独立的意志。《孟子·万章下》:“故闻 伯夷 之风者,顽夫廉,懦夫有立志。” 明 陶宗仪 《辍耕录·狷洁》:“﹝ 郑所南 ﹞刚介有立志,会天兵南,叩闕上疏,犯新禁,众争目之。” ——《漢語大詞典》
(2).坚强独立的意志。《孟子·万章下》:“故闻 伯夷 之风者,顽夫廉,懦夫有立志。” 明 陶宗仪 《辍耕录·狷洁》:“﹝ 郑所南 ﹞刚介有立志,会天兵南,叩闕上疏,犯新禁,众争目之。” ——《漢語大詞典》
莫教 mò jiāo
犹莫非。《京本通俗小说·西山一窟鬼》:“ 吴教授 听得外面声音,不是别人,是我浑家和 锦儿 ,怎知道我和 王七三 官人在这里?莫教也是鬼?” ——《漢語大詞典》
偏 piān《國語辭典》
偏 [ piān ]
形- 倾斜、不中正。如:「偏心」、「偏见」、「不偏不倚」。《书经·洪范》:「无偏无陂,遵王之义。」唐·白居易〈长恨歌〉:「云髻半偏新睡觉,花冠不整下堂来。」
- 不周全的、片面的。《礼记·乐记》:「乐极则忧,礼粗则偏矣。」
- 不是中心地带、荒僻的。如:「偏远」、「偏僻」。晋·陶渊明〈饮酒诗〉二○首之五:「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 深、多。唐·元稹〈酬窦校书二十韵〉:「音徽千里断,魂梦两情偏。」
- 倾于某一面的、不公平的。《汉书·卷九四·匈奴传上》:「朕闻天不颇复,地不偏 载。」
- 表示故意跟外来要求相反的。如:「他要我去,我偏不去。」
- 表示出乎意料之外或与意愿相反的。如:「屋漏偏遭连夜雨。」唐·无名氏〈伊川歌·第三〉:「可怜闺里月,偏照汉家营。」
- 恰巧、正好。唐·皇甫冉〈曾东游以诗寄之〉诗:「正是扬帆时,偏逢江上客。」
- 表示「吃过饭」的客套话。《红楼梦·第一四回》:「凤姐才吃饭,见他们来了,便笑道:『好长腿子,快上来罢!』宝玉道:『我们偏了。』」
- 姓。如汉代有偏吕。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