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网

俯拾沧溟大,冲陈苍莽多。

陈傅良宋代〕《题观潮阁

俯拾沧溟大,冲陈苍莽多。
闽山飞鸟没,吴会一帆过。
消长看沙尾,行藏问钓蓑。
登临有如此,人物付谁何。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
俯拾沧溟冲陈苍莽

俯拾 fǔ shí
(1).俯身拾取。《三国志·魏志·高堂隆传》:“士病不明经术,经术苟明,其取青紫如俯拾地芥耳。” 宋 文莹 《玉壶清话》卷四:“﹝ 孙何 ﹞素近视,每上殿进札子,多宿诵精熟,以合奏牘。忽一日飘牘委地,四散俯拾,零乱倒错,合奏不同,上颇讶之。” 宋 郭彖 《睽车志》卷四:“俄一蜣螂飞过其前,叟即举杖,一击堕地,俯拾裂食之。”
(2).引申以喻成事之易。《北史·周纪上》:“ 欢 ( 高欢 )违负天地,毒被人鬼,乘此扫荡,易同俯拾。” 明 刘基 《赠杜安道》诗:“拔栅 皖城 犹俯拾,探穴 九江 无险阻。”
(3).屈尊下取。喻俯就。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胭脂》:“﹝ 臙脂 ﹞心疑 王氏 未暇往,又疑宦裔不肯俯拾。”  ——《漢語大詞典》
沧溟(滄溟)cāng míng
(1).大海。《汉武帝内传》:“诸仙玉女,聚居沧溟。” 唐 元稹 《侠客行》:“此客此心师海鲸,海鲸露背横沧溟。” 清 谭嗣同 《报贝元徵》:“一泛沧溟,即晕眩呕噦,不能行立。” 赵朴初 《忆江南》词之八:“ 青 藏 雪,到此出沧溟。”
(2).苍天,高远幽深的天空。 元 郑光祖 《周公摄政》第一折:“天地为盟,上有沧溟。” 明 无名氏 《鸣凤记·二相争朝》:“边城尘土暗沧溟,勒石 燕然 未有人。” 清 陈梦雷 《登屴崱峰》诗之二:“泉归洞壑声闻静,天入沧溟法界空。”  ——《漢語大詞典》
大 dà/dài/tài《國語辭典》

大 [ dà ]

  1. 在體積、面積、容量、數量、強度、深度、力量等方面超過一般,或超過比較的對象。與「小」相對而言。如:「大山」、「大河」、「大雨」、「眼睛大」、「力氣大」、「雷聲大,雨點小。」
  2. 最年長的、排行第一的。如:「大哥」、「大伯」、「大媽」。
  3. 表示尊敬之詞。如:「拜讀大作」、「尊姓大名」。
  4. 不平常、重要的、偉大的。《文選·石崇·思歸引序》:「余少有大志,夸邁流俗。」《文選·袁宏·三國名臣序贊》:「雖大旨同歸,所託或乖。」
  5. 時間上更前或更後,有強調的意味。如:「大前天」、「大後天」、「大年初一」。
  1. 表程度深。如:「大紅大紫」、「大吃一驚」、「大快人心」、「大搞活動」、「天已大亮」、「大有出息」。
  2. 與「不」字連用,表次數少或程度淺。如:「她不大出門見人的。」、「他不大愛抽菸。」、「小侄兒還不大會講話。」
  3. 很、非常。《漢書·卷六八·霍光傳》:「長公主大以是怨光。」
  4. 差不多、不很精確。如:「大約」、「大概」、「大略」。
  1. 與「小」相對之詞。《孟子·梁惠王上》:「小國不可以敵大。」
  2. 年紀較大的人。如:「你們一家大小都要來吃喜酒喔!」
  3. 姓。如唐代有大明,金代有大興國。
  4. 二一四部首之一。
  1. 誇耀、自以為是。如:「誇大」。《禮記·表記》:「是故君子不自大其事,不自尚其功。」

大 [ tài ]

  1. 至高無上的。清·江沅《說文釋例·卷上·釋字例·大》:「古兄作『大』,不作『太』、『泰』。《易》之『大極』,《春秋》之『大子』、『大上』,《尚書》之『大誓』、『大王王季』,《史》、《漢》之『大上皇』、『大后』,後人皆讀為太。或徑改本書,作『太』及『泰』。」通「太」、「泰」。

大 [ dài ]

  1. 參見「大夫 」條。
冲陈(衝陳)chōng chén
(1).利用战车冲击的阵势。《六韬·鸟云泽兵》:“凡用兵之大要,当敌临战,必置衝陈,便兵所处,然后以车骑分为鸟云之陈,此用兵之奇也。”
(2).冲击敌方战阵。《资治通鉴·晋康帝建元二年》:“ 翰 自出衝陈, 涉夜干 出应之, 慕容霸 从傍邀击,遂斩 涉夜干 。”  ——《漢語大詞典》
苍莽(蒼莽)cāng mǎng
(1).广阔无边的样子。《韩诗外传》卷四:“所谓天,非苍莽之天也;王者以百姓为天。” 宋 苏辙 《黄楼赋》:“山川开闔,苍莽千里。” 清 刘献廷 《广阳杂记》卷四:“ 汉水 之西南,距 大别 之麓,皆湖渚,茭芦菱芡,瀰漫苍莽。” 郑泽 《长沙谒烈士祠》诗:“詎唯百世兴,浩气凌苍莽。”
(2).渺茫;迷茫。 宋 叶适 《戴少望书》:“説足下决以此月初三日行天下求世外之道……奈何以少得丧,一不当意,遂为此等絶世自好,苍莽不可知之事。”
(3).形容意境、心胸、思想等深广、开阔的样子。 明 袁宏道 《与丘长孺书》:“五七言古及诸絶句,古质苍莽,气韵沉雄。” 清 厉鹗 《东城杂记·城东倡和序》:“眺 太伯 、 钱鏐 之荒墟,弔 陶朱 、 子胥 之遗迹,意色苍莽,襟神飞竦。” 清 恽敬 《与秦省吾书》:“ 侯君 妙才,同携游屐,是以遥情远兴,苍莽而来。”  ——《漢語大詞典》
多 duō《國語辭典》

多 [ duō ]

  1. 丰富、不少。如:「多事之秋」、「友直、友谅、友多闻。」《文选·潘岳·杨荆州诔》:「多才丰艺,强记洽闻。」
  2. 有余。如:「一年多」、「十万多人」。
  1. 经常。如:「多读多写」。《文选·孔融·荐祢衡表》:「若衡等辈,不可多得。」
  2. 非常。表程度高。如:「多谢」、「好得多」、「快得多」。
  3. 大部分。表数量大。《孟子·梁惠王下》:「诸侯多谋伐寡人者。」《洛阳伽蓝记·卷四·法云寺》:「王侯第宅,多题为寺。」
  4. 过分、不必要。如:「多疑」、「多管闲事」。
  5. 只、只是。《论语·子张》:「多见其不知量也。」唐·徐凝〈独住僧〉诗:「多应独住山林惯,唯照寒泉自剃头。」
  1. 称美、称赞。《史记·卷一○○·季布传》:「当是时,诸公皆多季布能摧刚为柔,朱家亦以此名闻当世。」《汉书·卷六八·霍光传》:「众庶莫不多光。」
  2. 胜、超过。明·汤显祖《紫箫记·第一○出》:「想他才似相如,貌多王粲。」
  1. 姓。如商代有多父鼎。

多 [ duó ]

  1. 何等、如何。表疑问、感叹的语气。如:「多好」、「多高」、「带大一个孩子是多么不容易啊!」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