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网

十手可对饮,斧凿自天匠。

张羽明代〕《岘山

苍山走南门,雉堞隐相并。
明湖眇东汇,乱石皆北向。
势如渴虹奔,饮首临巨涨。
孤亭压其颠,洼石类盆盎。
十手可对饮,斧凿自天匠。
平生爱山水,脱身事幽访。
落帆绝壁下,登探俯清旷。
冥冥沙鸟逝,泛泛渔舟漾。
崩崖露黄肠,云是古人葬。
我闻襄阳山,兹名乃相况。
羊公仁足怀,杜子功可尚。
当时一跻攀,山势益增壮。
愧我非古人,登兹独惆怅。
且当随鸥鹭,散发凌浩荡。
长啸天地间,身名两俱忘。
“并”,音“傍”,与“忘”皆去声。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
十手可对斧凿天匠

十手
唐 杜甫 石研诗 挥洒容数人,十手可对面。
宋 陆游 晚眺 个中诗思来无尽,十手传抄畏不供。  ——《骈字类编》
可对(可对)
宋书谢灵运传观日化而就损庶雍熙之可对  ——《韵府拾遗 队韵》
饮 ( 飲 ) yǐn
饮 [ yǐn ]
  1. 喝,又特指喝酒:~水思源。~酒。~泣(泪流满面,流到口里,形容悲哀到了极点)。~鸩止渴。
  2. 指可喝的东西:冷~。~料。~食。
  3. 含忍:~恨。~誉(享有盛名,受到称赞)。
  4. 隐没():~羽。
饮 [ yìn ]
  1. 给牲畜水喝:~马。~牛
斧凿(斧鑿)fǔ záo
(1).斧子与凿子。泛指工具或刑具。《三国志·魏志·锺繇传》:“不待远假斧凿於彼肉刑,然后有罪次也。”《警世通言·金令史美婢酬秀童》:“ ﹝陆门子 一日出去了,浑家闻得间壁有斧凿之声。” 鲁迅 《坟·摩罗诗力说》:“復远念 盘古 未生,斧凿未经之世,又事之所必有者已。”
(2).以斧凿加工。亦喻指诗文雕琢过甚,造作不自然。 明 胡应麟 《诗薮·宋》:“ 邢居实 《秋风三迭》……语语天成,尽谢斧凿。” 清 曹寅 《十四夜东署看月》诗:“修饰似曾须斧凿,清真谁谓出尘埃。”《花城》1981年增刊第3期:“若刻意斧凿,反倒弄巧成拙。”  ——《漢語大詞典》
自 zì《國語辭典》

自 [ zì ]

  1. 起源的地方。如:「其来有自」。清·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履部》:「自,自之通训当为始。」《礼记·中庸》:「知风之自,知微之显,可以入德也。」
  2. 姓。如明代有自勖。
  3. 二一四部首之一。
  1. 己身。如:「自言自语」、「自给自足」、「自以为是」、「各人自扫门前雪,休管 他人瓦上霜。」
  1. 主动。如:「自觉」、「自愿」。
  2. 本来。唐·白居易〈嵩阳观夜奏霓裳〉诗:「开元遗曲自凄凉,况近秋天调是商。」
  3. 自然、当然。如:「自不待言」、「公道自在人心」。《老子·第五七章》:「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红楼梦·第四回》:「姊姊们暮年相见,自不必说悲喜交集,泣笑叙阔一番。」
  4. 依然。唐·王勃〈滕王阁〉诗:「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
  1. 从、由。如:「自古以来」、「自远而近」。《论语·学而》:「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唐·柳宗元〈石渠记〉:「自渴西南行不能百步,得石渠,民桥其上。」
  1. 如果,表示假设的语气。《左传·成公十六年》:「自非圣人,外宁必有内忧。」
  2. 虽然。《礼记·檀弓下》:「自吾母而不得吾情,吾恶乎用吾情?」《史记·卷三○·平准书》:「自天子不能具钧驷,而将相或乘牛车。」
天匠 tiān jiàng
天工神匠。 唐 杨炯 《梓州惠义寺重阁铭》:“上穹隆兮下磅礴,纷被严兮駢交错。严色相兮冲寂寞,谁所为兮天匠作。” 宋 欧阳修 《依韵和圣俞见寄》:“天匠染青红,花腰呈裊娜。” 明 袁宏道 《南岩望绝顶及五龙诸宫有述》诗:“珠题簸絶壁,人巧依天匠。”  ——《漢語大詞典》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