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网

水面沉沉来,忽见铁枢牖。

程敏政明代〕《涿州道中录野人语(良乡役夫)

我行范阳道,水次遇老叟。
时当孟冬尽,破褐露两肘。
邂逅一咨诹,向我再三剖。
哭言水为沴,天意苦难究。
今年六月间,一日夜当丑。
山水从西来,声若万雷吼。
水头高十丈,没我堤上柳。
手指官路旁,瓦砾半榛莽。
昔有十数家,青帘市村酒。
人物与屋庐,平明荡无有。
水面沉沉来,忽见铁枢牖。
数日得传闻,水蚀紫荆口。
老稚随波流,积尸比山阜。
远近皆汤汤,昏垫弗可救。
如此数月余,乃可辨疆亩。
下田尽沮洳,高田剩稂莠。
农家一岁计,不复望升斗。
官府当秋来,催租不容后。
嗟嗟下小民,命在令与守。
更有观风使,仰若大父母。
见此如不闻,恐或坐其咎。
我民千余人,血首当道叩。
始获免三分,有若释重负。
奈何急余征,日日事鞭殴。
夫征又百出,一一尽豪取。
悲哉一村中,窜者已八九。
老夫家无妻,一儿并一妇。
两孙方提携,旧慰衰朽。
岂期天不吊,一旦遂穷疚。
一儿水中没,一妇嫁邻某。
两孙鬻他人,偿官尚难勾。
老身自执役,有气孰敢抖。
反羡死者安,苦恨生多寿。
诏书开赈济,奉者有贤否。
终为吏所欺,此食亦难就。
与其馁填壑,不若举身走。
一饱死即休,宁复念丘首。
呼天一何高,呼地一何厚。
我闻老叟言,垂涕者良久。
恭惟天子圣,化泽被寰囿。
声色弗自御,游畋敢谁诱。
稼穑深所知,真如古明后。
庶征岂不谙,一变故非偶。
无乃诸皋夔,此责当敬受。
谁谓斯民痛,不可事爇灸。
我亦食人禄,深惭结朱绶。
岂无致泽心,无地可藉手。
立马野踟蹰,悲风动林薮。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
水面沉沉铁枢

水面 shuǐ miàn
水的表面;水上。 唐 杜甫 《渼陂行》:“船舷暝戛 云际寺 ,水面月出 蓝田关 。”《儿女英雄传》第二一回:“因他善于使船,专能抢上风,踅顺水,水面交起锋来,他那隻船,使的如快马一般。” 孙犁 《白洋淀纪事·荷花淀》:“几只野鸭扑楞楞飞起,尖声惊叫,掠着水面飞走了。”  ——《漢語大詞典》
沉沉(沈沈)chén chén
(1).盛貌;茂盛貌。《淮南子·俶真训》:“不以曲故,是非相尤。茫茫沉沉,是谓大治。” 高诱 注:“茫茫沉沉,盛貌。”《文选·谢朓〈始出尚书省〉诗》:“衰柳尚沉沉,凝露方泥泥。” 李善 注:“沉沉,茂盛之貌也。” 唐 李咸用 《题王处士山居》:“云木沉沉夏亦寒,此中幽隐几经年。” 宋 范成大 《桔园》诗:“沉沉剪綵山,垂垂万星毬。”
(2).水深貌;雨大貌。《文选·司马相如〈上林赋〉》:“沉沉隐隐,砰磅訇礚。” 李善 注:“沉沉,深貌也。” 南朝 宋 鲍照 《观漏赋》:“波沉沉而东注,日滔滔而西属。” 唐 何希尧 《柳枝词》:“大堤杨柳雨沉沉,万缕千条惹恨深。” 清 龚自珍 《己亥杂诗》之二二五:“银烛秋堂独听心,隔帘谁报雨沉沉。”
(3).形容深沉。 南朝 宋 鲍照 《代夜坐吟》:“冬夜沉沉夜坐吟,含声未发已知心。” 唐 罗隐 《秋夜寄进士顾荣》:“秋河耿耿夜沉沉,往事三更尽到心。” 宋 司马光 《又即事上呈》诗之二:“近来方得醉中趣,熟寐沉沉是醉乡。” 清 袁枚 《随园诗话》卷二:“余甫饮一勺……血气全消,未半盂,沉沉睡去。” 苏曼殊 《东居杂诗》之六:“碧栏干外夜沉沉,斜倚云屏烛影深。”
(4).形容心事沉重。 唐 王建 《将归故山留别杜侍御》:“沉沉百忧中,一日如一生。” 清 邢昉 《九江城南楼晚眺》诗:“履运适如此,忧端苦沉沉。” 清 龚自珍 《夜坐》诗:“沉沉心事北南东,一睨人材海内空。” 冰心 《寄小读者》三:“我心沉沉如死,倒觉得廓然。”
(5).形容物体沉重。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青梅》:“﹝ 程生 ﹞自外归,缓其束带,觉带端沉沉,若有物堕。”《花月痕》第四六回:“﹝ 仲池 ﹞临行, 肇受 取个沉沉的包裹,纳入 仲池 袖里。” 曹禺 《北京人》第三幕:“橙黄的繐子仍旧沉沉地垂下来,但颜色已不十分鲜明,蜘蛛在上面结了网。”
(6).形容寂静无声或声音悠远隐约。 唐 柳宗元 《游黄溪记》:“﹝溪水﹞黛蓄膏渟,来若白虹,沉沉无声,有鱼数百尾,方来会石下。” 唐 李商隐 《河内》诗:“鼉鼓沉沉虬水咽, 秦 丝不上蛮丝絶。” 宋 苏舜钦 《演化琴德素高因为作歌以写其意》:“风吹仙籟下虚空,满坐沉沉竦毛骨。” 明 陈铎 《醉罗歌·闺怨》曲之四:“漏点沉沉响铜壶,好难把长更度。” 清 龚自珍 《冬日小病寄家书作》诗:“餳簫咽穷巷,沉沉止復吹。”
(7).形容音信杳无。 唐 杜牧 《月》:“三十六宫秋夜深, 昭阳 歌断信沉沉。” 宋 张先 《清平乐》词之一:“ 陇 上《梅花落》尽, 江 南消息沉沉。” 明 汤显祖 《紫箫记·下定》:“ 鲍四娘 为何音信沉沉,没些定夺。”
亦作“沉沉”。宫室深邃貌。《史记·陈涉世家》:“入宫,见殿屋帷帐,客曰:‘伙颐! 涉 之为王沉沉者!’” 裴駰 集解引 应劭 曰:“沉沉,宫室深邃之貌也。” 唐 魏徵 《暮秋言怀》诗:“沉沉 蓬莱阁 ,日久乡思多。” 宋 洪迈 《夷坚丁志·张敦梦医》:“﹝ 张敦 ﹞尝侨寓 潮州 ,梦人邀去,大屋沉沉如王居,立俟门左,吏导之使入。” 清 龚自珍 《水龙吟·题家绣山〈停琴听箫图〉》词:“红楼一角沉沉,那厢灯火秋娘院。” 朱锡梁 《白门咏史》:“沉沉殿影照 秦淮 , 后主 词场亦霸才。”   ——《漢語大詞典》
来 ( 來 ) lái
来 [ lái ]
  1. 由另一方面到这一方面,与“”、“”相对:~回。~往。过~。归~。~鸿去燕(喻来回迁徙,不能在一地常住;亦喻书信来往)。
  2. 从过去到现在:从~。向~。
  3. 现在以后,未到的时间:~年。将~。~日方长。
  4. 用在数词或数量词后面,表示约略估计:二百~头猪。
  5. 做某个动作:胡~。
  6. 用在动词前,表示要做某事:大家~动脑筋。
  7. 用在动词后,表示做过(一般均可用“来着”):昨天他哭~。
  8. 用在动词后,表示动作的趋向:上~。
  9. 表示发生:暴风雨~了。
  10. 在数词一、二、三后面,表示列举理由:这台收录机一~音质好,二~价钱便宜,我就买了。
  11. 用做诗、歌词中的衬字:八月里~桂花香。
  12. 表示语气,归去~兮!
  13. 姓。
忽 hū《國語辭典》

忽 [ hū ]

  1. 不留心、不注意。如:「忽略」、「疏忽」。唐·魏征〈论时政疏〉:「载舟覆舟,所宜深慎!奔车朽索,其可忽乎?」明·方孝孺〈深虑论〉:「然而祸常发于所忽之中,而乱常起于不足疑之事。」
  2. 轻视、瞧不起。汉·曹操〈表刘琮令〉:「蔑万里之业,忽三军之众。」唐·李白〈与韩荆州书〉:「愿君侯不以富贵而骄之,寒贱而忽之。」
  1. 突然。如:「忽喜忽忧」、「忽冷忽热」。唐·杜甫〈赠卫八处士〉诗:「昔别君未婚,儿女忽成行。」唐·白居易〈琵琶行〉:「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
  1. 快速的、一瞬间。如:「倏忽」。《左传·庄公十一年》:「桀纣罪人,其亡也忽焉。」
  1. 姓。如明代有忽仲、忽明。
见 ( 見 ) jiàn/xiàn
见 [ jiàn ]
  1. 看到:看~。罕~。~微知著。~义勇为。~异思迁。
  2. 接触,遇到:怕~风。~习。
  3. 看得出,显得出:~效。相形~绌。
  4. (文字等)出现在某处,可参考:~上。~下。
  5. 会晤:会~。接~。
  6. 对事物观察、认识、理解:~解。~地(见解)。~仁~智(指对同一问题各人从不同角度持不同看法)。
  7. 助词,表示被动或对我如何:~外。~教。~谅(原谅我)。~笑(被讥笑)。
见 [ xiàn ]
  1. 古同“现”,出现,显露。
  2. 古同“现”,现存。
铁枢(铁枢)
唐 李贺 公莫舞歌 铁枢铁楗重束关,大旗五丈撞双镮。
《韵府拾遗 虞韵》:后汉书王符传贵戚愿其宅吉而制为令名欲其门坚而造作铁枢卒其所以败者非苦禁忌少而门枢朽也常苦崇财货而行骄僭耳  ——《骈字类编》
牖 yǒu《國語辭典》

牖 [ yǒu ]

  1. 窗户。《书经·顾命》:「牖间南向,数重篾席。」唐·李公佐《南柯太守传》:「吾与诸女坐北牖石榻上,时君少年,亦解骑来看。」
  1. 诱导。参见「牖民 」条。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