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人西游止此地,眼明足健应忘还。
人生辛苦惟别离,况复心相知。
辛酸话别语不出,相看执手徒依依。
问君西游何归期,长途巉岩不可思。
春霜日暮山谷里,寒风凛凛吹人衣。
中林哑哑乌欲栖,猿猱虎豹夹路啼。
路傍古屋掩柴扉,空房独宿生新悲。
家山昨夜春始至,桃花初破梅花飞。
自非丈夫刚自许,谁不去住生狐疑。
惟君与我同此志,西湘东越频驱驰。
番阳浩荡六百里,南昌风物雄江西。
西山中峙高崔嵬,滕王杰阁横江开。
五更东望红浴日,鱼龙蛟蜃惊相积。
阳门青松青可挹,剑池清水清可吸。
真人鹤岭遗金丹,中峰苍莽风常寒。
游人西游止此地,眼明足健应忘还。
闽山岂足展羽翮,湖光望极天地宽。
鲲鹏变化知有托,归来长铗宁须弹。
辛酸话别语不出,相看执手徒依依。
问君西游何归期,长途巉岩不可思。
春霜日暮山谷里,寒风凛凛吹人衣。
中林哑哑乌欲栖,猿猱虎豹夹路啼。
路傍古屋掩柴扉,空房独宿生新悲。
家山昨夜春始至,桃花初破梅花飞。
自非丈夫刚自许,谁不去住生狐疑。
惟君与我同此志,西湘东越频驱驰。
番阳浩荡六百里,南昌风物雄江西。
西山中峙高崔嵬,滕王杰阁横江开。
五更东望红浴日,鱼龙蛟蜃惊相积。
阳门青松青可挹,剑池清水清可吸。
真人鹤岭遗金丹,中峰苍莽风常寒。
游人西游止此地,眼明足健应忘还。
闽山岂足展羽翮,湖光望极天地宽。
鲲鹏变化知有托,归来长铗宁须弹。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游人(遊人)yóu rén
(1).无产业的流浪者。 汉 桓宽 《盐铁论·相刺》:“古者经井田,制廛里,丈夫治其田畴,女子治其麻枲,无旷地,无游人。”
(2).流民。指无田可耕,流离失所的人。《新唐书·韩琬传》:“夫流亡之人非爱羈旅、忘桑梓也,歛重役亟,家产已空,邻伍牵连,遂为游人。”
(3).游玩的人。 宋 苏轼 《泛舟城南会者五人分韵赋诗得人皆苦炎字》:“桥上游人夜未厌,共依水槛立风簷。”《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二二回:“此时天气寒冷,游人絶少。” 郁达夫 《临平登山记》:“ 龙洞道观 的所以得至今庙貌重新,游人争集者,想来 小康王 的功劳,一定要居其大半。”
(1).闲散的人;无职业者。 汉 桓宽 《盐铁论·相刺》:“古者经井田,制廛里,丈夫治其田畴,女子治其麻枲,无旷地,无游人。”《后汉书·荀悦传》:“故在上者先丰人财以定其志,帝耕籍田,后桑蚕宫,国无游人,野无荒业,财不贾用,力不妄加,以周人事。是谓养生。”
(2).游子;离家在外或久居外乡的人。 南朝 梁 柳恽 《捣衣诗》:“行役滞风波,游人淹不归。” 前蜀 韦庄 《菩萨蛮》词:“人人尽説 江 南好,游人只合 江 南老。” 明 冯梦龙 《洒雪堂·魏生适越》:“鸟倦亦飞慵,游人兴不穷。” 清 王昊 《平淮西碑》诗:“只今苍碣斜阳外,频见游人驻马蹄。”
(3).游客;游逛的人。 宋 范成大 《马迹石》诗:“游人欲识仙踪处,但觅苍崖白塔来。” 元 徐再思 《蟾宫曲·西湖寻春》:“清明春色三分,湖上行舟,陌上游人。” 清 潘耒 《韩蕲王墓碑歌》:“梅花落尽梨花开,游人络绎 灵巖 来。” ——《漢語大詞典》
(2).流民。指无田可耕,流离失所的人。《新唐书·韩琬传》:“夫流亡之人非爱羈旅、忘桑梓也,歛重役亟,家产已空,邻伍牵连,遂为游人。”
(3).游玩的人。 宋 苏轼 《泛舟城南会者五人分韵赋诗得人皆苦炎字》:“桥上游人夜未厌,共依水槛立风簷。”《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二二回:“此时天气寒冷,游人絶少。” 郁达夫 《临平登山记》:“ 龙洞道观 的所以得至今庙貌重新,游人争集者,想来 小康王 的功劳,一定要居其大半。”
(1).闲散的人;无职业者。 汉 桓宽 《盐铁论·相刺》:“古者经井田,制廛里,丈夫治其田畴,女子治其麻枲,无旷地,无游人。”《后汉书·荀悦传》:“故在上者先丰人财以定其志,帝耕籍田,后桑蚕宫,国无游人,野无荒业,财不贾用,力不妄加,以周人事。是谓养生。”
(2).游子;离家在外或久居外乡的人。 南朝 梁 柳恽 《捣衣诗》:“行役滞风波,游人淹不归。” 前蜀 韦庄 《菩萨蛮》词:“人人尽説 江 南好,游人只合 江 南老。” 明 冯梦龙 《洒雪堂·魏生适越》:“鸟倦亦飞慵,游人兴不穷。” 清 王昊 《平淮西碑》诗:“只今苍碣斜阳外,频见游人驻马蹄。”
(3).游客;游逛的人。 宋 范成大 《马迹石》诗:“游人欲识仙踪处,但觅苍崖白塔来。” 元 徐再思 《蟾宫曲·西湖寻春》:“清明春色三分,湖上行舟,陌上游人。” 清 潘耒 《韩蕲王墓碑歌》:“梅花落尽梨花开,游人络绎 灵巖 来。” ——《漢語大詞典》
西游
魏晋 阮籍 咏怀 其七 西游咸阳中,赵李相经过。
南北朝 何逊 与沈助教同宿湓口夜别诗 我为浔阳客,戒旦乃西游。
唐 储光羲 杂诗二首 其一 西游昆崙墟,可与世人违。
唐 李频 长安夜怀 匹马西游日,从吴又转荆。
唐 许浑 送惟素上人归新安 宁忆西游客,劳劳歌路难。
唐 崔道融 秋夕 自怜三十未西游,傍水寻山过却秋。
唐 马戴 荅太原从军杨员外送别 西游还献赋,应许托平生。
唐 刘沧 送友人游蜀 北去西游春未半,蜀山云雪入诗情。
唐 韦庄 题吉涧卢拾遗庄 主人西游去不归,满溪春雨长春薇。 ——《骈字类编》
南北朝 何逊 与沈助教同宿湓口夜别诗 我为浔阳客,戒旦乃西游。
唐 储光羲 杂诗二首 其一 西游昆崙墟,可与世人违。
唐 李频 长安夜怀 匹马西游日,从吴又转荆。
唐 许浑 送惟素上人归新安 宁忆西游客,劳劳歌路难。
唐 崔道融 秋夕 自怜三十未西游,傍水寻山过却秋。
唐 马戴 荅太原从军杨员外送别 西游还献赋,应许托平生。
唐 刘沧 送友人游蜀 北去西游春未半,蜀山云雪入诗情。
唐 韦庄 题吉涧卢拾遗庄 主人西游去不归,满溪春雨长春薇。 ——《骈字类编》
止 zhǐ《國語辭典》
止 [ zhǐ ]
动- 停住、不动。如:「适可而止」。《易经·艮卦·彖曰》:「时止则止,时行则行,动静不失其时,其道光明。」
- 达到、安住。《礼记·大学》:「止于至善。」
- 不准、阻挡。《左传·桓公六年》:「少师归,请追楚师,随侯将许之,季梁止之。」《吕氏春秋·季秋纪·知士》:「静郭君不能止。」
- 居住。《诗经·商颂·玄鸟》:「邦畿千里,惟民所止。」
- 脚。《汉书·卷二三·刑法志》:「当劓者,笞三百;当斩左止者,笞五百。」同「趾 」。
- 仪容行动、威仪。《诗经·鄘风·相鼠》:「相鼠有齿,人而无止;人而无止,不死何俟?」
- 打击柷的槌子。《尔雅·释乐》:「所以鼓柷谓之止。」晋·郭璞·注:「柷如漆桶,方二尺四寸,深一尺八寸,中有椎柄,连底桐之,令左右击,止者其椎名。」
- 二一四部首之一。
- 静的、不动的。《庄子·德充符》:「人莫鉴于流水而鉴于止水。」
- 仅、只。如:「不止一回」。唐·杜甫〈无家别〉诗:「内顾无所携,近行止一身。」
- 用于语尾,以加强语气。《诗经·周颂·良耜》:「百室盈止,妇子宁止。」
此地 cǐ dì
这里,这个地方。 唐 骆宾王 《于易水送人》诗:“此地别 燕丹 ,壮士髮衝冠。”《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三回:“我初到此地,并不曾认得一个人。” 洪深 《抗战十年来中国的戏剧运动与教育》:“集合在此地的都是青年。” ——《漢語大詞典》
眼明 yǎn míng
(1).眼力好;看得清楚。 唐 白居易 《初除尚书郎脱刺史绯》诗:“头白喜抛黄草峡,眼明惊坼紫泥书。” 宋 陆游 《新辟小园》诗之二:“眼明身健残年足,饭软茶甘万事忘。”
(2).犹眼红。激怒的样子。 鲁迅 《故事新编·铸剑》:“仇人相见,本来格外眼明,况且是相逢狭路。”
(3).方言。羡慕。 韩起祥 《刘巧团圆》:“她不满意咱,咱也不眼明她。” ——《漢語大詞典》
(2).犹眼红。激怒的样子。 鲁迅 《故事新编·铸剑》:“仇人相见,本来格外眼明,况且是相逢狭路。”
(3).方言。羡慕。 韩起祥 《刘巧团圆》:“她不满意咱,咱也不眼明她。” ——《漢語大詞典》
足 zú《國語辭典》
足 [ zú ]
名- 人体下肢的总称。亦专指踝骨以下的部分,今称为「脚」。如:「举足」、「失足跌跤」。《说文解字·足部》:「足,人之足也,在下。」唐·韩愈〈山石〉诗:「当流赤足蹋涧石,水声激激风吹衣。」
- 动物的下肢,用来奔走或爬行。如:「节足动物」、「百足之虫」。南朝梁·无名氏〈木兰诗〉二首之一:「愿驼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 器物下面支撑的部分。《易经·鼎卦·九四》:「鼎折足。」唐·刘禹锡〈蜀先主庙〉诗:「势分三足鼎,业复五铢钱。」
- 姓。如战国时韩国有足强。
- 二一四部首之一。
- 踏。《文选·司马相如·上林赋》:「手熊罴,足野羊。」
- 满足、使满足。《汉书·卷五·景帝纪》:「其唯廉士,寡欲易足。」《三国志·卷一·魏书·武帝纪》:「绍谋臣许攸贪财,绍不能足,来奔。」
- 停止、止息。《老子·第二八章》:「为天下谷,常德乃足,复归于朴。」《史记·卷一○二·张释之传》:「释之免冠顿首谢曰:『法如是足也。』」
- 够量的、不缺乏的。如:「充足」、「心满意足」、「丰衣足食」。
- 富裕。如:「富足」。
- 整整的、完全的。如:「足足玩了一星期」、「足足乐了一天」、「在水中闷了足足有二分钟的气。」
- 堪、可以。如:「足供参考」、「足慰吾怀」、「足以自豪」。
- 值得。如:「何足挂齿」、「微不足道」。
足 [ jù ]
副- 过分。参见「足恭 」条。
健 jiàn《國語辭典》
健 [ jiàn ]
形- 强而有力。《易经·乾卦·象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晋书·卷七二·郭璞传》:「得健夫二三十人,皆持长竿。」
- 形容人生理、心理情况良好。如:「健康」。《三国志·卷二九·魏书·方技传·华佗传》:「一月可小起,好自将爱,一年便健。」唐·白居易〈同友人寻涧花〉诗:「且作来岁期,不知身健否?」
- 擅长、善于。如:「健谈」。唐·白居易〈偶作寄朗之〉诗:「老来多健忘。」
- 姓。如宋代有健武。
应 ( 應 ) yīng/yìng
应 [ yīng ]
- 该,当,又引申料想理该如此:~当。~该。~分(fèn )。~有尽有。
- 回答:答~。喊他不~。~承。
- 随,即:“桓督诸将周旋赴讨,~皆平定”。
- 姓。
- 回答或随声相和:~答。呼~。~对(答对)。~和(hè)。反~(a.化学上指物质发生化学变化,产生性质和成分与原来不同的新物质;b.人和动物受到刺激而发生的活动和变化;c.回响,反响)。
- 接受,允许,答应要求:~邀。~聘。~考。
- 顺合,适合:顺~。适~。~机。~景。~时。~用文。
- 对待:~付。~变。~酬。
忘 wàng《國語辭典》
忘 [ wàng ]
语音 动- 不记得。如:「勿忘我」、「后事不忘前事之师」、「乐而忘返」、「废寝忘食」、「得意忘形」。
- 遗失、丧失。《汉书·卷六三·武五子传·戾太子刘据传》:「臣闻子胥尽忠而忘其号,比干尽仁而遗其身。」唐·颜师古·注:「忘,亡也。吴王杀之,被以恶名,失其善称号。」《文选·陆机·叹逝赋》:「乐隤心其如忘,哀缘情而来宅。」唐·李善·注:「忘,失也。」
- 遗弃、舍弃。《后汉书·卷二六·宋弘传》:「臣闻贫贱之知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
忘 [ wáng ]
读音- (一)之读音。
还 ( 還 ) huán/hái
还 [ huán ]
- 回到原处或恢复原状:~乡。~俗。衣锦~乡。返老~童。
- 回报别人对自己的行动。~手。~击。以眼~眼。以牙~牙。
- 偿付:归~。偿~。~本。原物奉~。
- 古同“环”,环绕。
- 姓。
- 依然,仍然:这本书~没有看完。
- 更加:今天比昨天~冷。
- 再,又:锻炼身体,~要注意休息。
- 尚,勉强过得去:身体~好。
- 尚且:他~搬不动,何况我呢?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