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天日 tiān rì
(1).天空和太阳,有时偏指太阳。《三国志·吴志·胡综传》:“款心赤实,天日是鉴。” 唐 杜牧 《阿房宫赋》:“覆压三百餘里,隔离天日。” 清 陈梦雷 《丁巳秋道山募建普度疏》:“云霓在望,海澨欢腾。天日重光,神人喜溢。” 杜鹏程 《保卫延安》第三章:“部队从遮盖天日的森林中,日夜行进。”
(2).喻天理或光明。《老残游记续集遗稿》第二回:“怎么外官这们利害!咱们在京里看御史们的摺子,总觉言过其实,若像这样,还有天日吗?” 巴金 《纪念雪峰》:“他们妄想用这个决定让我一辈子见不了天日。”
(3).喻帝王。《宋书·武帝纪中》:“镇北将军臣 宗之 , 青州 刺史臣 敬宣 ,并是 裕 所深忌惮,欲以次除荡,然后倾移天日,於事可易。” ——《漢語大詞典》
(2).喻天理或光明。《老残游记续集遗稿》第二回:“怎么外官这们利害!咱们在京里看御史们的摺子,总觉言过其实,若像这样,还有天日吗?” 巴金 《纪念雪峰》:“他们妄想用这个决定让我一辈子见不了天日。”
(3).喻帝王。《宋书·武帝纪中》:“镇北将军臣 宗之 , 青州 刺史臣 敬宣 ,并是 裕 所深忌惮,欲以次除荡,然后倾移天日,於事可易。” ——《漢語大詞典》
揭 jiē/qì《國語辭典》
揭 [ jiē ]
动- 举、高举。如:「高揭义旗」、「揭竿而起」。《战国策·齐策四》:「于是乘其车,揭其剑,过其友曰:『孟尝君客我。』」
- 公开表露出来。如:「揭露」、「揭短」、「揭底」、「揭晓」。
- 掀开、拉开。如:「揭幕」、「揭锅盖」。唐·韩偓〈复偶见三绝〉之三:「半身映竹轻闻语,一手揭帘微转头。」
- 把黏在物体上面的东西撕下。如:「揭膏药」、「揭疮巴」、「揭下壁报」。
- 肩负。《庄子·胠箧》:「然而巨盗至,则负匮揭箧担囊而趋。」唐·杜光庭《虬髯客传》:「乃紫衣戴帽人,杖揭一囊。」
- 姓。如唐代有揭镇,清代有揭暄。
揭 [ qì ]
动- 提起衣襟。《诗经·邶风·匏有苦叶》:「深则厉,浅则揭。」明·徐弘祖《徐霞客游记·卷四下·黔游日记二》:「道中水漫数寸,仍揭而溯之。」
义理(義理)yì lǐ
(1).合于一定的伦理道德的行事准则。《韩非子·难言》:“故度量虽正,未必听也;义理虽全,未必用也。” 汉 董仲舒 《春秋繁露·五行顺逆》:“故动众兴师,必应义理,出则祠兵,入则振旅,以闲习之。”《魏书·崔浩传》:“作者祭法,次序五宗,蒸尝之礼,丰俭之节,义理可观。”
(2).指讲求儒家经义的学问。《汉书·刘歆传》:“及 歆 治《左氏》,引传文以解经,转相发明,由是章句义理备焉。” 三国 魏 王肃 《〈孔子家语〉序》:“自 肃 成童,始志于学,而学 郑氏 学矣。然寻文责实,考其上下,义理不安,违错者多,是以夺而易之。”
(3).称 宋 以来之理学为义理之学。 宋 张载 《经学理窟·义理》:“有急求义理復不得,於閒暇有时得。”《二程遗书》卷十八:“或读书讲明义理;或记古今人物,别其是非;或应事即物而处其当,皆穷理也。” 清 章学诚 《文史通义·浙东学术》:“儒者欲尊德性而空言义理以为功,此 宋 学之所以见讥于大雅也。”
(4).文辞的思想内容。 晋 葛洪 《抱朴子·钧世》:“今诗与古诗,俱有义理,而盈於差美。方之於士,并有德行,而一人偏长艺文,不可谓一例也。” 宋 欧阳修 《归田录》卷一:“举子轻薄为文,不求义理,惟以敏速相夸。”
(5).犹道理。 宋 苏轼 《与章子厚书》:“追思所犯,真无义理。”《水浒传》第三六回:“ 赵 家那廝是个刁徒,如今暴得做个都头,知道甚么义理?” 郭沫若 《鸡之归去来》:“那H老板娘是讲义理的人。” ——《漢語大詞典》
(2).指讲求儒家经义的学问。《汉书·刘歆传》:“及 歆 治《左氏》,引传文以解经,转相发明,由是章句义理备焉。” 三国 魏 王肃 《〈孔子家语〉序》:“自 肃 成童,始志于学,而学 郑氏 学矣。然寻文责实,考其上下,义理不安,违错者多,是以夺而易之。”
(3).称 宋 以来之理学为义理之学。 宋 张载 《经学理窟·义理》:“有急求义理復不得,於閒暇有时得。”《二程遗书》卷十八:“或读书讲明义理;或记古今人物,别其是非;或应事即物而处其当,皆穷理也。” 清 章学诚 《文史通义·浙东学术》:“儒者欲尊德性而空言义理以为功,此 宋 学之所以见讥于大雅也。”
(4).文辞的思想内容。 晋 葛洪 《抱朴子·钧世》:“今诗与古诗,俱有义理,而盈於差美。方之於士,并有德行,而一人偏长艺文,不可谓一例也。” 宋 欧阳修 《归田录》卷一:“举子轻薄为文,不求义理,惟以敏速相夸。”
(5).犹道理。 宋 苏轼 《与章子厚书》:“追思所犯,真无义理。”《水浒传》第三六回:“ 赵 家那廝是个刁徒,如今暴得做个都头,知道甚么义理?” 郭沫若 《鸡之归去来》:“那H老板娘是讲义理的人。” ——《漢語大詞典》
慎 shèn《國語辭典》
慎 [ shèn ]
动- 小心。如:「谨慎」。《论语·学而》:「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德行》:「晋文王称阮嗣宗至慎,每与之言,言皆玄远,未尝臧否人物。」
- 重视。《荀子·彊国》:「必将慎礼义、务忠信然后可。」
- 与「勿」、「无」、「毋」等连用,表示吩咐告诫的话。《史记·卷七·项羽本纪》:「谨守成皋,则汉欲挑战,慎勿与战。」
- 姓。如晋代有慎修。
勿 wù《國語辭典》
勿 [ wù ]
副- 不要、不可。表示禁止、劝阻。如:「请勿吸烟」。《论语·卫灵公》:「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 不。表示否定。《论语·雍也》:「犁牛之子,骍且角,虽欲勿用,山川其舍诸?」
徇私 xùn sī
曲从私情。 汉 桓宽 《盐铁论·刺复》:“富者买爵贩官,免刑除罪,公用弥多而为者徇私。” 宋 苏轼 《论每事降诏约束状》:“若受贿徇私,罪名重者,自从重。” 章炳麟 《代议然否论》:“惟以发抒党见为期,不以发抒民意为期,乃及工商诸政,则未有不徇私自环者。” ——《漢語大詞典》
意 yì《國語辭典》
意 [ yì ]
名- 意思。《易经·系辞上》:「书不尽言,言不尽意。」唐·杜牧〈答庄充书〉:「是意能 遣辞,辞不能成意,大抵为文之旨如此。」
- 见解、看法。唐·柳宗元〈桐叶封弟辨〉:「周公曰:『天子不可戏。』乃封小弱弟于唐。吾意不然。」
- 私念、成见。《论语·子罕》:「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 情趣。如:「春意」、「醉意」。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神思》:「登山则情满 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唐·杜甫〈登兖州城楼〉诗:「从来多古意,临眺独踌躇 。」
- 情感。唐·杜甫〈送李校书二十六韵〉:「临岐意颇切,对酒不能吃。」唐·刘禹锡 〈竹枝词〉九首之二:「花红易衰似郎意,水流无限似侬愁。」
- 愿望。如:「称心如意」。《吕氏春秋·仲冬纪·长见》:「申侯伯善持养吾意,吾所欲,则先我为之。」
- 内心、胸襟。《汉书·卷一·高帝纪上》:「宽仁爱人,意豁如也。」
- 姓。如明代有意秀。
- 怀疑。《韩非子·存韩》:「为计而使诸侯有意伐之心,至殆也。」《汉书·卷四七·文三王传·梁孝王刘武传》:「于是天子意梁,逐贼,果梁使之。」
- 猜测、推测。如:「出其不意」。《庄子·胠箧》:「夫妄意室中之藏,圣也。」《管子·小问》:「君子善谋而小人善意。」
- 考虑。《诗经·小雅·正月》:「终逾绝险,曾是不意。」《礼记·王制》:「意论轻重之序,慎测浅深之量,以别之。」
- 或。《墨子·明鬼下》:「岂女为之与?意鲍为之与?」《庄子·盗跖》:「知不足邪?意知而力不能行邪?」通「抑」。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