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穷通(窮通)qióng tōng
(1).困厄与显达。《庄子·让王》:“古之得道者,穷亦乐,通亦乐,所乐非穷通也;道德於此,则穷通为寒暑风雨之序矣。”《吕氏春秋·高义》:“然则君子之穷通,有异乎俗者也。” 南朝 梁 刘孝标 《辨命论》:“故性命之道,穷通之数,夭閼纷纶,莫知其辨。” 清 刘大櫆 《难言三》:“人之有穷通得丧,天也。”
(2).谓干涸与流通。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滱水》:“ 川渠 又东北合 滱水 ,水有穷通,不常津注。”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淄水》:“水流亦有时穷通,信为灵矣。”
(3).谓阻隔与通畅。 太平天囯 洪仁玕 《资政新篇》:“夫事有常变,理有穷通,故事有今不可行而可豫定者,为后之福;有今可行而不可永定者,为后之祸。” ——《漢語大詞典》
(2).谓干涸与流通。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滱水》:“ 川渠 又东北合 滱水 ,水有穷通,不常津注。”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淄水》:“水流亦有时穷通,信为灵矣。”
(3).谓阻隔与通畅。 太平天囯 洪仁玕 《资政新篇》:“夫事有常变,理有穷通,故事有今不可行而可豫定者,为后之福;有今可行而不可永定者,为后之祸。” ——《漢語大詞典》
系 ( 系 係 繫 ) xì/jì《國語辭典》
系 [ xì ]
動- 懸繫。《說文解字·糸部》:「系,懸也。」三國魏·曹植〈輔臣論〉:「群言系于口,而研覈是非。」
- 接續、繼承。《文選·班固·東都賦》:「系唐統,接漢緒。」
- 有一定秩序及聯屬關係的整體或組織。如:「世系」、「太陽系」、「直系血親」、「中古音系」。《新唐書·卷二○三·文藝傳下·李賀傳》:「李賀字長吉,系出鄭王後。」
- 大學中所分的學術科別。如:「中文系」、「哲學系」、「物理系」。
- 姓。如春秋時楚國有系益。
天命 tiān mìng
(1).上天之意旨;由天主宰的命运。《书·盘庚上》:“先王有服,恪谨天命。”《楚辞·天问》:“天命反侧,何罚何佑?” 唐 韩愈 《争臣论》:“彼二圣一贤者,岂不知自安佚之为乐哉?诚畏天命而悲人穷也。” 宋 罗大经 《鹤林玉露》卷六:“且人之生也,贫富贵贱,夭寿贤愚,禀性赋分,各自有定,谓之天命,不可改也。”《儿女英雄传》第一回:“天命早已安排在那里了,倒不如听命由天的闯着作去。” 徐迟 《狂欢之夜》:“好比太阳一定从东头出,西头下,农民们都相信悲惨的生活是天命,是天理。”
(2).指自然的规律、法则。《荀子·天论》:“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 清 王夫之 《张子正蒙注·诚明》:“是以天之命,物之性,本非志意所与;而能尽其性,则物性尽,天命至,有不知其所以然者而无不通。”
(3).古以君权为神授,统治者自称受命于天,谓之天命。《左传·宣公三年》:“ 周 德虽衰,天命未改,鼎之轻重,未可问也。” 晋 刘琨 《劝进表》:“臣闻昏明迭用,否泰相济。天命未改,歷数有归。” 唐 韩愈 《请迁玄宗庙议》:“ 太祖 景皇帝 始为 唐公 ,肇基天命。”《三国演义》第九三回:“久闻公之大名,今幸一会。公既知天命,识时务,何故兴无名之兵?”
(4).谓天赋。《礼记·中庸》:“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郑玄 注:“天命,谓天所命生人者也,是谓性命。” 明 王守仁 《〈大学〉问》:“是其一体之仁也,虽小人之心亦必有之。是乃根於天命之性,而自然灵昭不昧者也。”
(5).犹天年。谓人之自然寿命。 汉 枚乘 《上书谏吴王》:“今欲极天命之上寿,弊无穷之极乐,究万乘之势,不出反掌之易。”《汉书·宣帝纪》:“朕惟耆老之人,髮齿堕落,血气衰微,亦亡暴虐之心,今或罹文法,拘执囹圄,不终天命,朕甚怜之。”《东观汉记·郅恽传》:“ 子张 病将终, 惲 往候之。 子张 视 惲 歔欷不能言。曰:‘吾知子不悲天命长短,而痛二父讎不復也。’” ——《漢語大詞典》
(2).指自然的规律、法则。《荀子·天论》:“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 清 王夫之 《张子正蒙注·诚明》:“是以天之命,物之性,本非志意所与;而能尽其性,则物性尽,天命至,有不知其所以然者而无不通。”
(3).古以君权为神授,统治者自称受命于天,谓之天命。《左传·宣公三年》:“ 周 德虽衰,天命未改,鼎之轻重,未可问也。” 晋 刘琨 《劝进表》:“臣闻昏明迭用,否泰相济。天命未改,歷数有归。” 唐 韩愈 《请迁玄宗庙议》:“ 太祖 景皇帝 始为 唐公 ,肇基天命。”《三国演义》第九三回:“久闻公之大名,今幸一会。公既知天命,识时务,何故兴无名之兵?”
(4).谓天赋。《礼记·中庸》:“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郑玄 注:“天命,谓天所命生人者也,是谓性命。” 明 王守仁 《〈大学〉问》:“是其一体之仁也,虽小人之心亦必有之。是乃根於天命之性,而自然灵昭不昧者也。”
(5).犹天年。谓人之自然寿命。 汉 枚乘 《上书谏吴王》:“今欲极天命之上寿,弊无穷之极乐,究万乘之势,不出反掌之易。”《汉书·宣帝纪》:“朕惟耆老之人,髮齿堕落,血气衰微,亦亡暴虐之心,今或罹文法,拘执囹圄,不终天命,朕甚怜之。”《东观汉记·郅恽传》:“ 子张 病将终, 惲 往候之。 子张 视 惲 歔欷不能言。曰:‘吾知子不悲天命长短,而痛二父讎不復也。’” ——《漢語大詞典》
知命 zhī mìng
(1).谓懂得事物生灭变化都由天命决定的道理。《易·繫辞上》:“乐天知命,故不忧。” 三国 魏 曹植 《箜篌引》:“先民谁不死,知命復何忧。” 唐 王勃 《滕王阁序》:“所赖君子安贫,达人知命。” 清 戴名世 《命说示郑叟》:“吾以为命有二,有一己之命,有天下之命……知命者,知天下之命也。”
(2).《论语·为政》:“五十而知天命。”后因以“知命”代称五十岁。 晋 潘岳 《夏侯常侍诔》:“如何斯人,而有斯疾,曾未知命,中年陨卒。” 唐 张说 《豫州刺史魏君碑》:“年近知命,位止方州。” 郭沫若 《沸羹集·无题》:“照年龄说来,我已经是知命晋一的人,但不知怎的,我却感觉着一切都还年青。” ——《漢語大詞典》
(2).《论语·为政》:“五十而知天命。”后因以“知命”代称五十岁。 晋 潘岳 《夏侯常侍诔》:“如何斯人,而有斯疾,曾未知命,中年陨卒。” 唐 张说 《豫州刺史魏君碑》:“年近知命,位止方州。” 郭沫若 《沸羹集·无题》:“照年龄说来,我已经是知命晋一的人,但不知怎的,我却感觉着一切都还年青。” ——《漢語大詞典》
复 ( 復 複 覆 ) fù《國語辭典》
复 [ fù ]
動- 行於故道。《說文解字·夊部》:「复,行故道也。」
- 同「復 」(一)。
复 [ fòu ]
- 同「復 」(二)。
何 hé/hē/hè《國語辭典》
何 [ hé ]
代- 那里、何处。《史记·卷七○·张仪传》:「忠且见弃,轸不之楚何归乎?」唐·王勃〈滕王阁〉诗:「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
- 谁。《西游记·第八回》:「闹天宫搅乱蟠桃者,何也?」
- 什么。如:「何故」、「何时」。《论语·述而》:「伯夷叔齐何人也?」宋·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词:「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 为什么。如:「何必」、「何不」、「何乐不为」。《论语·先进》:「夫子何哂由也?」《孟子·滕文公上》:「且许子何不为陶冶?」
- 岂、怎么。如:「何只」、「何足挂齿」。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方正》:「今主非尧、舜,何能无过?」宋·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词:「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 多么。表示程度。如:「何等」、「何其不幸」。《汉书·卷六五·东方朔传》:「割之不多,又何廉也!归遗细君,又何仁也!」唐·李白〈古风〉诗五九首之三:「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
- 姓。如三国时魏国有何晏。
疑 yí/nǐ《國語辭典》
疑 [ yí ]
动- 迷惑、不明白。《说文解字·匕部》:「疑,惑也。」《易经·系辞下》:「中心疑者,其辞枝。」
- 猜忌、不相信。如:「怀疑」、「半信半疑」。《史记·卷八六·刺客传·荆轲传》:「夫为行而使人疑之,非节侠也。」
- 犹豫不决。如:「迟疑」。《书经·大禹谟》:「任贤勿贰,去邪勿疑。」《文选·陶渊明·归去来辞》:「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
- 怪。《淮南子·泛论》:「当此之时,有立武者见疑。」晋·陶渊明〈饮酒诗〉二○首之九:「壶浆远见候,疑我与时乖。」
- 恐惧。《礼记·杂记下》:「故有疾饮酒食肉,五十不致毁,六十不毁,七十饮酒食肉,皆为疑死。」汉·郑玄·注:「疑,犹恐也。」唐·刘蜕〈与京西幕府书〉:「富贵固不足疑其来,爵土固不足畏其大。」
- 仿佛、好像。如:「疑似」、「嫌疑」。唐·李白〈望庐山瀑布水〉诗二首之二:「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宋·陆游〈游山西村〉诗:「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