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网

叱之使人立,一发如铍交。

刘禹锡唐代〕《杂曲歌辞。壮士行

阴风振寒郊,猛虎正咆哮。徐行出烧地,连吼入黄茆。
壮士走马去,镫前弯玉弰。叱之使人立,一发如铍交。
悍睛忽星坠,飞血溅林梢。彪炳为我席,膻腥充我庖。
里中欣害除,贺酒纷号呶。明日长桥上,倾城看斩蛟。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
使人一发

叱 chì《國語辭典》

叱 [ chì ]

  1. 大聲責罵。如:「怒叱」。《禮記·曲禮上》:「尊客之前不叱狗。」
  2. 吆喝。如:「呼叱」、「喝叱」。唐·白居易〈新樂府·賣炭翁〉:「手把文書口稱敕,迴車叱牛牽向北。」
之 zhī《國語辭典》

之 [ zhī ]

  1. 的、底。《论语·公冶长》:「夫子之文章。」《左传·襄公十四年》:「余弟死,而子来,是而子杀余之弟也。」
  2. 于。《易经·比卦·象曰》:「比之匪人,不亦伤乎?」《礼记·大学》:「人之其所亲爱而辟焉。」
  3. 诸、之于。《孟子·滕文公上》:「禹疏九河,瀹济、漯而注诸海;决汝、汉,排淮、泗而注之江。」
  1. 与、及。《书经·立政》:「文王罔攸兼于庶言、庶狱、庶慎,惟有司之牧夫。」《吕氏春秋·仲夏纪·适音》:「乐之弗乐者,心也。」
  2. 而。《战国策·秦策二》:「臣恐王为臣之投杼也。」
  3. 若、如果。《书经·盘庚上》:「邦之臧,惟汝众,邦之不臧,惟予一人有佚罚。」《论语·子张》:「我之大贤与,于人何所不容?我之不贤与,人将拒我,如之何其拒人也?」
  4. 则。《左传·僖公九年》:「东略之不知,西则否矣。」《吕氏春秋·仲春纪·功名》:「 故民无常处,见利之聚,无之去。」
  1. 用于强调或补足语气,无义。《书经·西伯戡黎》:「殷之即丧!指乃功,不无戮于尔邦?」《史记·卷四八·陈涉世家》:「怅恨久之。」
  1. 他、彼。《书经·皋陶谟》:「安民则惠,黎民怀之。」《论语·颜渊》:「爱之欲其生。」
  2. 其、他的。《武王伐纣平话·卷中》:「纣王令推上法场,斩之老母。」清·王士祯《池北偶谈·卷二四·谈异五·女化男》:「乃以聘礼还之夫家。」
  3. 此、这个。《诗经·邶风·日月》:「乃如之人兮,逝不古处。」《庄子·知北游》:「知以之言也,问乎狂屈。」
  1. 往。如唐朝李白有〈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诗。《诗经·鄘风·载驰》:「百尔所思,不如我所之。」
  2. 至、到。《西京杂记·卷五》:「此自少之多,自微至著也。」
  3. 是、为。《公羊传·宣公十五年》:「吾见子之君子也,是以告情于子也。」汉·扬雄《法言·吾子》:「羊质而虎皮,见草而说,见豺而战,忘其皮之虎也。」
  4. 取用。《战国策·齐策三》:「故物舍其所长,之其所短,尧亦有所不及矣。」
  1. 姓。如汉代有之马宇。
使人 shǐ rén
佣人,奴仆。《初刻拍案惊奇》卷四:“明日, 魏博 搜捕金盒,一军忧疑。这里却教了使人送还他去, 田承嗣 一见惊慌,知是剑侠,恐怕取他首级,把邪谋都息了。” 萧红 《生死场》三:“家中地主的使人早等在门前,地主们就连一块铜板也从不舍弃在贫农们的身上。”
奉命出使的人。《左传·襄公二十七年》:“ 赵孟 曰:‘牀笫之言不踰阀,况在野乎?非使人之所得闻也。’” 宋 陆游 《老学庵笔记》卷六:“沙糖中国本无之。 唐太宗 时,外国贡至,问其使人。:‘此何物?’云:‘以甘蔗汁煎。’”《明史·太祖纪》:“六月戊寅, 察罕 以书来报,留我使人不遣。”  ——《漢語大詞典》
立 lì《國語辭典》

立 [ lì ]

  1. 直身站著。如:「站立」、「立正」。《孟子·梁惠王上》:「王立于沼上。」
  2. 竖起。如:「竖立」、「立竿见影」。《水浒传·第三一回》:「又将两扇门立在墙边,先去吹灭了灯火。」
  3. 设置。如:「立庙」、「私立小学」。《书经·周官》:「立太师、太傅、太保。」
  4. 制定、订定。如:「立法」、「立案」、「立宪」。
  5. 建树、成就。如:「立威」、「三十而立」。《左传·襄公二十四年》:「大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
  6. 存在。如:「独立」、「誓不两立」。
  1. 即刻。如:「立刻」。《史记·卷八六·刺客传·荆轲传》:「剑坚,故不可立拔。」
  1. 姓。如春秋时鲁国有立如子。
  2. 二一四部首之一。
一发(一發)yī fā
(1).发射一次。《韩非子·显学》:“虽有不恃隐栝而有自直之箭、自圜之木,良工弗贵也。何则?乘者非一人,射者非一发也。” 汉 刘向 《说苑·权谋》:“使善射者射之,一发,兕死车下,王大喜。” 宋 梅尧臣 《依韵和韩子华陪宴》:“醉惊一发功,谁许百金易,非等将帅能,聊将宾客适。”
(2).古以射箭十二枚为“一发”。《汉书·匈奴传下》“矢四发” 唐 颜师古 注:“ 服虔 曰:‘发,十二矢也。’ 韦昭 曰:‘射礼三而止,每射四矢,故以十二为一发也。’发犹今言箭一放两放也。今则以一矢为一放也。” 宋 朱翌 《猗觉寮杂记》卷下:“世以射一箭为一发,非也。射毕十二箭,方为一发。”
(3).一经发动;一经开始。《宋史·常安民传》:“今怨忿已积,一发其害必大,可不谓大忧乎。” 鲁迅 《<呐喊>自序》:“从此以后,便一发而不可收,每写些小说模样的文章,以敷衍朋友们的嘱托。”
(4).越发;更加。《京本通俗小说·错斩崔宁》:“﹝ 刘贵 ﹞先前读书,后来看看不济,却去改业做生意,便是半路上出家的一般,买卖行中一发不是本等伎俩,又把本钱消折去了。” 元 无名氏 《硃砂担》第一折:“我道谁,原来是老客,隔的两个月不见,一发吃的好了。”《红楼梦》第十八回:“ 贾 府奉了此旨,一发日夜不閒,连年也不能好生过了。” 瞿秋白 《饿乡纪程》十三:“十天以来我的生活一发无味枯燥。”
(5).一同;一齐。《宣和遗事》前集:“﹝天子﹞道罢,武士一发向前。”《水浒传》第二回:“我家也有头口骡马,教庄客牵去后槽,一发喂养。”《警世通言·三现身包龙图断冤》:“即时叫起四家邻舍来,上手住的 刁嫂 ,下手住的 毛嫂 ,对门住的 高嫂 鲍嫂 ,一发都来。”
(6).索性;干脆。 元 无名氏 《看钱奴》第一折:“这等,你一发搬在俺家中住罢。”《水浒传》第四二回:“先生何不将带几个人去,一发就搬取老尊堂上山,早晚也得侍奉。”《西游记》第二五回:“师父!且把善字儿包起,让我们使些凶恶,一发结果了他,脱身去罢。”
(7).表数量。用于枪弹、炮弹,犹言一枚。如:今天实弹演习,每人打了一发子弹。  ——《漢語大詞典》
如 rú《國語辭典》

如 [ rú ]

  1. 顺从、依照。如:「如约」、「如命」。《左传·宣公十二年》:「有律以如己也。」晋·杜预·注:「如,从也。」
  2. 如同、好像。如:「爱人如己」、「数十年如一日」。唐·白居易〈琵琶行〉:「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3. 往、至。如:「如厕」。《左传·隐公五年》:「公将如棠观鱼者。」
  4. 及、比得上。如:「远亲不如近邻」。《史记·卷七·项羽本纪》:「夫被坚执锐,义不如公;坐而运策,公不如义。」
  5. 表示举例。如:「例如」、「譬如」。
  1. 于,表示比较。《吕氏春秋·仲秋纪·爱士》:「人之困穷,甚如饥寒。」
  1. 假若。《论语·述而》:「如不可求,从吾所好。」《镜花缘·第四回》:「姑且施恩,再限两个时辰。如再无花,就怨不得朕了。」
  2. 或者。《论语·先进》:「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
  1. 形容词词尾。相当于「然」,表情形或状况。如:「突如其来」。《论语·述而》:「子之燕居,申申如也,夭夭如也。」
  1. 姓。如三国时魏国有如淳。
铍 ( 鈹 ) pí/pī
铍 [ pí ]
     ◎ 一种金属元素,是坚硬质轻的金属之一,应用于飞机、火箭制造业和原子能工业中。透X射线的能力最强,可用来制造X射线管。
铍 [ pī ]
  1. 中医用于针砭的针。
  2. 两刃小刀:“羽族以觜距为刀~”。
  3. 长矛。
交 jiāo《國語辭典》

交 [ jiāo ]

  1. 足脛相交。《說文解字·交部》:「交,交脛也。」
  2. 縱橫錯雜。《孟子·滕文公上》:「獸蹄鳥跡之道,交於中國。」
  3. 相接、接觸。《楚辭·屈原·九歌·國殤》:「矢交墜兮士爭先。」晉·孔坦〈與石聰書〉:「鋒鏑一交,玉石同碎。」
  4. 來往、往來相好。如:「交際」、「結交」。《論語·學而》:「與朋友交,而不信乎?」
  5. 兩性媾合。如:「交配」、「性交」。《禮記·月令》:「旦不鳴,虎始交。」《聊齋志異·卷一·賈兒》:「婦獨居,夢與人交。」
  6. 授與、付給。如:「交付」、「交代」、「這件事交給他辦。」
  7. 使得、使令。唐·羅隱〈銅雀臺〉詩:「祗合當年伴君死,免交憔悴望西陵。」元·關漢卿《單刀會·第二折》:「我聽那先生說了這一會,交我也怕上來了。」通「教」。
  1. 相會的時候或地方。如:「春夏之交」、「湘鄂之交」。《左傳·僖公五年》:「其九月、十月之交乎?」
  2. 朋友、友誼。如:「至交」、「刎頸之交」。《史記·卷八一·廉頗藺相如傳》:「臣以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況大國乎?」
  3. 買賣。如:「今天成交多少數量?」
  4. 筋斗、跟頭。如:「跌交」、「摔了一交」。同「跤 」。
  5. 姓。如周代有交父彝。
  1. 雜合、一齊。如:「水乳交融」、「雷電交作」、「風雨交加」、「飢寒交迫」。
  2. 互相、彼此。如:「交談」、「交戰」、「交流」。《國語·越語下》:「君臣上下交得其志,蠡不如種也。」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