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网

晚穗萎还结,寒苗瘁复抽。

李峤唐代〕《晚秋喜雨

积阳躔首夏,隆旱届徂秋。炎威振皇服,歊景暴神州。
气涤朝川朗,光澄夕照浮。草木委林甸,禾黍悴原畴。
国惧流金眚,人深悬磬忧。紫宸兢履薄,丹扆念推沟。
望肃坛场祀,冤申囹圄囚。御车迁玉殿,荐菲撤琼羞。
济窘邦储发,蠲穷井赋优。服闲云骥屏,冗术土龙修。
睿感通三极,天诚贯六幽。夏祈良未拟,商祷讵为俦。
穴蚁祯符应,山蛇毒影收。腾云八际满,飞雨四溟周。
聚霭笼仙阙,连霏绕画楼。旱陂仍积水,涸沼更通流。
晚穗萎还结,寒苗瘁复抽。九农欢岁阜,万宇庆时休。
野洽如坻咏,途喧击壤讴。幸闻东李道,欣奉北场游。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
晚穗

晚穗(晚穗)
唐 李峤 晚秋喜雨 晚穗萎还结,寒苗瘁复抽。  ——《骈字类编》
萎 wěi《國語辭典》

萎 [ wēi ]

  1. 草木枯黄。如:「枯萎」。《诗经·小雅·谷风》:「无草不死,无木不萎。」
  2. 衰病。《礼记·檀弓上》:「泰山其颓乎?梁木其坏乎?哲人其萎乎?」汉·郑玄·注:「萎,病也。」
  1. 衰颓、不振奋。如:「萎靡不振」。《魏书·卷六一·薛安都传》:「民人萎𫗪,无以济之。」

萎 [ wěi ]

  1. 参见「萎蕤 」条。
还 ( 還 ) huán/hái
还 [ huán ]
  1. 回到原处或恢复原状:~乡。~俗。衣锦~乡。返老~童。
  2. 回报别人对自己的行动。~手。~击。以眼~眼。以牙~牙。
  3. 偿付:归~。偿~。~本。原物奉~。
  4. 古同“”,环绕。
  5. 姓。
还 [ hái ]
  1. 依然,仍然:这本书~没有看完。
  2. 更加:今天比昨天~冷。
  3. 再,又:锻炼身体,~要注意休息。
  4. 尚,勉强过得去:身体~好。
  5. 尚且:他~搬不动,何况我呢?
结 ( 結 ) jié/jiē
结 [ jié ]
  1. 系(),绾(wǎn ):~网。~绳。~扎。
  2. 条状物打成的疙瘩:打~。蝴蝶~。
  3. 聚,合:~晶。~识。~盟。~交。~集。~合。~党营私。
  4. 收束,完了(liǎo):~账。~局。~案。~果。~论。归根~底。
  5. 一种保证负责的字据:具~。
结 [ jiē ]
  1. 植物长果实:开花~果。~实。
寒 hán《國語辭典》

寒 [ hán ]

  1. 冷。如:「酷寒」、「御寒」、「饥寒交迫」、「天寒地冻」。《论语·子罕》:「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雕也。」唐·白居易〈长恨歌〉:「鸳鸯瓦冷霜华重,翡翠衾寒谁与共?」
  2. 穷困。如:「贫寒」、「家境清寒」。《史记·卷七九·范雎蔡泽传》:「范叔一寒如此哉!乃取其绨袍以赠之。」
  3. 卑贱。如:「寒门」、「寒儒」。唐·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1. 秋冬寒冷的季节。与「暑」相对。《易经·系辞下》:「寒往则暑来,暑往则寒来,寒暑相推而岁成焉。」
  2. 国名。夏朝诸侯寒浞的封国。故址在今大陆地区山东省潍县境。
  3. 姓。如夏朝有诸侯寒浞,汉代有寒朗。
  1. 使受冷。《孟子·告子上》:「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
  2. 战栗、害怕。如:「心寒」、「胆寒」。《史记·卷八六·刺客传·荆轲传》:「夫以秦王之暴而积怒于燕,足以寒心,又况闻樊将军之所在乎?」
  3. 终止、停止。《左传·哀公十二年》:「今吾子曰必寻盟。若可寻也,亦可寒也。」晋·杜预·注:「寒,歇也。」
苗 miáo《國語辭典》

苗 [ miáo ]

  1. 初生未开花的谷类植株。如:「禾苗」、「麦苗」、「秧苗」、「稻苗」。
  2. 初生的植物或指植物的嫩茎、嫩叶。如:「树苗」、「花苗」、「豆苗」、「蒜苗」。
  3. 初生的动物。如:「鱼苗」、「猪苗」。
  4. 事情的端绪。如:「爱苗」、「祸苗」。
  5. 露出地面的矿产。如:「玉苗」、「矿苗」。
  6. 中国少数民族之一。分布在大陆地区贵州、湖南、云南等地。
  7. 疫苗,能使动物体产生免疫力的微生物剂。如:「卡介苗」。
  8. 姓。如汉代有苗蒲。
瘁 cuì《國語辭典》

瘁 [ cuì ]

  1. 疾病。清·贝青乔〈自临安至于潜夜宿浮溪旅店作〉诗:「村农告瘁思悬耜,山贼乘机竞揭竿。」
  1. 劳苦、劳累。《诗经·小雅·蓼莪》:「哀哀父母,生我劳瘁。」
  2. 憔悴、瘦弱。《文选·潘岳·杨仲武诔》:「尔舅惟荣,尔宗惟瘁。」《辽史·卷八一·萧合卓传》:「今形容毁瘁,恐陛下见而动心。」
  1. 劳累生病。如:「心力交瘁」。《诗经·小雅·雨无正》:「匪舌是出,维躬是瘁。」
  2. 哀伤、悲痛。《文选·宋玉·高唐赋》:「登高远望,使人心瘁。」唐·李华〈唐丞相 太尉房公德铭〉:「(房公)​薨殂阆中,国瘁人哀。」
复 ( 復 複 覆 ) fù《國語辭典》

复 [ fù ]

  1. 行於故道。《說文解字·夊部》:「复,行故道也。」
  2. 同「復 」(一)​。

复 [ fòu ]

  1. 同「復 」(二)​。
抽 chōu《國語辭典》

抽 [ chōu ]

  1. 引出。如:「抽丝」、「抽纱」。《广韵·平声·尤韵》:「抽,引也。或作䌷,䌷引其端绪也。」
  2. 将放在中间的东西取出。《左传·襄公二十六年》:「戌怒抽戈逐王子围,弗及。」唐·李白〈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诗:「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
  3. 从全部中取出一部分。如:「抽税」、「抽空」、「抽签」、「从一叠信中抽出一封来。」
  4. 除去。《仪礼·丧服》:「缌者十五升,抽其半。」
  5. 萌发、长出。如:「稻子抽穗」、「抽出嫩芽」。唐·韩愈〈苦寒〉诗:「草木不复抽,百味失苦甜。」
  6. 吸。如:「抽烟」、「抽水」、「倒抽了一口气。」
  7. 收、缩。如:「抽筋」、「抽搐」。宋·苏轼〈李颀秀才善画山以两轴见寄仍有诗次韵答之〉:「诗句对君难出手,云泉劝我早抽身。」
  8. 鞭、打。如:「拿鞭子抽你一顿。」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