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脉中庸大学,体统采薇天保
四海止斋老,百世水心翁。都将不尽事业,付与道俱东。气脉中庸大学,体统采薇天保,几疏柘袍红,千仞倚寥碧,一点驾归鸿。
扈江蓠,贯薜荔,制芙蓉。午桥绿野深处,心与境俱融。搏控乾坤龙马,簸弄坎离日月,苍鬓映方瞳。只恐又催诏,飞度橘花风。
扈江蓠,贯薜荔,制芙蓉。午桥绿野深处,心与境俱融。搏控乾坤龙马,簸弄坎离日月,苍鬓映方瞳。只恐又催诏,飞度橘花风。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气脉(氣脈)qì mài
(1).血气与脉息。 汉 桓宽 《盐铁论·轻重》:“ 扁鹊 抚息脉而知疾所由生,阳气盛则损之而调阴,寒气盛则损之而调阳。是以气脉调和,而邪气无所留矣。” 明 吴承恩 《赠郡伯古愚邵公报政序》:“盖心神气脉一体,歆合之真,肫肫恳至,有莫知其所由然者,自天命也。”
(2).谓诗文的气势、结构、脉络。 明 胡应麟 《少室山房笔丛·艺林学山五·许浑诗》:“观下句对‘ 巴 蜀 雪消春水来’,气脉可见。” 清 袁枚 《随园诗话》卷六:“诗虽工,气脉不贯。” 郭沫若 《蒲剑集·屈原的艺术与思想》:“但是《远游》则与 老 庄 的气脉相通,合于 老 庄 的思想。”
(3).指信息往来、联系的渠道。 明 唐顺之 《送邑令李龙罔擢户部主事序》:“余以为其自同者始於气脉之相贯,其自异者始於气脉之相壅。是以长、正与司徒气脉恆相通,惟司牧焉是赖。” 明 张居正 《答两广殷石汀》:“且府江一带,咸有兵船往来,亦可以弹压 猺 人,通 苍梧 之气脉。” 明 张居正 《答蓟辽总督》:“ 俺 酋老矣; 黄 酋穷蹙无赖。虏中之势,在此二人,须常与之气脉相通乃可。” 龚振黄 《青岛湖》第二章:“一旦有事,可以直封 渤海 海口,而 北京 直成死囚,南北之气脉断矣。”
(4).指风气,习俗。 汉 贾谊 《新书·礼》:“民心不挟诈贼,气脉淳化。” 汉 桓宽 《盐铁论·救匮》:“农夫有所施其功,女工有所粥其业,如是,则气脉和平,无聚、不足之病矣。”
(5).犹气运。 宋 俞文豹 《吹剑录》:“不知 唐 祚至此,气脉浸微。” 明 汤显祖 《牡丹亭·榜下》:“ 淮海 维扬 ,万里江山气脉长。”
(6).旧时堪舆家称山水走向中的灵气。认为宅基、墓地是否灵气所钟,足以决定住者或葬者一家的祸福。 明 谢肇浙 《五杂俎·人部二》:“有龙真而穴未真者,气脉未住也,故好奇者有斩龙法。” 清 袁枚 《新齐谐·介溪坟》:“若葬此,子孙虽贵,但气脉大迟,恐在六七世后耳。” ——《漢語大詞典》
(2).谓诗文的气势、结构、脉络。 明 胡应麟 《少室山房笔丛·艺林学山五·许浑诗》:“观下句对‘ 巴 蜀 雪消春水来’,气脉可见。” 清 袁枚 《随园诗话》卷六:“诗虽工,气脉不贯。” 郭沫若 《蒲剑集·屈原的艺术与思想》:“但是《远游》则与 老 庄 的气脉相通,合于 老 庄 的思想。”
(3).指信息往来、联系的渠道。 明 唐顺之 《送邑令李龙罔擢户部主事序》:“余以为其自同者始於气脉之相贯,其自异者始於气脉之相壅。是以长、正与司徒气脉恆相通,惟司牧焉是赖。” 明 张居正 《答两广殷石汀》:“且府江一带,咸有兵船往来,亦可以弹压 猺 人,通 苍梧 之气脉。” 明 张居正 《答蓟辽总督》:“ 俺 酋老矣; 黄 酋穷蹙无赖。虏中之势,在此二人,须常与之气脉相通乃可。” 龚振黄 《青岛湖》第二章:“一旦有事,可以直封 渤海 海口,而 北京 直成死囚,南北之气脉断矣。”
(4).指风气,习俗。 汉 贾谊 《新书·礼》:“民心不挟诈贼,气脉淳化。” 汉 桓宽 《盐铁论·救匮》:“农夫有所施其功,女工有所粥其业,如是,则气脉和平,无聚、不足之病矣。”
(5).犹气运。 宋 俞文豹 《吹剑录》:“不知 唐 祚至此,气脉浸微。” 明 汤显祖 《牡丹亭·榜下》:“ 淮海 维扬 ,万里江山气脉长。”
(6).旧时堪舆家称山水走向中的灵气。认为宅基、墓地是否灵气所钟,足以决定住者或葬者一家的祸福。 明 谢肇浙 《五杂俎·人部二》:“有龙真而穴未真者,气脉未住也,故好奇者有斩龙法。” 清 袁枚 《新齐谐·介溪坟》:“若葬此,子孙虽贵,但气脉大迟,恐在六七世后耳。” ——《漢語大詞典》
中庸 zhōng yōng
(1).儒家的政治、哲学思想。主张待人、处事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论语·雍也》:“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 何晏 集解:“庸,常也,中和可常行之道。” 唐 柳宗元 《祭吕衡州温文》:“洎乎获友君子,乃知适於中庸,削去邪杂,显陈直正。” 明 姚士麟 《见只编》卷中:“但恐违中庸,行怪不可率。” 李大钊 《民彝与政治》:“判其曲直,辨其诚伪,校其得失,衡其是非,必可修一中庸之道。”
(2).指平庸、妥协、保守、不求上进。 鲁迅 《华盖集·通讯》:“惰性表现的形式不一,而最普通的,第一是听天任命,第二就是中庸。”
(3).中等;平常。《荀子·王制》:“元恶不待教而诛,中庸民不待政而化。”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教子》:“上智不教而成,下愚虽教无益;中庸之人,不教不知也。” 唐 刘知几 《史通·品藻》:“上智、中庸等差有叙。”
(4).指中等、平庸的人。《文选·贾谊〈过秦论〉》:“材能不及中庸。” 李善 注:“言不及中等庸人也。”《晋书·高光传论》:“下士竞而文,中庸静而质。” 清 俞樾 《茶香室续钞·三阶》:“言人有三等,贤、愚、中庸。” ——《漢語大詞典》
(2).指平庸、妥协、保守、不求上进。 鲁迅 《华盖集·通讯》:“惰性表现的形式不一,而最普通的,第一是听天任命,第二就是中庸。”
(3).中等;平常。《荀子·王制》:“元恶不待教而诛,中庸民不待政而化。”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教子》:“上智不教而成,下愚虽教无益;中庸之人,不教不知也。” 唐 刘知几 《史通·品藻》:“上智、中庸等差有叙。”
(4).指中等、平庸的人。《文选·贾谊〈过秦论〉》:“材能不及中庸。” 李善 注:“言不及中等庸人也。”《晋书·高光传论》:“下士竞而文,中庸静而质。” 清 俞樾 《茶香室续钞·三阶》:“言人有三等,贤、愚、中庸。” ——《漢語大詞典》
大学(大學)dà xué
(1).泛指实施高等教育的学校,包括高等专科学校、学院、综合性大学等。如: 小王 上大学了。
(2).特指多科系的高等学校,一般设有哲学社会科学(文科)和自然科学(理科、工科)方面的各种专业。如:北京大学、复旦大学。
太学。《礼记·王制》:“小学在公宫南之左,大学在郊。”《大戴礼记·保傅》:“束髮而就大学,学大蓺焉,履大节焉。” 卢辩 注:“大学,王宫之东者。束髮,谓成童。”《汉书·礼乐志》:“古之王者莫不以教化为大务,立大学以教於国,设庠序以化於邑。” ——《漢語大詞典》
(2).特指多科系的高等学校,一般设有哲学社会科学(文科)和自然科学(理科、工科)方面的各种专业。如:北京大学、复旦大学。
太学。《礼记·王制》:“小学在公宫南之左,大学在郊。”《大戴礼记·保傅》:“束髮而就大学,学大蓺焉,履大节焉。” 卢辩 注:“大学,王宫之东者。束髮,谓成童。”《汉书·礼乐志》:“古之王者莫不以教化为大务,立大学以教於国,设庠序以化於邑。” ——《漢語大詞典》
体统(體統)tǐ tǒng
(1).文章或著作的体裁、体例、条理。《文选·左思〈三都赋〉序》:“聊举其一隅,摄其体统,归诸训詁焉。” 张铣 注:“举一隅,摄取其体裁统理,皆归诸古人之言。” 唐 刘知几 《史通·叙事》:“观 子长 之叙事也,自 固 已往,言所不该,其文阔略,无復体统。洎 秦 汉 已下,条贯有伦,则焕炳可观,有足称者。”
(2).引申为体系。《朱子语类》卷九四:“若以体统论之,仁却是体,义却是用。” 宋 叶适 《温州新修学记》:“ 薛士隆 愤发昭旷,独究体统,兴王远大之制,叔末寡陋之术,不随毁誉,必摭故实。”
(3).体制;规矩。 宋 叶适 《监司》:“故监司者,操制州郡者也;使之操制州郡,则必无又从而操制之,此则今世所以置监司之体统当如是矣。”《水浒传》第五一回:“一班头领,分拨已定,每日轮流一位头领做筵席庆贺,山寨体统,甚是整齐。” 清 李渔 《慎鸾交·谲讽》:“体统乖,威仪褻,纲常没半些。” 叶圣陶 《李太太的头发》:“但是她写过一回通告,中间有这样的语句:‘女子剪发,成何体统!凡欲在本校求学者,一律不准剪发。’”
(4).光彩,有面子。《红楼梦》第五一回:“再不照管,也是大家的体面;説不得我自己吃些亏,把众人打扮体统了。”《红楼梦》第五二回:“嫂子原也不得在老太太、太太跟前当些体统差使,成年家只在三门外头混。”
(5).身分;面子。 鲁迅 《华盖集续编·一点比喻》:“Schopenhauer先生曾将绅士们比作豪猪,我想,这实在有些失体统。” 老舍 《赵子曰》第十二:“‘说!自要不失体统我就干!’ 赵子曰 很慎重的说。” ——《漢語大詞典》
(2).引申为体系。《朱子语类》卷九四:“若以体统论之,仁却是体,义却是用。” 宋 叶适 《温州新修学记》:“ 薛士隆 愤发昭旷,独究体统,兴王远大之制,叔末寡陋之术,不随毁誉,必摭故实。”
(3).体制;规矩。 宋 叶适 《监司》:“故监司者,操制州郡者也;使之操制州郡,则必无又从而操制之,此则今世所以置监司之体统当如是矣。”《水浒传》第五一回:“一班头领,分拨已定,每日轮流一位头领做筵席庆贺,山寨体统,甚是整齐。” 清 李渔 《慎鸾交·谲讽》:“体统乖,威仪褻,纲常没半些。” 叶圣陶 《李太太的头发》:“但是她写过一回通告,中间有这样的语句:‘女子剪发,成何体统!凡欲在本校求学者,一律不准剪发。’”
(4).光彩,有面子。《红楼梦》第五一回:“再不照管,也是大家的体面;説不得我自己吃些亏,把众人打扮体统了。”《红楼梦》第五二回:“嫂子原也不得在老太太、太太跟前当些体统差使,成年家只在三门外头混。”
(5).身分;面子。 鲁迅 《华盖集续编·一点比喻》:“Schopenhauer先生曾将绅士们比作豪猪,我想,这实在有些失体统。” 老舍 《赵子曰》第十二:“‘说!自要不失体统我就干!’ 赵子曰 很慎重的说。” ——《漢語大詞典》
采薇(採薇)cǎi wēi
殷 末, 孤竹君 二子 伯夷 、 叔齐 ,反对 周武王 伐 纣 ,曾叩马而谏。 周 代 殷 而有天下后,他们“义不食 周 粟”,隐于 首阳山 ,采薇蕨而食,及饥且死,作歌曰:“登彼西山兮,采其薇兮,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兮。 神农 、 虞 、 夏 忽焉没兮,我安适归兮?于嗟徂兮,命之衰矣。遂饿死于 首阳山 。”见《史记·伯夷列传》。后以“採薇”指归隐。其歌称《採薇歌》,后人谱为琴曲,称《採薇操》,亦省称《採薇》。见《乐府诗集·瑟曲歌辞一·〈採薇操〉序》引《琴集》及《乐府解题》。 晋 葛洪 《抱朴子·任命》:“愿先生委龙蛇之穴,升利见之涂……採薇何足多慕乎?” 唐 王维 《送别》诗:“遂令 东山 客,不得顾採薇。” 宋 王禹偁 《贤人不家食赋》:“当年 汉 殿,犹闻索米之言;今日 商山 ,不见採薇之老。” 清 和邦额 《夜谭随录·梁生》:“而今一发穷无告,不久西山唱《採薇》。”
(1).《诗·小雅》篇名。《〈诗〉序》:“ 文王 之时,西有 昆夷 之患,北有 玁狁 之难,以天子之命命将率,遣戍卒,以守卫中国,故歌《采薇》以遣之。”后遂以“采薇”作调遣士卒的典故。 清 姚鼐 《吴戍桥》诗:“上相歌《采薇》,严军入悬瓠。”
(2).《史记·伯夷列传》载, 周武王 灭 殷 之后,“ 伯夷 、 叔齐 耻之,义不食 周 粟,隐於 首阳山 ,采薇而食之。”后因以“采薇”指归隐或隐遁生活。 三国 魏 嵇康 《幽愤诗》:“采薇山阿,散髮巖岫,永啸长吟,颐性养寿。” 唐 杜甫 《别董颋》诗:“当念著皂帽,采薇青云端。”《归潜志》卷十四引 元 刘肃 诗:“二 陆 不可作,故山归采薇。”
(3).指亡国。 黄人 《〈清文汇〉序》:“播佳种於龙野,存国粹於沧桑,以塞麦秀,采薇之痛。” ——《漢語大詞典》
(1).《诗·小雅》篇名。《〈诗〉序》:“ 文王 之时,西有 昆夷 之患,北有 玁狁 之难,以天子之命命将率,遣戍卒,以守卫中国,故歌《采薇》以遣之。”后遂以“采薇”作调遣士卒的典故。 清 姚鼐 《吴戍桥》诗:“上相歌《采薇》,严军入悬瓠。”
(2).《史记·伯夷列传》载, 周武王 灭 殷 之后,“ 伯夷 、 叔齐 耻之,义不食 周 粟,隐於 首阳山 ,采薇而食之。”后因以“采薇”指归隐或隐遁生活。 三国 魏 嵇康 《幽愤诗》:“采薇山阿,散髮巖岫,永啸长吟,颐性养寿。” 唐 杜甫 《别董颋》诗:“当念著皂帽,采薇青云端。”《归潜志》卷十四引 元 刘肃 诗:“二 陆 不可作,故山归采薇。”
(3).指亡国。 黄人 《〈清文汇〉序》:“播佳种於龙野,存国粹於沧桑,以塞麦秀,采薇之痛。” ——《漢語大詞典》
天保 tiān bǎo
谓上天保佑,使之安定。《诗·小雅·天保》:“天保定尔,亦孔之固。” 郑玄 笺:“保,安。尔,女也。女,王也。”后引申指皇统、国祚。《史记·周本纪》:“王曰:‘定天保,依天室,悉求夫恶,贬从 殷王受 。’” 张守节 正义:“ 武王 答 周公 云,定知天之安保我位,得依天之宫室,退除 殷紂 之恶。”《宋书·武帝纪中》:“我 世祖 所以抚归运而顺人事,乘利见而定天保者也。” 北周 庾信 《哀江南赋》:“嗟天保之未定,见殷忧之方始。”一说保,保斗,为古代车盖中心轴端部件。天保,借指天之中枢北极星,引申指人世政治中心,如京邑、国都。参阅 陆宗达 《训诂简论》。 ——《漢語大詞典》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