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网

小屏山色远,妆薄铅华浅。

纳兰性德清代〕《菩萨蛮·隔花才歇帘纤雨

隔花才歇帘纤雨,一声弹指浑无语。梁燕自双归,长条脉脉垂。
小屏山色远,妆薄铅华浅。独自立瑶阶,透寒金缕鞋。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
屏山铅华

小 xiǎo《國語辭典》

小 [ xiǎo ]

  1. 與「大」相對:➊ ​體積、數量、力量等方面不大的。如:「小城」、「小人物」。《荀子·勸學》:「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唐·韓愈〈原道〉:「坐井而觀天,曰:『天小者,非天小也。』」➋ ​ 年輕、幼稚的。如:「年紀小」、「小伙子」。《晉書·九二·文苑傳·趙至傳》:「我小,未能榮養。」➌ ​ 排行最後或地位較低的。如:「小官」、「這兩位是我二弟和小妹。」、「小妹!請你把帳單拿過來。」➍ ​對自己或與自己有關的人事物的謙稱。如:「恕小民直言。」、「小的不敢!」、「小店」、「小兒」。
  1. 邪惡的人、壞人。《漢書·卷八九·循吏傳·龔遂傳》:「今大王親近群小,漸漬邪惡所習。」
  2. 小孩、年幼者。如:「一家老小」。《詩經·小雅·楚茨》:「既醉既飽,小大稽首」。
  3. 妾。如:「嫁給人家當小的。」明·湯顯祖《牡丹亭·第二五齣》:「你可知老相公年來因少男兒,常有娶小之意。」
  4. 二一四部首之一。
  1. 輕視。《左傳·桓公十三年》:「將自用也,必小羅。」唐·李白〈送長沙陳太守〉詩二首之二:「莫小二千石,當安遠俗人。」
  1. 稍微。表示程度不深。如:「牛刀小試」、「不無小補」。
  1. 詞頭,表對年紀輕者的暱稱。如:「小王」、「小老弟」。
屏山 píng shān
(1).山名。其山如屏,故称。 唐 柳宗元 《柳州山水记》:“南有山,正方而崇,类屏者曰 屏山 。”
(2).如屏之山。 宋 陈岩肖 《庚溪诗话》卷下:“千里故乡,十年华屋,乱魂飞过屏山簇。” 明 高明 《琵琶记·官邸忧思》:“归梦杳,绕屏山烟树,那是家乡。”
(3).指屏风。 唐 温庭筠 《南歌子》词:“扑蕊添黄子,呵花满翠鬟,鸳枕映屏山。” 宋 欧阳修 《蝶恋花》词:“枕畔屏山围碧浪,翠被华灯,夜夜空相向。” 清 纳兰性德 《玉连环影》词:“掩屏山,玉鑪寒,谁见两眉愁聚倚阑干。” 清 龚自珍 《太常行》词:“月子下屏山,算窥见瑶池梦还。”  ——《漢語大詞典》
色 sè《國語辭典》

色 [ sè ]

  1. 物体表面的色彩。如:「五颜六色」、「五光十色」、「花色鲜艳」。
  2. 面容、神情。如:「不动声色」、「和颜悦色」、「面不改色」、「察言观色」。
  3. 女色,容貌美丽的妇女。《论语·季氏》:「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唐·白居易〈长恨歌〉:「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
  4. 景象。如:「暮色深沉」、「景色宜人」。
  5. 种类、式样。如:「货色齐全」、「形形色色」、「花色繁多」。
  6. 品质、成分。多指金银而言。如:「成色」、「足色」。
  7. 性欲、情欲。如:「色情」、「桃色纠纷」。《孟子·告子上》:「告子曰:『食、色,性也。』」
  8. 二一四部首之一。
  1. 生气发怒,改变脸色。《战国策·韩策二》:「怒于室者色于市,今公叔怨齐,无奈何也。」
  2. 访求。如:「物色」。

色 [ shè ]

  1. 俗称男子的性欲冲动。

色 [ shǎi ]

  1. 之语音。
远 ( 遠 ) yuǎn/yuàn
远 [ yuǎn ]
  1. 距离长,与“”相对:~方。~道。~程。~景。~足(较远的徒步旅行)。~见(远大的眼光)。~虑。~谋。~客。遥~。~走高飞。舍近就~。
  2. 时间长:~古。~祖。长~。永~。
  3. 关系疏,不亲密:~亲。疏~。~支。
  4. 深奥:言近旨~。
  5. 姓。
远 [ yuàn ]
     ◎ 避开:近君子,~小人。
妆 ( 妝 ) zhuāng
妆 [ zhuāng ]
  1. 修饰、打扮:化~。~饰。~点。
  2. 供打扮用的物品,演员的衣装服饰:上~。卸~。
  3. 女子出嫁时陪送的衣物:嫁~。
  4. 修饰,打扮的式样:时~。古~。
薄 báo/bó/bò《國語辭典》

薄 [ ​bó ]

讀音
  1. 不厚的。《詩經·小雅·小旻》:「如臨深淵,如履薄冰。」
  2. 稀疏的。南朝梁·何遜〈入塞示南府同僚詩〉:「薄雲巖際出,初月波中上。」
  3. 貧瘠、不肥沃。如:「薄田」。
  4. 微不足道。如:「薄禮」、「薄技」。
  5. 卑賤。如:「出身微薄」。
  6. 不敦厚。如:「刻薄」、「薄情」。
  7. 不尊重。如:「輕薄」。
  1. 草木叢生的地方。《文選·鮑照·蕪城賦》:「灌莽杳而無際,叢薄紛其相依。」
  2. 簾子。《禮記·曲禮上》:「帷薄之外不趨,堂上不趨,執玉不趨。」
  3. 姓。如明代有薄珏。
  1. 減輕、減損。《左傳·成公十八年》:「禁淫慝,薄賦斂,宥罪戾。」
  2. 迫近、接近。《文選·李密·陳情表》:「日薄西山,氣息奄奄。」
  3. 附著。《楚辭·屈原·九章·涉江》:「腥臊並御,芳不薄兮。」
  4. 侵入。《荀子·天論》:「故水旱未至而飢,寒暑未薄而疾。」
  5. 鄙視。如:「厚此薄彼」、「妄自菲薄」。《史記·卷六五·孫子吳起傳》:「其母死,起終不歸。曾子薄之,而與起絕。」
  1. 輕微的。《論語·衛靈公》:「躬自厚而薄責於人。」

薄 [ bò ]

  1. 參見「薄荷 」條。

薄 [ ​báo ]

語音
  1. 1的語音。
铅华(鉛華)qiān huá
亦作“ 铅花 ”。
(1).妇女化妆用的铅粉。《文选·曹植〈洛神赋〉》:“芳泽无加,铅华弗御。” 李善 注引 张衡 《定情赋》:“思在面为铅华兮,患离尘而无光。” 唐 刘长卿 《戏赠于越尼子歌》:“北客相逢疑姓 秦 ,铅花抛却仍青春。” 宋 洪迈 《夷坚乙志·馀杭宗女》:“一女子可二十许岁,粉黛铅华,如新傅者。” 清 纳兰性德 《菩萨蛮》词之二:“小屏山色远,妆薄铅华浅。”
(2).用铅粉等物梳妆打扮。 宋 陈造 《田家谣》:“中妇輟闲事铅华,不比大妇能忧家。” 钱锺书 注:“二媳妇忙里偷闲爱打扮。” 清 洪升 《长生殿·倖恩》:“虽居富贵,不爱铅华。” 徐朔方 校注:“不爱铅华,不爱打扮。”
(3).借指妇女的美丽容貌、青春年华。 晋 葛洪 《抱朴子·畅玄》:“冶容媚姿,铅华素质,伐命者也。” 前蜀 韦庄 《抚盈歌》:“铅华窅窕兮穠姿, 棠公 肸蠁兮靡依。” 明 徐复祚 《投梭记·逼娼》:“老去病来缠,花谢岂重妍,曾擅 平康 铅华选。” 清 孔尚任 《桃花扇·传歌》:“铅华未谢,丰韵犹存。”
(4).借指青年妇女。 唐 卢纶 《七夕》诗:“铅华潜惊曙,机杼暗传秋。”
(5).指作画、写字用的颜料。引申为图画或文字。 唐 张彦远 《历代名画记·论画体工用拓写》:“ 武昌 之扁青, 蜀郡 之铅华。” 清 赵翼 《春兰禁体和吕叔讷广文》:“粉气薰常借,铅华写未工。” 清 昭梿 《啸亭杂录·李巨来夙慧》:“闈中卷几万本,公皆披示,铅华纷披,无不中肯。”
(6).比喻虚浮粉饰之词。 清 戴名世 《与刘言洁书》:“君子之文,淡焉,泊焉,略其町畦,去其铅华,无所有乃其所以无所不有者也。”《新华文摘》1983年第3期:“艺术上如行云流水,自然清新,尽洗铅华。”
(7).比喻落花。 元 乔吉 《金钱记》第一折:“子规声好教人恨,他只待送春归几树铅华。” 清 孙枝蔚 《落花》诗:“狼籍铅华转眼中,依然蜂蝶趁香风。”
(8).比喻冷月的清光。 南朝 梁 陶弘景 《寒夜怨》诗:“空山霜满高烟平,铅华沉照帐孤明。”  ——《漢語大詞典》
浅 ( 淺 ) qiǎn/jiān
浅 [ qiǎn ]
  1. 从表面到底或外面到里面距离小的,与“”相对:深~。~滩。~海。屋子进深~。
  2. 不久,时间短:年代~。
  3. 程度不深的:这篇文章很~。~薄。~尝。~见。~近。~陋。
  4. 颜色淡薄:~红。~淡。
浅 [ jiān ]
  1. 〔~~〕流水声。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