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网

勤则博济斯民而神祇钦仰,逸则无补于人而神鬼不歆。

曾国藩清代〕《曾国藩诫子书

  余通籍三十余年,官至极品,而学业一无所成,德行一无许可,老大徒伤,不胜悚惶惭赧。今将永别,特将四条教汝兄弟。

  一曰慎独而心安。自修之道,莫难于养心;养心之难,又在慎独。能慎独,册内省不疚,可以对天地质鬼神。人无一内愧之事,则天君泰然。此心常快足宽平,是人生第一自强之道,第一寻乐之方,守身之先务也。

  二曰主敬则身强。内而专静纯一,外而整齐严肃。敬之工夫也;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敬之气象也;修己以安百姓,笃恭而天下平,敬之效验也。聪明睿智,皆由此出。庄敬日强,安肆日偷。若人无众寡,事无大小,一一恭敬,不敢怠慢。则身强之强健,又何疑乎?

  三曰求仁则人悦。凡人之生,皆得天地之理以成性,得天地之气以成形,我与民物,其大本乃同出一源。若但知私己而不知仁民爱物,是于大本一源之道已悖而失之矣。至于尊官厚禄,高居人上,则有拯民溺救民饥之责。读书学古,粗知大义,既有觉后知觉后觉之责。孔门教人,莫大于求仁,而其最切者,莫要于欲立立人、欲达达人数语。立人达人之人,人有不悦而归之者乎?

  四曰习劳则神钦。人一日所着之衣所进之食,与日所行之事所用之力相称,则旁人韪之,鬼神许之,以为彼自食其力也。若农夫织妇终岁勤动,以成数石之粟数尺之布,而富贵之家终岁逸乐,不营一业,而食必珍馐,衣必锦绣,酣豢高眠,一呼百诺,此天下最不平之事,神鬼所不许也,其能久乎?古之圣君贤相,盖无时不以勤劳自励。为一身计,则必操习技艺,磨练筋骨,困知勉行,操心危虑,而后可以增智慧而长见识。为天下计,则必已饥已溺,一夫不获,引为余辜。大禹、墨子皆极俭以奉身而极勤以救民。勤则寿,逸则夭,勤则有材而见用,逸则无劳而见弃,勤则博济斯民而神祇钦仰,逸则无补于人而神鬼不歆。

  此四条为余数十年人世之得,汝兄弟记之行之,并传之于子子孙孙,则余曾家可长盛不衰,代有人才。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
博济斯民神祇钦仰无补神鬼

勤 qín《國語辭典》

勤 [ qín ]

  1. 使担负徭役、使劳动。《左传·僖公三十三年》:「秦违蹇叔,而以贪勤民。」《国语·周语下》:「勤百姓以为己名,其殃大矣。」
  2. 努力从事。《论语·微子》:「四体不勤,五谷不分。」
  3. 帮助化解危难。《国语·晋语二》:「秦人勤我矣。」《后汉书·卷七十四上·袁绍传》:「不闻勤王之师而但擅相讨伐。」
  1. 尽心尽力的做。如:「勤耕」、「勤读」。
  2. 经常、常常。如:「勤换洗」、「她洗澡洗得很勤。」唐·白居易〈送杨八给事赴常州〉诗:「须勤念黎庶,莫苦忆交亲。」
  1. 劳苦的事。《燕丹子·卷下》:「轲出卫都,望燕路,历险不以为勤,望远不以为遐。」晋·陶渊明〈咏三良诗〉:「服勤尽岁月,常恐功愈微。」
  2. 职务、工作。如:「内勤」、「值勤」、「地勤」。
  3. 姓。如唐代有勤曾。
  1. 诚恳、周到。如:「殷勤」。
则 ( 則 ) zé
则 [ zé ]
  1. 模范:以身作~。
  2. 规程,制度:规~。总~。原~。细~。
  3. 效法:~先烈之言行。
  4. 表示因果关系,就,便:闻过~喜。
  5. 表示转折,却:今~不然。
  6. 表示肯定判断,乃,是:此~余之罪也。
  7. 用在一、二、三……等数字后,列举原因或理由:一~房子太小,二~参加的人数多。
  8. 与“”相近(中国宋、元、明代小说、戏剧里常用):~甚(做什么)。
  9. 量词,指成文的条数:新闻两~。
博济(博濟)bó jì
广泛救助。《三国志·魏志·高堂隆传》:“始自三皇,爰暨 唐 虞 ,咸以博济加於天下。” 清 吴敏树 《与杨性农书》:“若夫君子将用其所学,以博济一世之人,则必曰:请之而后告也,求之而后与也,道未有不出於是者矣。”  ——《漢語大詞典》
斯民 sī mín
指老百姓。《孟子·万章上》:“予将以斯道觉斯民也。”《管子·侈靡》:“天之所覆,地之所载,斯民之良也。” 晋 陆机 《答贾长渊》诗:“乃眷三哲,俾乂斯民。” 宋 曾巩 《福州上执政书》:“寇旱之餘,曾未朞岁,既安且富,至於如此, 巩 与斯民与蒙其幸!” 鲁迅 《悼杨铨》诗:“何期泪洒 江 南雨,又为斯民哭健儿。”  ——《漢語大詞典》
而 ér《國語辭典》

而 [ ér ]

  1. 两颊上的毛。《说文解字·而部》:「而,须也。」《周礼·冬官考工记·梓人》:「必深其爪,出其目,作其鳞之而。」
  2. 二一四部首之一。
  1. 你。《诗经·大雅·桑柔》:「嗟尔朋友,予岂不知而作!」《左传·定公十四年》:「夫差!而忘越王之杀而父乎?」
  2. 我。《战国策·赵策一》:「豫让拔剑三跃,呼天击之曰:『而可以报知伯矣。』」《史记·卷八六·刺客传·聂政传》:「前日所以不许仲子者,徒以亲在,今不幸而母以天终,仲子所欲报仇者为谁?请得从事焉!」
  1. 至、到。如:「自南而北」、「自壮而老」。
  2. 能、可以。《战国策·齐策六》:「齐多知而解此环不?」《淮南子·原道》:「行柔而刚,用弱而强。」
  1. 之、的。《论语·宪问》:「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淮南子·人间》:「虞之与虢,相恃而势也。」
  2. 以。如:「从今而后」、「自此而下」。《易经·系辞上》:「是故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孟子·尽心下》:「由孔子而来,至于今百有余岁。」
  1. 才、始。表时间。《公羊传·宣公十五年》:「嘻!甚矣惫!虽然,吾今取此然后而归尔。」
  2. 犹。《论语·阳货》:「年四十而见恶焉,其终也已。」《孟子·告子下》:「舜其至孝矣,五十而慕。」
  1. 和、与。《论语·雍也》:「不有祝鮀之佞,而有宋朝之美,难乎免于今之世矣。」《左传·昭公二十五年》:「哀乐而乐哀,皆丧心也。」
  2. 并且。《书经·皋陶谟》:「知人则哲,能官人,安民则惠,黎民怀之。能哲而惠,何忧乎驩兜?」《论语·学而》:「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3. 则、就。《易经·系辞下》:「君子见几而作,不俟终日。」《左传·襄公十八年》:「诸侯方睦于晋,臣请尝之。若可,君而继之。」
  4. 如、若。《论语·为政》:「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5. 因而、所以。《左传·成公八年》:「谓汶阳之田,敝邑之旧也,而用师于齐,使归诸敝邑。」汉·刘向《说苑·卷一九·修文》:「情动于中,而形于声。」
  6. 然而、但是、却。表转折之意。《论语·学而》:「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孟子·离娄下》:「问其与饮食者,尽富贵也,而未尝有显者来。」
  7. 尚且。《庄子·天道》:「夫天地至神,而有尊卑先后之序,而况之道乎?」《淮南子·人间》:「夫一麑而不忍,又何况于人乎?」
  1. 用于句末,相当于「兮」、「罢了」。《诗经·齐风·著》:「俟我于著乎而,充耳以素乎而,尚之以琼华乎而!」《论语·微子》:「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
  2. 用于句首,相当于「岂」、「难道」。《论语·颜渊》:「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左传·昭公十三年》:「诸侯事晋,未敢携贰,况卫在君之宇下,而敢有异志?」
  3. 用于形容词或副词的语尾,无义。《左传·文公十七年》:「铤而走险,何能择?」
神祇 shén qí
(1)天神与地神。《书·汤诰》:“尔万方百姓,罹其凶害,弗忍荼毒,并告无辜于上下神祇。” 孔 传:“并告无罪称寃诉天地。”《史记·宋微子世家》:“今 殷 民乃陋淫神祇之祀。” 裴駰 集解引 马融 曰:“天曰神,地曰祇。” 唐 韩愈 《与孟尚书书》:“天地神祇,昭布森列,非可诬也。”《水浒传》第九八回:“当下儐相赞礼, 全羽 与 琼英 披红掛锦,双双儿交拜神祇,后拜 鄔梨 假岳丈。”
(2)谓司中、司命、风师、雨师。《礼记·月令》:“﹝季冬之月﹞乃毕山川之祀,及帝之大臣、天之神祇。” 郑玄 注:“天之神祇,司中、司命、风师、雨师。”
(3)泛指神灵。 汉 赵晔 《吴越春秋·勾践伐吴外传》:“吾自 禹 之后,承 元常 之德,蒙天灵之祐,神祇之福,从穷 越 之地,籍 楚 之前锋,以摧 吴王 之干戈。” 晋 葛洪 《神仙传·郭璞》:“向见日月星辰之精灵,五岳四海之神祇。”《武王伐纣平话》卷下:“上祭天,下祭地,中祭神祇。” 冯至 《伍子胥》:“他们怀念着故乡的景色、故乡的神祇, 伍尚 要回到那里去…… 子胥 却要走到远方。”  ——《漢語大詞典》
钦仰(欽仰)qīn yǎng
景仰;敬慕。《后汉书·祭祀志下》“语在《章纪》” 刘昭 注引《东观书》:“﹝ 刘苍 上言﹞:臣钦仰圣化,嘉羡盛德。”《敦煌曲子词·菩萨蛮》:“ 燉煌 古往出神将,感得诸蕃遥钦仰。” 明 胡应麟 《少室山房笔丛·玉壶遐览三》:“僕闻先生有好古之癖,钦仰之久。”《醒世恒言·钱秀才错占凤凰俦》:“一山之人闻知此事,皆当新闻传説。又知 钱青 存心忠厚,无不钦仰。” 胡也频 《光明在我们的前面》:“同时有许多同志向他很钦仰的点头。”  ——《漢語大詞典》
逸 yì《國語辭典》

逸 [ yì ]

  1. 逃亡、逃跑。《说文解字·兔部》:「逸,失也,兔谩𫍙善逃也。」《左传·桓公八年》:「随师败绩,随侯逸。」《北史·卷六·齐高祖神武帝本纪》:「见一赤兔,每搏辄逸。」
  2. 奔跑。《国语·晋语五》:「马逸不能止,三军从之。」三国吴·韦昭·注:「逸,奔也。」
  3. 散失。《书经·胤征》:「天吏逸德,烈于猛火。」
  4. 释放。《左传·成公十六年》:「明日复战,乃逸楚囚。」
  1. 放荡的。《战国策·楚策四》:「专淫逸侈靡,不顾国政,郢都必危矣。」
  2. 隐逸的。如:「逸老」。《汉书·卷一○·成帝纪》:「故官无废事,下无逸民。」
  3. 超群的、超绝的。如:「逸才」。《老残游记·第一○回》:「六七八段,间以曼衍,愈转愈清,其调愈逸。」
  4. 快速的。《后汉书·卷五二·崔骃传》:「故英人乘斯时也,犹逸禽之赴深林。」
  5. 舒适、安乐。《诗经·小雅·十月之交》:「民莫不逸,我独不敢休。」
  1. 隐士。《北史·卷三一·高允传》:「帝乃虚求,搜贤采逸,岩隐投竿,异人并出。 」唐·李白〈夜泊黄山闻殷十四吴吟〉:「朝来果是沧洲逸,酤酒提盘饭霜栗。」
  2. 过失。《书经·盘庚上》:「予亦拙谋,作乃逸。」汉·孔安国·传:「逸,过也。」
无补(無補)wú bǔ
无益;无所帮助。《管子·禁藏》:“能移无益之事,无补之费,通币行礼,而党必多,交必亲矣。”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祝盟》:“若夫 臧洪 歃辞,气截云霓, 刘琨 铁誓,精贯霏霜,而无补於 汉 晋 ,反为仇讎。” 唐 杜甫 《野望》诗:“扁舟空老去,无补圣明朝。” 明 刘基 《〈唱和集〉序》:“昔者 屈原 去 楚 ,《离骚》乃作……万一得附瞽师之口,以感上听,则亦岂为无补哉!” 老舍 《骆驼祥子》七:“他似乎看出来,自己……虽然无补于社会,可是至少也愿言行一致,不落个假冒为善。”  ——《漢語大詞典》
于 ( 於 ) yú《國語辭典》

于 [ yú ]

  1. 去、往。《文選·曹植·責躬詩》:「煢煢僕夫,于彼冀方。」
  2. 取。《詩經·豳風·七月》:「晝爾于茅,宵爾索綯。」《孟子·萬章下》:「殺越人于貨,閔不畏死,凡民罔不譈。」
  1. 在。《儀禮·士昏禮》:「婿立于門外。」同「於 」。
  2. 以、用。《左傳·宣公十二年》:「楚自克庸以來,其君無日不以討國人而訓之,于民生之不易,禍至之無日,戒懼之不可以怠。」
  3. 對、對於。《詩經·邶風·泉水》:「有懷于衛,靡日不思。」
  4. 至、到。《淮南子·原道》:「以恬養性,以漠處神,則入于天門。」
  5. 依照。《書經·盤庚下》:「歷告爾百姓于朕志。」
  6. 為了。《孟子·萬章上》:「唯茲臣庶,女其于予治。」
  1. 和、與。《書經·康誥》:「告汝德之說,于罰之行。」
  1. 用於句首或句中,無義。如:「鳳凰于飛」。《詩經·周南·葛覃》:「黃鳥于飛。」
  2. 用於句尾,表示疑問的語氣。《呂氏春秋·審應覽·審應》:「然則先王聖于?」同「乎 」。
  1. 姓。如明代有于謙。

于 [ xū ]

  1. 表示感嘆的意思。《詩經·周南·麟之趾》:「于嗟麟兮。」通「吁」。
人 rén《國語辭典》

人 [ rén ]

  1. 具有高度智慧和靈性,且能製造並使用工具以進行勞動的高等動物。如:「男人」、「女人」、「人類」。
  2. 別人、他人。如:「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3. 每人。如:「人盡皆知」、「人手一冊」。《後漢書·卷一八·吳漢傳》:「若能同心一力,人自為戰,大功可立。」
  4. 某種類型、身分的人。如:「軍人」、「主持人」、「介紹人」、「臺北人」。
  5. 人的品格和性情。如:「文如其人」。《孟子·萬章下》:「頌其詩,讀其書,不知其人,可乎?」宋·王安石〈祭歐陽文忠公文〉:「世之學者,無問乎識與不識,而讀其文,則其人可知。」
  6. 姓。如明代有人杰。
  7. 二一四部首之一。
神鬼 shén guǐ
迷信者所谓神灵和鬼怪。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河水二》:“巖堂之内,每时见神人往还矣。盖鸿衣羽裳之士,练精饵食之夫耳。俗人不悟其仙者,乃谓之神鬼。彼 羌 目鬼曰唐述,復因名之为 唐述山 。” 宋 周密 《武林旧事·诸色伎艺人》中列有“神鬼”标目,记录当时扮演神鬼的诸名角。  ——《漢語大詞典》
不 bù/fǒu《國語辭典》

不 [ bù ]

  1. 否定詞。有不是、未、非等義。如:「不能」、「不法」、「不久」、「不容易」、「不好吃」、「拿不動」。
  2. 與「就」連用,表示有所選擇的意思。如:「晚上回到家的消遣,不是看書,就是聽音樂。」
  1. 用於句末,表示疑問的語氣。如:「醫生,請問他的身體狀況好不?」
  2. 用來加強語氣,往往與「好」字連用。如:「這齣戲好不精彩!」、「誤會澄清了,心情好不輕鬆!」
  3. 置於句中,用來調整音節,沒有特殊含義。《詩經·小雅·車攻》:「徒御不驚,大庖不盈。」漢·毛亨·傳:「不驚,驚也;不盈,盈也。」《楚辭·宋玉·招魂》:「被文服 纖,麗而不奇些。」漢·王逸·注:「不奇,奇也。」
  1. (「不」字在去聲字之前,變讀為陽平。)​

不 [ fōu ]

  1. 姓。如晉朝有不準。

不 [ fǒu ]

  1. 表示否定。《史記·卷一○一·袁盎鼂錯傳》:「上問曰:『道軍所來,聞鼂錯死,吳楚罷不?』」同「否 」。
  2. 表示疑問、未定。晉·陶淵明〈遊斜川〉詩:「未知從今去,當復如此不?」唐·李白〈秋浦歌〉一七首之一:「寄言向江水,汝意憶儂不?」同「否 」。

不 [ fū ]

  1. 花萼上的蒂。《詩經·小雅·常棣》:「常棣之華,鄂不韡韡。」
歆 xīn《國語辭典》

歆 [ xīn ]

  1. 祭祀时鬼神享用祭品的香气称为「歆」。《左传·僖公三十一年》:「鬼神非其族类,不歆其祀。」晋·杜预·注:「歆,犹飨也。」唐·李贺〈神弦〉诗:「呼星召鬼歆杯盘,山魅食时人森寒。」
  2. 感动。《诗经·大雅·生民》:「履帝武敏歆,攸介攸止。」汉·郑玄·注:「心体歆歆然,其左右所止住,如有人道感己者也。」
  3. 悦服。《国语·周语下》:「以言德于民,民歆而德之。」三国吴·韦昭·注:「歆,犹嘉服也。」
  4. 羡慕。如:「歆慕」。《诗经·大雅·皇矣》:「无然畔援,无然歆羡。」《新唐书·卷一一六·王綝传》:「士人歆其宠。」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