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网

于时之乱,生人几亡,鬼神泯绝,壑无完柩,郛罔遗室。

班固两汉〕《东都赋

  东都主人喟然而叹曰:“痛乎风俗之移人也。子实秦人,矜夸馆室,保界河山,信识昭、襄而知始皇矣,乌睹大汉之云为乎?夫大汉之开元也,奋布衣以登皇位,由数期而创万代,盖六籍所不能谈,前圣靡得言焉当此之时,功有横而当天,讨有逆而顺民。故娄敬度势而献其说,萧公权宜而拓其制。时岂泰而安之哉,计不得以已也。吾子曾不是睹,顾曜后嗣之末造,不亦暗乎?今将语子以建武之治,永平之事,监于太清,以变子之惑志。往者王莽作逆,汉祚中缺,天人致诛,六合相灭。于时之乱,生人几亡,鬼神泯绝,壑无完柩,郛罔遗室。原野厌人之肉,川谷流人之血,秦、项之灾,犹不克半,书契以来,未之或纪。故下人号而上诉,上帝怀而降监,乃致命乎圣皇。于是圣皇乃握乾符,阐坤珍,披皇图,稽帝文,赫然发愤,应若兴云,霆击昆阳,凭怒雷震。遂超大河,跨北岳,立号高邑,建都河、洛。绍百王之荒屯,因造化之荡涤,体元立制,继天而作。系唐统,接汉绪,茂育群生,恢复疆宇,勋兼乎在昔,事勤乎三五。岂特方轨并迹,纷纷后辟,治近古之所务,蹈一圣之险易云尔哉。且夫建武之元,天地革命,四海之内,更造夫妇,肇有父子,君臣初建,人伦实始,斯乃伏牺氏之所以基皇德也。分州土,立市朝,作盘舆,造器械,斯乃轩辕氏之所以开帝功也。龚行天罚,应天顺人,斯乃汤、武之所以昭王业也。迁都改邑,有殷宗中兴之则焉。即土之中,有周成隆平之制焉。不阶尺土一人之柄,同符乎高祖。克己复礼,以奉终始,允恭乎孝文。宪章稽古,封岱勒成,仪炳乎世宗。

  案《六经》而校德,眇古昔而论功,仁圣之事既该,而帝王之道备矣。至于永平之际,重熙而累洽,盛三雍之上仪,修衮龙之法服,铺鸿藻,信景铄,扬世庙,正雅乐。人神之和允洽,群臣之序既肃。乃动大辂,遵皇衢,省方巡狩,穷览万国之有无,考声教之所被,散皇明以烛幽。然后增周旧,修洛邑,扇巍巍,显翼翼。光汉京于诸夏,总八方而为之极。是以皇城之内,宫室光明,阙庭神丽,奢不可逾,俭不能侈。外则因原野以作苑,填流泉而为沼,发 苹藻以潜鱼,丰圃草以毓兽,制同乎梁邹,谊合乎灵囿。若乃顺时节而搜狩,简车徒以讲武,则必临之以《王制》,考之以《风》《雅》,历《驺虞》,览《驷铁》,嘉《车攻》,采《吉日》,礼官整仪,乘舆乃出。于是发鲸鱼,铿华钟,登玉辂,乘时龙,凤盖棽丽,和銮玲珑,天官景从,寝威盛容。山灵护野,属御方神,雨师泛洒,风伯清尘,千乘雷起,万骑纷纭,元戎竟野,戈铤彗云,羽旄扫霓,旌旗拂天。焱焱炎炎,扬光飞文,吐焰生风,欱野喷山,日月为之夺明,丘陵为之摇震。遂集乎中囿,陈师案屯,骈部曲,列校队,勒三军,誓将帅。然后举烽伐鼓,申令三驱, 輶车霆激,骁骑电骛,由基发射范氏施御,弦不睼禽,辔不诡遇,飞者未及翔,走者未及去。指顾倏忽,获车已实,乐不极盘,杀不尽物,马踠余足,士怒未渫,先驱复路,属车案节。于是荐三牺,效五牲,礼神祇,怀百灵,觐明堂,临辟雍,扬缉熙,宣皇风,登灵台,考休徵。俯仰乎乾坤,参象乎圣躬,目中夏而布德,瞰四裔而抗棱。西荡河源,东澹海漘,北动幽崖,南趯朱垠。殊方别区,界绝而不邻。自孝武之所不征,孝宣之所未臣,莫不陆讋水栗,奔走而来宾。遂绥哀牢,开永昌,春王三朝,会同汉京。是日也,天子受四海之图籍,膺万国之贡珍,内抚诸夏,外绥百蛮。尔乃盛礼兴乐,供帐置乎云龙之庭,陈百寮而赞群后,究皇仪而展帝容。于是庭实千品,旨酒万钟,列金罍,班玉觞,嘉珍御,太牢飨。尔乃食举《雍》彻,太师奏乐,陈金石,布丝竹,钟鼓铿鍧,管弦烨煜。抗五声,极六律,歌九功,舞八佾,《韶》《武》备,泰古华。四夷间奏,德广所及,僸佅兜离,罔不具集。万乐备,百礼暨,皇欢浃,群臣醉,降烟熅,调元气,然后撞钟告罢,百寮遂退。于是圣上亲万方之欢娱,又沐浴于膏泽,惧其侈心之将萌,而怠于东作也,乃申旧间,下明诏,命有司,班宪度,昭节俭,示太素。去后宫之丽饰,损乘舆之服御,抑工商之淫业,兴农桑之盛务。遂令海内弃末而反本,背伪而归真,女修织纴,男务耕耘,器用陶匏,服尚素玄,耻纤靡而不服,贱奇丽而弗珍,捐金于山,沈珠于渊。于是百姓涤瑕荡秽而镜至清,形神寂漠,耳目弗营,嗜欲之源灭,廉耻之心生,莫不优游而自得,玉润而金声。是以四海之内,学校如林,庠序盈门,献酬交错,俎豆莘莘,下舞上歌,蹈德咏仁。登降饪宴之礼既毕,因相与嗟叹玄德,谠言弘说,咸含和而吐气,颂曰:“盛哉乎斯世!”今论者但知诵虞、夏之《书》,咏殷、周之《诗》,讲羲、文之《易》,论孔氏之《春秋》,罕能精古今之清浊,究汉德之所由。唯子颇识旧典,又徒驰骋乎末流。温故知新已难,而知德者鲜矣。且夫僻界西戎,险阻四塞,修其防御,孰与处乎土中,平夷洞达,万方辐凑?秦岭、九崚,泾、渭之川,曷若四渎、五岳,带河溯洛,图书之渊?建章、甘泉,馆御列仙,孰与灵台、明堂,统和天人?太液、昆明,鸟兽之囿,曷若辟雍海流,道德之富?游侠逾侈,犯义侵礼,孰与同履法度,翼翼济济也?子徒习秦阿房之造天,而不知京洛之有制也。识函谷之可关,而不知王者之无外也。主人之辞未终,西都宾矍然失容,逡巡降阶,揲然意下,捧手欲辞。”主人曰:“复位,今将授予以五篇之诗。”宾既卒业,乃称曰:“美哉乎斯诗!义正乎扬雄,事实乎相如,匪唯主人之好学,盖乃遭遇乎斯时也。小子狂简,不知所裁,既闻正道,请终身而诵之。”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
于时生人鬼神泯绝完柩遗室

于时(於時)yú shí
(1).于是,在此。《诗·大雅·公刘》:“于时处处,于时庐旅,于时言言,于时语语。” 郑玄 笺:“于,於;时,是也。京地乃众民所宜居之野也,於是处其所当处者,庐舍其宾旅,言其所当言,语其所当语。”
(2).当时,其时。《文选·张衡〈东京赋〉》:“歷载三六,偷安天位。于时蒸民,罔敢或贰。” 李善 注:“言是时众民无敢有二心於 莽 者。” 晋 向秀 《思旧赋》:“余逝将西迈,经其旧庐。于时日薄 虞渊 ,寒冰凄然。”《初刻拍案惊奇》卷二七:“ 王氏 自在船尾,听得鼾睡之声彻耳,于时月光明亮如昼,仔细看看,舱里没有一个不睡沉了。”
(3).见“ 于是 ”。
其时,当时。《北史·后妃传下·齐后主皇后穆氏》:“於时, 后主 未有储嗣, 陆 阴结待。” 唐 杜甫 《又上后园山脚》诗:“於时国用富,足以守边疆。” 明 田汝成 《西湖游览志馀·贤达高风》:“ 李及 ……知 杭州 。於时内侍 江德元 居中用事。”  ——《漢語大詞典》
之 zhī《國語辭典》

之 [ zhī ]

  1. 的、底。《论语·公冶长》:「夫子之文章。」《左传·襄公十四年》:「余弟死,而子来,是而子杀余之弟也。」
  2. 于。《易经·比卦·象曰》:「比之匪人,不亦伤乎?」《礼记·大学》:「人之其所亲爱而辟焉。」
  3. 诸、之于。《孟子·滕文公上》:「禹疏九河,瀹济、漯而注诸海;决汝、汉,排淮、泗而注之江。」
  1. 与、及。《书经·立政》:「文王罔攸兼于庶言、庶狱、庶慎,惟有司之牧夫。」《吕氏春秋·仲夏纪·适音》:「乐之弗乐者,心也。」
  2. 而。《战国策·秦策二》:「臣恐王为臣之投杼也。」
  3. 若、如果。《书经·盘庚上》:「邦之臧,惟汝众,邦之不臧,惟予一人有佚罚。」《论语·子张》:「我之大贤与,于人何所不容?我之不贤与,人将拒我,如之何其拒人也?」
  4. 则。《左传·僖公九年》:「东略之不知,西则否矣。」《吕氏春秋·仲春纪·功名》:「 故民无常处,见利之聚,无之去。」
  1. 用于强调或补足语气,无义。《书经·西伯戡黎》:「殷之即丧!指乃功,不无戮于尔邦?」《史记·卷四八·陈涉世家》:「怅恨久之。」
  1. 他、彼。《书经·皋陶谟》:「安民则惠,黎民怀之。」《论语·颜渊》:「爱之欲其生。」
  2. 其、他的。《武王伐纣平话·卷中》:「纣王令推上法场,斩之老母。」清·王士祯《池北偶谈·卷二四·谈异五·女化男》:「乃以聘礼还之夫家。」
  3. 此、这个。《诗经·邶风·日月》:「乃如之人兮,逝不古处。」《庄子·知北游》:「知以之言也,问乎狂屈。」
  1. 往。如唐朝李白有〈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诗。《诗经·鄘风·载驰》:「百尔所思,不如我所之。」
  2. 至、到。《西京杂记·卷五》:「此自少之多,自微至著也。」
  3. 是、为。《公羊传·宣公十五年》:「吾见子之君子也,是以告情于子也。」汉·扬雄《法言·吾子》:「羊质而虎皮,见草而说,见豺而战,忘其皮之虎也。」
  4. 取用。《战国策·齐策三》:「故物舍其所长,之其所短,尧亦有所不及矣。」
  1. 姓。如汉代有之马宇。
乱 ( 亂 ) luàn
乱 [ luàn ]
  1. 没有秩序:~套。紊~。凌~。
  2. 社会动荡,战争,武装骚扰:~世。政~。平~。~邦不居。
  3. 混淆:~伦。败常~俗。
  4. 任意随便:~吃。~跑。
  5. 男女关系不正当:淫~。
  6. 横渡:~流。
  7. 治理:~臣。
  8. 古代乐曲的最后一章或辞赋末尾总括全篇要旨的部分:~曰。
生人 shēng rén
(1).活人。《庄子·至乐》:“视子所言,皆生人之累也,死则无此矣。”《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生人作死别,恨恨那可论!”《初刻拍案惊奇》卷九:“那死尸得了生人之气,口鼻里渐渐有起气来。” 叶圣陶 《春光不是她的了》:“这本来是分内的获得,正同凡生人总能吸到空气一样,又有什么可喜呢!”
(2).养育人。 汉 董仲舒 《春秋繁露·身之养重于义》:“天之生人也,使之生义与利。” 晋 葛洪 《抱朴子·微旨》:“水火煞人而又生人,在於能用与不能耳。”
(3).指生育人。 晋 干宝 《搜神记》卷六:“ 秦孝公 二十一年,有马生人。”
(4).犹救人。 金 元好问 《少林药局记》:“药之性难穷,难穷则不善用之者反以生人者杀人,可不惧哉。”
(5).犹人民;民众。《墨子·兼爱中》:“是以老而无子者有所得终其寿;连独无兄弟者有所杂於生人之间。”《东观汉记·冯衍传》:“今生人之命悬於将军,将军所仗必须良才,宜改易非任,更选贤能。” 唐 白居易 《初加朝散大夫又转上柱国》诗:“柱国勋成私自问,有何功德及生人。”
(6).犹众人。《周书·独孤信传》:“﹝ 独孤信 ﹞风宇高旷,独秀生人。”《水浒传》第二二回:“今日本县知县,差我和 雷横 两箇来时,没奈何,要瞒生人眼目。”《初刻拍案惊奇》卷十七:“他初起头,也要避生人眼目。”
(7).陌生人。 明 陆灼 《艾子后语·牡羊》:“ 艾子 畜羊两头於囿,羊牡者好斗,每遇生人则逐而触之。” 清 袁枚 《随园诗话》卷五:“抬头一笑匆匆去,不避生人避熟人。” 冰心 《山中杂记》十:“和人谈话未必真拘束,但如同生人、大人先生等等,正襟危坐的谈起来,却真不能说是乐事。”
(8).犹一生;人生。 唐 元稹 《唐故建州蒲城县尉元君墓志铭》:“夫人 濮阳 吴氏 ,贤善恭干。生一女,女亦惠和,夭君前累月。呜呼, 吴夫人 可谓生人太苦矣!” 清 李渔 《闲情偶寄·颐养·行乐》:“使徒有百岁之虚名,并无一岁二岁享生人应有之福之实际乎。” 巴金 《灭亡》第八章:“从此心灰意懒,无复生人的乐趣。”
(9).犹言有历史。《后汉书·西南夷传·哀牢夷》:“絶域荒外,山川阻深,生人以来,未尝交通中国。” 唐 韩愈 《处州孔子庙碑》:“所谓生人以来,未有如 孔子 者,其贤过於 尧 舜 远者,此其效歟。” 五代 王定保 《唐摭言·怨怒》:“盖言与行契,行由言立;故生人以来,未有如 丘 之圣者!”  ——《漢語大詞典》
几 ( 幾 ) jī/jǐ《國語辭典》

几 [ ​jǐ ]

讀音
  1. 小桌子。如:「茶几」、「几案」、「憑几」、「窗明几淨」。→「幾」的異體字(05411)​

几 [ ​jī ]

語音
  1. 二一四部首之一。→「幾」的異體字(05320)​
亡 wáng/wú《國語辭典》

亡 [ wáng ]

  1. 逃跑。如:「流亡」、「逃亡」。《左传·宣公二年》:「问其名居,不告而退,遂自亡也。」
  2. 失去。如:「亡羊补牢」。《新唐书·卷九六·房玄龄传》:「一日去良弼,如亡左右手。」
  3. 死去。如:「死亡」、「伤亡」。
  4. 消灭。如:「灭亡」、「败亡」。《礼记·中庸》:「国家将亡,必有妖孽。」
  5. 外出不在。《论语·阳货》:「孔子时其亡也,而往拜之。」《聊斋志异·卷一○·真生》:「明日,往投刺,适值其亡,凡三谒,皆不遇。」
  6. 忘记。汉·王充《论衡·语增》:「为长夜之饮,亡其甲子。」唐·戴叔伦〈南野〉诗:「身勚竟亡疲,团团欣在目。」通「忘」。
  1. 死去的。如:「亡父」、「亡兄」、「未亡人」。《后汉书·卷三五·郑玄传》:「末所愤愤者,亡亲坟垄未成。」

亡 [ wú ]

  1. 没有。《论语·八佾》:「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也。」唐·韩愈〈进学解〉:「若夫商财贿之有亡,计班资之崇庳。」同「无 」。
鬼神 guǐ shén
(1).鬼与神的合称。《易·谦》:“鬼神害盈而福谦,人道恶盈而好谦。”《礼记·仲尼燕居》:“鬼神得其饗,丧纪得其哀。” 孔颖达 疏:“鬼神得其饗者,谓天神人鬼各得其饗食也。” 唐 韩愈 《原鬼》:“无声与形者,鬼神是也。” 清 姚衡 《寒秀草堂笔记》卷三:“夫古人作书垂后……亦鉴及后人之无赖,故徐引其机,以待有心者之自为觉悟,庶不蹈妄传之戒,为鬼神所忌耳。”
(2).泛指神灵、精气。《史记·五帝本纪》:“养材以任地,载时以象天,依鬼神以制义。” 张守节 正义:“鬼之灵者曰神也。鬼神曰山川之神也。”《史记·五帝本纪》:“历日月而迎送之,明鬼神而敬事之。” 张守节 正义:“天神曰神,人神曰鬼。又云圣人之精气谓之神,贤人之精气谓之鬼。”
(3).偏指鬼;死去的祖先。《左传·昭公七年》:“今君若步玉趾,辱见寡君……致君之嘉惠,是寡君既受貺矣,何 蜀 之敢望?其先君鬼神实嘉赖之,岂唯寡君?”《孝经·感应》:“宗庙致敬,鬼神著矣。” 唐玄宗 注:“事宗庙能尽敬,则祖考来格。”
(4).指形体与精灵。《礼记·礼运》:“故人者,其天地之德,阴阳之交,鬼神之会,五行之秀气也。” 孔颖达 疏:“鬼谓形体,神谓精灵。《祭义》云:‘气也者,神之盛也;魄也者,鬼之盛也。’必形体精灵相会,然后物生。”
(5).古代指天地间一种精气的聚散变化。《易·繫辞上》:“精气为物,游魂为变,是故知鬼神之情状。” 韩康伯 注:“尽聚散之理,则能知变化之道。” 孔颖达 疏:“物既以聚而生,以散而死,皆是鬼神所为,但极聚散之理,则知鬼神之情状也。”后世哲学家多以阴阳之变、气的往来屈伸解释“鬼神”。 汉 王充 《论衡·论死》:“鬼神,阴阳之名也。阴气逆物而归,故谓之鬼;阳气导物而生,故谓之神。”《礼记·中庸》:“鬼神之为德,其盛矣乎。” 程颐 章句:“鬼神,天地之功用,而造化之迹也。 张子 曰:‘鬼神者,二气之良能也。’愚谓以二气言,则鬼者阴之灵也,神者阳之灵也。以一气言,则至而神者为神,反而归者为鬼,其实一物而已。”《朱子语类》卷三:“鬼神只是气,屈伸往来者气也。”  ——《漢語大詞典》
泯绝(泯絶)mǐn jué
完全消灭或消失。 汉 班固 《东都赋》:“生人几亡,鬼神泯絶。” 唐 玄奘 《大唐西域记·秣底补罗国》:“名未泯絶,理致幽玄。” 宋 叶适 《徐德操〈春秋解〉序》:“《诗》《书》《礼》所以纪 尧 、 舜 、三代之盛,而《春秋》衰世之竭泽也,示不泯絶而已。” 章炳麟 《辨诗》:“继 隋 而后, 李白 赋《明堂》、 杜甫 赋《三大礼》,诚欲为 扬雄 臺隶,犹几弗及,世无作者,二家亦足以殿。自是赋遂泯絶。”  ——《漢語大詞典》
壑 hè《國語辭典》

壑 [ huò ]

  1. 谷、沟。如:「丘壑」、「沟壑」、「千山万壑」。唐·王维〈终南山〉诗:「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浮生六记·卷二·闲情记趣》:「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邱,凹者为壑。」
  2. 坑洞。《孟子·滕文公上》:「盖上世尝有不葬其亲者,其亲死,则举而委之于壑。」
无 ( 無 ) wú《國語辭典》

无 [ wú ]

  1. 二一四部首之一。→「無」的異體字(11249)​
完柩
班固东都赋壑无完柩郛罔遗室  ——《韵府拾遗 宥韵》
郛 fú《國語辭典》

郛 [ fú ]

  1. 外城。《左传·隐公五年》:「伐宋,入其郛,以报东门之役。」
罔 wǎng《國語辭典》

罔 [ wǎng ]

  1. 用繩線編成捕捉動物的器具。網的初文。《易經·繫辭下》:「作結繩而為罔罟,以佃以漁。」《資治通鑑·卷三二·漢紀二十四·成帝元延三年》:「南驅漢中,張羅罔罝罘,捕熊羆禽獸。」
  2. 災禍、冤屈。《詩經·大雅·瞻卬》:「天之降罔,維其優矣。」《紅樓夢·第七八回》:「既忳幽沉於不盡,復含罔屈於無窮。」
  1. 誣衊、陷害。《論語·雍也》:「君子可逝也,不可陷也;可欺也,不可罔也。」《孟子·梁惠王上》:「及陷於罪,然後從而刑之,是罔民也。」
  2. 欺騙、蒙蔽。《漢書·卷二五·郊祀志下》:「知萬物之情,不可罔以非類。」《三國志·卷一·魏書·武帝紀》:「此皆以白為黑,欺天罔君者也。」
  3. 沒有。如:「藥石罔效」。通「無」。
  1. 惆悵失意的樣子。《文選·宋玉·神女賦·序》:「罔兮不樂,悵然失志。」《資治通鑑·卷八二·晉紀四·武帝太康十年》:「久在中書,專管機事。及遷尚甚罔悵。」通「惘」。
  2. 迷惑、困惑。《論語·為政》:「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通「惘」。
  1. 不可、不要。表示禁止。《書經·大禹謨》:「罔違道以干百姓之譽,罔咈百姓以縱已之欲。」通「毋」。
遗室(遺室)yí shì
残存的房舍。 汉 班固 《东都赋》:“于时之乱,生人几亡,鬼神泯絶,壑无完柩,郛罔遗室。”  ——《漢語大詞典》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