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网

岁久子渐多,累累枝上稠。

欧阳修宋代〕《和圣俞李侯家鸭脚子

鸭脚生江南,名实未相浮。
绛囊因入贡,银杏贵中州。
致远有余力,好奇自贤侯。
因令江上根,结实夷门秋。
始摘才三四,金奁献凝旒。
公卿不及议,天子百金酬。
岁久子渐多,累累枝上稠。
主人名好客,赠我比珠投。
博望昔所徙,蒲萄安石榴。
想其初来时,厥价与此侔。
今也◇中国,篱根及墙头。
物性久虽在,人情逐时流。
惟当记其始,後世知来由。
是亦史官法,岂徒续君讴。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
岁久累累

岁久(岁久)
唐 白居易 新乐府 隋堤柳 悯亡国也 隋堤柳,岁久年深尽衰朽。
宋 梅尧臣 次韵和再拜 昔得陇西大铜碾,碾多岁久深且窊。
宋 欧阳修 游龙门分题十五首 其十一 山槎 山中苦霜霰,岁久无春色。  ——《骈字类编》
子 zǐ《國語辭典》

子 [ zǐ ]

  1. 地支的第一位。
  2. 时辰名。约当晚上十一点到一点。
  3. 古时指子女,现专指儿子。如:「四子二女」、「父子」、「独生子」。
  4. 后代、子孙。如:「绝子绝孙」。《荀子·正论》:「圣王之子也,有天下之后也,埶籍之所在也,天下之宗室也。」晋·石崇〈王明君辞〉:「我本汉家子,将适单于庭。」
  5. 稚幼的鸟兽。如:「鹿子」、「鹤子」、「不入虎穴,焉得虎子。」《论语·雍也》:「犁牛之子,骍且角」。
  6. 植物的果实、种子或动物的卵。如:「菜子」、「鱼子」、「瓜子」、「莲子」。
  7. 对一般人的通称。如:「小女子」、「无聊男子」。《诗经·邶风·匏有苦叶》:「招招舟子,人涉卬否。」
  8. 对男子的美称,多指有学问、道德或地位的人。如:「孔子」、「孟子」。
  9. 夫妇之间相互的称呼。如:「内子」、「外子」。
  10. 称辈分小、年纪轻的人。如:「子弟」。《论语·述而》:「二三子以我为隐乎?」
  11. 古代图书分类的第三部。包括诸子百家著作、技艺、术数等书籍。如:「经、史、子、集。」
  12. 古代五等爵位的第四等。如:「公、侯、伯、子、男。」
  13. 二一四部首之一。
  1. 你。《韩非子·难势》:「以子之矛陷子之楯何如?」《史记·卷七○·张仪列传》 :「子亦知子之贱于王乎?」同「尔 」、「汝」。
  1. 幼小的。如:「子鸡」、「子姜」、「子猪」。
  2. 和母对称的。见「子金」、「子音」等条。
  3. 派生的、有所属的。见「子目」、「子句」等条。
  1. 照顾、抚爱。《礼记·中庸》:「子庶民,来百工也。」唐·柳宗元〈封建论〉:「封建者,必私其土,子其人。」

子 [ zi ]

  1. 词尾:➊ ​ 接名词。如:「桌子」、「筷子」。➋ ​ 接动词。如:「起子」、「拍子」。➌ ​ 接形容词。如:「聋子」、「乱子」。➍ ​ 接量词。如:「两下子」、「一档子」。
渐 ( 漸 ) jiàn/jiān
渐 [ jiàn ]
  1. 慢慢地,一点一点地:逐~。~进。~~。~次。~悟。~冉(逐渐)。防微杜~。
  2. 加剧:疾大~。
  3. 疏导:~九川。
渐 [ jiān ]
  1. 浸:~渍。~洳(浸湿)。~染。~仁摩谊(用仁义之道感化教育人)。
  2. 流入:东~于海。
多 duō《國語辭典》

多 [ duō ]

  1. 丰富、不少。如:「多事之秋」、「友直、友谅、友多闻。」《文选·潘岳·杨荆州诔》:「多才丰艺,强记洽闻。」
  2. 有余。如:「一年多」、「十万多人」。
  1. 经常。如:「多读多写」。《文选·孔融·荐祢衡表》:「若衡等辈,不可多得。」
  2. 非常。表程度高。如:「多谢」、「好得多」、「快得多」。
  3. 大部分。表数量大。《孟子·梁惠王下》:「诸侯多谋伐寡人者。」《洛阳伽蓝记·卷四·法云寺》:「王侯第宅,多题为寺。」
  4. 过分、不必要。如:「多疑」、「多管闲事」。
  5. 只、只是。《论语·子张》:「多见其不知量也。」唐·徐凝〈独住僧〉诗:「多应独住山林惯,唯照寒泉自剃头。」
  1. 称美、称赞。《史记·卷一○○·季布传》:「当是时,诸公皆多季布能摧刚为柔,朱家亦以此名闻当世。」《汉书·卷六八·霍光传》:「众庶莫不多光。」
  2. 胜、超过。明·汤显祖《紫箫记·第一○出》:「想他才似相如,貌多王粲。」
  1. 姓。如商代有多父鼎。

多 [ duó ]

  1. 何等、如何。表疑问、感叹的语气。如:「多好」、「多高」、「带大一个孩子是多么不容易啊!」
累累(纍纍)léi lěi
(1).屡屡;多次。《穀梁传·哀公十三年》:“ 吴 ,东方之大国也,累累致小国以会诸侯。” 唐 韩愈 《送孟秀才序》:“其十月,吾道于 衡 潭 以之 荆 ,累累见 孟 氏子焉。”《水浒传》第六六回:“此是 梁山泊 万千之幸,比及兄长卧病之时,小生累累使人去 大名 探听消息。”
(2).(累,今读léi)重迭。 唐 张祜 《游天台山》诗:“羣峯日来朝,累累孙侍祖。” 何其芳 《画梦录·岩》:“但是我不愿再往前走了,乱石累累。”
(3).(累,今读léi)连续不断貌;连接成串。 汉 焦赣 《易林·泰之小过》:“桃李花实,累累日息,长大成熟,甘美可食。”《汉书·五行志下之下》:“明年,中国诸侯果累累从 楚 而围 蔡 。” 颜师古 注:“累读曰纍。纍,不絶之貌。” 唐 柳宗元 《唐铙歌鼓吹曲·东蛮》:“繫虏君臣人,累累来自东。” 清 王士禛 《池北偶谈·谈异五·舞蝇虎》:“曲终,﹝蝇虎﹞累累而退,若有尊卑等级者然。” 韩北屏 《非洲夜会·沿着尼日尔河的旅行》:“特别是高大的芒果树令人垂涎,树上悬挂着累累果实。”
纍纍:1.瘦瘠疲惫貌。《礼记·玉藻》:“丧容纍纍。” 郑玄 注:“羸惫貌也。” 孔颖达 疏:“‘丧容纍纍’者,谓容貌瘦瘠纍纍然。” 宋 俞文豹 《吹剑录》:“散卒纍纍,草行露宿。” 明 刘元卿 《贤奕编·仙释》:“﹝ 吕纯阳 ﹞已又化身为重罹疾疢,纍纍骨立,而过诸所度者之门,则数千人者,一旦去之尽。” 梁启超 《通论·论科举》:“担簦纍纍,状等乞匄。”
(2).不得志貌。《史记·孔子世家》:“纍纍若丧家之狗。” 裴駰 集解引 王肃 曰:“丧家之狗,主人哀荒,不见饮食,故纍然而不得意。 孔子 生於乱世,道不得行,故纍然不得志之貌也。” 元 伯颜 《七哀》诗之一:“有客有客何纍纍!国破家亡无所归。”
(3).联贯成串貌。《礼记·乐记》:“纍纍乎端如贯珠。”《乐府诗集·相和歌辞十三·孤儿行》:“泪下渫渫,清涕纍纍。” 宋 苏轼 《无名和尚颂观音偈》:“纍纍三百五十珠,持与观音作缨络。” 清 俞樾 《春在堂随笔》卷三:“其(铁树)花盛开,结实纍纍。”
(4).行列分明貌。《文选·左思〈魏都赋〉》:“岌岌冠縰,纍纍辫髮。” 李周翰 注:“蕃夷之人,则辫髮行列纍纍然。” 唐 苏鹗 《杜阳杂编》卷中:“及曲终,纍纍而退,若有尊卑等级。”
重积貌;众多貌。《汉书·佞幸传·石显》:“印何纍纍,綬若若邪!” 颜师古 注:“纍纍,重积也。”《乐府诗集·横吹曲辞五·紫骝马歌四》:“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纍纍。”《二刻拍案惊奇》卷二一:“ 盛彦 到船相拜,见船中白物堆积,笑道:‘财不露白,金帛满舟纍纍,晃人眼目如此!’” 清 陈康祺 《燕下乡脞录》卷十:“ 山东 吏治废弛,借纳贡名,贪婪无厌,官民苦之。所属州县,亏空纍纍。”   ——《漢語大詞典》
枝 zhī/qí《國語辭典》

枝 [ zhī ]

  1. 树干从旁生出的枝条。如:「枯枝」、「嫩枝」。《说文解字·木部》:「枝,木别生条也。」
  2. 凡自同一本源而分出者。《左传·庄公六年》:「《诗》云:『本枝百世。』」《荀子·儒效》:「故以枝代主而非越也。」
  3. 四肢。《庄子·大宗师》:「堕枝体,黜聪明,离形去知。」通「肢」。
  4. 量词。计算细长物体的单位。如:「一枝花」、「三枝毛笔」。
  5. 姓。如汉代有枝百英。
  1. 不中肯的、不一致的。《易经·系辞下》:「中心疑者,其辞枝。」

枝 [ qí ]

  1. 多出的脚趾。如:「骈拇枝指」。《集韵·平声·支韵》:「跂,《说文》:『足多指也。』或作枝。」同「跂 」。
上 shàng/shǎng《國語辭典》

上 [ shàng ]

  1. 物體的表面、高處或邊側。如:「門上」、「山上」、「樓上」。《論語·子罕》:「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
  2. 皇帝。《史記·卷八·高祖本紀》:「上問左右,左右爭欲擊之。」
  3. 尊長或在上位的人。《禮記·王制》:「樂事勸功,尊君親上,然後興學。」《孝經·士章》:「忠順不失,以事其上。」
  4. 首座。《禮記·曲禮上》:「席南鄉北鄉,以西方為上。」
  5. 表示範圍或某方面。如:「路上」、「世上」、「文學上」、「感情上」、「公堂上」。
  1. 升、由下而上。《易經·需卦·象曰》:「雲上於天,需君子以飲食宴樂。」唐·王之渙〈登鸛雀樓〉詩:「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2. 去、到。如:「上街」、「上天津」。
  3. 進呈。如:「上表」、「上書」、「上奏」。
  4. 添加。如:「這鋪子總不上新貨。」
  5. 教讀。如:「今日老師上了那課?」
  6. 安裝。如:「上燈」、「上刺刀」。《鏡花緣·第三七回》:「鏤窗上鎖,不能開放。」
  7. 旋緊。如:「上錶」、「上發條」。
  8. 登載。如:「上報」、「上帳」。
  9. 塗抹。如:「上漆」、「上顏色」。
  10. 表示動作的發生或結果。如:「考上大學」、「關上大門」。
  11. 表示動作的開始或繼續。如:「愛上」、「迷上武俠小說」。
  12. 表動作的方向。如:「爬上去」、「跳上來」。
  1. 最好的、優等的。如:「上計」、「上策」。
  2. 地位高。如:「上級」、「上流社會」。
  3. 在前面的。如:「上篇」、「上卷」。《商君書·開塞》:「上不及虞夏之時,而下不修湯武。」
  4. 接近、將近。如:「成千上萬」。《儒林外史·第七回》:「王員外共借了上千兩的銀子與荀家。」
  1. 表時間或次序在前。如:「上一位」、「上個月」。

上 [ shǎng ]

  1. 參見「上聲 」條。
稠 chóu《國語辭典》

稠 [ chóu ]

  1. 繁、多。如:「地窄人稠」。宋·谢枋得〈蚕妇吟〉:「子规啼彻四更时,起视蚕稠怕叶稀。」
  2. 深浓、厚密。如:「浓稠」、「粥太稠了。」唐·杜甫〈送韦十六评事充同谷郡防御判官〉诗:「古色沙土裂,积阴雪云稠。」
  1. 姓。如汉代有稠雕。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