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网

东风重倚庭前树,送别人情似到时。

范成大宋代〕《大通界首驿

愚悃无华敢自欺,寸诚珍重吏民知。
东风重倚庭前树,送别人情似到时。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
东风庭前送别人情到时

东风(東風)dōng fēng
(1).东方刮来的风。《楚辞·九歌·山鬼》:“东风飘兮神灵雨,留 灵脩 兮憺忘归。” 唐 杜牧 《赤壁》诗:“东风不与 周郎 便, 铜雀 春深锁二 乔 。” 杨朔 《海市》:“一般得春景天,雨后,刮东风,才有海市。”
(2).指春风。《礼记·月令》:“﹝孟春之月﹞东风解冻,蛰虫始振,鱼上冰。” 唐 李白 《春日独酌》诗之一:“东风扇淑气,水木荣春暉。”《红楼梦》第五十回:“桃未芳菲杏未红,冲寒先已笑东风。” 刘大白 《湖滨晚眺》诗:“微波吐露东风语:明日是清明,青山分外清。”
(3).代指春天。 唐 罗隐 《绵谷回寄蔡氏昆仲》诗:“一年两度锦城游,前值东风后值秋。”
(4).比喻革命的力量或气势。 谢觉哉 《不惑集·干劲》:“而且东风已经在广大的工农劳动人民中刮起来了,仅仅是某些干部尚风平浪静。” 陈毅 《满江红》词:“喜东风浩荡海天宽,西风落。” 郭沫若 《新华颂》:“多种族,如弟兄,千秋万岁颂东风。”
(5).菜名。《文选·左思〈吴都赋〉》:“草则藿、蒳、豆蔻……东风、扶留。” 刘逵 注:“东风,亦草也,出 九真 。”《齐民要术·五谷果蓏菜茹非中国物产者》引 晋 顾微 《广州记》:“东风华叶似‘落娠妇’,茎紫。宜肥肉作羹,味如酪。”参见“ 东风菜 ”。  ——《漢語大詞典》
重 zhòng/chóng《國語辭典》

重 [ zhòng ]

  1. 物体或人体的分量。如:「物重」、「体重」。
  1. 物体的分量大。与「轻」相对。如:「这块石头比那块木头重。」
  2. 浓、厚。如:「口味重」、「颜色重」。《吕氏春秋·季春纪·尽数》:「凡食无彊厚味,无以烈味,重酒,是以谓之疾首。」
  3. 严峻的。如:「重刑」、「重罚」。
  4. 要紧的。如:「库房重地」。
  5. 剧烈的。如:「重病」。
  6. 价值高的。如:「重酬」、「重器」。
  1. 比……为重。《文选·司马迁·报任少卿书》:「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2. 尊敬。如:「尊重」、「敬重」。
  3. 偏好。如:「重色轻友」。
  4. 增加。《吕氏春秋·季夏纪·制乐》:「今故兴事动众以增国城,是重吾罪也。」《汉书·卷四·文帝纪》:「今纵不能博求天下贤圣有德之人而嬗天下焉,而曰豫建太子,是重吾不德也。」
  1. 谨慎。如:「安土重迁」。《荀子·议兵》:「重用兵者强,轻用兵者弱。」《文选·司马迁·报任少卿书》:「古人所以重施刑于大夫者,殆为此也。」
  2. 每每、屡次。《文选·司马迁·报任少卿书》:「仆又佴之蚕室,重为天下观笑。」唐·白居易〈渭村雨归〉诗:「复兹夕阴起,野色重萧条。」

重 [ chóng ]

  1. 量词。计算相叠、累积物的单位。如:「九重天」、「千重山」、「万重山」。
  1. 添加、复叠。《荀子·富国》:「重色而衣之,重味而食之。」《文选·张衡·东京赋》:「于时蒸民,罔敢或贰。其取威也重矣。我世祖念之。」
  1. 再、另。如:「重来」、「重游故地」、「重修旧好」。
倚 yǐ《國語辭典》

倚 [ yǐ ]

  1. 靠、斜靠。如:「倚门而望」。《史记·卷八六·刺客传·荆轲传》:「轲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
  2. 依仗、仗恃。如:「倚势欺人」。《书经·君陈》:「无依势作威,无倚法以削。」《史记·卷一○七·魏其武安侯传》:「灌夫亦倚魏其而通列侯宗室为名高。」
  3. 偏斜、侧偏。如:「不偏不倚」。《礼记·中庸》:「中立而不倚,强哉矫。」
  4. 随著、配合。《史记·卷一○二·张释之传》:「使慎夫人鼓瑟,上自倚瑟而歌。」宋·苏轼〈赤壁赋〉:「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
庭前
唐 杜甫 丹青引赠曹将军霸 玉花却在御榻上,榻上庭前屹相向。
唐 杜甫 初月 庭前有白露,暗满菊花团。
唐 杜甫 谒文公上方 庭前猛虎卧,遂得文公庐。
唐 戴叔伦 后宫曲 宁知秋风至,吹尽庭前叶。
唐 戴叔伦 夜坐 夜静河汉高,独坐庭前月。
唐 李益 邠宁春日 伤心更见庭前柳,忽有千条欲占春。
唐 刘禹锡 赏牡丹 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芙蕖净少情。
唐 司空图 重阳四首 其一 檐前减燕菊添芳,燕尽庭前菊又荒。
唐 唐彦谦 无题十首 其七 夜合庭前花正开,轻罗小扇为谁裁。  ——《骈字类编》
树 ( 樹 ) shù
树 [ shù ]
  1. 木本植物的通称:~木。~林。~大根深(喻势力大,根基牢固)。
  2. 种植,培育:~艺(“”,种植)。~荆棘得刺,~桃李得荫。
  3. 立,建立:~立。~敌。
  4. 量词,相当于“”、“”:一~梅花。
  5. 姓。
送别 sòng bié
送行;告别。 唐 祖咏 《别怨》诗:“送别到中流,秋船倚渡头。” 元 张昱 《赠沈生还江州》诗:“客里登临俱是感,人间送别不宜秋。” 碧野 《芦沟桥情思》:“据说 芦沟桥 和 西安 的 灞桥 一样,古时都在桥边折柳送别。”  ——《漢語大詞典》
人情 rén qíng
(1).人的感情。《礼记·礼运》:“何谓人情?喜、怒、哀、惧、爱、恶、欲,七者弗学而能。”《史记·太史公自序》:“人情之所感,远俗则怀。”《新唐书·杨瑒传》:“帝封 太山 ,集乐工山下,居丧者亦在行。 瑒 谓起苴絰使和钟律,非人情所堪,帝许,乃免。” 鲁迅 《且介亭杂文二集·徐懋庸作〈打杂集〉序》:“那里能够及得这些杂文的和现在切贴,而且生动,泼剌,有益,而且也能移人情。”
(2).人之常情。指世间约定俗成的事理标准。《庄子·逍遥游》:“大有逕庭,不近人情焉。” 汉 王粲 《登楼赋》:“人情同於怀土兮,岂穷达而异心。” 宋 欧阳修 《相州昼锦堂记》:“仕宦而至将相,富贵而归故乡,此人情之所荣,而今昔之所同也。”《古今小说·汪信之一死救全家》:“大抵妇人家勤俭惜财,固是美事,也要通乎人情。” 瞿秋白 《饿乡纪程》三:“生活困难,心绪恶劣,要想得亲近人的慰藉,这也是人情。”
(3).人心,众人的情绪、愿望。《后汉书·皇甫规传》:“而灾异犹见,人情未安者,殆贤遇进退,威刑所加,有非其理也。”《北齐书·卢文伟传》:“善於抚接,好行小惠,是以所在颇得人情。” 宋 叶适 《淮西论铁钱五事状》:“近岁私铸铁钱散漫 江 淮 ,公私受弊,人情摇动。”《续资治通鉴·宋太宗太平兴国四年》:“ 世宗 时, 史超 败於 石岭关 ,人情震恐,故师还。” 清 方文 《初晴》诗:“久雨初晴候,人情分外欢。”
(4).人与人的情分。 唐 韩愈 《县齐有怀》诗:“人情忌殊异,世路多权诈。” 宋 陆游 《舟中口占》:“业力顿消知学进,人情愈薄喜身轻。” 宁调元 《燕京杂诗》之五:“人情叶叶都如此,世路悠悠古所难。”
(5).民情;民间风俗。《史记·李斯列传》:“且 赵君 为人精廉彊力,下知人情,上能适朕,君其勿疑。” 宋 范仲淹 《奏边上得力材武将佐等第姓名事》:“善抚驭,得 藩 汉 人情。” 清 李渔 《巧团圆·试艰》:“平时做惯贸易,走过江湖,把山川、形势、人情、土俗都看在眼里。” 曹禺 《王昭君》第二幕:“他对于 匈奴 的风土人情有一定的了解。”
(6).情面;交情。《朱子语类》卷一三四:“若説是 苏秦 怕 秦 来败从,所以激 张仪 入 秦 ,庶 秦 不来败从,那 张仪 与你有甚人情?”《金瓶梅词话》第六七回:“也不来走走儿,今日还来説人情。” 清 李渔 《奈何天·计左》:“人情留一綫,日后好相见。” 曹禺 《日出》第二幕:“我要硬成一块石头,决不讲一点人情,决不可怜人。”
(7).指应酬,交际往来。 元 关汉卿 《鲁斋郎》第三折:“父亲、母亲人情去了,这早晚敢待来也。”《红楼梦》第六八回:“一日少説,大事也有一二十件,小事还有三五十件。外头从娘娘算起,以及王公侯伯家,多少人情客礼,家里又有这些亲友的调度。” 清 沈复 《浮生六记·坎坷记愁》:“处家人情,非钱不行。” 老舍 《骆驼祥子》二十:“不但是出了钱,他还亲自去吊祭或庆贺,因为明白了这些事并非是只为糟蹋钱,而是有些必须尽到的人情。”
(8).馈赠;礼物。《京本通俗小说·西山一窟鬼》:“你这廝许了我人情又不还,我怎的不打你?”《元典章新集·刑部·禁骚扰》:“近年以来,内外诸衙门指与上司官员庆贺馈一切人情或私相追往,公然於所辖官吏俸钞科取。”  ——《漢語大詞典》
似 sì/shì《國語辭典》

似 [ sì ]

  1. 相像、相类。如:「相似」、「类似」。五代十国南唐·李煜〈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词:「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2. 继嗣。如:「似嗣」。《诗经·小雅·斯干》:「无相犹矣,似续妣祖。」汉·毛亨·传:「似,嗣。」
  3. 奉赠、给予。唐·贾岛〈剑客〉诗:「今日把似君,谁为不平事。」宋·欧阳修〈紫石屏歌〉:「呼工画石持寄似,幸子留意其无谦。」
  1. 好像。如:「似乎」、「似有不同」。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品藻》:「论王霸之余策,览倚伏之要害,吾似有一日之长。」
  1. 表示比较、差等之词。如:「一个高似一个」、「一天好似一天」。宋·贺铸〈浣溪沙·楼角初消一缕霞〉词:「更垂帘幕护窗纱,东风寒似夜来些。」
到时(到時)dào shí
(1).到达之时。 唐 白居易 《和韦庶子〈远访赴宴未夜先归〉之作兼呈裴员外》诗:“到时常晚归时早,笑乐三分校一分。”
(2).到那时候。 唐 于鹄 《送唐中丞入道》诗:“到时漫髮春泉里,犹梦红楼簫鼓声。”
(3).到了预定时间。如:到时不候。  ——《漢語大詞典》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