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网

雪花夜积山如换,乘兴行舟须放缓。

钱选宋代〕《题雪霁望弁山图

弁山之阳冠吴兴,峮嶙巀嶭望不平。
焕烯仙宫隐请其,众山所仰青复青。
雪花夜积山如换,乘兴行舟须放缓。
平生不识五老峰,且写吾乡一奇观。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
雪花乘兴行舟

雪花 xuě huā
亦作“ 雪华 ”。
(1).空中飘下的雪,形状像花,故名。《太平御览》卷十二引《韩诗外传》曰:“凡草木花多五出,雪花独六出,雪花曰霙。” 唐 许浑 《正元》:“宫殿雪华齐紫阁, 关 河 春色到青门。” 元 杨文奎 《儿女团圆》第一折:“凛冽风吹,雪花飘坠,弥天地,不辨高低。” 鲁迅 《野草·雪》:“朔方的雪花在纷飞之后,却永远如粉、如沙。”
(2).用雪雕塑成的花状物。 宋 周密 《武林旧事·赏雪》:“禁中赏雪,多御 明远楼 。后苑……且作雪花、雪灯、雪山之类。”
(3).某些白色物的代称。(1)白色的花。 唐 高正臣 《晦日置酒林亭》诗:“柳翠含烟叶,梅芳带雪花。” 唐 白居易 《题州北路旁老柳树》诗:“雪花零碎逐年减,烟叶稀疏随分新。” 唐 温庭筠 《杏花》诗:“红花初绽雪花繁,重叠高低满小园。”(2)白色的鸟。 宋 司马光 《鹭鸶》诗:“遥望孤飞下秋水,雪花一片落晴天。”(3)水花。 宋 范成大 《初泛潇湘》诗:“六浆齐飞急下滩,碧琉璃上雪花翻。” 宋 方岳 《观鱼》诗:“ 湘 竿击水雪花飞,鸕鷀没入春溪肥。”(4)米。 宋 范成大 《田家留客行》:“木臼新舂雪花白,急炊香饭来看客。”
(4).名茶名。泡后,茶水表面有一层白色泡沫,故称。 宋 徐铉 《和门下殷侍郎新茶二十韵》:“才教鹰觜拆,未放雪花妍。” 宋 苏轼 《和钱安道寄惠建茶》:“雪花雨脚何足道,啜过始知真味永。” 王十朋 集注引 林敏功 曰:“雪花、雨脚,谓茶也。” 宋 俞德邻 《荽茗赋》:“俾泛雪华於兔毫,亦媵 西施 以 嫫母 。”
(5).指白银。《醒世恒言·汪大尹火焚宝莲寺》:“若肯悄地放我三四人回寺取来,禁牌的常例,自不必説,分外再送一百两雪花。”
(6).一种白面和油包沙糖的点心。《陕北民歌选·揽工调》:“掌柜的雪花套点心,看忽儿爱坏个揽长工。”注:“雪花,点心名,白面和油包沙糖,用火烤熟。”  ——《漢語大詞典》
夜 yè《國語辭典》

夜 [ yè ]

  1. 从天黑到天亮之间的一段时间。如:「夜以继日」、「夙兴夜寐」。《左传·庄公七年》:「夏四月辛卯夜,恒星不见。」
  2. 姓。如汉代有夜龙。
  1. 昏暗的。汉·王符《潜夫论·赞学》:「是故索物于夜室者,莫良于火。」唐·卢照邻〈同崔录事哭郑员外〉诗:「夜台无晓箭,朝奠有虚尊。」
  1. 夜行。唐·苏味道〈正月十五夜〉诗:「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
积 ( 積 ) jī
积 [ jī ]
  1. 聚集:~少成多。处心~虑。~储。~愤。~郁。~怨。~愿。~累(lěi )。~攒。
  2. 数学上指乘法运算的得数:~数。乘~。体~。容~。
  3. 中医指儿童消化不良的病:这孩子有~。捏~。
山 shān《國語辭典》

山 [ shān ]

  1. 陆地上高起的部分。如:「崇山峻岭」。《左传·襄公二十五年》:「吴师奔,登山以 望,见楚师不继复逐之。」
  2. 坟墓。唐·李华〈含元殿赋〉:「靡迤秦山,陂陀汉陵。」
  3. 姓。如晋代有山涛。
  4. 二一四部首之一。
  1. 山中的。如:「山村」、「山寨」。
如 rú《國語辭典》

如 [ rú ]

  1. 顺从、依照。如:「如约」、「如命」。《左传·宣公十二年》:「有律以如己也。」晋·杜预·注:「如,从也。」
  2. 如同、好像。如:「爱人如己」、「数十年如一日」。唐·白居易〈琵琶行〉:「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3. 往、至。如:「如厕」。《左传·隐公五年》:「公将如棠观鱼者。」
  4. 及、比得上。如:「远亲不如近邻」。《史记·卷七·项羽本纪》:「夫被坚执锐,义不如公;坐而运策,公不如义。」
  5. 表示举例。如:「例如」、「譬如」。
  1. 于,表示比较。《吕氏春秋·仲秋纪·爱士》:「人之困穷,甚如饥寒。」
  1. 假若。《论语·述而》:「如不可求,从吾所好。」《镜花缘·第四回》:「姑且施恩,再限两个时辰。如再无花,就怨不得朕了。」
  2. 或者。《论语·先进》:「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
  1. 形容词词尾。相当于「然」,表情形或状况。如:「突如其来」。《论语·述而》:「子之燕居,申申如也,夭夭如也。」
  1. 姓。如三国时魏国有如淳。
换 ( 換 ) huàn
换 [ huàn ]
  1. 给人东西同时从他那里取得别的东西:交~。对~。~工。~文。兑~。
  2. 更改,变:变~。更(gēng )~。~马(喻撤换担负某项职务的人,含贬义)。~样。~气。~言之(换句话说)。
乘兴(乘興)chéng xìng
趁一时高兴;兴会所至。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任诞》:“ 王子猷 居 山阴 ,夜大雪……忽忆 戴安道 。时 戴 在 剡 ,即便夜乘小船就之,经宿方至,造门不前而返。人问其故, 王 曰:‘吾本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必见 戴 ?’” 宋 苏轼 《题永叔会老堂》诗:“乘兴不辞千里远,放怀还喜一樽同。” 陈毅 《游柏林失不雷河》诗:“临流乘兴,不惧归迟。”  ——《漢語大詞典》
行舟 xíng zhōu
(1).航行中的船。 三国 魏 曹丕 《善哉行》:“汤汤川流,中有行舟。” 南朝 梁简文帝 《咏疏枫》诗:“落叶洒行舟,仍持送远客。” 宋 欧阳修 《采桑子·西湖好》词:“行云却在行舟下,空水澄鲜,俯仰留连,疑是湖中别有天。”
(2).驾船航行。 北齐 刘昼 《新论·履信》:“虽欲立行而不立信,犹无檝而行舟。” 李大钊 《五峰游记》:“水路两岸,万山重迭,暗崖很多,行舟最要留神,而景致绝美。”  ——《漢語大詞典》
须 ( 須 鬚 ) xū
须 [ xū ]
  1. 必得,应当:无~。莫~有。必~。务~。~要。
  2. 等待,停留:~留(迟留,留待)。
  3. 〔~臾〕片刻,一会儿。
  4. 男人面上生的毛,胡子:~眉(男子的代称)。~生(传统戏剧角色名,即“老生”)。
  5. 像胡须的东西:~根。触~。
放 fàng《國語辭典》

放 [ fàng ]

  1. 逐。如:「流放」。《楚辞·屈原·渔父》:「屈原放逐在江湘之闲,忧愁叹吟,仪容变易。」
  2. 弃。《三国志·卷四四·蜀书·姜维传》:「寻被后主敕令,乃投戈放甲。」
  3. 放纵、任由。如:「放声高歌」、「放言高论」。《孟子·告子上》:「舍其路而弗由,放其心而不知求,哀哉!」
  4. 安置。如:「陈放」、「安放」。《水浒传·第二一回》:「一桶盘拖上楼来,放在春台上。」
  5. 发出。如:「施放」、「鸣放」。《三国演义·第五回》:「坚取箭,连放两箭,皆被华雄躲过。」
  6. 开、展。如:「心花怒放」、「百花开放」。
  7. 在一定时间后停止。如:「放学」、「放工」。
  8. 任官职,多指京官外任而言。如:「外放」、「下放」。《儿女英雄传·第四○回》:「赏了头等官加了个副都统衔,放了乌里雅苏台的参赞大臣了。」
  9. 弄,置于「仔细」、「明白」、「聪明」等词前,有提请注意的意思。如:「放明白些」、「放聪明点」。元·关汉卿《蝴蝶梦·第三折》:「哥哥,你丢我时,放仔细些,我肚子上有个疖子哩。」
  10. 打网球、排球、乒乓球时的偷袭。如:「他在网前放小球,漂亮极了!」
  1. 放荡、不拘束。如:「豪放」、「狂放」、「奔放」。

放 [ fǎng ]

  1. 依据。《论语·里仁》:「放于利而行,多怨。」
  2. 至。《孟子·梁惠王下》:「南放于琅邪。」
  3. 仿效。《后汉书·卷四十·班彪传上》:「据坤灵之正位,放太紫之圆方。」宋·苏轼〈上韩太尉书〉:「皆依放儒术六经之言,而取其近似者以为口实。」
缓 ( 緩 ) huǎn
缓 [ huǎn ]
  1. 慢,与“”相对:~步。~行(xíng )。~慢。迟~。
  2. 延迟:~刑。~办。~役。~征。刻不容~。
  3. 放松,松弛:~和。~冲。~解(jiě)。和~。
  4. 苏醒,恢复:~气。~醒。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