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网

一气分职司炎凉,商飙夕起回朱光。

顾清明代〕《杨西潭赋天香玉兔赠三儿行次韵为谢

一气分职司炎凉,商飙夕起回朱光。玉蟾飞出海中央,金波万丈开银塘。

上有木犀蟠古香,荫以青云漱玉浆。垂辉布彩遍圆方,吐生亿载毛如霜。

注目广寒腾紫芒,五豝但说驺虞良。亦有白凤昭明昌,玄霜捣成和桂芳。

下与浊世开昏狂,圣人食之齐彼苍。彼二子者空驰翔,悬崖擘空彩翠彰。

谁其作者关西郎,妙思不受铢分量。翻思少日膂力刚,吮豪探韵誇用强。

偶然朱衣许成章,八分遂使三军张。小儿学步试登场,一番已挫铅刀铓。

南州才士真堵墙,又逐阳侯观渺茫。高飞为颉低为颃,秀才但祝今年康。

五茸西北天衢长,五星再启文明祥。新图玉轴文锦装,新篇古制来柏梁,小生何以副称扬。

绿烟荡漾清晖旁,一段丽景难为详。走观连日隘里坊,为君珍袭重缥缃。

留与上林春日并将,珊瑚珉玉赋旁唐。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
一气分职炎凉商飙朱光

一气(一氣)yī qì
(1).指混沌之气。古代认为是构成天地万物之本原。《庄子·大宗师》:“彼方且与造物者为人,而游乎天地之一气。”《晋书·凉武昭王李玄盛传论》:“王者受图,咸资世德,犹混成之先大帝,若一气之生两仪。” 明 王廷相 《答何粹夫》二:“天地未判之前只有一气而已,一气之中即有阴阳。” 清 姚鼐 《于子颖扬州使院见禹卿》诗:“阴阳有开闔,一气无迁代。”
(2).指空气。 晋 方庆 《风过箫赋》:“风之过兮,一气之作。”
(3).指呼吸一次。《晋书·许迈传》:“常服气,一气千餘息。”
(4).指奏乐首须以气动之。《左传·昭公二十年》:“声亦如味,一气,二体,三类,四物,五声,六律,七音,八风,九歌,以相成也。” 杜预 注:“须气以动。” 陆德明 释文:“一气, 杜 解以为人气也。 服 云,歌气也。” 孔颖达 疏:“人作诸乐,皆须气以动,则与 服 不异。”
(5).指一个节气。 汉 张衡 《浑仪》:“各分赤道黄道为二十四气,一气相去十五度十六分之七,每一气者,黄道进退一度焉。” 唐 韩愈 《苦寒》诗:“四时各平分,一气不可兼。”
(6).声气相通;一伙。 汉 王充 《论衡·变虚》:“人君有善行﹝善言﹞,善行动於心,善言出於意,同由共本,一气不异。” 唐 崔国辅 《奉和华清宫观行香应制》诗:“云物三光里,君臣一气中。”《红楼梦》第六五回:“ 平姑娘 ,为人很好,虽然和奶奶一气,他倒背着奶奶常作些好事。” 鲁迅 《呐喊·故乡》:“我想,我竟与 闰土 隔绝到这地步了,但我们的后辈还是一气。”
(7).一口气;接连不断。《宣和遗事》前集:“有僧人带来行童见师囚了,一气走至 汴河 岸上。”《二刻拍案惊奇》卷二七:“ 汪秀才 即取大巵过手,一气吃了三巡。” 老舍 《骆驼祥子》四:“这个恶梦使他老了许多,好象他忽然的一气增多了好几岁。” 杨沫 《青春之歌》第一部第六章:“一气接到的这十来封信几乎全是 余永泽 一个人写来的。”
(8).犹一片。 唐 杜甫 《同诸公登慈恩寺塔》诗:“俯视但一气,焉能辨皇州?” 唐 白居易 《春游二林寺》诗:“熙熙风土暖,蔼蔼云嵐积。散作万壑春,凝为一气碧。”
(9).一阵。 毛泽东 《驳“舆论一律”》:“世界上只有唯心论和形而上学最省力,因为它可以由人们瞎说一气。” 老舍 《茶馆》第三幕:“带点香水,好好喷一气,这里臭哄哄的!” 柳青 《创业史》第一部第十章:“他干一气活,吸一阵水烟。”  ——《漢語大詞典》
分职(分職)fēn zhí
各司其职;各授其职。《书·周官》:“六卿分职,各率其属,以倡九牧,阜成兆民。”《管子·明法解》:“明主者,有术数而不可欺也,审於法禁而不可犯也;察於分职而不可乱也,故羣臣不敢行其私。”《旧唐书·韦思谦传》:“臣又闻设官分职,量事置吏,此本於理人而务安之也。” 清 朱克敬 《瞑庵杂识》卷三:“ 成周 记列考工,亦祗分职设官,勤於省试。”  ——《漢語大詞典》
司 sī《國語辭典》

司 [ sī ]

  1. 掌管。如:「职司」、「司仪」、「各司其事」。《文选·陆机·文赋》:「辞程才以效伎,意司契而为匠。」
  1. 中央机关各部以下的组织单位。如:「外交部礼宾司」、「教育部社会教育司」。
  2. 姓。如宋代有司超。
炎凉(炎涼)yán liáng
亦作“ 炎凉 ”。
(1).犹冷热。指气温。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滍水》:“地势不殊,而炎凉异致。” 唐 武元衡 《独不见》诗:“俄惊白日晚,始悟炎凉变。”
(2).犹寒暑。喻岁月。《北史·元子思传》:“日復一日,遂歷炎凉。” 宋 司马光 《重过华下》诗:“昔辞莲幕去,三十四炎凉。” 明 张煌言 《拟古》诗:“人生百岁间,炎凉倏代谢。”
(3).喻富贵与贫寒。 唐 《隆阐法师碑》:“或屡访炎凉,捨河宫之秘寳。” 宋 王禹偁 《与李宗谔书》:“某自束髮以来,与人游且多矣。能不以炎凉为去就者,虽贫贱之交固亦鲜得,况贵胄乎?”《初刻拍案惊奇》卷十:“嫁女须求女壻贤,贫穷富贵总由天。姻缘本是前生定,莫为炎凉轻变迁。”
(4).喻人情势利,反复无常。 南朝 梁简文帝 《倡妇怨十二韵》:“含涕坐度日,俄倾变炎凉。” 元 无名氏 《云窗梦》第二折:“争奈虔婆炎凉,小生不得已,与大姐分别。” 明 孙仁孺 《东郭记·殆不可复》:“虽则风景未全殊,却举目有炎凉别。” 续范亭 《饯雁》诗:“饮啜寧教人抱愧,炎凉亦令尔难堪。”
(5).犹寒暄。彼此寒暄称为叙炎凉。 唐 白居易 《醉后走笔酬刘五主簿》诗:“尘土满衣何处来,敛手炎凉叙未毕。” 唐 白居易 《初与元九别后忽梦见之因以此寄》诗:“上论迁謫心,下説离别肠。心肠都未尽,不暇叙炎凉。”  ——《漢語大詞典》
商飙(商飆)shāng biāo
亦作“ 商猋 ”。秋风。 晋 陆机 《园葵诗》:“时逝柔风戢,岁暮商猋飞。”《隋书·卢思道传》:“遡商飆之嫋嫋,玩阳景之迟迟。” 唐 韦应物 《拟古诗》之六:“商飆一夕至,独宿怀重衾。”《三国演义》第三九回:“时当秋月,商飆徐起。”  ——《漢語大詞典》
夕 xī《國語辭典》

夕 [ xì ]

  1. 傍晚、日落时分。如:「朝不保夕」。《周礼·天官·宫正》:「为之版以待,夕击柝而比之。」
  2. 泛指夜晚。如:「终夕不寐」、「一夕长谈」。唐·杜甫〈赠卫八处士〉诗:「今夕复何夕,共此灯烛光。」清·洪升《长生殿·第二出》:「此夕欢娱,风清月朗,笑他梦雨暗高唐。」
  3. 二一四部首之一。
起 qǐ《國語辭典》

起 [ qǐ ]

  1. 站立、坐起。如:「起立」、「起来」。《礼记·曲礼上》:「请业则起,请益则起。」唐·白居易〈与元微之书〉:「垂死病中惊坐起,暗风吹雨入寒窗。」
  2. 起床、离开床铺。如:「早睡早起」。《孟子·尽心上》:「鸡鸣而起,孳孳为善者,舜之徒也。」《礼记·内则》:「孺子蚤寝晏起,唯所欲食无时。」
  3. 始、开始。如:「起迄」、「起笔」、「从今起」、「万事起头难」。《汉书·卷一○○·叙传下》:「以述《汉书》,起元高祖。」
  4. 发动、产生。如:「起疑」、「起风」、「肃然起敬」。《吕氏春秋·贵直论·直谏》:「百邪悉起。」汉·高祖〈大风歌〉:「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
  5. 复苏、痊愈、好转。如:「起死回生」、「一病不起」。《国语·吴语》:「君王之于越也,繄起死人而肉白骨也。」《后汉书·卷三五·郑玄传》:「玄乃发墨守,针膏肓,起癈疾。」
  6. 取出。如:「起货」、「起赃」、「起出凶刀一把。」
  7. 出仕、举用。如:「起用」、「东山再起」。《战国策·秦策二》:「召公孙显于韩,起樗里子于国。」宋·辛弃疾〈水龙吟·老来曾识渊明〉词:「甚东山何事,当时也道,为苍生起。」
  8. 拟订。如:「起草章程」、「起个大纲」。
  9. 出身。《汉书·卷三九·萧何曹参传·赞曰》:「萧何、曹参皆起秦刀笔吏,当时录录未有奇节。」
  10. 建筑、建立。如:「白手起家」、「平地起高楼」。《三国志·卷四七·吴书·吴主权传》:「治城郭,起谯楼。」
  1. 诗文首句、首联或首段。《通俗编·文学引范德机·诗法》:「作诗有四法,起要平直,承宜舂容,转要变化,合要渊永。」
  2. 量词:➊ ​ 计算分批的人的单位。相当于「群」。如:「店里来了两起客人。」《红楼梦·第四四回》:「且平儿又是个极聪明极清俊的上等女孩儿,比不得那起俗蠢拙物。」➋ ​ 计算事件发生的单位。如:「高速公路上发生了数起连环车祸。」、「警方最近侦破了一起掳人勒索案。」
  1. 置于动词之后,表示及、到的意思。如:「想起往事,真是不胜感慨!」、「只要谈起女友,他便眉开眼笑。」
  2. 置于动词之后,表示足够或不够的意思。如:「经得起现实的考验。」、「承受不起舆论压力。」
回 huí《國語辭典》

回 [ huí ]

  1. 掉轉。如:「回首」、「回過身來」。唐·白居易〈長恨歌〉:「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淚相和流。」
  2. 返、歸。如:「回國」、「回家」、「一去不回」。唐·王翰〈涼州詞〉二首之一:「醉臥沙場君莫笑,古來征戰幾人回?」
  3. 改變。如:「回心轉意」。《漢書·卷四八·賈誼傳》:「夫移風易俗,使天下回心而鄉道,類非俗吏之所能為也。」唐·柳宗元〈與韓愈論史官書〉:「道苟直,雖死不可回也。」
  4. 答覆。如:「回信」、「回電」、「回答」。《二刻拍案驚奇·卷一一》:「日後他來通消息時,好言回他。」《紅樓夢·第七回》:「次日,鳳姐梳洗了,先回王夫人畢,方來辭賈母。」
  5. 還覆給對方相同或某種動作。如:「回敬」、「回他一槍」。
  6. 謝絕、辭去。如:「一口回絕」。宋·蘇軾〈與開元明師〉二首之一:「謹留筆一束,以領雅意,餘回納,不訝不訝。」《紅樓夢·第一一九回》:「咱們家遭著這樣事,那有工夫接待人,不拘怎麼回了他去罷。」
  7. 避開。如:「回避」。明·徐復祚《紅梨記·第二齣》:「前日兩次訪他,俱不得遇,風塵中人,知他真不在家,還是故意回你。」
  1. 中國少數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大陸地區新疆、遼寧、青海、甘肅、寧夏、河北等地區,以信奉回教為主。
  2. 量詞:➊ ​ 計算行為、動作的單位。相當於「次」。如:「前後我共去找了他五回。」宋·辛棄疾〈水調歌頭·帶湖吾甚愛〉詞:「先生杖屨無事,一日走千回。」➋ ​ 計算時間的單位。一陣子稱為「一回」。《喻世明言·卷三·新橋市韓五賣春情》:「八老到門前站了一回,蹔到間壁糶米張大郎門前,閒坐了一回。」➌ ​ 計算長篇小說段落的單位。一章稱為「一回」。如:「一百二十回本《紅樓夢》。」➍ ​ 計算事情的單位。相當於「件」。如:「這是兩回事,不可混為一談。」
  3. 姓。如明代有回滿注。
朱光 zhū guāng
(1).赤光,红色光亮。 三国 魏 曹植 《斗鸡诗》:“羣雄正翕赫,双翘自飞扬。挥羽邀清风,悍目发朱光。” 宋 梅尧臣 《闻学士院试含桃荐寝庙诗拟作》诗:“露颗明朝日,朱光逼赭袍……天子从兹食,羣臣赐亦叨。”
(2).日光。《文选·张载〈七哀诗〉之二》:“朱光驰北陆,浮景忽西沉。” 李善 注:“朱光,日也。” 南朝 宋 谢庄 《怀园引》:“ 汉水 初緑柳叶青,朱光蔼蔼云英英。” 唐 杜甫 《夏日叹》诗:“夏日出东北,陵天经中街。朱光彻厚地,鬱蒸何由开!” 清 唐孙华 《三月晦日同年狄向涛太史招同诸公集寄园》诗:“渐愁朱光炎,所喜緑阴蒨。”
(3).指烛光。 南朝 梁 江淹 《伤爱子赋》:“惟人生之在世,恒欢寡而戚饶……迅朱光之映夜,湛白露之凝朝。” 清 孙枝蔚 《慰雷伯吁丧幼子》诗:“凝朝湛白露,映夜迅朱光。”
(4).谓火德。 汉 以火德兴,因亦借称 汉 朝。《文选·张衡〈南都赋〉》:“曜朱光於白水,会九世而飞荣。” 李善 注:“朱光,火德也。” 三国 魏 曹植 《汉二祖优劣论》:“昔 汉 之初兴, 高祖 因暴 秦 而起…… 光武 秉朱光之巨鉞,震赫斯之隆怒。”《文选·陆机〈汉高祖功臣颂〉》:“金精乃頽,朱光以渥。” 李善 注:“朱光,谓 汉 也。”  ——《漢語大詞典》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