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只 ( 衹 隻 ) zhī/zhǐ《國語辭典》
只 [ zhǐ ]
副- 仅。如:「只此一家,别无分号。」
- 尽。如:「只管去做」。
- 但、而。如:「你做得很好,只是少了一点儿变化。」、「他不是不会,只是不用心 罢了。」
- 语尾助词,无义。《诗经·鄘风·柏舟》:「母也天只,不谅人只。」《楚辞·屈原·大招 》:「青春受谢,白日昭只。」
- 姓。如明代有只好仁。
只 [ zhī ]
名- 量词。计算物体件数的单位。如:「一只戒指」。同「只 」。
将 ( 將 ) jiāng/jiàng
将 [ jiāng ]
- 快要:~要。~至。~来。即~。
- 带领,扶助:~雏。扶~。~军。
- 拿,持:~心比心。
- 把:~门关好。
- 下象棋时攻击对方的“将”或“帅”。
- 用言语刺激:你别~他的火儿了。
- 保养:~养。~息。
- 兽类生子:~驹。~小猪。
- 顺从:~就(迁就,凑合)。~计就计。
- 又,且:~信~疑。
- 助词,用在动词和“出来”、“起来”、“上去”等中间:走~出来。
- 刚,刚刚:~~。~才。
- 姓。
- 军衔的一级,在校以上,泛指高级军官:~领。
- 统率,指挥:~百万之众。
补衮(補衮)bǔ gǔn
(1).补救规谏帝王的过失。语本《诗·大雅·烝民》:“衮职有闕,维 仲山甫 补之。” 汉 阮瑀 《为曹公作书与孙权》:“愿仁君及孤,虚心回意,以应《诗》人补衮之叹,而慎《周易》牵復之义。” 宋 司马光 《谢门下侍郎表》:“逮事 仁皇 ,备员諫省,容逆鳞之愚直,无补衮之嘉谋。” 明 无名氏 《四贤记·义功》:“一点丹衷期补衮,半生孝道成虚局。”
(2). 唐 代对补阙的别称。 宋 洪迈 《容斋四笔·官称别名》:“ 唐 人好以它名标榜官称,今漫疏於此,以示子姪之未能尽知者。太尉为掌武;司徒为五教;司空为空土……諫议为大坡、大諫;补闕(今司諫)为中諫,又曰补衮。” ——《漢語大詞典》
(2). 唐 代对补阙的别称。 宋 洪迈 《容斋四笔·官称别名》:“ 唐 人好以它名标榜官称,今漫疏於此,以示子姪之未能尽知者。太尉为掌武;司徒为五教;司空为空土……諫议为大坡、大諫;补闕(今司諫)为中諫,又曰补衮。” ——《漢語大詞典》
调羹(調羹)tiáo gēng
(1).《书·说命下》:“若作和羹,尔惟盐梅。”后因以“调羹”喻治理国家政事。 宋 赵善括 《醉蓬莱·魏相国生日》词:“补袞工夫,调羹手段,如今重试。” 明 杨柔胜 《玉环记·延赏庆寿》:“老爷寿诞, 小玉 绣得一枝梅在此间,愿老爷为国调羹。”
(2).指宰相。 清 昭槤 《啸亭杂录·本朝状元宰相》:“今七卿中,有 潘芝轩 世恩 、 胡希庐 长龄 、 茹总宪 芬 、 王司空 以衔 、 姚阁学 文田 凡五人,皆有调羹之望焉。”
(3).调和羹汤。《新唐书·文艺传中·李白》:“帝赐食,亲为调羹。”后多用作皇帝赏识臣下之典。 明 屠隆 《綵毫记·湘娥思忆》:“文章献赤墀,甘泉紫芝。凌云辞赋世称奇,至尊叹息幸同时也。降輦调羹,臣子荣遭际。” 清 郑燮 《仪真县江村茶社寄舍弟书》:“惟 太白 长流 夜郎 。然其走马上金鑾,御手调羹,贵妃侍砚,与 崔宗之 著宫锦袍游遨江上,望之如神仙。”
(4).泛指烹调。 宋 蔡绦 《铁围山丛谈》卷一:“一旦命皇族之同行者食,御手亲将调羹,呼左右俾出市茴香。” 清 黄遵宪 《岁暮怀人诗》之三四:“两两鸳鸯挟凤雏,调羹食性各諳姑。”
(5).喻指夫妇和谐的日常生活。《警世通言·王娇鸾百年长恨》:“游仙阁内占离合,拜月亭前问死生;此去愿君心自省,同来与妾共调羹。”
(6).汤匙,舀汤的小勺。 清 吴桭臣 《宁古塔纪略》:“大小人家做黄齏汤,每饭用调羹,不用箸。调羹曰差非,又曰匙子。”《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八七回:“小鸦头来禀命开饭, 苟太太 点点头;一会儿先端出杯、筷、调羹、小碟之类。” 周而复 《上海的早晨》第四部三八:“他一口气讲了这么多,感到有点累了,低下头去,用调羹舀了几勺乳油鸡蓉汤喝。” ——《漢語大詞典》
(2).指宰相。 清 昭槤 《啸亭杂录·本朝状元宰相》:“今七卿中,有 潘芝轩 世恩 、 胡希庐 长龄 、 茹总宪 芬 、 王司空 以衔 、 姚阁学 文田 凡五人,皆有调羹之望焉。”
(3).调和羹汤。《新唐书·文艺传中·李白》:“帝赐食,亲为调羹。”后多用作皇帝赏识臣下之典。 明 屠隆 《綵毫记·湘娥思忆》:“文章献赤墀,甘泉紫芝。凌云辞赋世称奇,至尊叹息幸同时也。降輦调羹,臣子荣遭际。” 清 郑燮 《仪真县江村茶社寄舍弟书》:“惟 太白 长流 夜郎 。然其走马上金鑾,御手调羹,贵妃侍砚,与 崔宗之 著宫锦袍游遨江上,望之如神仙。”
(4).泛指烹调。 宋 蔡绦 《铁围山丛谈》卷一:“一旦命皇族之同行者食,御手亲将调羹,呼左右俾出市茴香。” 清 黄遵宪 《岁暮怀人诗》之三四:“两两鸳鸯挟凤雏,调羹食性各諳姑。”
(5).喻指夫妇和谐的日常生活。《警世通言·王娇鸾百年长恨》:“游仙阁内占离合,拜月亭前问死生;此去愿君心自省,同来与妾共调羹。”
(6).汤匙,舀汤的小勺。 清 吴桭臣 《宁古塔纪略》:“大小人家做黄齏汤,每饭用调羹,不用箸。调羹曰差非,又曰匙子。”《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八七回:“小鸦头来禀命开饭, 苟太太 点点头;一会儿先端出杯、筷、调羹、小碟之类。” 周而复 《上海的早晨》第四部三八:“他一口气讲了这么多,感到有点累了,低下头去,用调羹舀了几勺乳油鸡蓉汤喝。” ——《漢語大詞典》
手 shǒu《國語辭典》
手 [ shǒu ]
名- 人体的上肢。如:「右手」、「手脑并用」。
- 从事某种事情或擅长某种技艺的人。如:「水手」、「选手」、「国手」、「高手」。
- 做事的人。如:「助手」、「帮手」、「人手不足」。
- 技能、本领。如:「在运动方面,他真有一手。」
- 作法。如:「眼高手低」、「心狠手辣」。
- 二一四部首之一。
- 亲手写的。如:「手谕」、「手书」、「手抄」。
- 与手有关的。如:「手杖」、「手榴弹」。
- 小巧的、便于携带的。如:「手册」。
拨转(撥轉)bō zhuǎn
(1).掉转。《警世通言·王安石三难苏学士》:“ 东坡 分付:‘我要取 中峡 之水,快与我拨转船头。’” 清 李渔 《蜃中楼·义举》:“一来要激起他的怒性,二来要拨转他的拗肠。” 康濯 《水滴石穿》第一章:“ 小柳 知道惹不了 福奶奶 ,赶快拨转话头。”
(2).转动;回心转意。 明 高攀龙 《讲义·仁远乎哉章》:“人心、道心,非有两心,一拨转便天壤悬絶。” 清 周亮工 《书影》卷十:“古言盗道有仁义礼智信,一拨转归正则五德皆真。” ——《漢語大詞典》
(2).转动;回心转意。 明 高攀龙 《讲义·仁远乎哉章》:“人心、道心,非有两心,一拨转便天壤悬絶。” 清 周亮工 《书影》卷十:“古言盗道有仁义礼智信,一拨转归正则五德皆真。” ——《漢語大詞典》
如来(如來)rú lái
佛的别名。梵语意译。“如”,谓如实。“如来”即从如实之道而来,开示真理的人。又为 释迦牟尼 的十种法号之一。《金刚经·威仪寂静分》:“如来者,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故名如来。” 南朝 宋 谢灵运 《庐山慧远法师诔》:“仰弘如来,宣扬法雨;俯授法师,威仪允举。”《西游记》第七回:“众神随至 寳莲臺 下啟知, 如来 召请。” 清 赵翼 《大石佛歌》:“是谁凿破山骨裂,幻出如来身半截。” ——《漢語大詞典》
正法 zhèng fǎ
(1).政治、法度。《商君书·更法》:“虑世事之变,讨正法之本,求使民之道。”《后汉书·马援传》:“好论议人长短,妄是非正法,此吾所大恶也,寧死不愿闻子孙有此行也。”
(2).公正的法度。《管子·版法》:“正法直度,罪杀不赦,杀僇必信,民畏而惧。”《淮南子·兵略训》:“立正法,塞邪隧。” 三国 魏 何夔 《制新科下州郡上言》:“其民间小事,使长吏临时随宜,上不背正法,下以顺百姓之心。” 宋 岳珂 《桯史·献陵疏文》:“护持正法,隆 世祖 中兴之功;摧伏诸魔,雪 怀王 不返之怨。”
(3).正当的法则;正宗的法则。《汉书·公孙刘田等传赞》:“ 桑大夫 据当世,合时变,上权利之略,虽非正法,鉅儒宿学不能自解,博物通达之士也。”《隋书·经籍志二》:“学者因之,以为《春秋》则古史记之正法,有所著述,多依《春秋》之体。” 明 谢榛 《四溟诗话》卷二:“ 王维 《温泉》,上句曰:‘ 新丰 树里行人度,闻道 甘泉 能献赋’。‘度’、‘赋’同韵。此非诗家正法。”
(4).正当的法术。相对于左道妖术而言。 宋 储泳 《祛疑说·咒水自佛》:“正法出于自然,故感应亦广大;邪法出于人为,故多可喜之术。”《初刻拍案惊奇》卷十七:“后来其教盛行,那学了与民间祛妖除害的,便是正法;若是去为非作歹的,只叫得妖术。”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胡四姐》:“妾虽狐,得仙人正法,当书一符粘寝门,可以却之。”
(5).正法制;依法制裁、办理。《易·蒙》:“利用刑人,以正法也。” 王弼 注:“以正法制,故刑人。”《文子·下德》:“治国,太上养化,其次正法。”《后汉书·陈忠传》:“自今彊盗为上官若它郡县所糺觉,一发,部吏皆正法,尉贬秩一等,令长三月奉赎罪。” 元 关汉卿 《窦娥冤》第三折:“这都是官吏每无心正法,使百姓有口难言。”
(6).特指执行死刑。 元 白朴 《梧桐雨》第三折:“ 禄山 反逆,皆由 杨氏 兄妹,若不正法以谢天下,祸变何时得消?” 清 孔尚任 《桃花扇·归山》:“﹝ 周鑣 、 雷縯祚 ﹞私通潞藩,叛跡显然;乞早正法,晓示臣民。” 洪深 《申屠氏》第六本:“犯人背插白旗,上写‘就地正法私通 梁山 董昌 一名’。”
(7).佛教语。谓 释迦牟尼 所说的教法。别于外道而言。《杂阿含经》卷二四:“出兴於世,演説正法。” 唐 玄奘 《大唐西域记·窣禄勤那国》:“捨邪见,受正法,改过自新,愿奉教诲。” 鲁迅 《集外集·〈痴华鬘〉题记》:“尊者造论,虽以正法为心,譬故事於树叶,而言必及法,反多拘牵。” ——《漢語大詞典》
(2).公正的法度。《管子·版法》:“正法直度,罪杀不赦,杀僇必信,民畏而惧。”《淮南子·兵略训》:“立正法,塞邪隧。” 三国 魏 何夔 《制新科下州郡上言》:“其民间小事,使长吏临时随宜,上不背正法,下以顺百姓之心。” 宋 岳珂 《桯史·献陵疏文》:“护持正法,隆 世祖 中兴之功;摧伏诸魔,雪 怀王 不返之怨。”
(3).正当的法则;正宗的法则。《汉书·公孙刘田等传赞》:“ 桑大夫 据当世,合时变,上权利之略,虽非正法,鉅儒宿学不能自解,博物通达之士也。”《隋书·经籍志二》:“学者因之,以为《春秋》则古史记之正法,有所著述,多依《春秋》之体。” 明 谢榛 《四溟诗话》卷二:“ 王维 《温泉》,上句曰:‘ 新丰 树里行人度,闻道 甘泉 能献赋’。‘度’、‘赋’同韵。此非诗家正法。”
(4).正当的法术。相对于左道妖术而言。 宋 储泳 《祛疑说·咒水自佛》:“正法出于自然,故感应亦广大;邪法出于人为,故多可喜之术。”《初刻拍案惊奇》卷十七:“后来其教盛行,那学了与民间祛妖除害的,便是正法;若是去为非作歹的,只叫得妖术。”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胡四姐》:“妾虽狐,得仙人正法,当书一符粘寝门,可以却之。”
(5).正法制;依法制裁、办理。《易·蒙》:“利用刑人,以正法也。” 王弼 注:“以正法制,故刑人。”《文子·下德》:“治国,太上养化,其次正法。”《后汉书·陈忠传》:“自今彊盗为上官若它郡县所糺觉,一发,部吏皆正法,尉贬秩一等,令长三月奉赎罪。” 元 关汉卿 《窦娥冤》第三折:“这都是官吏每无心正法,使百姓有口难言。”
(6).特指执行死刑。 元 白朴 《梧桐雨》第三折:“ 禄山 反逆,皆由 杨氏 兄妹,若不正法以谢天下,祸变何时得消?” 清 孔尚任 《桃花扇·归山》:“﹝ 周鑣 、 雷縯祚 ﹞私通潞藩,叛跡显然;乞早正法,晓示臣民。” 洪深 《申屠氏》第六本:“犯人背插白旗,上写‘就地正法私通 梁山 董昌 一名’。”
(7).佛教语。谓 释迦牟尼 所说的教法。别于外道而言。《杂阿含经》卷二四:“出兴於世,演説正法。” 唐 玄奘 《大唐西域记·窣禄勤那国》:“捨邪见,受正法,改过自新,愿奉教诲。” 鲁迅 《集外集·〈痴华鬘〉题记》:“尊者造论,虽以正法为心,譬故事於树叶,而言必及法,反多拘牵。” ——《漢語大詞典》
轮 ( 輪 ) lún
轮 [ lún ]
- 安在车轴上可以转动使车行进的圆形的东西(亦称“车轱辘”):~子。车~。~胎。
- 安在机器上能旋转并促使机器动作的东西:齿~儿。
- 指“轮船”:江~。拖~。
- 像车轮的:日~。月~(指圆月)。年~。
- 依次更替:~班。~训。~休。~作。
- 转动:间或一~。
- 量词:一~红日。头~影院。他比我大一~。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