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网

野性与俗违,澹然都无营。

袁燮宋代〕《咏竹二首

野性与俗违,澹然都无营。
窗前水苍玉,未能独忘情。
对之三伏中,爽气高秋横。
数竿亦已好,况此繁阴成。
中虚洞无物,节劲老更清。
霜雪自凌厉,柯叶长敷荣。
物意有相合,人心原自明。
僻居寡朋侪,命汝为友生。
虽无切磋语,而有清越声。
入耳久亦佳,此意不可名。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
野性澹然都无

野性 yě xìng
(1).难以驯服的生性。 汉 路乔如 《鹤赋》:“故知野禽野性,未脱笼樊。” 唐 韦应物 《述园鹿》诗:“野性本难畜,玩习亦逾年。” 沈从文 《湘行散记·虎雏再遇记》:“眉眼还是那么有精神,有野性。”
(2).喜爱自然,乐居田野的性情。 唐 韬光 《谢白乐天招》诗:“山僧野性好林泉,每向巖阿倚石眠。” 宋 陆游 《野性》诗:“野性从来与世疏,俗尘自不到吾庐。”  ——《漢語大詞典》
与 ( 與 ) yǔ/yù/yú
与 [ yǔ ]
  1. 给:赠~。~人方便。
  2. 交往,友好:相~。~国(相互交好的国家)。
  3. 赞助,赞许:~人为善。
  4. 〈书〉等待:时不我~。
  5. 〈连〉和:我~你。山~水。
  6. 〈介〉跟;向:~虎谋皮。生死~共。
与 [ yù ]
  1. 参加:参~。~会。
与 [ yú ]
  1. 同“欤”。
俗 sú《國語辭典》

俗 [ sú ]

  1. 群众的风尚习惯。如:「礼俗」、「陋俗」、「入境随俗」、「移风易俗」。《礼记·曲礼上》:「入国而问俗,入门而问讳。」
  2. 世人、一般人。汉·杨恽〈报孙会宗书〉:「足下不深惟其终始,而猥随俗之毁誉也!」《三国志·卷五七·吴书·虞翻传》:「性不协俗,多见谤毁。」
  3. 尘世、世间。如:「还俗」。元·关汉卿《裴度还带·第二折》:「自幼舍俗出家,在白马寺中修行。」
  1. 粗鄙的。如:「粗俗」、「鄙俗」。三国蜀·诸葛亮〈表废廖立〉:「国家不任贤而任俗吏。」
  2. 平凡的、平庸的。如:「俗士」、「俗人」。唐·白居易〈早春闻提壶鸟因题邻家〉诗:「欲期明日东邻醉,变作腾腾一俗夫。」
  3. 大众化的、浅近的。如:「俗语」、「俗谚」、「俗文学」、「通俗小说」。
违 ( 違 ) wéi
违 [ wéi ]
  1. 背,反,不遵守:~背。~反。~犯。~法。~抗。~章。事与愿~。
  2. 不见面,离别:久~。
  3. 邪恶,过失。
澹然 dàn rán
(1).恬淡貌。《韩非子·大体》:“澹然閒静,因天命,持大体。” 宋 苏轼 《祭陈君式文》:“澹然无求,抱洁没身。” 明 谢肇浙 《五杂俎·人部一》:“余见高寿之人多能养精神,不妄用之,其心澹然,无所营求。”
(2).安定貌;安静貌。《文选·扬雄〈长杨赋〉》:“使海内澹然,永忘边城之灾。” 李善 注:“澹,安也。” 唐 李白 《古风》之三四:“天地皆得一,澹然四海清。” 康有为 《〈人境庐诗草〉序》:“ 吴双遣 澹然旁坐,如枯木垂钓。”  ——《漢語大詞典》
都无(都無)dōu wú
倘无,若无。 宋 辛弃疾 《鹧鸪天·读渊明诗不能去手戏作小词送之》词:“晚岁躬耕不怨贫,隻鸡斗酒聚比隣。都无 晋 宋 之间事,自是 羲皇 以上人。” 邓广铭 笺注:“‘都无’当作‘倘无’解。 陶渊明 生於 东晋 末年,卒於 刘宋 初年。其时内多篡弑之祸,而北方则先后分处於 十六国 统治下……故 稼轩 作此设词,以为若无 晋 宋 之间事,则彼自是 羲皇 上人耳。”  ——《漢語大詞典》
营 ( 營 ) yíng
营 [ yíng ]
  1. 军队驻扎的地方,借指按编制集体生活的地方:~地。~房。~垒。军~。野~。阵~。步步为~(军队前进一步就设一道营垒,喻行动谨慎,防备极严)。
  2. 军队的编制单位,连的上一级。
  3. 筹划,管理,建设:~业。~作。~田。~造。经~。国~。私~。
  4. 谋求:~求。~生。~救。~养。钻~。
  5. 姓。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