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网

恰百年余得县名,从前官长是谁清。

朱继芳宋代〕《和政和颜令君韵

恰百年余得县名,从前官长是谁清。
鱼鲑市小通蛮远,鸡犬村深见吏生。
过客莫嗔厨传冷,家人方喜俸钱轻。
却愁明日朝天去,不得黄紬饱五更。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
得县从前官长

恰 qià《國語辭典》

恰 [ qià ]

  1. 刚好、正好。如:「恰好」、「恰如」、「恰到好处」。唐·杜甫〈南邻〉诗:「秋水才深四五尺,野航恰受两三人。」
  2. 适当、合适。如:「恰当」、「恰如其分」。
百 bǎi《國語辭典》

百 [ ​bǎi ]

语音
  1. 数目字。十的十倍。《说文解字·白部》:「百,十十也,从一白。数十十为一百。」大写为「佰」。
  2. 姓。如古时有百倏,战国时有百丰。
  1. 众多。如:「百病不侵」。
  2. 总指一切所有的词。《诗经·邶风·雄雉》:「百尔君子,不知德行。」

百 [ ​bó ]

读音
  1. 参见「百色县 」条。
年 nián《國語辭典》

年 [ nián ]

  1. 地球环绕太阳一周所需的时间。
  2. 收成、年成。如:「丰年」、「歉年」、「年景」。《新唐书·卷九十九·戴胄传》:「七月以来,霖潦未止,滨河南北,田正洿下,年之有亡未可知。」
  3. 年节。如:「过年」。宋·陈师道〈早春〉诗:「度腊不成雪,迎年遽得春。」《儒林外史·第一一回》:「新年正月,公子回家拜祖父、母亲的年回来。」
  4. 岁数、年龄。如:「盛年」、「延年益寿」、「年轻力壮」。唐·杜甫〈暮归〉诗:「年过半百不称意,明日看云还杖藜。」
  5. 时代、时期。如:「八十年代」、「康熙年间」。唐·杜甫〈寄题江外草堂〉诗:「经营上元始,断手宝应年。」
  6. 人生中的某时期。如:「童年」、「青少年」、「壮年」、「老年」。
  7. 量词。计算时间的单位。一年有十二个月。如:「这件事要花四年才能完成。」
  8. 姓。如清代有年羹尧。
  1. 每年。如:「年鉴」、「年表」、「年刊」、「年产量」。
  2. 年节的。如:「年糕」、「年画」、「办年货」。
余 ( 餘 ) yú《國語辭典》

余 [ yú ]

  1. 我,表第一人稱。《文選·班彪·北征賦》:「余遭世之顛覆兮,罹填塞之阨災。」《文選·陸機·歎逝賦》:「余將老而為客。」
  1. 剩下、多餘。《周禮·地官·委人》:「凡其余,聚以待頒賜。」同「餘 」。
  2. 姓。如宋代有余靖。

余 [ xú ]

  1. 參見「余余」、「余吾鎮」等條。
得县(得县)
后汉书明德马皇后纪人所以愿封侯者欲上奉祭祀下求温饱耳今祭祀则受四方之珍衣食则蒙御府馀资斯岂不足而必当得一县乎  ——《骈字类编》
名 míng《國語辭典》

名 [ míng ]

  1. 人的称号。如:「尊姓大名」、「请问芳名」。
  2. 事物的称号。如:「地名」。《管子·心术上》:「物固有形、形固有名。」
  3. 声誉。如:「盛名」、「令名」。
  4. 表示概念的名称。《老子·第一章》:「名可名,非常名。」《荀子·正名》:「名无固宜,约之以命,约定俗成,谓之宜。」
  5. 量词:➊ ​ 计算人的单位。如:「学生十名,缺席一名。」➋ ​ 计算排名的单位。如:「全班第十名。」
  1. 指称、形容。如:「莫名其妙」、「无以名之」。
  1. 有名的。如:「名人」、「名马」。
  2. 贵重的、出色的。如:「名器」、「名酒」。
从前(從前)cóng qián
(1).归属于前。《春秋·隐公元年》“元年春王正月” 唐 孔颖达 疏:“及其史官定策,虽有一统,不可半年从前,半年从后。”
(2).以前。 唐 刘得仁 《逢吕上山人》诗:“从前枉多病,此后鲜疏名。” 元 任昱 《水仙子·幽居》曲:“想从前错怨天公。” 清 顾炎武 《日知录·士大夫晚年之学》:“夫一生仕宦,投老得閒,正宜进德脩业,以补从前之闕。” 巴金 《寒夜》五:“从前我们都不是这样过日子的。这两年大家都变了。”  ——《漢語大詞典》
官长(官長)guān zhǎng
(1).旧时行政单位的主管官吏。《国语·齐语六》:“ 桓公 令官长期而书伐以告且选,选其官之贤者而復用之。” 韦昭 注:“官长,长官也。”《汉书·武帝纪》:“﹝ 元朔 元年詔﹞二千石官长纪纲人伦。” 颜师古 注:“谓郡之守尉,县之令长。” 唐 杜甫 《戏简郑广文兼呈苏司业》诗:“ 广文 到官舍,繫马堂阶下。醉则骑马归,颇遭官长駡。”《红楼梦》第四七回:“那 赖大 家内,也请了几个现任的官长并几个大家子弟作陪。”
(2).指军官。 毛泽东 《关于纠正党内的错误思想》:“红军中的绝对平均主义,有一个时期发展得很厉害。例如:发给伤兵用费,反对分伤轻伤重,要求平均发给。官长骑马,不认为是工作需要,而认为是不平等制度。” 张天翼 《皮带》:“当官长比士兵多几个子儿。”  ——《漢語大詞典》
是 shì《國語辭典》

是 [ shì ]

  1. 对、正确。如:「自以为是」、「积非成是」。
  2. 事情。如:「国是」。
  3. 姓。如唐代有是光。
  1. 赞成、称赞。如:「是古非今」、「深是其言」。
  2. 表示肯定判断的话。如:「我是学生」、「他是外国人」、「老人与海的作者是海明威。」
  3. 表示存在的事实。如:「全身是伤」、「满身是汗」。
  4. 对命令的应答之词。如:「是,我这就去。」、「是,我马上就来。」
  1. 这。指示形容词。如:「是人」、「是日」。《论语·学而》:「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
  1. 此。指示代名词。《孟子·梁惠王上》:「是乃仁术也,见牛未见羊也。」
  1. 于是,表示前后相关。《书经·禹贡》:「桑土既蚕,是降丘宅土。」《管子·心术下》:「心安是国安也;心治是国治也。」
  1. 用于句中,使宾语提前。如:「惟命是从」、「惟利是图」、「惟你是问」。
谁 ( 誰 ) shuí
谁 [ shuí ]
  1. 疑问人称代词:你是~?~何(a.哪一个人;b.诘问,呵问)。~们。~人。~个。
  2. 任何人,无论什么人:这件事~都不知道。
清 qīng《國語辭典》

清 [ qīng ]

  1. 澄净、纯洁。与「浊」相对。如:「清洁」、「清澈」。《诗经·魏风·伐檀》:「河水清且涟猗。」
  2. 高洁、廉洁。如:「清望」、「清廉」、「清士」。元·郑廷玉《冤家债主·第四折》:「法正天须顺,官清民自安。」
  3. 寂静。如:「冷清」、「清静」。
  4. 秀美。如:「眉清目秀」。唐·杜甫〈戏为六绝句〉六首之五:「不薄今人爱古人,清词丽句必为邻。」
  5. 安定、太平。如:「清平盛世」。《文选·曹植·送应氏诗二首之一》:「清时难屡得,嘉会不可常。」
  1. 单纯的。如:「清一色」、「清唱」。
  2. 净尽、一点也不留。如:「债还清了。」、「书款付清了。」
  3. 详细、明白。如:「点清数目」、「查清户口」、「誊清作文」。
  1. 使干净、使整齐。如:「清洗」、「清理」、「清除」。
  2. 整顿。如:「清党」、「肃清」。
  3. 结帐。如:「清帐」、「清算」、「结清余欠」。
  4. 点检(清楚)​。如:「清点」、「清仓」。《儒林外史·第六回》:「你们各人管的田房、利息帐目,都连夜攒造清完,先送与我逐细看过。」
  1. 朝代名。参见「清朝 」条。
  2. 参见「血清 」条。
  3. 姓。如宋代有清贤。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