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业共讨论,殊觉贤否判。
忆昔与子游,我齿始逾冠。
子年颇少我,已复饱经传。
白璧信少双,明珠合同穿。
吾师文献公,清慎寡推荐。
而独敬爱子,揄扬侪众彦。
庶将托斯文,岂特夸词翰。
缅思韩公门,至者凡骨换。
其时籍湜辈,抱璞争自献。
何言百世下,徽猷乃重见。
寥寥古道远,忽忽陈迹幻。
我时事远游,历揽天下半。
三年客幽燕,坐使黄金散。
却归岩穴底,还觅青精饭。
惟子负奇才,年长气逾悍。
不受世鞅羁,归钓东海岸。
誓终究遗经,世累忘贵贱。
鲛鳄者何为,腾凶起清旦。
谁云屠龙手,祇解挟书卷。
挥剑剸其鬐,腥雨洒流汗。
终然虽裂眦,竟尔成解腕。
远害图全身,有足奔走健。
自兹十年来,宇内皆糜烂。
我犹跧故园,子乃处遐甸。
踪迹无由闻,颇类弦离箭。
及是重盍簪,各诧经丧乱。
故业共讨论,殊觉贤否判。
子才云锦机,组织五色线。
待诏金銮坡,讲经白虎观。
此事诚所优,吾将迫衰晏。
溯风一泫然,徒有情绻绻。
子年颇少我,已复饱经传。
白璧信少双,明珠合同穿。
吾师文献公,清慎寡推荐。
而独敬爱子,揄扬侪众彦。
庶将托斯文,岂特夸词翰。
缅思韩公门,至者凡骨换。
其时籍湜辈,抱璞争自献。
何言百世下,徽猷乃重见。
寥寥古道远,忽忽陈迹幻。
我时事远游,历揽天下半。
三年客幽燕,坐使黄金散。
却归岩穴底,还觅青精饭。
惟子负奇才,年长气逾悍。
不受世鞅羁,归钓东海岸。
誓终究遗经,世累忘贵贱。
鲛鳄者何为,腾凶起清旦。
谁云屠龙手,祇解挟书卷。
挥剑剸其鬐,腥雨洒流汗。
终然虽裂眦,竟尔成解腕。
远害图全身,有足奔走健。
自兹十年来,宇内皆糜烂。
我犹跧故园,子乃处遐甸。
踪迹无由闻,颇类弦离箭。
及是重盍簪,各诧经丧乱。
故业共讨论,殊觉贤否判。
子才云锦机,组织五色线。
待诏金銮坡,讲经白虎观。
此事诚所优,吾将迫衰晏。
溯风一泫然,徒有情绻绻。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故业(故業)gù yè
(1).先例;成规。《国语·鲁语上》:“夫 齐 ,弃 太公 之法,而观民於社,君为是举,而往观之,非故业也,何以训民?” 韦昭 注:“业,事也。”《后汉书·马融传》:“由质要之故业,率典刑之旧章。”
(2).指祖上传下的基业、家业。 汉 贾谊 《过秦论上》:“ 孝公 既没, 惠文 、 武 、 昭襄王 蒙故业,因遗策,南取 汉中 ,西举 巴 蜀 。” 唐 薛用弱 《集异记补编·李清》:“﹝其人﹞因指前后閭閈:‘此皆我祖先之故业。’”
(3).旧时从事的行业。 清 俞蛟 《潮嘉风月记·丽品》:“小姑曰:‘儿曾侍寝玉堂,何可復理故业?’” ——《漢語大詞典》
(2).指祖上传下的基业、家业。 汉 贾谊 《过秦论上》:“ 孝公 既没, 惠文 、 武 、 昭襄王 蒙故业,因遗策,南取 汉中 ,西举 巴 蜀 。” 唐 薛用弱 《集异记补编·李清》:“﹝其人﹞因指前后閭閈:‘此皆我祖先之故业。’”
(3).旧时从事的行业。 清 俞蛟 《潮嘉风月记·丽品》:“小姑曰:‘儿曾侍寝玉堂,何可復理故业?’” ——《漢語大詞典》
共 gòng/gōng《國語辭典》
共 [ gòng ]
副- 一起、一同。如:「共鸣」、「共存」、「和平共处」。《史记·卷八·高祖本纪》:「天下共立义帝,北面事之。」
- 合、总计。如:「共计」、「篮子里共有十颗苹果。」
- 分享、合用。《论语·公冶长》:「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
- 相同的。如:「共识」、「共相」。
- 跟、和。唐·王勃〈滕王阁序〉:「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元·关汉卿《救风尘·第一折》:「姻缘簿全凭我共你,谁不待拣个称意的?」
共 [ gǒng ]
动- 双手抱拳。《荀子·赋》:「圣人共手,时几将矣。」通「拱」。
- 环绕、护卫。《论语·为政》:「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通「拱」。
共 [ gōng ]
动- 供给。《左传·僖公三十年》:「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通「供」。
- 恭敬。《左传·文公十八年》:「父义,母慈,兄友,弟共,子孝。」通「恭」。
- 姓。如黄帝时有共鼓。
讨论(討論)tǎo lùn
(1).谓探讨研究并加以评论。《论语·宪问》:“为命, 禆諶 草创之, 世叔 讨论之。” 何晏 集解引 马融 曰:“讨,治也。 禆諶 既造谋, 世叔 復治而论之,详而审之也。”《书序》:“讨论《坟》《典》,断自 唐 虞 以下讫于 周 。” 孔颖达 疏:“又讨整论理此三《坟》五《典》并 三代 之书也。”《晋书·司马彪传》:“ 彪 乃讨论众书,缀其所闻,起于 世祖 ,终于 孝献 ,编年二百,録世十二,通综上下,旁贯庶事,为纪、志、传凡八十篇,号曰《续汉书》。” 宋 文同 《谢复官表》:“臣愈当循省,敢怠操修?惟勤讨论,庶备驱使。”
(2).谓共同商讨辩论。《南史·儒林传·顾越》:“弱冠游学都下,通儒硕学,必造门质疑,讨论无倦。” 唐 罗隐 《题玄同先生草堂》诗之三:“常时忆讨论,歷歷事犹存。” 孙犁 《秀露集·文学和生活的路》:“要想使文学艺术提高,应该经常有一些关于艺术问题的自由讨论。” ——《漢語大詞典》
(2).谓共同商讨辩论。《南史·儒林传·顾越》:“弱冠游学都下,通儒硕学,必造门质疑,讨论无倦。” 唐 罗隐 《题玄同先生草堂》诗之三:“常时忆讨论,歷歷事犹存。” 孙犁 《秀露集·文学和生活的路》:“要想使文学艺术提高,应该经常有一些关于艺术问题的自由讨论。” ——《漢語大詞典》
殊觉
特别觉得 ——《整理自网络》
贤否
好的与坏的 ——《整理自网络》
判 pàn《國語辭典》
判 [ pàn ]
动- 分、分开。唐·柳宗元〈封建论〉:「遂判为十二,合为七国。」
- 区别、分辨。《庄子·天下》:「判天地之美,析万物之理。」
- 分明、辨明。如:「存亡未判」。宋·苏洵〈六国论〉:「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 。」
- 决断是非曲直。如:「审判」、「判刑」、「判案」。
- 古称高位兼低职或出任地方官。如唐代宰相判六军十二卫事,宋以宰相判枢密院。《宋史·卷三一二·韩琦传》:「除镇安武胜军节度使、司徒兼侍中、判相州。」
- 审判诉讼的判决文书。《新唐书·卷一二六·李元纮传》:「元纮大署判后曰:『南山可移,判不可摇也。』」
- 断语。《红楼梦·第五回》:「后面便是一座古庙,里面有一美人在内独坐看经。其判云:『勘破三春景不长,缁衣顿改昔年妆。可怜绣户侯门女,独卧青灯古佛旁。』」
- 文体的一种。仿判狱的文词,可见其推理、辩驳的能力。科举取士,亦以试判。清·徐师曾《文体明辨序说·判》:「今世理官断狱,例有参词,而设科取士,亦试以判,其体皆用四六,则其习由来久矣。」
- 分别的样子。如:「判然有别」。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