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水荇 shuǐ xìng
荇菜。多年生水草,浮在水面,嫩时可食。 唐 杜甫 《曲江对雨》诗:“林花著雨燕支湿,水荇牵风翠带长。” 宋 苏轼 《乘舟过贾收水阁收不在见其子》诗之二:“嫋嫋风蒲乱,猗猗水荇长。” ——《漢語大詞典》
渐 ( 漸 ) jiàn/jiān
渐 [ jiàn ]
- 慢慢地,一点一点地:逐~。~进。~~。~次。~悟。~冉(逐渐)。防微杜~。
- 加剧:疾大~。
- 疏导:~九川。
- 浸:~渍。~洳(浸湿)。~染。~仁摩谊(用仁义之道感化教育人)。
- 流入:东~于海。
青 qīng《國語辭典》
青 [ qīng ]
名- 颜色:➊ 绿色。唐·刘禹锡〈陋室铭〉:「草色入帘青。」➋ 蓝色。《荀子·劝学》:「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➌ 黑色。如:「玄青」。
- 绿色的草木、山脉。如:「踏青」、「万年青」、「青黄不接」。唐·柳宗元〈始得西山宴游记〉:「萦青缭白,外与天际。」
- 竹皮。如:「汗青」。
- 大陆地区青海省的简称。
- 二一四部首之一。
- 绿色的。如:「青山绿水」、「山青水秀」。
- 蓝色的。如:「青天白日」。
- 黑色的。如:「青布」、「青衣」。唐·李白〈将进酒〉:「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 年轻的。如:「青年」、「青春」。
青 [ jīng ]
- 参见「青青」(二)条。
含 hán《國語辭典》
含 [ hán ]
动- 东西衔在嘴里,不吐出也不吞下。如:「含著药片。」汉·刘熙《释名·释饮食》:「含,合也,合口亭之也。」《史记·卷十三·三代世表》:「有燕衔卵堕之,契母得,故含之,误吞之,即生契。」
- 里面藏著,存在著。如:「含水分」、「含养分」、「含苞待放」。《文选·宋玉·登徒子好色赋》:「此郊之姝,华色含光,体美容冶,不待饰装。」
- 包容、容纳。如:「包含」。《易经·坤卦·文言曰》:「后得主而有常,含万物而化光。」唐·杜甫〈绝句四首〉之三:「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 怀著。如:「含怒」、「含恨」、「含羞带怯」、「含情脉脉」。唐·沈佺期〈古意呈补阙乔知之〉诗:「谁谓含愁独不见,更教明月照流黄。」
- 忍受、忍耐。如:「茹苦含辛」。宋·胡铨〈戊午上高宗封事〉:「含垢忍耻,与天下而臣之,甘心焉。」
含 [ hàn ]
名- 古代塞在死者嘴里的珠玉。《广韵·去声·勘韵》:「琀,送死口中玉。亦作含。」《公羊传·文公五年》:「含者何,口实也。」汉·何休·解诂:「缘生以事死,不忍虚其口。天子以珠,诸侯以玉,大夫以碧,士以贝,春秋之制也。」《战国策·赵策三》:「邹、鲁之臣,生不得事养,死则不得饭含。」通「琀」。
- 一种古代礼俗。将珠玉塞在死者的嘴里,称为「含」。《左传·襄公十九年》:「二月甲寅,(荀偃)卒,而视,不可含。」《礼记·檀弓下》:「邾娄考公之丧,徐君使容居来吊,含。」
晚意
林泉高致秋晚烟岚秋山晚意皆秋题也 ——《骈字类编》
江云(江云)
唐 杜甫 重简王明府 江云何夜尽,蜀雨几时乾。
唐 李绅 回望馆娃故宫 江云断续草绵连,云隔秋波树覆烟。
唐 章孝标 赠杭州严史君 鼓角自严寒海月,旌旗不动湿江云。
唐 张祜 访许用晦 小桥通野水,高树入江云。
唐 郑谷 赠泗口苗居士 江云寒不散,庭雪夜方深。
唐 皎然 送赟上人还京 沙鸟窥中食,江云入净衣。 ——《骈字类编》
唐 李绅 回望馆娃故宫 江云断续草绵连,云隔秋波树覆烟。
唐 章孝标 赠杭州严史君 鼓角自严寒海月,旌旗不动湿江云。
唐 张祜 访许用晦 小桥通野水,高树入江云。
唐 郑谷 赠泗口苗居士 江云寒不散,庭雪夜方深。
唐 皎然 送赟上人还京 沙鸟窥中食,江云入净衣。 ——《骈字类编》
初 chū《國語辭典》
初 [ chū ]
名- 根本、本原。《淮南子·俶真》:「是故圣人之学也,欲以返性于初,而游心于虚也。」《史记·卷四七·孔子世家》:「进取不忘其初。」
- 起源、开始。如:「年初」、「月初」、「和好如初」。唐·柳宗元〈封建论〉:「天地果无初乎?吾不得而知之也。」
- 姓。如宋代有初暐。
- 从前、原来。如:「初衷」、「初心」。
- 最先、开头。如:「初秋」、「初民」、「初雪」。
- 最低的。如:「初级」、「初等」。
- 阴历每月一日到十日,皆冠上「初」字,表上旬的。如:「初一」、「初二」。
- 第一次的。如:「初恋」、「初学」、「初试啼声」。
- 甫、刚刚。如:「初出茅庐」。《书经·召诰》:「呜呼!若生子,罔不在厥初生,自贻哲命。」《史记·卷四九·外戚世家》:「天下初定未久,继嗣不明。」
- 全、始终。用于否定句,表范围。《后汉书·卷八一·独行传·彭修传》:「受教三日,初不奉行,废命不忠,岂非过邪?」
白 bái《國語辭典》
白 [ bái ]
語音 名- 像雪或乳汁般素淨的顏色。
- 代表五行中金的顏色。如天地四方的西方、一年四季的秋、五臟的肺等。《說文解字·白部》:「白,西方色也。」
- 罰酒的杯子。也泛指一般酒杯。《漢書·卷一○○·敘傳上》:「及趙、李諸侍中皆引滿舉白,談笑大噱。」《文選·左思·吳都賦》:「飛觴舉白。」唐·李善·注:「白,罰爵名也。」
- 戲劇裡的對話。如:「道白」、「對白」。
- 姓。如唐代有白居易、白行簡,元代有白樸。
- 二一四部首之一。
- 告訴。《樂府詩集·卷七三·雜曲歌辭十三·古辭·焦仲卿妻》:「便可白公姥,及時相遣歸。」
- 在書信末署名下的敬語,用於平輩或晚輩。唐·韓愈〈答李翊書〉:「聊相為言之。愈白。」
- 晨光初發,天明。宋·蘇軾〈赤壁賦〉:「相與枕藉乎舟中,不知東方之既白。」
- 彰明、表明。如:「真相大白」、「含冤莫白」。
- 揭穿,專指戳穿謊言。元·王曄《桃花女·楔子》:「我周公在卦鋪裡面,你自喚他出來,白他謊,討他銀子去。」
- 表示輕視或不滿的動作。如:「白了他一眼。」
- 白色的。如:「白紙」、「白布」、「藍天白雲」。
- 潔淨的。如:「潔白」。
- 淺顯的。如:「白話」、「淺白」。
- 率直、誠實。如:「坦白」。
- 沒有添加任何東西的。如:「白飯」、「白開水」。
- 錯誤的。如:「寫白字」。
- 表示輕視或不滿的樣子。如:「白眼」。
- 以合法掩護非法,以正當掩護不法的。與「黑」相對。如:「白道」。
- 徒然。如:「白跑一趟」、「白來」、「白費」。《紅樓夢·第六○回》:「沒的惹人笑話自己獃,白給人做粗活。」
- 不付代價而得到好處。如:「白吃白喝」。
- 就是、完全、實在。《金瓶梅·第一一回》:「家中好不無人,只靠著我逐日出來供唱,……也要往宅裡看看姑娘,白不得個閒。」
白 [ bó ]
讀音- (一)之讀音。
向 ( 曏 ) xiàng《國語辭典》
向 [ xiàng ]
名- 北面的窗户。《说文解字·宀部》:「向,北出牖也。」《诗经·豳风·七月》:「穹窒熏鼠,塞向墐户。」
- 方位。如:「方向」、「晕头转向」。明·徐弘祖《徐霞客游记·卷四下·黔游日记》:「南北向皆有脊中亘。」
- 意志之归趋。如:「志向」、「意向」。
- 国名。周代诸侯国之一。故址约在今大陆地区山东省莒县南。
- 姓。如晋代有向秀。
- 对著、朝著。如:「向阳」、「相向」。唐·刘长卿〈饯别王十一南游〉诗:「飞鸟没何处,青山空向人。」
- 崇尚、景仰。如:「人心向背」。《史记·卷一二○·汲黯传》:「上方向儒术,尊公孙弘。」《新唐书·卷一九七·循吏传·贾敦颐传》:「咸亨初,敦实为洛州长史,亦宽惠,人心怀向。」
- 偏袒、偏爱。如:「爸爸总是向著小妹。」
- 临近、接近。如:「向晚」。唐·白居易〈东坡种花〉诗二首之二:「东坡春向暮,树木今何如?」
- 昔日、从前。晋·陶渊明〈桃花源记〉:「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唐·白居易〈琵琶行〉:「凄凄不似向前声。」
- 一直以来、从来。如:「向来」、「向有研究」。《三国演义·第一四回》:「臣向蒙国恩,刻思图报。」
- 方才、刚才。《金史·卷八五·世宗诸子传·永功传》:「向见年少妇人自水边小径去矣。」
- 表动作的方向、对象。如:「向前看」、「向人请教」。
春娇(春嬌)chūn jiāo
(1).形容女子娇艳之态。亦指娇艳的女子。 唐 梁锽 《狷氏子》诗:“忆事临妆笑,春娇满镜臺。” 唐 元稹 《连昌宫词》:“春娇满眼睡红綃,掠削云鬟旋妆束。” 唐 白居易 《把酒思闲事》诗之二:“把酒思閒事,春娇何处多。”
(2).妖娆的春色。 元 陈樵 《垂丝海棠赋》:“挟春娇而无力兮,色韡韡而可餐。” 清 陈维嵩 《春风袅娜·甲寅元夜》词:“的的春娇,溶溶夜景,夹路银花烂不收。” ——《漢語大詞典》
(2).妖娆的春色。 元 陈樵 《垂丝海棠赋》:“挟春娇而无力兮,色韡韡而可餐。” 清 陈维嵩 《春风袅娜·甲寅元夜》词:“的的春娇,溶溶夜景,夹路银花烂不收。” ——《漢語大詞典》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