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网

迩来封禅和平久,旧地分教百姓耕。

刘敞宋代〕《城南杂题

当日龙船校五兵,旋开池沼学昆明。
迩来封禅和平久,旧地分教百姓耕。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
迩来封禅和平旧地百姓

迩来(邇來)ěr lái
(1).从某时以来;从那以来。 晋 王嘉 《拾遗记·蜀》:“及 春秋 时,有 子韦 、 子野 、 裨灶 之徒,权略虽险,未得其门。邇来世代兴亡,不復可记,因以相袭。” 唐 白居易 《念金銮子》诗之二:“忽然又不见,邇来三四春。” 宋 欧阳修 《归田录》卷二:“ 太宗 时,有待詔 贾玄 ,以棊供奉,号为国手。邇来数十年,未有继者。”
(2).犹近来。 唐 韩愈 《寒食日出游》诗:“邇来又见桃与梨,交开红白如争竞。”《水浒传》第一○一回:“邇来边庭多儆,国祚少寧。” 鲁迅 《书信集·致陈濬》:“邇来南朔奔波,所閲颇众,聚感积虑,发为狂言。”  ——《漢語大詞典》
封禅(封禪)fēng shàn
(1).古代帝王祭天地的大典。在 泰山 上筑土为坛,报天之功,称封;在 泰山 下的 梁父山 上辟场祭地,报地之德,称禅。《史记·封禅书》:“自古受命帝王,曷尝不封禪。”《史记·封禅书》:“古者封 泰山 禪 梁父 者七十二家。” 宋 乐史 《广卓异记·五十四年内祖与孙封禅》:“凡五十四年内,祖与孙封禪,自古帝王无比。” 元 刘埙 《隐居通议·礼乐》:“説者谓封禪取高厚之义,封土於山,而禪祭於地,天以高为尊,地以厚为德也。增 泰山 之高以报天,附 梁父 之厚以报地。” 清 阮元 《小沧浪笔谈·封泰山论》:“ 秦始皇 、 汉武帝 之求长生, 光武帝 之用讖纬……皆以邪道坏古礼,不足为封禪咎。”
(2).古代封禅一般在 泰山 举行,但也有在其他山上举行的。《资治通鉴·梁武帝天监八年》:“时有请封 会稽 禪 国山 者,上命诸儒草封禪仪,欲行之。”  ——《漢語大詞典》
和平(龢平)hé píng
(1).政局安定,没有战乱。《易·咸》:“圣人感人心而天下和平。”《汉书·王商传》:“今政治和平,世无兵革。” 老舍 《四世同堂》二七:“ 中国 人是喜欢和平的。”
(2).温和;和顺。《荀子·君道》:“血气和平,志意广大。” 唐 韩愈 《与祠部陆员外书》:“其为人温良诚信……和平而有立。” 宋 曾巩 《洪渥传》:“为人和平,与人游,初不甚欢,久而有味。” 沙汀 《还乡记》七:“﹝ 冯大生 ﹞外表和平老实,一惹毛了,气性可并不小。”
(3).和谐;和睦。 汉 焦赣 《易林·蒙之小畜》:“阴阳顺叙,以成和平。”《魏书·高宗纪》:“上下和平,民无怨谤。” 清 吴伟业 《赠文园公》诗:“君臣朋友尽和平,四海熙熙致清晏。”
(4).谓乐声平和,和顺。《国语·周语下》:“夫有和平之声,则有蕃殖之财。” 唐 韩愈 《荆潭唱和诗序》:“夫和平之音淡薄,而愁思之声要妙。”《老残游记》第十回:“凡箜篌所奏,无和平之音。”
(5).平静安定。 郁达夫 《迷羊》:“我的稍稍恢复了一点和平的心里,这时候又起起波浪来了。” 巴金 《春》八:“ 海臣 正和平地酣睡着。”
谓乐声平和,和顺。《国语·周语下》:“夫有龢平之声,则有蕃殖之财。”  ——《漢語大詞典》
久 jiǔ《國語辭典》

久 [ jiǔ ]

  1. 时间长远。如:「久违」、「久别重逢」、「久负盛名」。
  1. 经历时间的长短。如:「他出去多久了?」
  1. 旧的。《孔子家语·卷五·颜回》:「不忘久德,不思久怨。」
  1. 留、滞留。《孟子·公孙丑上》:「可以久则久,可以速则速,孔子也。」汉·赵岐·注:「久,留也。」
旧地(舊地)jiù dì
(1).曾经居住或到过的地方。 唐 王勃 《三月上巳祓禊序》:“ 山阴 旧地, 王逸少 之池亭。” 唐 刘长卿 《齐一和尚影堂》诗:“旧地愁看双树在,空堂只是一灯悬。” 谷风 《加勒比海上的黄昏》:“现在旧地重游,怎能不触景伤怀?”
(2).昔时的门第。地,地望。《旧唐书·高士廉传》:“朝议以 山 东人士好自矜夸,虽復累叶陵迟,犹恃其旧地,女适他族,必多求聘财。”  ——《漢語大詞典》
分 fēn/fèn《國語辭典》

分 [ fēn ]

  1. 將整體變成若干部分,或使聯在一起的事物離開。與「合」相對。如:「分割」、「劃分」、「分離」。《論語·泰伯》:「三分天下有其二,以服事殷周之德。」《文選·劉楨·贈五官中郎將詩四首之二》:「逝者如流水,哀此遂離分。」
  2. 配與、給與。《左傳·莊公十年》:「衣食所安,弗敢專也,必以分人。」《史記·卷一 ○九·李將軍傳》:「廣廉,得賞賜輒分其麾下。」
  3. 分擔。如:「分憂解勞」。《史記·卷六五·孫子吳起傳》:「(起)​與士卒分勞苦。」
  4. 辨別。《論語·微子》:「四體不勤,五穀不分。」《呂氏春秋·慎行傳·察傳》:「是非之經,不可不分。」
  1. 由總機構中分出來的。如:「分局」、「分隊」、「分校」、「分公司」。
  2. 清楚的、明白的。如:「是非分明」。唐·杜甫〈新婚別〉詩:「妾身未分明,何以 拜姑嫜?」
  1. 區別、不一樣之處。《荀子·不苟》:「是君子、小人之分也。」
  2. 成績或競賽勝負的記數。如:「滿分」、「零分」。
  3. 時間的名稱。六十分為一小時。
  4. 量詞:➊ ​ 計算重量的單位。一兩的百分之一。➋ ​ 計算地積的單位。一畝的十分之一。➌ ​ 計算貨幣的單位。一元的百分之一。➍ ​ 計算時間的單位。六十分為一小時。如:「他花了數分的時間完成這項實驗。」➎ ​ 計算角度的單位。一度的六十分之一。➏ ​ 計算程度深淺的單位。如:「一分努力,一分收穫。」、「逢人只說三分話。」
  5. 數學上用來表示分數,或直接指分數。如:「二分之一」、「百分之一」、「約分」。

分 [ fèn ]

  1. 個人在社會中所擁有的名位、職責與權利的範圍。如:「身分」、「本分」。《禮記·禮運》:「男有分,女有歸。」
  2. 情誼、關係。如:「情分」、「緣分」。《文選·曹植·贈白馬王彪詩》:「恩愛苟不虧,在遠分日親。」元·秦𥳑夫《東堂老·楔子》:「老夫與居士,通家往來,三十餘年,情同膠漆,分若陳、雷。」
  3. 成分。如:「糖分」、「養分」。
  4. 整體中一個單位。如:「部分」、「我的分」。同「份 」。
教 jiào/jiāo《國語辭典》

教 [ jiào ]

  1. 训诲、诱导。如:「教导」、「教诲」。《孟子·离娄上》:「古者易子而教之。」
  2. 使、让。唐·金昌绪〈春怨〉诗:「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宋·周邦彦〈玉楼春·当时携手〉词:「帐里不教春梦到。」
  1. 礼仪、规矩。《孟子·滕文公上》:「饱食暖衣,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礼记·王制》:「修其教,不易其俗。」
  2. 宗教的简称。如:「佛教」、「基督教」。
  3. 姓。如明代有教辅直。

教 [ jiāo ]

  1. 传授。如:「教唱」。《左传·襄公三十一年》:「教其不知,而恤其不足。」唐·柳宗元〈六逆论〉:「教于后世,莫知其所以去就。」
百姓 bǎi xìng
(1).百官。《书·尧典》:“九族既睦,平章百姓。” 孔 传:“百姓,百官。”《国语·周语中》:“官不易方,而财不匱竭;求无不至,动无不济;百姓兆民夫人奉利而归诸上,是利之内也。”《大戴礼记·保傅》:“此五义者既成於上,则百姓黎民化缉於下矣。” 清 陈鳣 《对策》:“古所谓百姓即百官,故《尧典》或与黎民对言,或与四海对言,非若今之以民为百姓也。” 范文澜 蔡美彪 等《中国通史》第一编第二章第四节:“百姓是怎样一种人呢? 盘庚 说他们是共同掌管政治的旧人,是邦伯、师长、百执事(百官、百工)之人。”
(2).人民;民众。《书·泰誓中》:“百姓有过,在予一人。” 孔颖达 疏:“此‘百姓’与下‘百姓懔懔’皆谓天下众民也。”《论语·颜渊》:“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 宋 孔平仲 《孔氏谈苑·元旦占候》:“又云:‘芒种雨,百姓苦。’盖芒种须晴明也。” 明 高启 《赋得乌衣巷送赵丞子将》:“春风三月满京华,肯入寻常百姓家。” 杨朔 《昨日的临汾》:“村里的百姓大半全集拢来了:有驼背的老人,筋肉结实的壮年汉子,顽皮的小孩,以及穿着红绿衣裤的妇女。”  ——《漢語大詞典》
耕 gēng《國語辭典》

耕 [ ​gēng ]

读音
  1. 犁田、种植。如:「耕田」、「耕地」。《论语·微子》:「长沮、桀溺耦而耕,孔子过之。」
  2. 比喻谋生。如:「舌耕」、「笔耕」。《文选·任昉·为萧扬州荐士表》:「既笔耕为养,亦佣书成学。」
  1. 从事耕种的。如:「耕叟」。南朝梁·沈约〈齐故安陆昭王碑〉:「耕夫释耒,桑妇下机。」

耕 [ ​jīng ]

语音
  1. (一)​之语音。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