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江南 jiāng nán
(1).指 长江 以南的地区。各时代的含义有所不同: 汉 以前一般指今 湖北省 长江 以南部分和 湖南省 、 江西省 一带;后来多指今 江苏 、 安徽 两省的南部和 浙江省 一带。《左传·昭公三年》:“王以田 江 南之 梦 。” 汉 阮瑀 《为曹公作书与孙权》:“孤与将军,恩如骨肉,割授 江 南,不属本州。” 唐 张九龄 《感遇》诗:“ 江 南有丹橘,经冬犹緑林。” 陈毅 《东征初抵高淳》诗:“此日一帆凭顾盼,重山復水是 江 南。” 周恩来 《为江南死国难者志哀》诗:“千古奇冤, 江 南一 叶 ;同室操戈,相煎何急!?”
(2). 南北朝 时, 南朝 与 北朝 隔 江 对峙,因称 南朝 及其统治下的地区为 江南 。 南朝 齐 谢朓 《鼓吹曲》:“ 江南 佳丽地, 金陵 帝王州。”《南齐书·魏虏传》:“﹝ 拓拔宏 ﹞甚重 齐 人,常谓其臣下曰:‘ 江南 多好臣。’伪侍臣 李元凯 对曰:‘ 江南 多好臣,岁一易主; 江北 无好臣,而百年一主。’ 宏 大慙。”
(3). 南唐 建都 金陵 (今 南京市 ),后亦称 南唐 及其统治下的地区为 江南 。《宋史·世家传一·李煜》:“ 江南 伪主 李煜 ,承奕世之遗基,据偏方而窃号。”《宋史·世家传三·钱俶》:“﹝ 乾祐 ﹞三年, 江南 遣其将 查文徽 攻 福州 , 俶 发兵擒 文徽 。” ——《漢語大詞典》
(2). 南北朝 时, 南朝 与 北朝 隔 江 对峙,因称 南朝 及其统治下的地区为 江南 。 南朝 齐 谢朓 《鼓吹曲》:“ 江南 佳丽地, 金陵 帝王州。”《南齐书·魏虏传》:“﹝ 拓拔宏 ﹞甚重 齐 人,常谓其臣下曰:‘ 江南 多好臣。’伪侍臣 李元凯 对曰:‘ 江南 多好臣,岁一易主; 江北 无好臣,而百年一主。’ 宏 大慙。”
(3). 南唐 建都 金陵 (今 南京市 ),后亦称 南唐 及其统治下的地区为 江南 。《宋史·世家传一·李煜》:“ 江南 伪主 李煜 ,承奕世之遗基,据偏方而窃号。”《宋史·世家传三·钱俶》:“﹝ 乾祐 ﹞三年, 江南 遣其将 查文徽 攻 福州 , 俶 发兵擒 文徽 。” ——《漢語大詞典》
江北 jiāng běi
(1).指 长江 下游以北的地区。古代一般用指 唐 淮南道 、 宋 淮南路 地,境域较广;近代多专指 江苏 、 安徽 两省中位于 长江 北岸的地区。《三国志·魏志·满宠传》:“﹝ 太和 ﹞三年春,降人称 吴 大严,扬声欲诣 江 北猎, 孙权 欲自出。”《宋史·世家传一·李煜》:“﹝ 乾德 ﹞二年,又詔 江 北,许诸州民及诸监盐亭户缘 江 採捕及过 江 贸易。” 清 王韬 《瓮牖馀谈·贼中悍酋记》:“ 大纲 恃其猛鷙,屡犯官军, 咸丰 乙卯五月窜 江 北。” 陈登科 肖马 《破壁记》第二章:“黑稠稠的 苏州河 里,这样的住家大半是从 苏北 逃难来的, 上海 人叫做 江 北船棚。”
(2).泛指 长江 以北。 宋 陆游 《梅花绝句》:“ 蜀王 小苑旧池臺, 江 北 江 南万树梅。” 凌力 《星星草》第一章四:“我们是太平军在 江 南 江 北打散了的老兄弟。”
(3).泛指江水的北面。《国语·吴语》:“於是 吴王 起师军于江北。” 韦昭 注:“江, 松江 。”《文选·谢灵运〈登江中孤屿〉诗》:“江南倦歷览,江北旷周旋。” 李善 注:“ 永嘉江 也。”
(4).特指 北魏 及其统治下的地区。《南齐书·魏虏传》:“﹝ 拓拔宏 ﹞甚重 齐 人,常谓其臣下曰:‘ 江南 多好臣。’伪侍臣 李元凯 对曰:‘ 江南 多好臣,岁一易主; 江北 无好臣,而百年一主。’ 宏 大慙。”参见“ 江南 ”。 ——《漢語大詞典》
(2).泛指 长江 以北。 宋 陆游 《梅花绝句》:“ 蜀王 小苑旧池臺, 江 北 江 南万树梅。” 凌力 《星星草》第一章四:“我们是太平军在 江 南 江 北打散了的老兄弟。”
(3).泛指江水的北面。《国语·吴语》:“於是 吴王 起师军于江北。” 韦昭 注:“江, 松江 。”《文选·谢灵运〈登江中孤屿〉诗》:“江南倦歷览,江北旷周旋。” 李善 注:“ 永嘉江 也。”
(4).特指 北魏 及其统治下的地区。《南齐书·魏虏传》:“﹝ 拓拔宏 ﹞甚重 齐 人,常谓其臣下曰:‘ 江南 多好臣。’伪侍臣 李元凯 对曰:‘ 江南 多好臣,岁一易主; 江北 无好臣,而百年一主。’ 宏 大慙。”参见“ 江南 ”。 ——《漢語大詞典》
谪仙(謫僊)zhé xiān
亦作“ 謫僊 ”。
(1).谪居世间的仙人。常用以称誉才学优异的人。《南齐书·高逸传·杜京产》:“ 永明 中 会稽 钟山 有人姓 蔡 ,不知名。山中养鼠数十头,呼来即来,遣去便去。言语狂易。时谓之‘謫仙’。” 唐 李白 《玉壶吟》:“世人不识 东方朔 ,大隐 金门 是謫仙。” 清 俞樾 《茶香室续钞·吴彩鸾所写之书》:“ 吴彩鸞 ,世传謫仙也。”
(2).专指 李白 。 唐 孟棨 《本事诗·高逸》:“ 李太白 初自 蜀 至京师,舍於逆旅。 贺监 知章 闻其名,首访之。既奇其姿,復请所为文。出《蜀道难》以示之。读未竟,称叹者数四,号为‘謫仙’。” 唐 韩愈 《石鼓歌》:“ 少陵 无人 謫僊 死,才薄将奈石鼓何!”一本作“ 謫仙 ”。 宋 胡仔 《苕溪渔隐丛话后集·李太白》:“故 李謫仙 《吹笛》诗:‘ 黄鹤楼 中吹玉笛, 江城 五月《落梅花》。’”
(3).借指被谪降的官吏。 唐 刘禹锡 《寄唐州杨八归厚》诗:“謫仙年月今应满,戇諫声名众所知。”
见“ 謫仙 ”。 ——《漢語大詞典》
(1).谪居世间的仙人。常用以称誉才学优异的人。《南齐书·高逸传·杜京产》:“ 永明 中 会稽 钟山 有人姓 蔡 ,不知名。山中养鼠数十头,呼来即来,遣去便去。言语狂易。时谓之‘謫仙’。” 唐 李白 《玉壶吟》:“世人不识 东方朔 ,大隐 金门 是謫仙。” 清 俞樾 《茶香室续钞·吴彩鸾所写之书》:“ 吴彩鸞 ,世传謫仙也。”
(2).专指 李白 。 唐 孟棨 《本事诗·高逸》:“ 李太白 初自 蜀 至京师,舍於逆旅。 贺监 知章 闻其名,首访之。既奇其姿,復请所为文。出《蜀道难》以示之。读未竟,称叹者数四,号为‘謫仙’。” 唐 韩愈 《石鼓歌》:“ 少陵 无人 謫僊 死,才薄将奈石鼓何!”一本作“ 謫仙 ”。 宋 胡仔 《苕溪渔隐丛话后集·李太白》:“故 李謫仙 《吹笛》诗:‘ 黄鹤楼 中吹玉笛, 江城 五月《落梅花》。’”
(3).借指被谪降的官吏。 唐 刘禹锡 《寄唐州杨八归厚》诗:“謫仙年月今应满,戇諫声名众所知。”
见“ 謫仙 ”。 ——《漢語大詞典》
才 cái《國語辭典》
才 [ cái ]
名- 天赋的能力、禀性。《孟子·告子上》:「富岁子弟多赖,凶岁子弟多暴,非天之降才尔殊也。」
- 力量、智慧。《诗经·鲁颂·駉》:「思无期,思马斯才。」汉·王充《论衡·实知》:「人才有高下,知物由学,学之乃知,不问不识。」通「材」。
- 有才能、智慧的人。如:「天才」、「英才」、「干才」。《孟子·离娄下》:「中也养不中,才也养不才。」《礼记·文王世子》:「凡语于郊者,必取贤敛才焉。」
- 讽称某类的人。如:「蠢才」、「奴才」。
- 姓。如明代有才宽。
- 方、始。如:「刚才」、「方才」、「戏才开锣」、「呆了半晌,我才会意过来。」《晋书·卷七九·谢安传》:「才小富贵,便豫人家事。」
- 仅。如:「他今年才五岁。」、「我身上才带五块钱。」
- 表示强调的语气。如:「我才不干呢!」、「他哪有累?我才累呢!」
为 ( 為 爲 ) wéi/wèi
为 [ wéi ]
- 做,行,做事:~人。~时。~难。不~己甚(不做得太过分)。
- 当做,认做:以~。认~。习以~常。
- 变成:成~。
- 是:十两~一斤。
- 治理,处理:~政。
- 被:~天下笑。
- 表示强调:大~恼火。
- 助词,表示反诘或感叹:敌未灭,何以家~?
- 姓。
- 替,给:~民请命。~虎作伥。~国捐躯。
- 表目的:~了。~何。
- 对,向:不足~外人道。
- 帮助,卫护。
爱 ( 愛 ) ài
爱 [ ài ]
- 对人或事有深挚的感情:喜~。~慕。~情。~戴。~抚。~怜。~恋。~莫能助(虽同情并愿意帮助,但力量做不到)。友~。挚~。仁~。厚~。热~。
- 喜好(hào ):~好(hào)。~唱歌。
- 容易:铁~生锈。
- 重视而加以保护:~护。~惜。
- 吝惜:“百姓皆以王为~也”。
湖山 hú shān
(1).湖水与山峦。 唐 元稹 《酬郑从事四年九月宴望海亭》诗:“湖山四面争气色,旷望不与人间同。” 唐 杜牧 《江楼晚望》诗:“湖山翠欲结蒙笼,汗漫谁游夕照中。” 宋 曾巩 《归老桥记》:“虽欲遗章綬之荣,从湖山之乐,余知未能遂其好也。” 元 赵孟俯 《钱塘怀古》诗:“湖山靡靡今犹在,江水悠悠只自流。” 林之夏 《生日同泛西湖》诗之一:“ 林逋 、 苏軾 俱名世,指点湖山感慨深。”
(2).特指用太湖石堆迭成的假山。 明 汤显祖 《牡丹亭·写真》:“倚湖山梦绕,对垂杨风裊。” ——《漢語大詞典》
(2).特指用太湖石堆迭成的假山。 明 汤显祖 《牡丹亭·写真》:“倚湖山梦绕,对垂杨风裊。” ——《漢語大詞典》
特地 tè dì
亦作“ 特的 ”。
(1).突然,忽然。《古尊宿语录》:“放笔从头看,特地骨毛寒。” 唐 罗邺 《大散岭》诗:“岭头却望人来处,特地身疑是鸟飞。” 宋 陆游 《江上散步寻梅偶得三绝句》之一:“剥啄敲门嫌特地,缓拖藤杖隔篱看。”《元典章·兵部一·逃军复业体例》:“前项逃军土居者多,倚恃乡亲土豪,住坐山僻之间,设有差调,动輒特地逃窜。”
(2).亦作“ 特底 ”。特别,格外。 唐 王维 《慕容承携素馔见过》诗:“空劳酒食饌,特底解人颐。” 唐 罗隐 《汴河》诗:“当时天子是閒游,今日行人特地愁。” 五代 尹鹗 《临江仙》词:“西窗幽梦等閒成。逡廵觉后,特地恨难平。” 宋 赵长卿 《朝中措》词:“客路如天杳杳,归心特地寧寧。”
亦作“ 特的 ”。特意;特为。《古尊宿语录》:“诸圣由兹而出现, 达磨 特地而西来。” 唐 戴叔伦 《题黄司直园》诗:“为忆去年梅,凌寒特地来。” 元 无名氏 《小尉迟》第三折:“我特的认父亲来,恰纔两阵之前,被众将压着,难以明认,我故意佯输诈败。” 李六如 《六十年的变迁》第一卷第三章:“今天是特地替你饯行的。” ——《漢語大詞典》
(1).突然,忽然。《古尊宿语录》:“放笔从头看,特地骨毛寒。” 唐 罗邺 《大散岭》诗:“岭头却望人来处,特地身疑是鸟飞。” 宋 陆游 《江上散步寻梅偶得三绝句》之一:“剥啄敲门嫌特地,缓拖藤杖隔篱看。”《元典章·兵部一·逃军复业体例》:“前项逃军土居者多,倚恃乡亲土豪,住坐山僻之间,设有差调,动輒特地逃窜。”
(2).亦作“ 特底 ”。特别,格外。 唐 王维 《慕容承携素馔见过》诗:“空劳酒食饌,特底解人颐。” 唐 罗隐 《汴河》诗:“当时天子是閒游,今日行人特地愁。” 五代 尹鹗 《临江仙》词:“西窗幽梦等閒成。逡廵觉后,特地恨难平。” 宋 赵长卿 《朝中措》词:“客路如天杳杳,归心特地寧寧。”
亦作“ 特的 ”。特意;特为。《古尊宿语录》:“诸圣由兹而出现, 达磨 特地而西来。” 唐 戴叔伦 《题黄司直园》诗:“为忆去年梅,凌寒特地来。” 元 无名氏 《小尉迟》第三折:“我特的认父亲来,恰纔两阵之前,被众将压着,难以明认,我故意佯输诈败。” 李六如 《六十年的变迁》第一卷第三章:“今天是特地替你饯行的。” ——《漢語大詞典》
来 ( 來 ) lái
来 [ lái ]
- 由另一方面到这一方面,与“往”、“去”相对:~回。~往。过~。归~。~鸿去燕(喻来回迁徙,不能在一地常住;亦喻书信来往)。
- 从过去到现在:从~。向~。
- 现在以后,未到的时间:~年。将~。~日方长。
- 用在数词或数量词后面,表示约略估计:二百~头猪。
- 做某个动作:胡~。
- 用在动词前,表示要做某事:大家~动脑筋。
- 用在动词后,表示做过(一般均可用“来着”):昨天他哭~。
- 用在动词后,表示动作的趋向:上~。
- 表示发生:暴风雨~了。
- 在数词一、二、三后面,表示列举理由:这台收录机一~音质好,二~价钱便宜,我就买了。
- 用做诗、歌词中的衬字:八月里~桂花香。
- 表示语气,归去~兮!
- 姓。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