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网

文章醇不杂,气质浑无刓。

强至宋代〕《赠李熊先辈二首

崷崒闽人秀,夫君得最完。
文章醇不杂,气质浑无刓。
场屋闻新诏,乡闾正素冠。
天应老贤业,头角壮年蟠。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
文章不杂气质

文章 wén zhāng
(1).错杂的色彩或花纹。《墨子·非乐上》:“是故 子墨子 之所以非乐者,非以大钟鸣鼓琴瑟竽笙之声以为不乐也;非以刻鏤华文章之色以为不美也。”《后汉书·张衡传》:“文章焕以粲烂兮,美纷紜以从风。” 宋 梅尧臣 《赋孔雀送魏生》诗:“一身粲烂文章多,引声笙竽奈远何。” 清 纳兰性德 《五色蝴蝶赋》:“矧綵翼之有斐兮,备文章之自然。” 徐迟 《精神分析》:“可是这匹畜生的身上,金舆错衡,黼黻文章。”
(2).礼乐制度。《礼记·大传》:“考文章,改正朔。” 郑玄 注:“文章,礼法也。” 孙希旦 集解:“文章,谓礼乐制度。”《论语·泰伯》:“巍巍乎其有成功也,焕乎其有文章。” 朱熹 集注:“文章,礼乐法度也。” 唐 韩愈 《读〈礼仪〉》:“於是 孔子 曰‘吾从 周 ’,谓其文章之盛也。” 严复 《原强》:“其法令文章之事,歷变而愈繁。”
(3).指车服旌旗等。古代于其上加彩饰以区别尊卑贵贱。《左传·隐公五年》:“昭文章,明贵贱。” 杜预 注:“车服旌旗。”《孔子家语·问礼》:“既有成事,然后治其雕鏤、文章、黼黻,以别尊卑上下之等。”
(4).文字。 汉 崔瑗 《草书势》:“书契之兴,始自 頡皇 ,写彼鸟跡,以定文章。”《后汉书·董卓传》:“又钱无轮廓文章,不便使用。”
(5).文辞或独立成篇的文字。《史记·儒林列传序》:“臣谨案詔书律令下者,明天人分际,通古今之义,文章尔雅,训辞深厚,恩施甚美。”《后汉书·延笃传》:“能著文章,有名京师。” 唐 杜甫 《偶题》诗:“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 宋 张元干 《陇头泉》词:“视文章,真成小技,要知吾道称尊。” 郭沫若 《蒲剑集·革命诗人屈原》:“人类最初,只有言语,没有文字,到了有文字的发明,才开始用文字纪录言语,便成为所谓文章。”
(6).特指文学作品。 鲁迅 《汉文学史纲要》第一篇:“则确然以文章之事,当具辞义,且有华饰,如文綉矣……然后来不用,但书文章,今通称文学。”
(7).才学。《后汉书·韩棱传》:“ 肃宗 尝赐诸尚书剑,唯此三人特以寳剑…… 寿 明达有文章,故得汉文。”汉文,宝剑名。 唐 韩愈 《苗氏墓志铭》:“夫人年若干,嫁 河南 法曹 卢府君 ,讳 貽 ,有文章德行。” 宋 张齐贤 《洛阳缙绅旧闻记·少师佯狂》:“时僧 云辨 ,能俗讲,有文章,敏於应对。”
(8).曲折隐晦的含义或情节。《红楼梦》第十九回:“ 寳玉 听这话里有文章,不觉吃了一惊。”《官场现形记》第三五回:“ 阎二 先生听到‘报效’二字,便晓得其中另有文章。”
(9).指主意或点子。 马烽 西戎 《吕梁英雄传》第二回:“ 康顺风 高兴地拍手说:‘哈哈!还是老兄肚子里文章多,就照这办!’”  ——《漢語大詞典》
醇 chún《國語辭典》

醇 [ chún ]

  1. 酒味浓厚。如:「醇酒」。《文选·嵇康·琴赋》:「兰肴兼御,旨酒清醇。」
  2. 质朴。《史记·卷一○三·万石君传》:「儿宽等推文学至九卿,更进用事,事不关决于丞相,丞相醇谨而已。」通「淳」。
  3. 纯一不杂。《书经·说命中》:「惟厥攸居,政事惟醇。」通「纯」。
  1. 味道浓厚的酒。宋·苏轼〈正月八日招王子高饮〉诗:「昨想玉堂空冷彻,谁分银榼送清醇?」
  2. 化学上称含有羟基(OH)​的有机化合物为「醇类」。即烃分子上的氢原子被羟基取代后的衍生物。醇类一般呈中性,低级醇易溶于水,多元醇带甜味。常用于有机合成中,亦可作溶剂、清洁剂、饮料、燃料等多用途。
不杂(不雜)bù zá
(1).不混杂,不混淆。《国语·楚语下》:“古者民神不杂。”
(2).犹言不奇异。《文子·符言》:“ 老子 曰:圣人无屈奇之服,诡异之行,服不杂,行不观,通而不华,穷而不慑。”  ——《漢語大詞典》
气质(氣質)qì zhì
(1).指人的生理、心理等素质,是相当稳定的个性特点。 宋 张载 《语录钞》:“为学大益,在自求变化气质。” 金 元好问 《送刘子东游》诗:“ 刘郎 世旧出雄边,生长 幽 并 气质全。” 康有为 《大同书》戊部第一章:“既得为人,其聪明睿哲同,其性情气质同。” 鲁迅 《三闲集·柔石作〈二月〉小引》:“虽然我还无从明白其前因,是由于气质的本然,还是战后的暂时的劳顿。”
(2).风度;模样。《初刻拍案惊奇》卷四:“ 程元玉 抬头看时,却是三十来岁的模样,面颜也儘标緻,只是装束气质,带些武气,却是雄纠纠的。”《儒林外史》第二五回:“ 向知府 道:‘好个气质,像正经人家的儿女。’”
(3).犹风骨。指诗文清峻慷慨的风格。《宋书·谢灵运传论》:“自 汉 至 魏 ,四百餘年,辞人才子,文体三变。 相如 巧为形似之言, 班固 长於情理之説, 子建 、 仲宣 以气质为体,并标能擅美,独映当时。” 宋 司马光 《和吴冲卿三哀诗》:“ 圣俞 诗七千,歷歷尽精絶,初无追琢勤,气质稟清洁。”
(4).指气体。 清 谭嗣同 《仁学》一:“譬於烛久爇则尽跋,非烛灭也,化为气质、流质、定质也。”  ——《漢語大詞典》
浑 ( 渾 ) hún
浑 [ hún ]
  1. 水不清,污浊:~水摸鱼。~浊。
  2. 骂人糊涂,不明事理:~人。~话。~蛋。~~噩噩。
  3. 全,满:~身。~然。
  4. 天然的,淳朴的:~古。~朴。~厚。
  5. 简直:“白头搔更短,~欲不胜簪。”
  6. 姓。
无 ( 無 ) wú《國語辭典》

无 [ wú ]

  1. 二一四部首之一。→「無」的異體字(11249)​
刓 wán《國語辭典》

刓 [ wán ]

  1. 削刻、镂刻。《楚辞·屈原·九章·怀沙》:「刓方以为圜兮,常度未替。」
  1. 坏损的。唐·韩愈〈请上尊号表〉:「尧诛九婴以定下土,血兵刓刃,仅就厥功。」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