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试看(試看)shì kàn
试着看看;且看。 唐 韩愈 《盆池》诗之五:“且待夜深明月去,试看涵泳几多星。” 元 康进之 《李逵负荆》第一折:“俺绰起这桃花瓣儿来,我试看咱,好红红的桃花瓣儿。” ——《漢語大詞典》
四生 sì shēng
佛教分世界众生为四大类:一、胎生,如人畜;二、卵生,如禽鸟鱼鳖;三、湿生,如某些昆虫;四、化生,无所依托,唯借业力而忽然出现者,如诸天与地狱及劫初众生。 南朝 陈 徐陵 《东阳双林寺傅大士碑》:“ 梁 高祖 武皇帝 绍隆三宝,弘济四生。” 唐 王维 《为僧等请上佛殿梁表》:“然后以无碍慧,大化羣物,将使四生皆度。” 元 郑廷玉 《忍字记》第三折:“想我佛门中,自一气纔分,三界始立,缘有四生之品类,遂成万种之轮迴。”参阅《法苑珠林》卷八九。 ——《漢語大詞典》
类 ( 類 ) lèi
类 [ lèi ]
- 很多相似事物的综合:种~。~群。~别。~书。分~。人~。
- 相似,好像:~似。~同。
皆 jiē《國語辭典》
皆 [ jiē ]
副- 全、都,統括之詞。如:「草木皆兵」、「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眾人皆醉,我獨醒。」《孟子·告子下》:「人皆可以為堯舜。」唐·白居易〈長恨歌〉:「上窮碧落下黃泉,兩處茫茫皆不見。」
- 並、同。《儀禮·聘禮》:「大夫奉束帛入,三揖皆行,至于階。」通「偕」。
自 zì《國語辭典》
自 [ zì ]
名- 起源的地方。如:「其来有自」。清·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履部》:「自,自之通训当为始。」《礼记·中庸》:「知风之自,知微之显,可以入德也。」
- 姓。如明代有自勖。
- 二一四部首之一。
- 己身。如:「自言自语」、「自给自足」、「自以为是」、「各人自扫门前雪,休管 他人瓦上霜。」
- 主动。如:「自觉」、「自愿」。
- 本来。唐·白居易〈嵩阳观夜奏霓裳〉诗:「开元遗曲自凄凉,况近秋天调是商。」
- 自然、当然。如:「自不待言」、「公道自在人心」。《老子·第五七章》:「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红楼梦·第四回》:「姊姊们暮年相见,自不必说悲喜交集,泣笑叙阔一番。」
- 依然。唐·王勃〈滕王阁〉诗:「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
- 从、由。如:「自古以来」、「自远而近」。《论语·学而》:「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唐·柳宗元〈石渠记〉:「自渴西南行不能百步,得石渠,民桥其上。」
- 如果,表示假设的语气。《左传·成公十六年》:「自非圣人,外宁必有内忧。」
- 虽然。《礼记·檀弓下》:「自吾母而不得吾情,吾恶乎用吾情?」《史记·卷三○·平准书》:「自天子不能具钧驷,而将相或乘牛车。」
盘古(盤古)pán gǔ
我国神话中开天辟地首出创世的人。《太平御览》卷二引 三国 吴 徐整 《三五历记》:“天地混沌如鸡子, 盘古 生其中。万八千岁,天地开闢,阳清为天,阴浊为地。 盘古 在其中,一日九变,神於天,圣於地。天日高一丈,地日厚一丈, 盘古 日长一丈,如此万八千岁,天数极高,地数极深, 盘古 极长,后乃有三皇。” 唐 杨炯 《浑天赋》:“ 盘古 何神兮立天地, 巨灵 何圣兮造山川。” 刘半农 《〈瓦釜集〉代自叙》:“不过 中国 文学上,改文言为白话,已是 盘古 以来一个大奇谈。” ——《漢語大詞典》
权 ( 權 ) quán
权 [ quán ]
- 职责范围内支配和指挥的力量:政~。~力。~威。~贵。~柄。~势。生杀予夺之~。
- 有利的形势:主动~。
- 变通,不依常规:~变。~谋(随机应变的计谋)。~术。智必知~。
- 暂且,姑且:~且。
- 秤锤:~衡。
- 衡量,估计:~其轻重。
- 姓。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