吐吸谁为此,陶钧力大哉。
曾向钱塘渡,烟销一镜开。潮头忽以至,地轴仄将摧。
赤日飞睛雪,青天起暗雷。龙宫银作阙,鲛室玉为堆。
组练疑横海,帆樯似泛罍。属娄光欲动,强弩势难回。
东奔翻禹穴,南去蹴苏台。吐吸谁为此,陶钧力大哉。
湖山澄秀气,越峤挺雄才。羡汝江边住,潮从笔底来。
放歌摇彩鹢,弄月进霞杯。一击踰千里,相期在九垓。
钓鳌偏有兴,向若敢轻猜。赋就水皆立,文成木尽灾。
沉思牵铁网,佳句剖珠胎。近诧观涛作,前身或姓枚。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吐吸 tǔ xī
亦作“ 吐噏 ”。 犹吞吐。 南朝 宋 谢灵运 《昙隆法师诔》:“吐噏芳华,怀抱日月。” 南朝 梁 陆倕 《新刻漏铭》:“灵虬承注,阴虫吐噏。” 南朝 陈 张正见 《山赋》:“森罗辰象,吐吸云雾。”《乐府诗集·郊庙歌辞九·北齐享庙乐辞》:“顾指维极,吐吸风云。” 唐 王湾 《登终南山》诗:“辞处若轻飞,憩来惟吐吸。” ——《漢語大詞典》
谁 ( 誰 ) shuí
谁 [ shuí ]
- 疑问人称代词:你是~?~何(a.哪一个人;b.诘问,呵问)。~们。~人。~个。
- 任何人,无论什么人:这件事~都不知道。
为此(爲此)wèi cǐ
因此;因为这个。 汉 王粲 《咏史诗》:“人生各有志,终不为此移。”《水浒传》第三五回:“又怕你一时被人攛掇,落草去了,做个不忠不孝的人,为此急急寄书去,唤你归家。” 茅盾 《子夜》七:“他想到今天在此地所以碰不到熟人,也许原因就是为此。” ——《漢語大詞典》
陶钧(陶鈞)táo jūn
亦作“ 陶均 ”。
(1).制作陶器所用的转轮。 汉 桓宽 《盐铁论·遵道》:“辞若循环,转若陶钧。”
(2).比喻治国的大道。《史记·鲁仲连邹阳列传》:“是以圣王制世御俗,独化於陶钧之上。” 裴駰 集解引《汉书音义》:“陶家名模下圆转者为钧,以其能制器为大小,比之於天。” 司马贞 索隐引 张晏 曰:“陶,冶;钧,范也。作器,下所转者名钧。”
(3).指治理国家。《旧唐书·文苑传下·刘蕡》:“至若念陶钧之道,在择宰相而任之,使权造物之柄。”
(4).指借以施展治国之才的权位。 宋 王禹偁 《献转运使雷谏议》诗:“棘寺下僚叨末路,斋心唯愿秉陶钧。” 宋 王禹偁 《酬种放徵君》:“男儿既束髮,出处歧路各;苟非秉陶钧,即去持矛槊。”
(5).借指圣王。 南唐 李中 《献乔侍郎》诗:“贵贱知无间,孤寒必许亲。几多沉滞者,拭目望陶钧。” 宋 欧阳修 《与杜正献公书·庆历五年》:“迨此朞岁,旷无所闻。不惟上辜陶钧,实亦惭愧知己。”
(6).指天地造化。《晋书·乐志上》:“四海同风,兴至仁。济民育物,拟陶均。拟陶均,垂惠润。皇皇羣贤,峨峨英雋。” 唐 杜甫 《瞿唐怀古》诗:“疏凿功虽美,陶钧力大哉!。” 仇兆鳌 注:“《邹阳传》:独化於陶钧之上。 师氏 曰:陶人转钧,盖取周迴调钧耳,此借以喻造化。” 唐 杨巨源 《上刘侍中》诗:“道协陶钧力,思回日月光。” 宋 司马光 《和王安之今春于郑国相公及光处得缀珠莲各一本植之盆中仲夏始见一花喜而成咏》:“春冻消时种两芽,南风薰日见孤花。先开必自陶钧力,且合归功丞相家。”
(7).比喻陶冶、造就。《宋书·文帝纪》:“将陶钧庶品,混一殊风。” 唐 孙过庭 《书谱》:“必能傍通点画之情,博究始终之理,鎔铸虫篆,陶钧草隶。” 元 郑光祖 《伊尹耕莘》楔子:“与 西池 金母 ,共理二气,陶钧万物,养育羣生。” 严复 《原强》:“夫 中国 今日之民,其力、智、德三者,苟通而言之,则经数千年之层递积累,本之乎山川风土之攸殊,导之乎刑政教俗之屡变,陶钧炉锤而成此最后之一境。” ——《漢語大詞典》
(1).制作陶器所用的转轮。 汉 桓宽 《盐铁论·遵道》:“辞若循环,转若陶钧。”
(2).比喻治国的大道。《史记·鲁仲连邹阳列传》:“是以圣王制世御俗,独化於陶钧之上。” 裴駰 集解引《汉书音义》:“陶家名模下圆转者为钧,以其能制器为大小,比之於天。” 司马贞 索隐引 张晏 曰:“陶,冶;钧,范也。作器,下所转者名钧。”
(3).指治理国家。《旧唐书·文苑传下·刘蕡》:“至若念陶钧之道,在择宰相而任之,使权造物之柄。”
(4).指借以施展治国之才的权位。 宋 王禹偁 《献转运使雷谏议》诗:“棘寺下僚叨末路,斋心唯愿秉陶钧。” 宋 王禹偁 《酬种放徵君》:“男儿既束髮,出处歧路各;苟非秉陶钧,即去持矛槊。”
(5).借指圣王。 南唐 李中 《献乔侍郎》诗:“贵贱知无间,孤寒必许亲。几多沉滞者,拭目望陶钧。” 宋 欧阳修 《与杜正献公书·庆历五年》:“迨此朞岁,旷无所闻。不惟上辜陶钧,实亦惭愧知己。”
(6).指天地造化。《晋书·乐志上》:“四海同风,兴至仁。济民育物,拟陶均。拟陶均,垂惠润。皇皇羣贤,峨峨英雋。” 唐 杜甫 《瞿唐怀古》诗:“疏凿功虽美,陶钧力大哉!。” 仇兆鳌 注:“《邹阳传》:独化於陶钧之上。 师氏 曰:陶人转钧,盖取周迴调钧耳,此借以喻造化。” 唐 杨巨源 《上刘侍中》诗:“道协陶钧力,思回日月光。” 宋 司马光 《和王安之今春于郑国相公及光处得缀珠莲各一本植之盆中仲夏始见一花喜而成咏》:“春冻消时种两芽,南风薰日见孤花。先开必自陶钧力,且合归功丞相家。”
(7).比喻陶冶、造就。《宋书·文帝纪》:“将陶钧庶品,混一殊风。” 唐 孙过庭 《书谱》:“必能傍通点画之情,博究始终之理,鎔铸虫篆,陶钧草隶。” 元 郑光祖 《伊尹耕莘》楔子:“与 西池 金母 ,共理二气,陶钧万物,养育羣生。” 严复 《原强》:“夫 中国 今日之民,其力、智、德三者,苟通而言之,则经数千年之层递积累,本之乎山川风土之攸殊,导之乎刑政教俗之屡变,陶钧炉锤而成此最后之一境。” ——《漢語大詞典》
力 lì《國語辭典》
力 [ lì ]
名- 改变物体运动状态(静止或运行速度)的效能称为「力」,计算单位为「牛顿」。如:「动力」、「向心力」、「离心力」、「地心引力」。
- 人和动物体内筋肉运动所产生的效能。如:「臂力」、「体力」。《诗经·邶风·简兮》:「有力如虎,执辔如组。」
- 一切事物所具有的效能或作用。如:「火力」、「风力」、「水力」。
- 才能、能力。如:「智力」、「实力」、「理解力」、「量力而为」。
- 权势。如:「权力」。《孟子·公孙丑上》:「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
- 以力气供人役使的僮仆。如:「苦力」。
- 姓。如宋代有力起。
- 二一四部首之一。
- 尽力、拚命。如:「力争上游」。《汉书·卷九五·南粤传》:「楼船力攻烧敌。」
大哉
易大哉乾元记书俾万姓咸曰大哉王言又曰一哉王心 礼 大哉圣人之道 论语大哉尧之为君也 ——《骈字类编》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