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衣食 yī shí
(1).衣服和食物。泛指基本生活资料。《左传·庄公十年》:“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唐 杜甫 《客夜》诗:“计拙无衣食,途穷仗友生。”《儿女英雄传》第八回:“那庄农人家,耕种刨锄,剩些衣食:也叫作‘有主儿的钱’。” 许地山 《空山灵雨·债》:“我有好的衣食,总想先偿还他们。”
(2).借指俸禄。 宋 苏舜钦 《答范资政书》:“况某性疎且拙……因此遂得退藏,盖亦自幸。苟致之剧地,责其功绩,徒自劳困,而无补于时也。衣食之分,祇此而已。”
(3).指生计。《水浒传》第一一三回:“俺四个只着打鱼的做眼, 太湖 里面寻些衣食。” 清 孙枝蔚 《田家杂兴次储光羲韵》之四:“衣食起干戈,世路多险艰。”
(4).犹行当;职业。 元 乔吉 《两世姻缘》第一折:“解元,俺这门衣食,不知几时是了也呵。”
(1).穿衣与饮食。谓赖以为生。《左传·昭公三年》:“民参其力,二入於公,而衣食其一。”《史记·平準书》:“ 胡 降者皆衣食县官,县官不官,天子乃损膳,解乘舆駟,出御府禁藏以赡之。” 宋 范仲淹 《蔡君墓表》:“君以好古,不合于有司,退居 淄川 郡之北郊,有田数十顷,而衣食之,以贫为乐,未尝屈于人。” 清 梁章钜 《退庵随笔·交际》:“先生与人洞朗轩闢,不施戟级,族姻友旧不自立者,必待我然后衣食、嫁娶、丧葬。”
(2).给人穿衣与饮食。谓养活。《国语·郑语》:“ 周弃 能播殖百穀蔬,以衣食民人者也。”《汉书·沟洫志》:“ 涇水 一石,其泥数斗。且溉且粪,长我禾黍。衣食京师,亿万之口。” 宋 黄庭坚 《再和公择舅氏杂言》:“有衣食我家之德心,使我蝉蜕俗学之市。” 清 黄宗羲 《刘太夫人传》:“性好施与,衣食其族人,岁有常廪。” ——《漢語大詞典》
(2).借指俸禄。 宋 苏舜钦 《答范资政书》:“况某性疎且拙……因此遂得退藏,盖亦自幸。苟致之剧地,责其功绩,徒自劳困,而无补于时也。衣食之分,祇此而已。”
(3).指生计。《水浒传》第一一三回:“俺四个只着打鱼的做眼, 太湖 里面寻些衣食。” 清 孙枝蔚 《田家杂兴次储光羲韵》之四:“衣食起干戈,世路多险艰。”
(4).犹行当;职业。 元 乔吉 《两世姻缘》第一折:“解元,俺这门衣食,不知几时是了也呵。”
(1).穿衣与饮食。谓赖以为生。《左传·昭公三年》:“民参其力,二入於公,而衣食其一。”《史记·平準书》:“ 胡 降者皆衣食县官,县官不官,天子乃损膳,解乘舆駟,出御府禁藏以赡之。” 宋 范仲淹 《蔡君墓表》:“君以好古,不合于有司,退居 淄川 郡之北郊,有田数十顷,而衣食之,以贫为乐,未尝屈于人。” 清 梁章钜 《退庵随笔·交际》:“先生与人洞朗轩闢,不施戟级,族姻友旧不自立者,必待我然后衣食、嫁娶、丧葬。”
(2).给人穿衣与饮食。谓养活。《国语·郑语》:“ 周弃 能播殖百穀蔬,以衣食民人者也。”《汉书·沟洫志》:“ 涇水 一石,其泥数斗。且溉且粪,长我禾黍。衣食京师,亿万之口。” 宋 黄庭坚 《再和公择舅氏杂言》:“有衣食我家之德心,使我蝉蜕俗学之市。” 清 黄宗羲 《刘太夫人传》:“性好施与,衣食其族人,岁有常廪。” ——《漢語大詞典》
起 qǐ《國語辭典》
起 [ qǐ ]
动- 站立、坐起。如:「起立」、「起来」。《礼记·曲礼上》:「请业则起,请益则起。」唐·白居易〈与元微之书〉:「垂死病中惊坐起,暗风吹雨入寒窗。」
- 起床、离开床铺。如:「早睡早起」。《孟子·尽心上》:「鸡鸣而起,孳孳为善者,舜之徒也。」《礼记·内则》:「孺子蚤寝晏起,唯所欲食无时。」
- 始、开始。如:「起迄」、「起笔」、「从今起」、「万事起头难」。《汉书·卷一○○·叙传下》:「以述《汉书》,起元高祖。」
- 发动、产生。如:「起疑」、「起风」、「肃然起敬」。《吕氏春秋·贵直论·直谏》:「百邪悉起。」汉·高祖〈大风歌〉:「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
- 复苏、痊愈、好转。如:「起死回生」、「一病不起」。《国语·吴语》:「君王之于越也,繄起死人而肉白骨也。」《后汉书·卷三五·郑玄传》:「玄乃发墨守,针膏肓,起癈疾。」
- 取出。如:「起货」、「起赃」、「起出凶刀一把。」
- 出仕、举用。如:「起用」、「东山再起」。《战国策·秦策二》:「召公孙显于韩,起樗里子于国。」宋·辛弃疾〈水龙吟·老来曾识渊明〉词:「甚东山何事,当时也道,为苍生起。」
- 拟订。如:「起草章程」、「起个大纲」。
- 出身。《汉书·卷三九·萧何曹参传·赞曰》:「萧何、曹参皆起秦刀笔吏,当时录录未有奇节。」
- 建筑、建立。如:「白手起家」、「平地起高楼」。《三国志·卷四七·吴书·吴主权传》:「治城郭,起谯楼。」
- 诗文首句、首联或首段。《通俗编·文学引范德机·诗法》:「作诗有四法,起要平直,承宜舂容,转要变化,合要渊永。」
- 量词:➊ 计算分批的人的单位。相当于「群」。如:「店里来了两起客人。」《红楼梦·第四四回》:「且平儿又是个极聪明极清俊的上等女孩儿,比不得那起俗蠢拙物。」➋ 计算事件发生的单位。如:「高速公路上发生了数起连环车祸。」、「警方最近侦破了一起掳人勒索案。」
- 置于动词之后,表示及、到的意思。如:「想起往事,真是不胜感慨!」、「只要谈起女友,他便眉开眼笑。」
- 置于动词之后,表示足够或不够的意思。如:「经得起现实的考验。」、「承受不起舆论压力。」
干戈 gān gē
(1).干和戈是古代常用武器,因以“干戈”用作兵器的通称。《诗·周颂·时迈》:“戴戢干戈,载櫜弓矢。” 汉 桓宽 《盐铁论·世务》:“兵设而不试,干戈闭藏而不用。”《说唐》第一回:“金鼓喧天,干戈耀日。”
(2).指战争。《史记·儒林列传序》:“然尚有干戈,平定四海,亦未暇遑庠序之事也。” 晋 葛洪 《抱朴子·广譬》:“干戈兴则武夫奋,《韶》《夏》作则文儒起。” 宋 王安石 《何处难忘酒》诗之一:“赋敛中原困,干戈四海愁。” 清 黄遵楷 《〈人境庐诗草〉跋》:“今海内鼎沸,干戈云扰。”
(3).指兵士,武力。 汉 赵晔 《吴越春秋·阖闾内传》:“ 孙武 曰:‘吾以 吴 干戈西破 楚 ,逐 昭王 而屠 荆平王 墓。’” 金 董解元 《西厢记诸宫调》卷二:“不是咱家口大,略使权术,立退干戈。” 邓友梅 《别了,濑户内海》:“后来又一想,不象,两个孩子男女私情的事,警察署不用动这么大干戈的。”
(4).古代武舞。《礼记·文王世子》:“春夏学干戈,秋冬学羽籥,皆於东序。” 孙希旦 集解:“干戈,武舞。” 宋 曾巩 《相国寺维摩院听琴序》:“然习其射御於礼,习其干戈於乐。” ——《漢語大詞典》
(2).指战争。《史记·儒林列传序》:“然尚有干戈,平定四海,亦未暇遑庠序之事也。” 晋 葛洪 《抱朴子·广譬》:“干戈兴则武夫奋,《韶》《夏》作则文儒起。” 宋 王安石 《何处难忘酒》诗之一:“赋敛中原困,干戈四海愁。” 清 黄遵楷 《〈人境庐诗草〉跋》:“今海内鼎沸,干戈云扰。”
(3).指兵士,武力。 汉 赵晔 《吴越春秋·阖闾内传》:“ 孙武 曰:‘吾以 吴 干戈西破 楚 ,逐 昭王 而屠 荆平王 墓。’” 金 董解元 《西厢记诸宫调》卷二:“不是咱家口大,略使权术,立退干戈。” 邓友梅 《别了,濑户内海》:“后来又一想,不象,两个孩子男女私情的事,警察署不用动这么大干戈的。”
(4).古代武舞。《礼记·文王世子》:“春夏学干戈,秋冬学羽籥,皆於东序。” 孙希旦 集解:“干戈,武舞。” 宋 曾巩 《相国寺维摩院听琴序》:“然习其射御於礼,习其干戈於乐。” ——《漢語大詞典》
世路 shì lù
(1).人世间的道路。指人们一生处世行事的历程。《后汉书·张衡传》:“吾子性德体道,篤信安仁,约己博蓺,无坚不钻,以思世路,斯何远矣!” 唐 杜甫 《春归》诗:“世路虽多梗,吾生亦有涯。” 宁调元 《燕京杂诗》之五:“人情叶叶都如此,世路悠悠古所难。”
(2).指宦途。《后汉书·崔骃传》:“子苟欲勉我以世路,不知其跌而失吾之度也。” 明 屠隆 《綵毫记·颁诏云梦》:“但权臣女謁,方布列於要津;野性疎才,恐不宜於世路,为之奈何?”
(3).犹世道,指社会状况。《晋书·庾珉传》:“初, 洛阳 之未陷也, 珉 为侍中,直于省内,谓同僚 许遐 曰:‘世路如此,祸难将及,吾当死乎此屋耳!’”《周书·黎景熙传》:“﹝ 景熙 ﹞客於 潁川 ,以世路未清,欲优游卒岁。”《南史·隐逸传下·阮孝绪》:“ 陈郡 袁峻 谓曰:‘往者天地闭,贤人隐。今世路已清,而子犹遁,可乎?’”
(4).世情;世事。 唐 张乔 《赠头陀僧》诗:“已知世路皆虚幻,不觉空门是寂寥。”《红楼梦》第四八回:“这么大人了,若只管怕他不知世路,出不得门,干不得事,今年关在家里,明年还是这个样儿。”
(5).世俗。《红楼梦》第一一五回:“不意视弟为蠢物,所以将世路的话来酬应。” ——《漢語大詞典》
(2).指宦途。《后汉书·崔骃传》:“子苟欲勉我以世路,不知其跌而失吾之度也。” 明 屠隆 《綵毫记·颁诏云梦》:“但权臣女謁,方布列於要津;野性疎才,恐不宜於世路,为之奈何?”
(3).犹世道,指社会状况。《晋书·庾珉传》:“初, 洛阳 之未陷也, 珉 为侍中,直于省内,谓同僚 许遐 曰:‘世路如此,祸难将及,吾当死乎此屋耳!’”《周书·黎景熙传》:“﹝ 景熙 ﹞客於 潁川 ,以世路未清,欲优游卒岁。”《南史·隐逸传下·阮孝绪》:“ 陈郡 袁峻 谓曰:‘往者天地闭,贤人隐。今世路已清,而子犹遁,可乎?’”
(4).世情;世事。 唐 张乔 《赠头陀僧》诗:“已知世路皆虚幻,不觉空门是寂寥。”《红楼梦》第四八回:“这么大人了,若只管怕他不知世路,出不得门,干不得事,今年关在家里,明年还是这个样儿。”
(5).世俗。《红楼梦》第一一五回:“不意视弟为蠢物,所以将世路的话来酬应。” ——《漢語大詞典》
多 duō《國語辭典》
多 [ duō ]
形- 丰富、不少。如:「多事之秋」、「友直、友谅、友多闻。」《文选·潘岳·杨荆州诔》:「多才丰艺,强记洽闻。」
- 有余。如:「一年多」、「十万多人」。
- 经常。如:「多读多写」。《文选·孔融·荐祢衡表》:「若衡等辈,不可多得。」
- 非常。表程度高。如:「多谢」、「好得多」、「快得多」。
- 大部分。表数量大。《孟子·梁惠王下》:「诸侯多谋伐寡人者。」《洛阳伽蓝记·卷四·法云寺》:「王侯第宅,多题为寺。」
- 过分、不必要。如:「多疑」、「多管闲事」。
- 只、只是。《论语·子张》:「多见其不知量也。」唐·徐凝〈独住僧〉诗:「多应独住山林惯,唯照寒泉自剃头。」
- 称美、称赞。《史记·卷一○○·季布传》:「当是时,诸公皆多季布能摧刚为柔,朱家亦以此名闻当世。」《汉书·卷六八·霍光传》:「众庶莫不多光。」
- 胜、超过。明·汤显祖《紫箫记·第一○出》:「想他才似相如,貌多王粲。」
- 姓。如商代有多父鼎。
多 [ duó ]
副- 何等、如何。表疑问、感叹的语气。如:「多好」、「多高」、「带大一个孩子是多么不容易啊!」
险艰(險艱)xiǎn jiān
险阻艰难。《北齐书·段荣传》:“吾昔与卿父冒涉险艰,同奬王室,建此大功。” 唐 杜甫 《彭衙行》:“忆昔避贼初,北走经险艰。” 清 唐孙华 《文信国祠》诗:“忆昔时摽季,逢危歷险艰。” ——《漢語大詞典》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