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网

九派寒光彭蠡泽,万家晴色豫章台。

胡应麟明代〕《送张大参知睿父擢江右廉访四律 其三

突兀匡庐雾里来,登高词赋并堪裁。留题欲占青霞色,倚和谁当白雪才。

九派寒光彭蠡泽,万家晴色豫章台。遗踪谢监俱零落,一为名流问草莱。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
九派寒光彭蠡豫章

九派 jiǔ pài
(1). 长江 在 湖北 、 江西 一带,分为很多支流,因以九派称这一带的 长江 。 汉 刘向 《说苑·君道》:“ 禹 凿 江 以通於九派,洒五湖而定 东海 。” 晋 郭璞 《江赋》:“源二分於 崌 崍 ,流九派乎 潯阳 。” 唐 孟浩然 《自浔阳泛舟经明海作》诗:“大 江 分九派,淼漫成水乡。” 明 徐祯卿 《彭蠡》诗:“地涌三辰动, 江 连九派深。”
(2). 浔阳 的别称。即今 江西 九江 。《北齐书·文宣帝纪》:“詔 梁王 萧庄 为 梁 主,进居 九派 。”《南史·梁武帝纪》:“畜兵 九派 ,用拟勤王。”  ——《漢語大詞典》
寒光 hán guāng
(1).给人以寒冷感觉的光。 南朝 宋 鲍照 《拟行路难》诗之一:“红颜零落岁将暮,寒光宛转时欲沉。” 唐 白居易 《在家出家》诗:“清唳数声松下鹤,寒光一点竹间灯。” 元 谢宗可 《萤灯》诗:“秋空雨歇寒光堕,晚径风闲冷烬多。” 茅盾 《子夜》三:“这里那里亮晶晶闪着寒光的,是五六座高大的长方形的机器冰。”
(2).指清冷的月光。《乐府诗集·横吹曲辞·木兰诗》:“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宋 柳永 《大石调·倾杯》词:“小院新晴天气,轻烟乍歛,皓月当轩练浄。对千里寒光,念幽期阻、当残景。” 老舍 《骆驼祥子》九:“月很小,散着寒光。”
(3).使人胆寒的光。多指刀剑的闪光。亦借指刀剑。 唐 卢纶 《难绾刀子歌》:“黄金鞘里青芦叶,丽若翦成銛且翣。轻冰薄玉状不分,一尺寒光堪决云。”《封神演义》第七五回:“ 李靖 刀寒光灿灿, 韦护 杵杀气腾腾。” 清 刘钧 《杨娥传》:“遂启其襟,颼然出一匕首,寒光射人,不可逼观。” 王厚选 《古城青史》第三九回:“那一双芒剌剌的小眼睛里,迸射出两道咄咄逼人的寒光,冷嗖嗖如同两柄利剑,直刺叛徒心窝。”  ——《漢語大詞典》
彭蠡 péng lǐ
鄱阳湖又一名称,在江西省北部  ——《整理自网络》
泽 ( 澤 ) zé/shì
泽 [ zé ]
  1. 水积聚的地方:大~。湖~。润~(潮湿)。沼~。
  2. 金属或其他物体发出的光亮:光~。色~。
  3. 恩惠:恩~。~及枯骨(施惠于死人)。
  4. 洗濯。
  5. 汗衣,内衣。
泽 [ shì ]
     ◎ 古同“”,解散。
万 ( 萬 ) wàn/mò《國語辭典》

万 [ mò ]

  1. 參見「万俟 」條。
家 jiā/jia/jie《國語辭典》

家 [ jiā ]

  1. 眷屬共同生活的場所。如:「家庭」、「回家」。唐·賀知章〈回鄉偶書〉詩二首之一:「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衰。」
  2. 一門之內共同生活的人。《呂氏春秋·先識覽·察微》:「吳人應之不恭,怒殺而去之,吳人往報之,盡屠其家。」
  3. 學術流派。如:「儒家」、「道家」、「百家爭鳴」、「一家之言」。
  4. 經營某種行業或具有某種身分的人。如:「農家」、「商家」、「店家」、「少東家」。
  5. 尊稱學有專長或有專門技術的人。如:「專家」、「文學家」、「科學家」。
  6. 自稱或稱別人。如:「自家」、「咱家」、「哀家」、「姑娘家」、「小孩子家」、「婦道人家」。
  7. 古代大夫所統治的政治區域。與「國」相對。《論語·季氏》:「丘也聞有國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
  8. 私有財產。《韓非子·外儲說左上》:「夫賣庸而播耕者,主人費家而美食。」《史記·卷八五·呂不韋傳》:「諸嫪毐舍人皆沒其家而遷之蜀。」
  9. 量詞。計算家庭、店鋪、大型企業等的單位。如:「住戶不滿十家」、「三家報社」、「只此一家,別無分號。」、「開了三家分公司。」
  10. 姓。如周代有家伯。
  1. 居住。《文選·江淹·別賦》:「又若君居淄右,妾家河陽。」
  1. 對人謙稱自己的親長。如:「家父」、「家母」、「家兄」。
  2. 家中的。如:「家事」、「家人」、「家產」、「家業」、「家僮」。
  3. 家中飼養的。如:「家畜」、「家禽」。
  1. 置於句中。相當於「地」、「的」。元·蕭德祥《殺狗勸夫·第二折》:「他道俺哥哥十分家沉醉,且吃些兒熱湯熱水。」《西遊記·第五一回》:「大碗家寬懷暢飲。」

家 [ gū ]

  1. 對女子的尊稱。《後漢書·卷八四·列女傳·曹世叔妻傳》:「扶風曹世叔妻者,同郡班彪之女也,名昭……。帝數召入宮,令皇后諸貴人師事焉,號曰大家。 」同「姑 」。
晴 qíng《國語辭典》

晴 [ qíng ]

  1. 雨雪停止。《文选·潘岳·闲居赋》:「微雨新晴,六合清朗。」元·张可久〈人月圆·梅花浑似真真面〉曲:「雪晴天气,松腰玉瘦,泉眼冰寒。」
  1. 清朗无云的天气。如:「秋晴」、「阴晴」。唐·刘禹锡〈竹枝词〉二首之一:「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1. 晴朗的。如:「晴天霹雳」、「晴空万里」。唐·李白〈秋登宣城谢朓北楼〉诗:「江城如画里,山晓望晴空。」唐·贾岛〈送人适越〉诗:「晴湖胜镜碧,寒柳似金黄。」
色 sè《國語辭典》

色 [ sè ]

  1. 物体表面的色彩。如:「五颜六色」、「五光十色」、「花色鲜艳」。
  2. 面容、神情。如:「不动声色」、「和颜悦色」、「面不改色」、「察言观色」。
  3. 女色,容貌美丽的妇女。《论语·季氏》:「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唐·白居易〈长恨歌〉:「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
  4. 景象。如:「暮色深沉」、「景色宜人」。
  5. 种类、式样。如:「货色齐全」、「形形色色」、「花色繁多」。
  6. 品质、成分。多指金银而言。如:「成色」、「足色」。
  7. 性欲、情欲。如:「色情」、「桃色纠纷」。《孟子·告子上》:「告子曰:『食、色,性也。』」
  8. 二一四部首之一。
  1. 生气发怒,改变脸色。《战国策·韩策二》:「怒于室者色于市,今公叔怨齐,无奈何也。」
  2. 访求。如:「物色」。

色 [ shè ]

  1. 俗称男子的性欲冲动。

色 [ shǎi ]

  1. 之语音。
豫章 yù zhāng
(1).亦作“ 豫樟 ”。木名。枕木与樟木的并称。《左传·哀公十六年》:“ 子期 曰:‘昔者吾以力事君,不可以弗终。抉豫章以杀人而后死。’”《战国策·宋卫策》:“荆有长松、文梓、楩、柟、豫樟, 宋 无长木,此犹锦绣之与短褐也。”《史记·司马相如列传》:“其北则有阴林巨树,楩枏豫章。” 张守节 正义:“案:《活人》云:‘豫,今之枕木也。章,今之樟木也。二木生至七年,枕樟乃可分别。’” 唐 杜甫 《赠蜀僧闾邱师兄》诗:“豫章夹日月,岁久空深根。” 唐 白居易 《寓意》之一:“豫樟生深山,七年而后知。” 清 钱芳标 《长椿寺病马行》:“乃知不材造物怜,豫章见斵樗散全。”一说,指樟木。《后汉书·王符传》:“今者京师贵戚,必欲 江 南檽梓豫章之木。” 李贤 注:“豫章,即樟木也。”
(2).比喻栋梁之材,有才能的人。《南史·王俭传》:“ 丹阳 尹 袁粲 闻其名,及见之曰:‘宰相之门也。栝栢豫章虽小,已有栋梁气矣,终当任人家国事。’” 明 陈汝元 《金莲记·闻系》:“儿呵,他风流顿折豫章材。”
(3).古台观名。《文选·班固〈西都赋〉》:“集乎 豫章 之宇,临乎 昆明 之池。” 李善 注引《三辅黄图》:“ 上林 有 豫章观 。”《文选·张衡〈西京赋〉》:“ 豫章 珍馆,揭焉中峙。” 薛综 注:“皆豫章木为臺馆也。”《文选·张衡〈西京赋〉》:“登 豫章 ,简矰红。” 薛综 注:“ 豫章 ,池中臺也。”
(4).指 宋 黄庭坚 。 宋 陈鹄 《耆旧续闻》卷二:“极风雅之变,尽比兴之体,包括众作,本以新意者,唯 豫章 一人。”按, 黄 为 江西 人。 豫章 ,古郡名,治所在今 江西 南昌 。  ——《漢語大詞典》
台 ( 檯 臺 颱 ) tái/tāi《國語辭典》

台 [ tāi ]

  1. 大陸地區浙江省台州、天台山等地之台的舊讀。

台 [ yí ]

  1. 喜悅。《史記·卷一三○·太史公自序》:「唐堯遜位,虞舜不台。」通「怡」。
  1. 我。古人稱自己為「台」。《書經·湯誓》:「非台小子,敢行稱亂。」唐·盧肇〈漢堤〉詩:「流災降慝,天曷台怒。」
  2. 表示疑問的意思。相當於「何」、「什麼」。《書經·湯誓》:「今汝其曰:『夏罪其如台?』」《後漢書·四○·班彪傳下》:「罔光度而遺章,今其如台而獨闕也!」
  1. 姓。如明代有台元。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