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网

关河隔山东,华岳秋更霁。

马祖常元代〕《壮游八十韵

十五读古文,二十舞剑器。驰猎溱洧间,已有丈夫气。

裹粮上嵩高,灵奇发天秘。烨烨三秀芝,为我擢粲翠。

空青丹银品,伏龟镂文贝。骈罗星辰精,附丽日月会。

紫凤友朱鹭,翩翩剧翔戏。飞阁舒鸟翼,悬泉泻珠琲。

磨崖见古刻,应是列仙记。扪萝欲登观,苔滑阻凌厉。

烟霞荟蔚隮,雾雨萧飒至。余时戴箨冠,绿壁照缟袂。

檀栾有磐石,真人每同憩。北临黄河水,浊流触天沸。

蛟龙逐鼋鼍,鳞介满水裔。冲波崩金堤,万夫废穑事。

官家忧其劳,玉马岁沉祭。江淮画鹢船,夜上歌嘒嘒。

鱼盐不直钱,寡妇岂拾穗。酿酒相呼饮,颠倒再拜跪。

中心忘嗔诃,纵谈诋汉魏。三十能歌诗,鄙薄雕虫技。

不肯学仕宦,慷慨负高义。持钱送酒家,觞至即一醉。

羹芼嶰谷笋,饭煮山阳穄。峨冠拟鲁儒,短衣真楚制。

远行探禹穴,六月剖丹荔。巫峡与洞庭,彷佛苍梧帝。

三吴震泽区,幼妇蛾眉细。唱歌搅人心,不可久留滞。

沿淮达汶泗,摩挲泰山砺。圣乡有亡书,求道亦容易。

童子操觚牍,价重麒麟罽。京国天下雄,豪英尽一世。

舞羽肃文教,櫜甲饰武备。马迹见腾尘,车辙闻戛轊。

翚骞天观起,鳞杂井屋缀。千亩开灵潢,驯象浴其汭。

我皇拓文场,群髦咸战艺。汩予黔娄生,言辞罔絺绘。

但幸晁董死,收拾在等第。胪传下阊阖,恩泽承滂沛。

春云覆林塘,杂花悬火齐。词垣正舒华,吹竽独无喙。

执笔御史府,羞缩如牡蛎。弹评则春秋,龃龉失剞劂。

问俗西夏国,驿过流沙地。马齧苜蓿根,人衣骆驼毳。

鸡鸣麦酒熟,木柈荐乾荠。浮图天竺学,焚尸取舍利。

安定昆戎居,贪鄙何足贵。返途历邠岐,原田表古畷。

宛宛陶穴民,艰难谋树艺。骊山葬秦魄,茂陵迷汉竁。

《黍离》悲故宫,《脩竹》编清渭。日入狐狸骄,天阴螮蝀翳。

温泉山津阳,古瓦识唐字。关河隔山东,华岳秋更霁。

首阳饿夫薇,霜露已憔悴。铸牛挽浮梁,恍惚水所噬。

晋俗枣齿黄,冀马电蛇驶。井陉阨坤维,太行逼象纬。

煌煌日围近,赫赫天人瑞。田舍植汶篁,邮亭撷吴桂。

优游逢化国,俯仰咏乐岁。岂用百二险,自乃十一税。

北都上时巡,扈跸浮云骑。宴镐帐殿移,拜洛周庐卫。

岩空山樱繁,川曲红药腻。列障敕勒塞,万里静烽燧。

九节菖蒲良,贡篚充药饵。畴昔闭户居,耽读未见试。

三年不窥园,自谓五经笥。四十得俸禄,仅可给美饎。

谁能薄淮阳,不作鸿胪寺。简书畏怀归,弧矢示初志。

振鹭方擢质,冥鸿忽垂翅。感叹对囊萤,兴言友荷蒉。

谅非廊庙具,颇异市井辈。当曳邹阳裾,愿拥文侯彗。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
关河隔山华岳

关河(關河)guān hé
(1).指 函谷 等关与 黄河 。《史记·苏秦列传》:“ 秦 四塞之国,被山带 渭 ,东有 关 河 ,西有 汉中 。” 张守节 正义:“东有 黄河 ,有 函谷 、 蒲津 、 龙门 、 合河 等关。”《宋书·范泰传》:“近者东寇纷扰,皆欲伺国瑕隙,今之 吴 会 ,寧过 二汉 关 河 ,根本既摇,于何不有。” 唐 章碣 《焚书坑》诗:“竹帛烟销帝业虚, 关 河 空锁 祖龙 居。”
(2).关山河川。《后汉书·荀彧传》:“此实天下之要地,而将军之关河也。” 宋 陈师道 《送内》诗:“关河万里道,子去何当归。” 清 张际亮 《送云麓观察督粮粤东》诗:“空山冰雪卧懒出,征斾关河送敢负?”  ——《漢語大詞典》
隔山 gé shān
异父兄弟之间的互称。 清 俞樾 《茶香室丛钞·称谓之异》:“ 甘州 人谓姊妹之夫,曰挑担。其异父之昆,曰隔山。”  ——《漢語大詞典》
东 ( 東 ) dōng
东 [ dōng ]
  1. 方位词,日出的方向,与“西”相对:~方。~经(本初子午线以东的经度或经线)。~山再起(喻失势之后,重新恢复地位)。付诸~流。
  2. 主人(古代主位在东,宾位在西):房~。股~。~道主(泛指请客的主人,亦称“东道”、“作东”)。
  3. 请客出钱的人:作~。
  4. 姓。
华岳(華嶽)huá yuè
同“ 华岳 ”。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河水四》:“ 华岳 本一山当 河 , 河 水过而曲行, 河 神巨灵,手盪脚蹋,开而为两,今掌足之跡仍存。”参见“ 华岳 ”。
高大的山。《礼记·中庸》:“今夫地一撮土之多,及其广厚,载华岳而不重,振河海而不洩,万物载焉。” 陆德明 释文:“华岳,户化、户瓜二反。本亦作‘山岳’。” 朱熹 集注:“华、藏,并去声。”
指西岳 华山 。 晋 郭璞 《山海经图赞·华山》:“ 华岳 灵峻,削成四方,爰有神女,是挹玉浆。”  ——《漢語大詞典》
秋 qiū《國語辭典》

秋 [ qiū ]

  1. 一年四季中的第三季。農曆為七、八、九月,陽曆為九、十、十一月。如:「秋天」、「秋季」、「中秋」、「深秋」、「一葉知秋」。唐·杜甫〈登高〉詩:「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
  2. 年。古代年的長度以二次秋收為準,故以秋代表年。如:「千秋萬世」、「一日不見,如隔三秋。」唐·劉禹錫〈蜀先主廟〉詩:「天地英雄氣,千秋尚凜然。」
  3. 時候。如:「多事之秋」。《文選·諸葛亮·出師表》:「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
  4. 姓。如清代有秋瑾。
  1. 喻衰老。宋·陸游〈南鄉子·早歲入皇州〉詞:「三十年來真一夢,堪愁。客路蕭蕭兩鬢秋。」
更 gēng/gèng《國語辭典》

更 [ gēng ]

  1. 改换、变换。如:「变更」、「更改」。唐·王维〈秋夜曲〉:「桂魄初生秋露微,轻罗已薄未更衣。」唐·元稹〈估客乐〉诗:「自兹相将去,誓死意不更。」
  2. 代替。《吕氏春秋·仲春纪·仲春》:「用圭璧,更皮币。」
  1. 古代表示夜间计时的用语。一夜分为五更,每更约两小时。如:「三更灯火五更鸡」。五代十国南唐·李煜〈浪淘沙·帘外雨潺潺〉词:「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
  2. 古代徭役的名称。参见「更赋 」条。
  3. 姓。如战国时魏国有更羸。

更 [ gèng ]

  1. 愈甚、越发。表示加重一层的语气。如:「更好」、「更加努力」。唐·李白〈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诗:「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清·龚自珍〈己亥杂诗〉三一五首之五:「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2. 再、复。唐·王之涣〈登鹳雀楼〉诗:「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红楼梦·第一二○回》:「雨村听著却不明白,知仙机也不便更问。」
  3. 竟然、终于。《全唐诗·卷七九八·花蕊夫人·述国亡诗》:「十四万人齐解甲,更无一个是男儿。」
  4. 岂、难道、那里。唐·杜甫〈春日梓州登楼〉诗二首之二:「战场今始定,移柳更能存。」《水浒传·第一一○回》:「此是人之常情,更待多说?」
  5. 纵使、即使、不论怎样。五代十国南唐·李煜〈清平乐·别来春半〉词:「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宋·柳永〈如鱼水·轻霭浮空〉词:「更归去,偏历銮坡凤沼,此景也难忘。」
  6. 反而。汉·王充《论衡·奇怪》:「儒者称圣人之生,不因人气,更禀精于天。」

更 [ jīng ]

  1. 经历、经过。如:「少不更事」。《史记·卷一二三·大宛传》:「汉方欲事灭胡,……因欲通使,道必更匈奴中,乃募能使者。」
霁 ( 霽 ) jì
霁 [ jì ]
  1. 雨雪停止,天放晴:雪~。~色(像雨后晴空那样的颜色)。光风~月。
  2. 怒气消除:~颜。~威。色~。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