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网

白纻衣边浣纱泪,乌栖台侧采莲歌。

宋湘清代〕《范蠡载西施图歌 其一

越王己霸吴王死,夜半传呼索西子。西子功成可以止,范大夫曰鸱夷矣。

鸱夷何处寻,路人都指吴江心。宁知消夏湾前路,自出门来生怕住。

若耶溪畔记相逢,只有一人真是故。无端歌舞可奈何,国恩知己两情多。

白纻衣边浣纱泪,乌栖台侧采莲歌。朝亦复采莲,暮亦复采莲,妾心五湖水,妾梦五湖烟。

五湖船头打两桨,五湖船尾芦葭响。钱刀意气付闲评,估客渔娘空比象。

年年湖水绿油油,君王寿考臣扁舟。扁舟只在湖心里,一日扬帆一日留。

如何不向湖头醉,郎本英雄妾本媚。十年辛苦百年闲,回头莫说吴宫事。

吴王宫前有鹧鸪,越王宫前亦鹧鸪,千秋谁氏扁舟图。

吁嗟乎,伍大夫。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
白纻衣边乌栖台侧采莲

白纻(白紵)bái zhù
亦作“ 白苧 ”。
(1).白色的苧麻。 宋 袁文 《瓮牖闲评》卷四:“ 晁无咎 诗云:‘上山割白紵,山高叶摵摵,持归当户绩,为君为絺綌。’”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草四·苧麻》:“白苧叶面青,其背皆白。”
(2).指白紵所织的夏布。 唐 张籍 《白紵歌》:“皎皎白紵白且鲜,将作春衣称少年。” 宋 范成大 《晚春》诗之一:“轻颸宜白紵,时节近清微。” 元 郭翼 《阳春曲》:“宫中裁白苧,犹怯剪刀寒。” 清 龚自珍 《莺啼序》词:“凌波袜懒,绣线裙鬆,换 吴 棉白苧。” 刘成禺 《洪宪纪事诗》之一七八:“白紵轻衫紫玉歌,府中狎客妙年多。”
(3).白衣。古代士人未得功名时所穿衣服。 宋 王禹偁 《寄砀山主簿朱九龄》诗:“利市襴衫抛白紵,风流名纸写红牋。” 宋 陆游 《贫病》诗:“行年七十尚携锄,贫悴还如白紵初。”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叶生》:“且士得一知己,可无憾,何必抛却白紵,乃谓之利市哉。”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僧术》:“谓君腾达已久,今尚白紵耶?”
(4).乐府 吴 舞曲名。 南朝 宋 鲍照 《白紵歌》之五:“古称《渌水》《白紵》,催弦急管为君舞。”《新唐书·礼乐志下》:“清乐三十二曲中有《白紵》, 吴 舞也。” 宋 张先 《天仙子·公择将行》词:“瑶席主,杯休数,清夜为君歌《白苧》。” 明 陈汝元 《金莲记·就逮》:“黄帽雨中游,《白苧》閒时听。” 吴梅 《检点》诗之一:“《白紵》三千才谱曲,碧城十二未开门。”  ——《漢語大詞典》
衣边(衣边)
唐 皮日休 鸳鸯二首 其二 钿𨯥雕镂费深功,舞妓衣边绣莫穷。  ——《骈字类编》
浣 huàn《國語辭典》

浣 [ huǎn ]

  1. 洗滌、洗濯。《廣韻·上聲·緩韻》:「浣,濯也。」唐·王維〈洛陽女兒行〉:「誰憐越女顏如玉,貧賤江頭自浣紗。」
  2. 滌除、消除。唐·馬載〈岐陽逢曲陽故人話舊〉詩:「積愁何計遣?滿酌浣相思。」
  1. 唐代官吏十天一次休息、沐浴,每月分上浣、中浣、下浣。後借作為上旬、中旬、下旬的別稱。明·張自烈《正字通·水部》:「澣(浣)​,俗以上澣、中澣、下澣為上旬、中旬、下旬,本唐官制十日一休沐,故白居易詩:『公假月三旬。』今皆襲用之。省作浣。」

浣 [ ​wǎn ]

  1. (一)​之又音。
纱 ( 紗 ) shā
纱 [ shā ]
  1. 用棉麻纤维、化学纤维等纺成的细缕,用它可以捻成线或织成布:棉~。纺~。
  2. 经纬线稀疏或有小孔的纺织品:羽~。窗~。~布。~帽(古代文官戴的一种帽子,后作官职的代称。亦称“乌纱帽”)。
  3. 像纱布的:铁~。塑料~。
泪 ( 淚 ) lèi《國語辭典》
  1. 「泪 」的异体字。
乌栖(乌栖)
唐 吕温 题石勒城二首 其一 建业乌栖何足问,慨然归去王中州。  ——《骈字类编》
台侧(台侧)
家语孔子使季氏宰仲由堕三都叔孙不得意于季氏因费宰公山弗扰率费人以袭鲁孔子以公与季孙叔孙孟孙入于费氏之宫登武子之台费人攻之及台侧孔子命申句须乐颀勒士众下伐之费人北遂堕三都之城  ——《骈字类编》
采莲(采蓮)cǎi lián
《采莲曲》。 宋 曼殊 《渔家傲》词:“一曲《採莲》风细细,人未醉,鸳鸯不合惊飞起。”参见“ 採莲曲 ”。
《採莲曲》。 南朝 梁 何逊 《寄江州褚咨议》诗:“因君奏《采莲》,为余吟《别鹤》。” 唐 孟浩然 《夜渡湘水》诗:“露气闻香杜,歌声识《采莲》。” 明 王世贞 《赠梁公实谢病归》诗:“《采莲》一曲杳然去,得醉即卧清溪头。”参见“ 採莲曲 ”。  ——《漢語大詞典》
歌 gē《國語辭典》

歌 [ gē ]

  1. 唱。按樂曲或節拍來發聲。如:「高歌一曲」、「引吭高歌」。《詩經·魏風·園有桃》:「心之憂矣,我歌且謠。」
  2. 頌揚。如:「歌功頌德」。《漢書·卷六二·司馬遷傳》:「夫天下稱周公,言其能論歌文武之德,宣周召之風。」唐·李白〈天長節使鄂州刺史韋公德政碑〉:「噫大塊之氣,歌炎漢之風。」
  1. 合樂的曲調。如:「民歌」、「俚歌」、「漁歌」。《書經·舜典》:「詩言志,歌永言。」《後漢書·卷八三·逸民傳·梁鴻傳》:「因東出關,過京師,作五噫之歌。」
  2. 一種詩歌體裁。屬於能唱的韻文。如〈長恨歌〉、〈子夜歌〉等。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